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学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脑白质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5
1
作者 罗琦 李咏梅 +5 位作者 韩永良 廖旦 曾春 王静杰 杜思霖 张小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采用DTI基于纤维骨架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对20例NMOSD患者(NMOSD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全脑常规MR和DTI扫描,使用FSL软件包中TBSS步骤对DTI数据行全... 目的采用DTI基于纤维骨架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对20例NMOSD患者(NMOSD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全脑常规MR和DTI扫描,使用FSL软件包中TBSS步骤对DTI数据行全脑非参数统计分析,并对NMOSD组有统计学差异的纤维束FA值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MOSD组大脑及小脑白质区纤维束如胼胝体、穹隆、皮质脊髓束、钩束、小脑脚等广泛FA值减低(P<0.05,FEW校正),其中扣带束、胼胝体、穹隆等AD值减低、RD值增高,穹隆和左侧内囊豆核后部MD值升高(P<0.05,FEW校正)。NMOSD患者左侧钩束、右侧外囊、左侧小脑下脚及双侧内囊前肢、内侧丘系FA值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TBSS显示NMOSD患者大脑及小脑存在广泛脑白质损伤,可解释NMOSD部分临床症状,与残疾症状无关的脑区纤维束微结构改变提示NMOSD患者这些区域病变可能存在更复杂的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空间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大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异常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晓雪 赵鑫 +5 位作者 沈艳勇 程美英 王长浩 杨喆璇 冯占起 张小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3,30,共6页
目的使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评估全面性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GDD)患儿大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材料与方法这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37例GDD儿童作为试验组和32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 目的使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评估全面性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GDD)患儿大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材料与方法这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37例GDD儿童作为试验组和32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DKI序列扫描,经过后处理得到扩散张量和峰度张量参数。使用基于束的空间统计学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比较了这些参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将组间有显著差异纤维束内的参数值与GDD儿童的神经发育得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DD组右侧皮质脊髓束和右侧丘脑前辐射的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均显著升高(P均<0.05);双侧丘脑前辐射、双侧皮质脊髓束和右侧上纵束的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RD)也显著升高(P均<0.05)。此外,GDD组的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RK)则显著降低(P均<0.05),包括双侧丘脑前辐射、双侧皮质脊髓束、双侧下额枕束、双侧上纵束、双侧下纵束、小钳、左侧钩状束和右侧扣带回。相关性分析发现,左侧下纵束和左侧钩状束的平均RK值与适应性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349、0.486,P均<0.05);左侧钩状束的平均RK值与精细动作得分和个人-社交行为得分均呈正相关(r=0.365、0.590,P均<0.05)。结论DKI技术能够检测到GDD儿童大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异常,为探索GDD潜在病理机制提供了有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性发育迟缓 扩散峰度成像 磁共振成像 基于的空间统计学方法 白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异常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徐云芳 梁荣斌 +6 位作者 张丽娟 潘逸聪 葛倩敏 李秋玉 石文卿 周琼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5-548,共4页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数据探讨视网膜脱离(R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异常变化和该疾病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RD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作为观察组,另招募30名健康人(男16人,女14人)作为对照组。所...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数据探讨视网膜脱离(R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异常变化和该疾病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RD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作为观察组,另招募30名健康人(男16人,女14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数据均由八通道相控阵头线圈3-Tesla MRI扫描仪采集获得,使用FMRIB软件库对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利用v3.0FMRIB工具箱依据原始数据重建张量矩阵,计算扩散指标各向异性分数,对有意义的病变区域各向异性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左眼及右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位于下额枕束1(右侧)、胼胝体辐射额部、下额枕束2(右侧)、放射冠前部(左侧)、上纵束(右侧)、胼胝体辐射枕部、扣带(右侧)、丘脑前辐射(右侧)的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RD患者部分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异常与视功能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白质微结构特征的扩散峰度成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世鹏 程美英 +6 位作者 鲁钰 李思柯 王长浩 沈艳勇 周梁 冯刘娟 赵鑫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67,87,共7页
目的应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脑白质纤维束的微结构特征。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9名经我院首次诊断为ADHD的儿童[年龄(... 目的应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脑白质纤维束的微结构特征。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9名经我院首次诊断为ADHD的儿童[年龄(8.31±1.25)岁]和27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儿童[年龄(8.85±1.21)岁]。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头颅磁共振平扫以及DKI扫描并对ADHD组儿童进行斯诺佩评估量表第四版(the Swanson,Nolan,and PelhamⅣScale,SNAP-Ⅳ)的评估。采用基于束的空间统计学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研究ADHD儿童的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经过后处理得到扩散张量和扩散峰度参数,并分析比较了这些参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将组间有显著差异参数值与ADHD儿童的SNAP-Ⅳ量表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HC组相比,ADHD儿童的胼胝体的压部、膝部和体部,双侧丘脑后辐射(包括视辐射),右扣带束、右下纵束和下额枕束、右后放射冠、右外囊及右内囊后部,左前及左上放射冠、左内囊前后肢、穹窿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参数值降低(P<0.05),其他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分析结果均经过多重比较校正。相关性分析发现,ADHD组儿童的胼胝体压部(r=-0.390,P=0.018)、右侧下纵束和下额枕束(r=-0.374,P=0.023)的平均FA值与ADHD儿童的SNAP-Ⅳ量表评分中的多动冲动得分具有负相关性。结论DKI技术能够揭示ADHD患儿的脑微结构异常,胼胝体压部、右侧下纵束和下额枕束的FA值降低与ADHD儿童的多动冲动相关。DKI技术可能为探索白质纤维束异常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白质 扩散峰度成像 基于的空间统计学方法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的TBSS方法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崔书亭 彭洁 +2 位作者 艾育华 康庄 刘哲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64-69,共6页
针对流行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数据分析工具TBSS,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估的方法。首先构建模拟数据,由31个正常人的DTI-FA图像人工模拟得到多组白质不同程度损伤程度的阿兹海默症病人组数据。将模拟得到的多组病人数据分别与正常组进行基于... 针对流行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数据分析工具TBSS,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估的方法。首先构建模拟数据,由31个正常人的DTI-FA图像人工模拟得到多组白质不同程度损伤程度的阿兹海默症病人组数据。将模拟得到的多组病人数据分别与正常组进行基于体素的TBSS分析。通过计算分析结果中有显著性差异的体素数量和真实变化体素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该分析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结果显示TBSS分析敏感性增大的同时伴随着特异性的减小。当模拟病人组FA值减小幅度比较大时,敏感性可达到90%以上,但特异性会不足50%,甚至更低。因此在使用TBSS进行相关疾病研究时,分析结果的判读要考虑到可能的假阳性结果,应结合其他的医学实验和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体素分析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 模拟数据 敏感性 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对遗尿症男童脑白质微结构改变的研究
6
作者 杨子剑 马骏 +3 位作者 杜小霞 林昕迪 陈群 王梦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50,共7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中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讨原发夜间遗尿症男童脑白质结构的改变及其与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中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讨原发夜间遗尿症男童脑白质结构的改变及其与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评分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5例男性遗尿症(enuresis,NE)患者(NE组)及24名与其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HC组)进行磁共振DKI扫描,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的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差异脑区MD、AK及MK值与儿童行为表现间的关系。结果与HC组相比,NE组患者在丘脑前辐射右侧、双侧皮质脊髓束MK值明显升高(P<0.05);在下纵束右侧、皮质脊髓束左侧、下额枕束右侧、大钳AK值均明显升高(P<0.05);在双侧下纵束、双侧皮质脊髓束、丘脑前辐射右侧MD值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CBCL评分与皮质脊髓束右侧、下纵束右侧的MK、MD值呈正相关,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评分与下纵束右侧、丘脑前辐射右侧、下纵束左侧的MD值呈正相关。结论DKI技术能够发现NE患者脑白质结构的改变,且差异脑区白质结构的改变与CBCL及CSHQ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症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技术 基于纤维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脑白质结构 儿童行为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峰度成像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文风 文宏伟 +4 位作者 刘玥 彭芸 程华 李宏彬 邰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脑微观结构的改变,探索OSA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生理。方法对19例OSAS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使用美国GE Medical Systems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脑微观结构的改变,探索OSA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生理。方法对19例OSAS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使用美国GE Medical Systems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仪进行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扫描,采用FSL软件对两组被试者进行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学(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和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SAS患儿在右侧内囊前肢、右侧丘脑辐射、穹窿、胼胝体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下降,在左后放射冠、右上纵行纤维束、右侧外囊、右侧内囊前肢、胼胝体压部峰度部分各向异性(kurtosis fractional anisotropy,KFA)值下降。右侧内囊前肢、左顶叶的KFA值与最低血样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 O2)呈正相关,胼胝体压部、右后放射冠、左侧中央后回、左前顶叶DKI参数值FA、KFA与血氧饱和度<90%所占比例、低通气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OSAS患者在多个脑区KFA值存在异常,且与缺氧存在关系,可能是OSA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学方法 弥散峰度成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TI的三叉神经痛脑白质结构异常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丹 卜岗 +1 位作者 张明 王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71-975,共5页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异常。方法对38例PTN患者(PTN组)和3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全脑DTI扫描,并用FSL软件进行分析,寻找FA值、平均扩散系数(MD)、径向...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异常。方法对38例PTN患者(PTN组)和3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全脑DTI扫描,并用FSL软件进行分析,寻找FA值、平均扩散系数(MD)、径向扩散系数(RD)和轴向扩散系数(AD)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的脑区,并与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TN组胼胝体、放射冠、左侧上纵束、左侧下纵束及下额枕束FA值降低;且PTN组双侧丘脑后辐射、双侧内囊、双侧外囊、穹窿、右侧上纵束同时存在MD值和RD值升高,而AD升高脑区仅局限于双侧内囊前支、左侧内囊后支、双侧上放射冠和双侧上纵束。PTN患者左侧上纵束FA值与VAS呈负相关(r=-0.502,P=0.001),左侧上纵束MD值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437,P=0.006)。结论丘脑、内囊MD值和RD值同向升高而不伴FA值降低可能是PTN的相对特征性DTI表现;左侧上纵束FA值和MD值对评估PTN患者疼痛水平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空间统计学 视觉模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TBSS技术对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宇 吴明祥 +5 位作者 陈文娇 龚静山 徐坚民 李刚 张景忠 郭毅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运用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学技术(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讨梗死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和3个对照组受试者成组比较)患者的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害。材料与方法对28例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组和18例梗死后... 目的运用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学技术(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讨梗死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和3个对照组受试者成组比较)患者的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害。材料与方法对28例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组和18例梗死后无抑郁症患者组、13例单纯抑郁症患者组、11例正常对照受试者组行全脑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TBSS方法对PSD组和3个对照组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3个对照组相比,PSD组左侧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的FA值显著降低(P<0.05)。两两组间比较,左侧内囊后肢主要为PSD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胼胝体压部主要为PSD组与正常对照组、PSD组与单纯抑郁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SS技术作为可信度较高的最新扩散张量成像研究方法,可以发现早期PSD即存在与调节情绪和认知关系联络神经纤维及脑白质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追踪的空间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KI联合ALFF在全面特发性癫痫患者基底核-丘脑-皮层环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吕贵文 范国光 +1 位作者 金蓉 刘国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2-696,共5页
目的采用弥散峰度成像(DKI)及低频振幅(ALFF)技术观察全面特发性癫痫(IGE)患者白质纤维束以及脑功能异常的脑区。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IGE患者(病例组,n=24)及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n=24)。DKI数据分析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 目的采用弥散峰度成像(DKI)及低频振幅(ALFF)技术观察全面特发性癫痫(IGE)患者白质纤维束以及脑功能异常的脑区。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IGE患者(病例组,n=24)及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n=24)。DKI数据分析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BSS)方法,将相关参数值与患者病程行相关性分析;ALFF分析采用静息态脑功能数据辅助处理(DPARSF)及SPM方法。结果病例组右侧内囊前肢、左侧外囊、胼胝体膝部各向异性(FA)值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均<0.05);两组平均弥散(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KI分析发现病例组双侧前辐射冠、上辐射冠、内囊前肢、内囊后肢以及胼胝体(膝部、体部)平均峰度(MK)值显著减低(P<0.05)。FA值和MK值与病程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FF显著升高区域为双侧额叶、双侧壳核、右侧丘脑以及左侧尾状核;ALFF显著减低区域为右侧颞叶、双侧楔前叶以及双侧枕叶。结论 DKI联合ALFF可为进一步揭示IGE的发病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性特发性癫痫 弥散峰度成像 低频振幅 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