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2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邹云 贺建华 +3 位作者 谢红兵 杨永生 江碧波 李江长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73-2078,共6页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理学、药理学、植物学等各个领域,但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还处于起始阶段。随着动物营养研究的不断深入,代谢组学将会作为一...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理学、药理学、植物学等各个领域,但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还处于起始阶段。随着动物营养研究的不断深入,代谢组学将会作为一种强大的分析手段在动物营养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代谢组学概念、特点、代谢组学的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和基于NMR技术的代谢组学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 核磁共振 动物营养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优势与障碍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江华 范叶飞 刘文锋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7-610,共4页
20世纪生物学经历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由形态、表型的描述逐步分解、细化到生物体的各种分子及其功能的研究[1]。运动人体科学也不例外,进行了大量的细胞与分子水平的研究。然而在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中,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 研究 代谢 核磁共振 应用 后基因时代 分子水平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周京琳 李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组学技术。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部分,代谢组学主要利用生物体液的核磁共振谱提供生物体内全部小分子代谢物的丰富信息。下面就当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的数据采集、数据...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组学技术。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部分,代谢组学主要利用生物体液的核磁共振谱提供生物体内全部小分子代谢物的丰富信息。下面就当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中所采用的技术及其在生物体的生理变化、疾病诊断等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并对代谢组学的发展作一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代谢 模式识别 生物体液 疾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数据预处理 被引量:8
4
作者 温锦波 杨叔禹 +3 位作者 肖娴 董继扬 李学军 陈忠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3-787,共5页
数据归一化是预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正常大鼠与I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尿液核磁共振谱图作为测试数据,研究了线归一、面归一和模归一3种数据预处理方法对代谢组学数据PCA分析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面归一预处理方法能够更好地... 数据归一化是预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正常大鼠与I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尿液核磁共振谱图作为测试数据,研究了线归一、面归一和模归一3种数据预处理方法对代谢组学数据PCA分析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面归一预处理方法能够更好地在PC得分图上将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的样本分开.此外,为了有选择性的去除代谢组学数据组中的噪声变量,本文引入新的参数R来评估PC得分图的分类效果,并把它引入适应度函数,设计相应的遗传算法,对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变量选择.经过变量选择后,主成分得分图上不同类别样本的可分性提高了,而且变量数大大地减少,更有利于特征代谢物的标记与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 预处理 归一化 变量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在肉品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秦泽宇 王浩 +1 位作者 温荣欣 孔保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2-315,320,共5页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波谱分析利用具有自旋性质的原子核在感应磁场中的能级跃迁分析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主要利用生物体液的核磁共振谱图所提供的生物体内全部小分子代谢物的丰富信息,...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波谱分析利用具有自旋性质的原子核在感应磁场中的能级跃迁分析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主要利用生物体液的核磁共振谱图所提供的生物体内全部小分子代谢物的丰富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多元统计分析,定性或者定量分析所有小分子代谢物。由于这种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在肉品科学中的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NMR基本原理、NMR波谱解析和NMR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方法,综述了NMR代谢组学技术在肉品科学中的应用,为进一步阐明小分子代谢物对肉品质的影响机理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波谱 核磁共振代谢 肉品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黛安 叶央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6-261,共6页
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技术是组学研究中一个正在蓬勃兴起的技术,该技术专注于生物体中所有小分子代谢物的高通量分析,但在对食品的物质组成分析上也同样行之有效。该文就近年来该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 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技术是组学研究中一个正在蓬勃兴起的技术,该技术专注于生物体中所有小分子代谢物的高通量分析,但在对食品的物质组成分析上也同样行之有效。该文就近年来该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代谢 食品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氢谱及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高红昌 林东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3-810,共8页
质子核磁共振(1HNMR)谱在肿瘤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活体定域1HNMR谱、原位活体组织萃取液的高分辨1HNMR谱、原位活体组织的高分辨魔角旋转1HNMR谱和生物体液的离体高分辨1HNMR谱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为肿瘤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基于1... 质子核磁共振(1HNMR)谱在肿瘤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活体定域1HNMR谱、原位活体组织萃取液的高分辨1HNMR谱、原位活体组织的高分辨魔角旋转1HNMR谱和生物体液的离体高分辨1HNMR谱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为肿瘤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将NMR检测和多变量数据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新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肿瘤发展和预后监测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代谢 模式识别 肿瘤 代谢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亢患者血清和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危阳洋 王彩虹 +2 位作者 李伟 董继扬 陈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9-284,共6页
应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清和尿液,分析甲亢疾病的特征代谢物.实验收集33个甲亢患者和17个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品以及53个甲亢患者和58个健康志愿者的尿液样品,采用多元统... 应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清和尿液,分析甲亢疾病的特征代谢物.实验收集33个甲亢患者和17个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品以及53个甲亢患者和58个健康志愿者的尿液样品,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甲亢组和对照组血清和尿液中的内源性代谢差异.结果表明,甲亢组血清中的胆碱、葡萄糖和三甲胺等物质的含量升高,而VLDL,LDL和胆固醇等脂质以及乳酸、糖蛋白和丙氨酸等代谢物的含量下降;甲亢组尿液中的葡萄糖、柠檬酸、牛磺酸以及肌氨酸等代谢物的含量升高,而马尿酸、TMAO、甲酸和琥珀酸等代谢物的含量下降.结果表明,甲亢病不仅影响了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还对能量代谢、肝肠循环和肠道微生物等多个生理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可能造成肝脏及肾脏等器官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 甲亢 体液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国内不同产地红茶香气代谢物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秋霜 秦丹丹 +7 位作者 方开星 姜晓辉 王青 李波 李红建 倪尔冬 潘晨东 吴华玲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32-242,共11页
为了明确国内不同产地代表性红茶香气代谢物,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多元数据分析、香气活性值对代表性红茶香气代谢物进行分析,共同确定关键香气物质。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鉴定出140种香气代谢... 为了明确国内不同产地代表性红茶香气代谢物,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多元数据分析、香气活性值对代表性红茶香气代谢物进行分析,共同确定关键香气物质。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鉴定出140种香气代谢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醇类、酯类、醛类、酸类、酮类、烯类等12种类型。醇类物质在总芳香化合物中所占比例相当高,达到了22.90%~47.16%,江苏红茶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其次是江西、湖北、广东、浙江等,山东最低;酯类物质占总芳香化合物的2.75%~26.30%,其中中国台湾红茶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感官审评发现,红茶样品普遍展现出甜香这一共性特征,但又各具特色,呈现出多样化,如药甜香、熟甜香、火甜香、果甜和蜜甜等;广东罗坑的红茶样本具有浓郁的杏仁香,感官审评得分最高(96.0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以将不同产地的国内红茶样本进行区分,结合差异性分析获得变量投影重要性>1.0的27种差异香气代谢物;其中7种代谢物具有香气活性(香气活性值>1),包括芳樟醇、苯乙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己酸、1-甲基萘、香叶醇。中国台湾红茶中水杨酸甲酯、广东红茶中的苯乙醛可以作为与其他产区红茶进行区分的标志性香气代谢物。本研究为辨别不同产地国内红茶香气品质特点提供了科学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靶向代谢 气相色谱-质谱法 香气代谢 香气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龟鹿二仙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冬冬 郭强 +3 位作者 陈奎竹 顾海立 乔隆 乔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0-395,共6页
目的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龟鹿二仙胶(GLE)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过程中体内代谢产物的生物效应及变化规律。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D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OVX)组,GLE低、中、高剂量(GLE-L、GLE-M、GLE-H)组,每... 目的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龟鹿二仙胶(GLE)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过程中体内代谢产物的生物效应及变化规律。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D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OVX)组,GLE低、中、高剂量(GLE-L、GLE-M、GLE-H)组,每组10只。造模1周后开始灌胃给药,8周后取材。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检测骨微观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分析骨代谢相关指标,用液质联用技术构建大鼠血清代谢物图谱,观察代谢物及相关通路的分布差异。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与OVX组相比,GLE-M组骨小梁百分比提高,骨微观结构恢复(P<0.05)。IHC染色显示,与OVX组相比,GLE-M组股骨中Runx2表达水平升高(P<0.05)。sham组、GLE-H组、OVX组相互交叉出现3-(3-甲氧基苯基)丙酸、乙酰胺、Equol、1-油酰基-Sn-甘油-3-磷胆碱共4种共调节代谢产物,在sham组呈高表达,OVX组呈低表达,GLE-M组又恢复至高表达。KEGG通路分析显示,sham组与OVX组间涉及的主要通路为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皮质醇合成和分泌等,GLE组与OVX组为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结论GLE可能通过调控体内的代谢产物防治PM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鹿二仙胶 非靶向代谢 代谢产物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检测食醋化学成分 被引量:45
11
作者 李爱平 李震宇 +2 位作者 邢婕 张丽增 秦雪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47-253,共7页
建立食醋核磁共振(1H-NMR)代谢组学方法和分类模型,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鉴定不同食醋的差异化学成分。食醋样品经脱气处理加入含0.05g/100mL TSP的D2O溶液后直接进行核磁分析,采用MestReNova软件对核磁图谱进行分段积分后,将数据导入SI... 建立食醋核磁共振(1H-NMR)代谢组学方法和分类模型,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鉴定不同食醋的差异化学成分。食醋样品经脱气处理加入含0.05g/100mL TSP的D2O溶液后直接进行核磁分析,采用MestReNova软件对核磁图谱进行分段积分后,将数据导入SIMCA-P 11.0(Umetrics,umea,Sweden)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山西陈醋、镇江香醋、白醋的化学组成明显不同;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鉴定不同食醋之间的差异化学成分,其中氨基酸的核磁分析结果与氨基酸分析仪所得结果一致。本研究为复杂液态食品的分析提供了一种具有整体观的新方法,不仅可以明确不同来源样品的化学组成差异情况,而且可以鉴定差异化学成分,方法简单,可以直接用于食醋产品的快速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醋 核磁共振 代谢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24经口染毒大鼠尿液的核磁共振谱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全军 颜贤忠 +4 位作者 吴纯启 赵剑宇 余寿忠 袁本利 廖明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60-465,共6页
目的 研究Z2 4染毒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的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毒性早期筛选中的应用。方法Wistar大鼠连续经口给予Z2 4 6 0 ,130及 2 0 0mg·kg- 1,连续 5d后收集 2 4h尿液 ,测定核磁共振([... 目的 研究Z2 4染毒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的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毒性早期筛选中的应用。方法Wistar大鼠连续经口给予Z2 4 6 0 ,130及 2 0 0mg·kg- 1,连续 5d后收集 2 4h尿液 ,测定核磁共振([1H]NMR)谱 ,并进行血浆生化指标测定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Z2 4 2 0 0mg·kg- 1组大鼠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分别升高14 8% ,14 0 %和 110 % ;130和 2 0 0mg·kg- 1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炎症和坏死。 [1H]NMR谱主成分分析发现各组在不同染毒条件下的代谢状态可相互区分 ,与肝脏病理和血浆生化改变相一致。结论 大鼠尿液 [1H]NMR代谢谱与Z2 4毒性作用强度密切相关 ,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体内药物毒性早期筛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 核磁共振 模式识别 毒性 Z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虚体质者血清和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 被引量:48
13
作者 李英帅 王琦 袁卓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21-2527,共7页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中医阳虚体质及平和体质(正常对照)的血清和尿液,分析了阳虚体质的特征代谢物.实验收集阳虚体质及平和体质各30人的血清及尿液样品,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阳虚质组和对照组血清和尿液中...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中医阳虚体质及平和体质(正常对照)的血清和尿液,分析了阳虚体质的特征代谢物.实验收集阳虚体质及平和体质各30人的血清及尿液样品,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阳虚质组和对照组血清和尿液中的内源性代谢差异.结果表明,阳虚质血清中乳酸、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N-乙酰糖蛋白、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降低,谷氨酰胺、葡萄糖、磷脂酰胆碱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多;尿液中肌酐的含量降低,乳酸、二甲胺、柠檬酸及马尿酸的含量增多.阳虚体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从代谢组学角度为个体差异提供了新的依据.阳虚体质与平和体质存在能量代谢、脂代谢及糖代谢的差异以及相关脏腑功能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体质 核磁共振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H-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黄药子乙醇提取物致肝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14
14
作者 盛云华 乔靖怡 +3 位作者 金若敏 姚广涛 周璐 唐黎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6-316,共11页
目的采用基于1H-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黄药子乙醇提取物(RDB)致肝损伤大鼠血清和尿液中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寻RDB肝毒性早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大鼠ig给予RDB5 g·kg-1,连续给药28 d,于给药后3,7,14和2... 目的采用基于1H-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黄药子乙醇提取物(RDB)致肝损伤大鼠血清和尿液中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寻RDB肝毒性早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大鼠ig给予RDB5 g·kg-1,连续给药28 d,于给药后3,7,14和28 d及停药后7 d(恢复期)取6只大鼠采血,进行常规血液生化分析;取肝组织,计算肝指数,并用HE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观察。收集给药后0,3,7,14和28 d及停药后7 d血清和尿液,进行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对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和鉴别。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DB组血清总胆红素(TB)和总胆固醇(TC)于给药后3~28 d显著升高(P〈0.05),总胆汁酸(TBA)于7~28 d显著升高(P〈0.05),TB,TC和TBA于停药后7 d恢复正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葡萄糖含量均无显著变化。RDB组给药后肝指数显著升高(P〈0.01),停药后7 d恢复正常;肝组织于给药后7 d开始出现单细胞坏死和肝细胞肿大,随给药时间延长,病变程度加重;停药7 d后有所恢复。代谢组学检测显示,RDB给药早期血清脂质〔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谷氨酸、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等升高(P〈0.05),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等降低(P〈0.05);上述代谢产物在停药7 d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肝损伤与糖脂代谢、能量代谢和胆汁淤积有关。随着RDB给药的持续,产生了组织过氧化损伤。线粒体损伤导致体内能量代谢不足。血清脂质(LDL/VLDL)、谷氨酸、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及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均可作为RDB致肝损伤的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药子 肝损伤 核磁共振 代谢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解析福建省2个产地山金柑果实次生代谢物差异
15
作者 胡菡青 林雄杰 +6 位作者 陈学蓉 赵晓玮 张艳芳 吴梓洋 温寿星 王小安 许家辉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90-2408,共19页
【目的】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解析福建省2个产地山金柑果实代谢组差异和药用成分特征,为山金柑区域化的种质资源保护、品质认证、功能产品开发及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和南平市松溪县2个主栽区... 【目的】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解析福建省2个产地山金柑果实代谢组差异和药用成分特征,为山金柑区域化的种质资源保护、品质认证、功能产品开发及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和南平市松溪县2个主栽区的山金柑果实为试验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技术,对2个产地的山金柑种子和去籽果实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差异代谢物,并结合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代谢物积累模式及功能。【结果】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从2个产地山金柑的去籽果实和种子中共鉴定到1594种次生代谢物,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对数据集的解释率分别为57.60%和17.86%;在2个山金柑产地的不同果实组织部位中分别检测到1119和107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组织特异性差异代谢物884种。2个产地去籽果实中黄酮类和萜类化合物的峰面积均显著高于种子(P<0.05,下同);而种子中木脂素和香豆素、醌类化合物的峰面积显著高于去籽果实。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个产地山金柑不同果实组织部位中组织特异性差异代谢物均富集在花青苷生物合成通路上。33种核心差异代谢物包括10种生物碱、7种黄酮类、12种木脂素和香豆素、2种酚酸以及2种其他类化合物,有6种核心差异代谢物在2个产地的去籽果实中均呈高表达,其中包括木犀草素-6-C-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荭草素-2″-O-鼠李糖苷、木犀草素-8-C-葡萄糖苷(荭草素)等,筛选出24种具有地理标志差异的代谢物,其中永春县山金柑去籽果实和种子地理标志差异代谢物分别有8和11种,松溪县山金柑去籽果实和种子分别有3和2种。【结论】山金柑果实次生代谢物在不同组织部位间的差异大于地理来源差异,去籽果实主要富集黄酮类和萜类化合物,种子主要富集生物碱、木脂素和香豆素等防御性代谢物;筛选获得24种永春县与松溪县地理标记差异代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金柑 代谢 地理差异 次生代谢 药用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怀枝’和‘黑叶’互接差异亲和表现及代谢物差异分析
16
作者 侯延杰 房晨 +8 位作者 赵博翔 李冬波 尤婧祎 邱宏业 李晓龙 徐宁 秦献泉 王明元 李鸿莉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5-93,共9页
为了初步了解影响荔枝嫁接亲和性的代谢物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嫁接强亲和性组合‘怀枝(砧木)-黑叶(接穗)’和弱亲和性组合‘黑叶(砧木)-怀枝(接穗)’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166种... 为了初步了解影响荔枝嫁接亲和性的代谢物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嫁接强亲和性组合‘怀枝(砧木)-黑叶(接穗)’和弱亲和性组合‘黑叶(砧木)-怀枝(接穗)’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166种代谢物,2个嫁接组合‘怀枝(砧木)-黑叶(接穗)’vs‘黑叶(砧木)-怀枝(接穗)’共筛选出41个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黄酮类、酚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初步筛选出判断荔枝嫁接后嫁接亲和性强弱的标志性物质。通过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显著富集的代谢途径为类黄酮生物合成、叶酸生物合成、肌醇磷酸代谢、甘油磷酸脂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嫁接亲和性 代谢 差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甲亢患者血清和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沈桂平 戴晓侠 +5 位作者 邓伶莉 危阳洋 许晶晶 王彩虹 董继扬 陈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290-2295,共6页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家族性甲亢患者、非家族性甲亢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人群的血清和尿液的代谢差异.结果表明,家族性甲亢组血清样品中的乙酰乙酸、柠檬酸及牛磺酸等代谢物的浓度显著升高,超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家族性甲亢患者、非家族性甲亢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人群的血清和尿液的代谢差异.结果表明,家族性甲亢组血清样品中的乙酰乙酸、柠檬酸及牛磺酸等代谢物的浓度显著升高,超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乳酸及甘氨酸等代谢物的浓度显著降低;尿样中的肌酐和葡萄糖的浓度显著升高,琥珀酸、苯乙酰甘氨酸及马尿酸等代谢物的浓度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家族性甲亢患者可能存在糖和脂类代谢的紊乱、肝脏和肾脏功能的损伤以及肠道环境的破坏等.此外,家族性甲亢组血清样品中的乙酰乙酸、葡萄糖、柠檬酸及肌酐等代谢物的浓度显著升高,表明家族性甲亢人群的肾脏功能受损更为严重,由此可区分家族性与非家族性甲亢的NMR代谢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代谢 家族性甲亢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数据的尺度归一化新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董继扬 李伟 +3 位作者 邓伶莉 许晶晶 Julian L.Griffin 陈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2-268,共7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尺度归一化方法,该方法不强调各变量在尺度上的归一,而是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稳定性高且在不同类别样本中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变量的权重,以增强与特征代谢物相关的信息.分别采用模拟数据和真实代谢组学数据对新归... 提出了一种新的尺度归一化方法,该方法不强调各变量在尺度上的归一,而是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稳定性高且在不同类别样本中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变量的权重,以增强与特征代谢物相关的信息.分别采用模拟数据和真实代谢组学数据对新归一化方法的性能进行评估,并与单位方差法(Unit variance)、变量稳定性(Variable stability)和尺度缩放法(Level scaling)等常用的尺度归一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归一化方法能够提高多变量统计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地保留了核磁共振谱的分子信息,有助于特征代谢物的识别,并使后续的数据分析结果具有更好的可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归一化 核磁共振 代谢 特征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学研究黄连解毒汤对胰岛素抵抗大鼠棕色脂肪组织代谢组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永霞 王琳琳 +4 位作者 郑凌云 王淑美 黄榕波 张磊 黄耀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83-1888,共6页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黄连解毒汤(HJD)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棕色脂肪代谢组的影响.选取Wistar大鼠32只,适应7 d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和黄连解毒汤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黄连解毒汤(HJD)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棕色脂肪代谢组的影响.选取Wistar大鼠32只,适应7 d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和黄连解毒汤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给予纯净水喂养,其它3组给予100 g/L的果糖水喂饲.28 d后,4组大鼠除了继续给予100 g/L的果糖水喂养外,阳性对照组和黄连解毒汤组同时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和HJD水煎剂3.175 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一定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整个实验持续56 d.取各组大鼠棕色脂肪组织(BAT),采集各组组织提取液的1H NMR谱,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模型组中乳酸、胆碱、磷脂胆碱/甘油磷脂胆碱、肌酸/肌酸酐、牛磺酸和肌苷的含量升高,脂质含量降低;黄连解毒汤组逆转了模型组中上述各代谢物的变化,且引起肌醇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能够逆转机体能量代谢、减轻细胞膜受损以及降低肝肾损伤,初步阐明了黄连解毒汤对胰岛素抵抗状态下棕色脂肪组织代谢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氢谱 代谢 黄连解毒汤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代谢组学研究针刺单穴与腧穴配伍对胃轻瘫大鼠的效应差异
20
作者 徐小茹 哈丽娟 +3 位作者 刘晓娜 董国娟 韩香莲 李铁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84,I0002,F0003,共6页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观察针刺单穴与腧穴配伍干预胃轻瘫大鼠相关的效应差异。方法构建原发性胃轻瘫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单穴组和配穴组,单穴组造模后针刺中脘穴,配穴组造模后针刺内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检测...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观察针刺单穴与腧穴配伍干预胃轻瘫大鼠相关的效应差异。方法构建原发性胃轻瘫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单穴组和配穴组,单穴组造模后针刺中脘穴,配穴组造模后针刺内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检测大鼠脂肪酸等代谢物,应用代谢组学观察各组大鼠效应差异。结果针刺治疗之后单穴组和配穴组花生组四烯酸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γ-亚麻酸的调节上,配穴组治疗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针刺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代谢产物的炎症反应达到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 单穴 腧穴配伍 胃轻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