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城镇结构失衡及其均衡化路径选择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心颖 陆杰华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31,共9页
21世纪的中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体系则呈现两极化格局,即大城市的"过密化"和中小城镇的"空心化"并存。本文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视角结合中国的城市政策,从过度聚集、拥挤效应失效和个人意愿... 21世纪的中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体系则呈现两极化格局,即大城市的"过密化"和中小城镇的"空心化"并存。本文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视角结合中国的城市政策,从过度聚集、拥挤效应失效和个人意愿三层面揭示城镇体系的生长逻辑;从"大城市病"和"中小城镇病"分析城镇体系两极化弊端;从均衡城镇化的必然性引出中国城市体系下一阶段面临资源空间再分配的要求。基于上述认知,本文进一步以空间经济学"非均衡力"的形成机理为切入点,提出中小城镇要构建产业"核心聚集力"、纠正"大城市偏向"、弱化大城市的"循环累计因果效应"链等政策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规模结构 两极化 聚集效应 拥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流域城镇结构与产业结构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金翼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0-33,47,共5页
本文以嫩江流域经济区域为例,探索了区域城镇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对区域经济形态、运动规律及其产业布局调整提出了一些看法。(1)协同进行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2)培育以城市群为主体的产业带;(3)依靠中心城市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镇结构 嫩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娜 赵康杰 景普秋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共13页
利用2017—2021年27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等级等地区属性多层次考察其适用性。结果表明: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能够有效... 利用2017—2021年27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等级等地区属性多层次考察其适用性。结果表明: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实现;机制方面,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乡村地区创业活跃度、加深乡村地区产业融合和扩大乡村地区市场范围三条路径进行有效传导,且乡村地区创业活跃度的中介效应>乡村地区市场规模的中介效应>乡村地区产业融合水平的中介效应;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小城市更能发挥扁平化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城乡共同富裕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城镇空间结构 城乡共同富裕 扁平化 市域 网络多中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信令支撑下的城镇体系结构测度——从流空间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俞艳 樊建 +2 位作者 高昕欣 何宇嘉 徐雅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镇协同与制约关系的空间呈现.通过立足城镇体系的“三结构”,运用手机信令数据,从流空间的视角构建多尺度的城镇体系结构测度框架,对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进行整合.测度过程中通过耦合联系流量和联系流向改...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镇协同与制约关系的空间呈现.通过立足城镇体系的“三结构”,运用手机信令数据,从流空间的视角构建多尺度的城镇体系结构测度框架,对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进行整合.测度过程中通过耦合联系流量和联系流向改进了城镇等级规模测度模型;同时从城镇分布、联系及组合状态三个方面测度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最后,以宁波市乡镇为对象展开测度,结果表明该市呈现“一主四副,五轴四区”的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了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继而验证了该框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并提出了市域空间格局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结构 手机信令 乡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大数据支撑下的城镇职能类型结构测度——从乡镇尺度的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俞艳 张宸赫 +2 位作者 樊建 徐雅馨 韩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5,共7页
城镇职能类型结构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城镇职能互动关系的布局总况。针对当前乡镇职能多以定性判断的现实问题,基于手机信令、企查查、POI等大数据与职能特性的关联,建立了针对各类职能的定量测度方法,并据此构建了适用于乡镇尺度的城... 城镇职能类型结构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城镇职能互动关系的布局总况。针对当前乡镇职能多以定性判断的现实问题,基于手机信令、企查查、POI等大数据与职能特性的关联,建立了针对各类职能的定量测度方法,并据此构建了适用于乡镇尺度的城镇职能类型结构定量测度框架。以宁波市乡镇为单元展开测度,定量识别出宁波市发挥工业、交通、商业、科教、旅游5类职能优势的城镇单元,且识别结果与该市的规划发展模式基本吻合,验证了框架的可行性。该框架不仅弥补了城镇职能类型定量测度在乡镇尺度的空白,亦能够助力城镇职能类型结构的合理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职能类型结构 测度框架 手机信令 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集聚、大分散”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微观机理与宏观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娜 景普秋 赵康杰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0-186,共17页
在城乡融合发展对城乡空间布局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探讨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演变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CP模型的基础上,尝试融入技术变革和消费升级的现实背景,推演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特征。随后采用2017—2021年中国27... 在城乡融合发展对城乡空间布局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探讨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演变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CP模型的基础上,尝试融入技术变革和消费升级的现实背景,推演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特征。随后采用2017—2021年中国270个地级市及其下辖19064个乡镇的面板数据,分别从微观与宏观角度进行验证。研究发现,理论上,交通与通信能力、地域特有要素和地理区位共同促使市域城镇空间形成多级并存的“小集聚、大分散”结构;实证上,部分乡镇单元己在区位、交通与通信能力及特有要素影响下实现人口集聚,农业、服务业特有要素、交通能力与地理区位相互作用,正推动市域城镇空间向“小集聚、大分散”模式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市域 城镇空间结构 “小集聚、大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定量化研究——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 被引量:23
7
作者 范强 张何欣 +1 位作者 李永化 王竞雪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1-607,共7页
以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为基础,GIS为主要平台,通过改进断裂点模型,实现了对科左中旗城镇体系结构的分级以及经济区的划分。首先,提出了以城镇中心性强度代替城镇人口规模并结合加权Voronoi图的模型改进方法。然后,通过引入加权平均距离摩... 以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为基础,GIS为主要平台,通过改进断裂点模型,实现了对科左中旗城镇体系结构的分级以及经济区的划分。首先,提出了以城镇中心性强度代替城镇人口规模并结合加权Voronoi图的模型改进方法。然后,通过引入加权平均距离摩擦指数、成本加权距离等概念,建立并完善了中心性强度计算的指标体系。利用所得的中心性强度值并结合当地实际,将研究区的城镇体系结构划分为中心镇、二级中心镇以及一般镇3个级别。最后,通过比较常规Voronoi图与改进Voronoi图两种空间划分方案,最终确定以各城镇中心性强度的平方根为权重的改进Voronoi图的空间划分方案作为研究区城镇辐射范围的划分依据,再通过逐步合并与搜索,得到科左中旗的经济区划分方案,即以中心镇为主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城镇体系结构 城镇经济区 加权Voronoi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口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郭荣朝 宋双华 +1 位作者 夏保林 冯永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47-1353,共7页
基于河南省周口市1995~2010年的经济社会数据,利用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强度指数和城镇人口增长强度指数等方法,阐述了周口市域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弱小、城镇均衡布局发展、周商建成区已连为一体等现状特征,深入分析交通导向和特... 基于河南省周口市1995~2010年的经济社会数据,利用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强度指数和城镇人口增长强度指数等方法,阐述了周口市域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市弱小、城镇均衡布局发展、周商建成区已连为一体等现状特征,深入分析交通导向和特色产业集群引导的城镇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以及中心极化的扇形雁阵式圈层空间网络布局演化趋势,提出科学规划市域城镇体系、实质推进周商一体发展、尽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有序推动农村十地流转、努力促讲三化仇调笈展、不断加强牛杰城镇建设等城镇牢间结构优化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口 城镇空间结构 增长极 复合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Converse断裂点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的区域城镇体系结构研究——以天水市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晓东 李莺飞 马利邦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75,共6页
在对Converse断裂点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城镇中心性强度,对天水市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进行了划分;通过运用加权Voronoi图,划分了城镇影响范围和城镇经济区。研究表明:1)天水市城镇体系等级分化非常明显,可按... 在对Converse断裂点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城镇中心性强度,对天水市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进行了划分;通过运用加权Voronoi图,划分了城镇影响范围和城镇经济区。研究表明:1)天水市城镇体系等级分化非常明显,可按中心性值的大小分为3个等级,其中一级城镇主要为天水各县区政府所在地;2)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镇经济区打破了行政区划界线,更符合区域"城镇-腹地"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实际;3)城镇影响空间既受城镇综合实力和区位交通条件的影响,也与地形、资源分布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天水市东部和南部,城镇空间影响范围明显大于中部和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中心性 城镇等级结构 Converse断裂点模型 城镇影响空间 天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及其演变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尚正永 张小林 李闻 《西北人口》 CSSCI 2011年第1期105-108,共4页
1990年代以来,安徽省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了定量分析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规律,运用分形方法,以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的安徽省城镇人口统计数据为样本,分别计算了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安... 1990年代以来,安徽省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了定量分析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规律,运用分形方法,以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的安徽省城镇人口统计数据为样本,分别计算了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发生积极的变化,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已由低水平均衡分布向首位型分布转变,中间位序的城镇数量还比较多,并据此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分形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豫陕毗邻生态脆弱区城镇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荣朝 张艳 孙小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64,共5页
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变化真实地反映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反映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状况和演进趋势。该文采用1986年、2000年两期TM图像解译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鄂豫陕毗邻生态脆弱区城镇建成区及其空间结构演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自... 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变化真实地反映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反映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状况和演进趋势。该文采用1986年、2000年两期TM图像解译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鄂豫陕毗邻生态脆弱区城镇建成区及其空间结构演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自然环境、交通等因素对城镇空间分布和演变的影响;结合宏观背景,阐述鄂豫陕毗邻生态脆弱区城镇空间结构重组趋势,并提出重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豫陕 生态脆弱区 城镇空间结构 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于汉学 周若祁 +1 位作者 刘临安 常晓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7-151,共5页
目的探讨促进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途径。方法运用协调单元方法,探讨了破碎地貌条件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化趋势,提出了以"黄土塬"作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构想,并以陕北洛川塬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 目的探讨促进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途径。方法运用协调单元方法,探讨了破碎地貌条件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化趋势,提出了以"黄土塬"作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构想,并以陕北洛川塬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城镇体系适宜发展空间。结果建构了以"黄土塬"为单元的"大分散、大聚集"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模式。以"黄土塬"作为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是一种因地制宜的途径;在一个协调单元中,塬面平坦开阔,适宜城镇体系的发展,相反,沟壑小流域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宜作为生态脆弱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大分散、大聚集"模式较"大分散、小聚集"和"大集中、大聚集"模式而言,更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结论协调好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地形地貌的关系,是实现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黄土塬 协调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与城镇体系结构形成的关联特征及空间表现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艳军 刘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4,共5页
基于相互作用视角分析了河流与城镇体系结构形成的关联特征及空间表现。河流作为重要自然要素,与城镇体系结构的形成演变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并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数量结构来看,城镇依河流呈非均衡集中分布格局;2... 基于相互作用视角分析了河流与城镇体系结构形成的关联特征及空间表现。河流作为重要自然要素,与城镇体系结构的形成演变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并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数量结构来看,城镇依河流呈非均衡集中分布格局;2规模结构方面,城镇对河流依赖随规模递增而增强,且大城市分布与河流等级、区位密切相关;3职能结构方面,沿河城镇职能具有河流属性特征,且区域中心城市或综合性城市多沿河分布;4空间结构方面,河流引导沿岸城镇空间布局分异,改变中心地空间布局理论结构,且引导沿岸城镇空间体系呈现出点—轴、双核等结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城镇体系结构 关联性 空间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二元结构下贫困测度、对比及治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君平 曲颂 +1 位作者 杨穗 谭清香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3-57,共5页
文章基于“收入-消费-多维”视角,测度、比较了城镇二元结构中进城农民工家庭与城镇居民家庭的贫困差距状况。结果显示:无论总体上还是分不同贫困类型进行考察,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贫困严重程度较城镇居民家庭都更严重,其贫困差距突出体现... 文章基于“收入-消费-多维”视角,测度、比较了城镇二元结构中进城农民工家庭与城镇居民家庭的贫困差距状况。结果显示:无论总体上还是分不同贫困类型进行考察,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贫困严重程度较城镇居民家庭都更严重,其贫困差距突出体现在“消费贫困”“低维贫困”以及多维贫困中人员健康与教育质量两个维度。进城农民工家庭抵御外部对收入或消费冲击的能力均强于城镇居民家庭;分区域考察,全国及中部地区两类家庭抵御外部不利冲击的能力差距集中体现在抵御收入冲击的能力层面,而东、西部及东北地区两类家庭抵御外部不利冲击的能力差距更多体现在抵御消费冲击的能力层面。此外,西、中部地区分别是两类家庭多维贫困差距最大和最小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二元结构 城镇居民家庭 进城农民工家庭 A-F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引力模型的山西城镇空间结构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文丽 高宇璇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114,共5页
城镇是经济运行的载体,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助于推动城镇化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山西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的演进为切入点,引入空间引力模型,选取三个标志性时间点的相关数据作为计算依据,分析研究11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及变化,... 城镇是经济运行的载体,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助于推动城镇化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山西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的演进为切入点,引入空间引力模型,选取三个标志性时间点的相关数据作为计算依据,分析研究11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及变化,探讨山西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山西城镇空间结构总体上呈逐步优化态势,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水平也逐年提高;城镇组群式发展是资源禀赋约束条件下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选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度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空间结构 引力模型 城镇组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年来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四次转变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凯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14,86,共7页
通过近50年我国城市发展宏观背景的分析,提出了1950年代、1960年代、1980年代和2000年以来是我国城镇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四个重要时期。指出城镇空间发展受政治、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它的发生与发展脱离不了当时、当地的政治和经济形势... 通过近50年我国城市发展宏观背景的分析,提出了1950年代、1960年代、1980年代和2000年以来是我国城镇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四个重要时期。指出城镇空间发展受政治、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它的发生与发展脱离不了当时、当地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等条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合理的规划措施可以使国家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反之则国家损失惨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应该积极开展国家层面的空间规划,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空间结构 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两浙地区城镇居民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国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6期177-180,共4页
南宋时期 ,两浙地区城镇居民的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 ,贫富分化和社会等级十分明显 ,贫富之间的变化相当频繁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但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城镇 。
关键词 城镇居民结构 南宋 社会等级 浙江 贫富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差异的熵值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智利 王银彩 《现代经济探讨》 2005年第2期68-70,共3页
利用熵值原理对城镇体系结构中的规模结构进行分析,对一定地域内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做出一个客观的描述。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能避免主观赋权法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模糊和争议,从而为制订合理的城镇发展政策与规划提... 利用熵值原理对城镇体系结构中的规模结构进行分析,对一定地域内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做出一个客观的描述。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能避免主观赋权法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模糊和争议,从而为制订合理的城镇发展政策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结构 城镇体系结构 熵值法 城镇发展 主观赋权法 政策 客观赋权法 理论依据 合理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协调度函数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与实证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伟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7-50,共4页
文章运用分形理论、协同学和区域经济学等理论,构建了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指标体系,并建立协调度函数;以淮安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全市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趋势和各个指标功效值变动情况,并提出了简要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优化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30个省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 被引量:6
20
作者 何剑 刘培勤 朱四伟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4-28,共5页
文章以1998~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结合中国开发规划,以产业结构为标准将中国分为东部、泛中部、泛西部,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就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动态效应和区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分... 文章以1998~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结合中国开发规划,以产业结构为标准将中国分为东部、泛中部、泛西部,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就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动态效应和区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水平来看,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及前期城镇化率对当期城镇化水平作用显著。第一产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呈负相关。第二、三产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引致作用对城镇化提升作用很明显;从东部来说,金融发展作用于第三产业进而作用于城镇化的影响力不明显;从泛中部、泛西部来说,这两个地区的金融对产业结构的支持力度不充分。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产业结构:城镇 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