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县域城镇发展质量评价及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格芳 金振兴 明珠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4,共7页
以山东省137个县域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测度山东省县域城镇发展质量水平,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县域城镇发展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相对差异... 以山东省137个县域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测度山东省县域城镇发展质量水平,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县域城镇发展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相对差异仍较显著,济南、青岛市辖区城镇发展最具活力。(2)受自然条件、经济区位、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山东省县域城镇发展质量“四高四低”的空间格局显著,得分较高的县域大体呈倾斜的“H”型分布。(3)山东省县域城镇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分别形成了小范围的高聚类区和低聚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发展质量 县域 质量发展 时空演变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对城镇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曹守慧 丁士军 孙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4,194,195,共12页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实施成效评估的基础是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基于马克思城乡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构建了多维度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长沙及全国其他大中城市宏观面板数据,运用...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实施成效评估的基础是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基于马克思城乡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构建了多维度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长沙及全国其他大中城市宏观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对城镇发展质量的系统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虽然提升了城镇综合发展质量,但政策边际效应呈递减趋势。而且试点政策对城镇发展各维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维度与环境发展维度的影响呈现出“此升彼降”的反向关系;相对于社会发展维度,试点政策对城乡发展维度的边际效应更加稳定。从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看,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的边际提升,对提高城镇综合发展质量的贡献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城镇发展质量 政策评估 熵值法 合成控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统计评价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向书坚 徐应超 李凯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7,共15页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本文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并探究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的阶段性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整体...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本文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并探究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的阶段性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整体上提升速度较快,但多数省份的发展质量水平不高,智慧和创新正在成为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人文和宜居方面建设薄弱则可能会形成短板。分布动态演进方面,东部地区展现出显著的主力驱动型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均衡提升型趋势,而东北地区表现出鲜明的双峰并行型趋势。空间形态方面,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形成了俱乐部收敛的空间形态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在短期发展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而本地与邻域地区间的“邻高提升,邻低抑制”效应则强化了该种空间形态。本研究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效的阶段性统计监测和持续性发展研究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发展质量 分布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测度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祖山 张欢欢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9-51,共3页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测度是城镇化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衡量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指导我国城镇化建设实践的现实意义。文章根据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生态协调程度"、&qu...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测度是城镇化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衡量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指导我国城镇化建设实践的现实意义。文章根据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生态协调程度"、"城市发展质量"和"环保协调推进质量"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得出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情况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发展质量 评价体系 因子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罗腾飞 邓宏兵 李小帆 《西北人口》 CSSCI 2016年第5期64-70,78,共8页
城市发展不再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质量型社会越来越重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双重提升越来越重要。城镇化发展进... 城市发展不再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质量型社会越来越重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双重提升越来越重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建设是推力、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是动力。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城乡统筹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分段函数评价模型,结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结果为:1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发展特征为"整体上升、局部波动"。2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较为平缓,而各个省市之间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具有差异性。3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协调度为稳步上升态势,其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发展水平 城镇发展质量 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策略与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拓 孙久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5,共5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长期的要素驱动,实行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城镇化发展质量并不高。要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长期的要素驱动,实行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城镇化发展质量并不高。要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实现集约、绿色、智能、低碳发展,应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发展质量 要素驱动 科技创新 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实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磊 龚新蜀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2010年第8期130-133,共4页
本文首先分析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内涵,指出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应当在城镇化发展质量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加入民族因子;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有代表性的新疆15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测度... 本文首先分析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内涵,指出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应当在城镇化发展质量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加入民族因子;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有代表性的新疆15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据此探讨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新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城镇发展质量 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区域差距——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 被引量:22
8
作者 郑耀群 崔笑容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87,共9页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路径。文章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标准,构建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2011—2017年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路径。文章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标准,构建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2011—2017年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变来看,中国省域及四大区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过程来看,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区与低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效应显著,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分区沿"胡焕庸线"有规律地分布,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异明显;从区域差距来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总体在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差距最大,中部地区内部差距最小,区域间差距最大的是西部和东部地区,区域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理念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测度 Dagum基尼系数 区域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非均衡性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豫新 赵奕萌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6-73,共8页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聚类分析,并运用莫兰指数、泰尔指数分解进一步探索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成因。研究发现,2013~2...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聚类分析,并运用莫兰指数、泰尔指数分解进一步探索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成因。研究发现,2013~2019年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在区域上存在“东高西低”现象,各省(区、市)差距逐渐扩大;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非均衡特征。基于此,提出我国应依据新发展理念内涵全方位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明确重点方向和突破口,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与扶持、培育新型城市群,建立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削弱空间非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理念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空间非均衡 机器学习 泰尔指数分解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常态背景下提升徐州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路径研究
10
作者 郑凌霄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44-145,共2页
本文从江苏省徐州市的实际出发,构建了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将徐州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评价徐州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总体水平,最后提出了提高徐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新常态 城镇发展质量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主义视角下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目标与路径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志恒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59,67,共9页
从关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对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目标与路径进行分析。在“发展”“质量”“高质量发展”“城镇高质量发展”等名词解析基础上,文章提出新时期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价值导向,确定城镇高质... 从关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对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目标与路径进行分析。在“发展”“质量”“高质量发展”“城镇高质量发展”等名词解析基础上,文章提出新时期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价值导向,确定城镇高质量发展领域,以此为基础提出城镇高质量发展具体行动,在实践中加强目标叠合、用地混合和诉求弥合,以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城镇质量发展 理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扬 师海猛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1-75,共5页
文章基于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黄河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系统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脱钩指数等相关指标,从耦合到解耦全面剖析两系统关系的演变。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省份综合评价指数呈现... 文章基于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黄河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系统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脱钩指数等相关指标,从耦合到解耦全面剖析两系统关系的演变。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省份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其中生态环境指数增长较为曲折,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较为迅速;各省份系统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较低,青海、陕西、内蒙古、宁夏及甘肃属于基本协调型,而山东、河南和山西属于勉强协调型;两系统的脱钩指数具有动态波动性,城镇化负效应凸显,生态环境仍具有较大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的耦合协调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俊康 唐栋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3期134-139,共6页
采用定基极差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指数和Moran’s I指数分析200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通过驱动因子分析来探究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的乡村振兴... 采用定基极差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指数和Moran’s I指数分析200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通过驱动因子分析来探究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的乡村振兴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大部分省份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由最初的拮抗阶段逐渐上升至磨合阶段,东部地区已达到协调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两系统协调度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驱动因子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对两系统协调度影响较大,农业发展分别与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度较高。因此,各级政府应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现代化等方法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城镇化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协调性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14
作者 王克璐 李孝坤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期260-265,270,共7页
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定量测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地市2011~2020年两系统的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11~2020年成... 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定量测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地市2011~2020年两系统的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整体滞后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2)2011~2020年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轻微上升趋势,总体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各地市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西两极,中部塌陷的“U”型分布格局;(3)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障碍因子有教育财政支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实际利用外资、专利申请受理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区域创新能力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