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地域1999~2008年地闪密度图及雷电参数分析 被引量:39
1
作者 陆国俊 熊俊 +2 位作者 陈家宏 童雪芳 谷山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930-2936,共7页
为掌握高雷区雷电活动规律,以广州地区1999-2008年间雷电定位数据为基础,利用雷电参数统计技术及综合分析平台,结合GIS系统,详细研究了广州地域地闪总数、地闪密度、雷电幅值、雷电幅值概率分布及雷电日等重要雷电参数。研究表明广... 为掌握高雷区雷电活动规律,以广州地区1999-2008年间雷电定位数据为基础,利用雷电参数统计技术及综合分析平台,结合GIS系统,详细研究了广州地域地闪总数、地闪密度、雷电幅值、雷电幅值概率分布及雷电日等重要雷电参数。研究表明广州地区地闪分布季节性明显,54%~83%的地闪主要集中在夏季;地闪密度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相比雷电日更能科学反映实际雷电活动分布和变化特征;正负极性雷电流幅值均有明显的集中性。以广州电网500kV蓄增甲线为例,分析得到走廊沿线雷电活动与雷击故障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对于解决高雷区长期电网防雷难题更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定位系统 雷电参数 地闪密度 雷电流 雷电日 雷击故障 相关性 雷电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定位系统地闪密度分布图与雷击故障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童雪芳 王海涛 +1 位作者 陈家宏 谷山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924-2929,共6页
为检验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密度分布图用于输电线路防雷的有效性和可用性,从输电线路实际运行经验角度对地闪密度分布图与雷击故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全国多个地区和线路走廊为例,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密度分布,获得了各区域雷... 为检验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密度分布图用于输电线路防雷的有效性和可用性,从输电线路实际运行经验角度对地闪密度分布图与雷击故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全国多个地区和线路走廊为例,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密度分布,获得了各区域雷区分布,通过相应区域输电线路多年雷击故障位置相关性分析,计算了各雷区等级中的雷击跳闸率或故障杆塔比率。通过比较分析雷区等级及地闪密度值与雷击故障分布之间的相关性,表明地闪密度分布与雷击故障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绘制的地闪密度分布图描述雷区分布是有效的和适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检验 有效性 雷击 相关性 雷区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地闪密度图的绘制方法及其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32
3
作者 王海涛 童杭伟 +2 位作者 冯万兴 童雪芳 彭庆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488-2491,共4页
为绘制、研究浙江省地闪密度分布图,选取浙江省雷电定位系统积累的2004~2006年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为研究样本,提出了利用海量雷电自动监测数据绘制出高分辨率地闪密度图的方法—网格法;依据网格的地闪密度值采用自然分割法将全省区... 为绘制、研究浙江省地闪密度分布图,选取浙江省雷电定位系统积累的2004~2006年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为研究样本,提出了利用海量雷电自动监测数据绘制出高分辨率地闪密度图的方法—网格法;依据网格的地闪密度值采用自然分割法将全省区域划分为5级雷区,最终形成了浙江省1km分辨率5级分色地闪密度图。通过分析浙江省地形情况,得出了地闪密度空间分布与地形季风相关性较强的结论;通过分析2004~2006年浙江电网雷击故障点与各级雷区的位置相关性,得出了故障次数与雷区等级正相关的结论,从而验证了地闪密度图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网格法 自然分割法 雷电定位系统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地闪密度及雷电流幅值分布 被引量:26
4
作者 徐鸣一 王振会 +2 位作者 樊荣 周俊驰 曾庆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557-561,共5页
从雷电防护中重点关心的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幅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引入时间权重法结合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给出地闪密度分布情况并依此绘制江苏省雷区分布图,对照Anderson经验公式拟合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从雷电防护中重点关心的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幅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引入时间权重法结合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给出地闪密度分布情况并依此绘制江苏省雷区分布图,对照Anderson经验公式拟合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地闪密度的分布趋势是南部比北部多,西部比东部多;洪泽湖周边、太湖和宁镇丘陵周边是江苏省雷电防护重点区域.江苏省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符合Anderson经验公式,幅值主要在20~40kA范围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时间权重法 雷电流幅值 Anderson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输电线路走廊地闪密度的防雷措施效果评估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宇 杨坚 +2 位作者 万军彪 李阳林 刘衍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2-175,共4页
为使防雷措施的效果评估更加接近工程实际情况,提出采用单位雷击跳闸率评价防雷措施效果的方法。该方法以实际雷电观测数据和输电线路运行记录为基础,将雷击跳闸率归算到同一地闪密度水平,弥补了仿真计算和模型试验需要简化和假设的不足... 为使防雷措施的效果评估更加接近工程实际情况,提出采用单位雷击跳闸率评价防雷措施效果的方法。该方法以实际雷电观测数据和输电线路运行记录为基础,将雷击跳闸率归算到同一地闪密度水平,弥补了仿真计算和模型试验需要简化和假设的不足,克服了单纯采用雷击跳闸率指标或仅进行年雷暴日归算的评估方法的片面性。对江西电网输电线路广泛应用的负角保护针、防绕击避雷针分别进行了效果评估。结果标明电压等级越低,防绕击措施所起的效果越弱,并给出了定量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防雷 地闪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闪密度按杆塔画圆差异化统计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欢 阮江军 +4 位作者 李振柱 甘艳 杜志叶 张思寒 吴焯军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80,共6页
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在2007年提出用网格法对地闪密度进行统计,这种方法可形成直观的、高精度的密度空间分布图。但是在进行防雷计算的过程中,当某一杆塔处于地闪密度变化剧烈的网格分界处时,不易于确定地闪密度的值。笔者提出地闪密度... 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在2007年提出用网格法对地闪密度进行统计,这种方法可形成直观的、高精度的密度空间分布图。但是在进行防雷计算的过程中,当某一杆塔处于地闪密度变化剧烈的网格分界处时,不易于确定地闪密度的值。笔者提出地闪密度按每基杆塔为中心画圆的方法进行统计,可以更直观和精确的反映出杆塔所处地的综合地闪密度值。并以500 kV葛岗线为例,用按杆塔画圆方法得到的地闪密度值对线路耐雷水平进行计算,并进行了风险评估,计算结果显示,文中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线路地闪密度变化对耐雷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防雷 输电线路 耐雷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典型地形雷击地闪密度分布差异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瑞芳 陶鑫 +1 位作者 杨雪 沈豪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113,共7页
地闪密度是各项防雷设计的基础参数,研究一定范围山区内不同地形地闪密度分布的差异可以获取更准确的山区地闪密度分布图。文中首先定义了表征山区不同地形落雷密集程度的落雷分布系数这一概念,利用电气几何模型(EGM)中的击距理论推导... 地闪密度是各项防雷设计的基础参数,研究一定范围山区内不同地形地闪密度分布的差异可以获取更准确的山区地闪密度分布图。文中首先定义了表征山区不同地形落雷密集程度的落雷分布系数这一概念,利用电气几何模型(EGM)中的击距理论推导了山顶、山谷、山脚地区的落雷分布系数理论计算公式。然后对比了山区典型地形落雷分布系数理论计算公式的差异,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山区典型地形落雷分布系数的影响。最后利用某省不同地区10年的雷电定位系统数据做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山顶地区地闪密度大于山谷、山脚地区地闪密度;山体坡度越大不同地区的地闪密度差异越明显;50%雷电流幅值越大的地区地闪密度差异越明显;地形宽度变大地闪密度差异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距理论 山区典型地形 地闪密度 落雷分布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海南省地闪密度与雷击故障关系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赵海龙 张丹丹 +2 位作者 黄松 莫石 魏浩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6-192,共7页
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雷雨众多,地闪密度远高于平均值,在研究输电线路防雷时需要特别注意地闪密度对雷击故障的影响。文中依据海南省67条35、110、220 k V输电线路资料参数及海南省输电线路近8年的运行报告、事故报告和雷电定位系统... 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雷雨众多,地闪密度远高于平均值,在研究输电线路防雷时需要特别注意地闪密度对雷击故障的影响。文中依据海南省67条35、110、220 k V输电线路资料参数及海南省输电线路近8年的运行报告、事故报告和雷电定位系统的数据绘制了地闪密度图,实际雷击故障分布图,拟合了海南省雷暴日与地闪密度的分布曲线,针对CIGRE经验公式及QGDW 672—2011标准不能准确反映海南省雷电活动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海南省地闪密度的分级方法,并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CIRGE标准及针对海南省标准下的地闪密度与实际雷击跳闸率的相关性,对海南省的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地形地貌 杆塔结构 皮尔逊相关系数 雷击跳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高斯核密度方法的多空间尺度地闪密度推算 被引量:4
9
作者 扈海波 张西雅 王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2-180,共9页
为解决用闪电定位资料提取高分辨率闪电密度的难题,本文提出利用核密度方法建立闪电定位的二维高斯概率密度函数分布,从中获取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闪电密度分布。方法上,首先矢量化定位偏差,用矢量均一法推算单个闪击点处的二维高斯概率密... 为解决用闪电定位资料提取高分辨率闪电密度的难题,本文提出利用核密度方法建立闪电定位的二维高斯概率密度函数分布,从中获取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闪电密度分布。方法上,首先矢量化定位偏差,用矢量均一法推算单个闪击点处的二维高斯概率密度函数的信度椭圆区域的长短轴半径及旋转角参数。这样,能在空间上叠加多个闪击点的二维高斯密度函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值,形成一个连续的可体现闪击概率的地闪密度分布形态区域,即可从中提取任意点的地闪密度。使用ADTD在2008年至2016年期间探测的北京地区闪电定位资料,做了地闪定位点的信度椭圆生成算法运用及对应的地闪密度分析。发现ADTD在北京地区的地闪定位精度最大偏差为3.39 km之间,平均精度为0.758 km。用核密度方法提取出的1 km、100 m及10 m分辨率的地闪密度在总体分布上仍然显示出东北部的密云及西南部的房山拒马河地区较大。用核函数方法推算的地闪密度与克里金及反距离权重法插值结果做了比对,发现算法结果体出一定的连续性、可区划及分化特征,可明显削弱常规插值算法导致的数值结果离散及不确定性。算法在效果上体现出空间分辨率越高,结果越细致,平滑程度及结果的合理性也较为理想,可用于精细化应用。研究个例用核密度方法提取出的细小尺度地闪密度做了精细化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发现评估结果平滑,其形态及数值特征贴近自然风险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密度 电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山区地形地闪密度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胡豪 陶鑫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0-196,共7页
山区地形不同位置的地闪密度差异较大。为了研究山区地形对地闪密度的影响,文中首先基于雷电定位系统数据利用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分析了山体不同部位的地闪密度差异,然后分析了某条500 kV输电线路的雷电绕击跳闸率计算结果。研究... 山区地形不同位置的地闪密度差异较大。为了研究山区地形对地闪密度的影响,文中首先基于雷电定位系统数据利用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分析了山体不同部位的地闪密度差异,然后分析了某条500 kV输电线路的雷电绕击跳闸率计算结果。研究发现:改进网格法筛选范围小于400 m时地闪密度明显大于实际情况,大于1600 m时山顶、山坡、平地的地闪密度趋于一致,抵消了地形的差异性;山区地形的地闪密度随着山体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整体呈现出山顶地闪密度>山坡>山谷的规律,且山体的形状会明显影响山区地形地闪密度分布差异;某线路绕击跳闸率计算结果较高区段与线路实际发生雷击故障区段吻合,文中的研究可为差异化防雷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定位系统 山区地形 地闪密度 差异化防雷 Google Earth ARC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闪密度及雷电流幅值概率特征讨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赟 邓国峰 王淑一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9-204,共6页
文中根据辽宁省2007—2011年闪电定位资料,1962—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求出地闪密度与人工观测雷暴日之间的最优距离,在此距离上,结合时间权重法来进行地闪密度方法计算,并绘制出辽宁省地闪密度分布图。对雷电流幅值概率... 文中根据辽宁省2007—2011年闪电定位资料,1962—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求出地闪密度与人工观测雷暴日之间的最优距离,在此距离上,结合时间权重法来进行地闪密度方法计算,并绘制出辽宁省地闪密度分布图。对雷电流幅值概率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套用现有经验公式偏差较大,利用EXCEL工具进行数据拟合,得出辽宁省雷电流幅值累计概率的经验公式。上述研究结果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基础,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雷电流幅值 累计概率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输电线路走廊杆塔-地闪复合密度统计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学智 李涵 +2 位作者 申健 胡梓逸 何自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50-1655,共6页
近年来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多回线路共用输电线路走廊十分普遍,线路走廊覆盖面积与雷电活动范围相比很有限,且走廊内杆塔密度不一,因此存在如何衡量地闪活动对线路走廊影响的问题。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百色地区输电线路走廊地闪密度和... 近年来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多回线路共用输电线路走廊十分普遍,线路走廊覆盖面积与雷电活动范围相比很有限,且走廊内杆塔密度不一,因此存在如何衡量地闪活动对线路走廊影响的问题。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百色地区输电线路走廊地闪密度和雷害密度进行了统计,并结合相关系数的计算,交叉校验得到地闪密度、雷害密度、线路杆塔密度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比分析,得到雷害密度与"地闪密度和线路杆塔复合密度"的相关性最高,为0.85,而此前常用来评价雷电活动的地闪密度和雷害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51。由此提出"地闪–线路杆塔复合密度"的概念,该密度可有效地衡量输电线路走廊内的雷害分布,有助于区域化防雷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化防雷 密度估计 输电线路走廊 雷害密度 地闪–线路杆塔复合密度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77
13
作者 郑栋 孟青 +3 位作者 吕伟涛 张义军 柴秀梅 马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8-644,共7页
利用M-LDARS闪电定位系统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1995~1997年6~9月的闪电观测数据,分析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闪电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存在两个峰值时段,13:00~21:00和23:00~次日05:00.通过对总地闪、分时段及峰值时段的地闪密... 利用M-LDARS闪电定位系统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1995~1997年6~9月的闪电观测数据,分析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闪电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存在两个峰值时段,13:00~21:00和23:00~次日05:00.通过对总地闪、分时段及峰值时段的地闪密度分析,发现北京及周边地区闪电活动有几个明显的集中区域,地闪高密度区主要出现在下垫面为山脉和水体的地方,闪电活动与下垫面的水汽条件关系密切,且正、负地闪的空间分布也呈现较大差异,表明雷暴云的电荷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地闪密度 地闪 地闪 周边地区 时空特征分析 北京 电定位系统 电活动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地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冯真祯 曾金全 +1 位作者 张烨方 王颖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3-221,共9页
为了给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以福建省2007—2011年闪电监测资料及ASTERGDEM高程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并结合SURFER及ARCGIS软件,详细分析了福建省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正/负地闪活动均在8月最为强烈,... 为了给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以福建省2007—2011年闪电监测资料及ASTERGDEM高程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并结合SURFER及ARCGIS软件,详细分析了福建省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正/负地闪活动均在8月最为强烈,负地闪主要集中在5~9月,正地闪在12~3月发生概率较高;一天中,负地闪在13:00—20:00发生最为频繁,正地闪迟于负地闪,并在凌晨存在一小高峰;正地闪强度中位数呈现较为显著的月变化,负地闪则不明显;一天中各时段都以0—37.5kA的地闪为主,但任何时段都可能发生强地闪;地闪密度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受流域分布影响小,地闪密集地带多处于丘陵与平原交接地带;地闪强度中位数在沿海海岛较大;正/负地闪密度及正地闪强度中位数与海拔存在着非线性关系,负地闪强度中位数随海拔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频次 地闪密度 地闪强度中位数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夏季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地闪时空分布及其天气学意义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颖 郑永光 寿绍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8-70,I0004-I0006,共16页
对2007年夏季(6—8月)我国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5°~38°N、100°~122°E,不包括甘肃、山东)地闪分布与不同区域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期雷暴日分布和FY-2C红外亮温(TBB)≤-52℃频率分布、低轨卫星8年观测... 对2007年夏季(6—8月)我国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5°~38°N、100°~122°E,不包括甘肃、山东)地闪分布与不同区域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期雷暴日分布和FY-2C红外亮温(TBB)≤-52℃频率分布、低轨卫星8年观测的闪电分布及11年静止卫星TBB≤-52℃频率日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资料获得的对流活动时空分布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江淮流域、川渝、浙江西北部、武夷山中段的地闪活动较其周边区域明显比多年星载观测的闪电活跃。地闪活动7、8月较6月活跃且活跃区位置偏北,7月最为活跃的正地闪反映了该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多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不同区域的地闪活动具有不同的日变化特征,江淮流域和川渝地区地闪日变化表现出多峰型特征,浙赣闽区域地闪活动的单峰型特征显著;其中江淮流域、浙赣闽区域的地闪活跃时段在午后,而川渝地区地闪活动夜发性显著;四川盆地西南部地闪呈现出明显的向东、向北传播特征;川西高原、云贵高原中部及浙闽丘陵沿海地区正、负地闪日变化差异较大。浙赣闽区域和川西高原地区正负地闪活跃时段基本一致,江淮流域、川渝地区和贵州地区负地闪活跃时段提前于正地闪,这几个区域的正地闪活跃时段都提前于TBB≤-52℃频率。这表明负地闪日变化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初始深对流的日变化特征,而正地闪与TBB≤-52℃频率则较好地反映了成熟与消散阶段的深对流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3年海南岛地闪活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余海 张廷龙 +3 位作者 高燚 劳小青 韦昌雄 范祥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5-203,共9页
利用海南省地闪定位网获取的4年(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地闪定位资料,详细分析海南岛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海南岛的地闪活动主要发生在4—10月;呈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出现于5月和8月,分别约占全年总地闪数的23%和18%;地闪活... 利用海南省地闪定位网获取的4年(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地闪定位资料,详细分析海南岛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海南岛的地闪活动主要发生在4—10月;呈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出现于5月和8月,分别约占全年总地闪数的23%和18%;地闪活动在6—7月明显地间歇性减少.从日变化特征来看,地闪在14:00—20:00时段最为频繁.16:00左右达到峰值,而5:00左右有一个较弱的峰值,2个峰值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1.3%和4.2%.通过对比分析各地区的地闪活动,发现日变化呈现双峰特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和西部沿海地区,而中部内陆及靠近琼州海峡的北部沿海地区呈单峰值特征.海南岛中部内陆山区的地闪密度大,沿海地区地闪密度小,并且存在2个地闪密度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日变化 双峰 地闪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地区不同地形下的雷暴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余蓉 张小玲 +3 位作者 杜牧云 马鹤翟 袁海峰 朱传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9-340,共12页
利用湖北省2013—2018年6—8月ADTD闪电探测数据对该地区的闪电活动进行特征分析后发现,地闪密度和日变化特征与地形密切相关,其中,闪电密度高值区出现在海拔500~1500 m的中尺度山脉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及山脉之间的平原(河谷)地区;山区... 利用湖北省2013—2018年6—8月ADTD闪电探测数据对该地区的闪电活动进行特征分析后发现,地闪密度和日变化特征与地形密切相关,其中,闪电密度高值区出现在海拔500~1500 m的中尺度山脉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及山脉之间的平原(河谷)地区;山区的地闪集中在午后至傍晚时段,具有明显的单峰特征,平原的地闪日变化相对平缓,虽然主峰值同样出现在午后,但夜间地闪活动依然活跃。基于2015—2016年6—8月逐6 min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产品和地闪资料挑选了94例伴有显著闪电活动的雷暴系统个例,经统计分析后发现,雷暴系统的初次地闪、峰值地闪和末次地闪均集中出现在13:00—18:00,其中,山区雷暴的地闪持续时间较短,地闪频数峰值较小;平原雷暴的地闪持续时间更长,地闪频数峰值也更大;山麓雷暴的特征则介于两者之间。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进行成因分析后可知,地形强迫和局地热力不稳定是影响湖北山区夏季闪电密度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地形 日变化 地闪密度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雷电活动与孕灾环境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李亚娟 杨燕 +1 位作者 张婧雯 陆茂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4期323-325,共3页
利用2010—2020年成都市闪电定位资料,插值得到成都市2010—2020年年平均地闪密度分级图;以成都市海拔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壤含水率作为雷电孕灾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地闪密度与雷电孕灾环境存在相关性,... 利用2010—2020年成都市闪电定位资料,插值得到成都市2010—2020年年平均地闪密度分级图;以成都市海拔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壤含水率作为雷电孕灾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地闪密度与雷电孕灾环境存在相关性,与海拔地貌呈负相关,与土地利用现状、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上,获取成都市雷电易发区分布图。结果显示:成都市西部和东部雷电易发区存在成片的分布特征,西部地区为雷电易发极低值区,东部简阳市、金堂县为雷电易发高值区;中部地区除成都市主城区为极高值区外,其他地区的栅格分布较为零散,中值区与高值区交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密度 孕灾环境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资料的广州塔附近下行地闪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吴姗姗 吕伟涛 +5 位作者 齐奇 武斌 陈绿文 宿志国 姜睿娇 张长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3-210,共8页
利用2009—2014年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的光学观测资料,结合雷声和电磁场变化波形,对广州塔(高度为600 m)西北部60°扇形区域3 km范围内的119次下行地闪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3. 7%(52/119)的地闪发生在区域内4个最高... 利用2009—2014年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的光学观测资料,结合雷声和电磁场变化波形,对广州塔(高度为600 m)西北部60°扇形区域3 km范围内的119次下行地闪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3. 7%(52/119)的地闪发生在区域内4个最高的建筑物上;除了直接击中广州塔的20次地闪(16. 8%),距离广州塔附近0~1 km的区域未观测到地闪,观测到的距广州塔最近的地闪离广州塔约1. 2 km;距广州塔1~2 km的区域共观测到35次地闪(29. 4%),其中每个高度低于300 m的建筑物被击中的次数不超过1次;距离广州塔2~3 km区域共观测到64次地闪(53. 8%),其中有些高度低于300 m的建筑物被地闪击中1次以上,最多达5次。广州塔对附近区域下行地闪的吸引作用使其附近1 km左右范围内未观测到地闪,且1~3 km范围内随距离增加下行地闪密度(扣除击中其他高度不低于300 m的建筑物的地闪)有逐渐增加趋势,说明高建筑物对下行地闪的吸引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行地闪 高建筑物 相对地闪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部5省闪电活动季节性对比 被引量:2
20
作者 柴贾然 肖稳安 王学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6期506-511,共6页
采用2007—2010年我国中部协作区5省52个闪电监测站的闪电定位资料,对4个季节闪电的日变化,强度、陡度变化和闪电密度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4个季节正负闪电出现峰值的时段及日变化曲线不完全相同,夏秋季节的午后到傍晚(12... 采用2007—2010年我国中部协作区5省52个闪电监测站的闪电定位资料,对4个季节闪电的日变化,强度、陡度变化和闪电密度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4个季节正负闪电出现峰值的时段及日变化曲线不完全相同,夏秋季节的午后到傍晚(12—20时)是闪电高发时段,呈现单峰变化,峰值出现于16—18时,而冬春季节的午夜和凌晨(20—2时)是闪电高发时段,呈现单谷变化,10—14时达到谷值;2)4个季节闪电强度、陡度变化不大,正闪强度和陡度高于负闪,夏季闪电陡度最高,冬季闪电强度最大;3)正负闪强度主要分布在10~40kA段,90%以上的闪电强度不大于80kA,100kA以下的闪电次数占闪电总数的95.5%;4)5省闪电密度时空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春季北部小,中部大,南部小,夏季开始逐渐向北增大,秋季又开始向南增大,冬季再次向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日变化 电强度 地闪密度 季节性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