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景观基因谱系的地质文化村“书卷式”建设模式——以莲塘地质文化村为例
1
作者 周欣墨 郑丽波 +3 位作者 谢依淳 董欣蕊 汤超华 郑晓龙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360,共7页
笔者等依据景观基因谱系理论,对景观基因谱系和“书卷式”建设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二者内在关系的地质文化村“书卷式”建设模式。该模式遵循“目标、意义、功能、特性”的理论框架,以基因信息的“传承路径”和“文化叙事”两种方... 笔者等依据景观基因谱系理论,对景观基因谱系和“书卷式”建设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二者内在关系的地质文化村“书卷式”建设模式。该模式遵循“目标、意义、功能、特性”的理论框架,以基因信息的“传承路径”和“文化叙事”两种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江山市莲塘地质文化村为例,将地质基因作为其主体基因谱系,构建可视可游可及的地质基因书卷模式;将文化基因作为其附着基因,其中内在唯一性基因谱系构建为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书卷模式,外在唯一性基因谱系构建为当地特色明显的村庄形态及建筑风格的书卷模式。以期为地质科普、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基因 地质文化 书卷式 建设模式 莲塘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质文化村建设实践与挑战——以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为例
2
作者 韩秀娟 王燕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7期69-72,共4页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创新实践,旨在通过挖掘地质文化资源,推动乡村产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本文以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为例,系统分析了该该村建设中实践及面临的挑战。希望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为全国其他地区...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创新实践,旨在通过挖掘地质文化资源,推动乡村产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本文以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为例,系统分析了该该村建设中实践及面临的挑战。希望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为全国其他地区在地质文化村建设方面提供借鉴经验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河滩地质文化 建设实践 挑战 乡村振兴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遗迹资源和旅游地质文化内涵探析:以青藏高原东北缘东岔地质文化村构建为例
3
作者 赵洪菊 王国良 +5 位作者 拜永山 陈光庭 张小永 郝呈禄 李五福 王春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0-1412,共13页
地质文化村已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特色地质遗迹资源和地质文化是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根基和灵魂,但地质文化村做为以地质为主的新形态旅游景区,明确和挖掘地质文化村旅游地质文化,是当前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为此... 地质文化村已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特色地质遗迹资源和地质文化是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根基和灵魂,但地质文化村做为以地质为主的新形态旅游景区,明确和挖掘地质文化村旅游地质文化,是当前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为此,本文以东岔地质文化村构建为例,开展村域特色地质遗迹资源和旅游地质文化内涵探析。经野外实地调查,东岔村地质遗迹以高原高寒碳酸盐岩地貌形成的各类象形石景观、中元古代蓟县纪叠层石化石、阶梯型密集瀑布群为核心,融独特的构造形迹景观以及高原峡中峡组合景观于一体,村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河湟藏民俗民风特色突出,具备打造“地质+生态旅游”类地质文化村的发展潜力。东岔村旅游地质文化扎根于地质环境,融于地质遗迹、自然人文资源和乡村文化。本文经地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旅游地质文化,通过旅游地质文化探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地质文化村建设品质,充分落实“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建设定位,促进区域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知识传播普及,带动区域休闲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资源 旅游地质文化 地质文化 内涵探析 青藏高原 东岔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地质文化村建设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成基 薛滨瑞 李敏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7-1612,共6页
地质文化村建设方兴未艾,但对地质文化概念及内涵的理解仍然值得商榷。本文主要论述了地质文化的概念,重点对“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十六字指导思想进行解读。针对地质文化村申报中的问题,强调地质文化村要深挖地... 地质文化村建设方兴未艾,但对地质文化概念及内涵的理解仍然值得商榷。本文主要论述了地质文化的概念,重点对“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十六字指导思想进行解读。针对地质文化村申报中的问题,强调地质文化村要深挖地质和文化的融合。分析了地质文化村与地质公园的互补和差异化发展,特别指出地质文化村应主打地质文化、深入挖掘和分析与地质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地质文化,以文化旅游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地质文化村不等同于地质公园,在申报和建设地质文化村中应该以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地质公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地质文化融合 地质文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胡清清 杨晓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7-286,共10页
地质文化村(镇)是地质文化科普的重要窗口,也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进一步评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 地质文化村(镇)是地质文化科普的重要窗口,也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进一步评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我国50个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型;(2)各省(市、区)地质文化村(镇)数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东多西少”格局;(3)地质文化村(镇)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区、2个次高密度集聚区、1条核心延长带;(4)影响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由特色地质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3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对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且效果显著。在今后地质文化村(镇)的评定建设中,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和申报;适当给予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倾斜;加大地质文化村(镇)宣传力度;充分发掘地质特色及民俗文化,加强地质文化村(镇)与文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镇) 地质遗迹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地质文化村规划体系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丁华 代笠 +1 位作者 舒悦 郎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15-2325,共11页
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笔者等基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提出背景及“五级三类四体系”框架,提出地质文化村是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特色村庄,地质文化村规划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详细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笔者等基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提出背景及“五级三类四体系”框架,提出地质文化村是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特色村庄,地质文化村规划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详细规划,是“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具有地质特色的村庄建设规划。规划体系应包括以保护为导向的地质生态体系规划、以功能为导向的村庄建设体系规划、以效益为导向的融合产业体系规划、以持续为导向的运管保障体系规划等内容。为了促进地质文化村规划体系科学编制与实施,提出未来应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规划体系重要性,编制规划体系技术标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规划机制,提高规划体系编制水平;监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开展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地质文化 实用性村庄规划 规划体系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类型和价值分析
7
作者 雷彬 魏伟新 陈金花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11-113,共3页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工作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通过对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的整理,结合相关划分依据,本文构建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分类体系,包括地质遗迹、特色农业、自然生态、设施和建筑、民俗风情等5个主类景观资源,主类下分23个亚类...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工作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通过对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的整理,结合相关划分依据,本文构建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分类体系,包括地质遗迹、特色农业、自然生态、设施和建筑、民俗风情等5个主类景观资源,主类下分23个亚类。在此基础上,对主要景观资源类型特征和价值内涵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对地质文化村的资源评价、分类管理和系统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景观资源类型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地质+”模式探析——以嵩县石场村为例
8
作者 周园 孟晶晶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90-193,共4页
石场村依石而建,触目所及皆是石头,区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如寒武纪岩溶怪石、古岩溶地貌、古生物化石、核形石灰岩等地质遗迹均具有很高的科研、观赏价值。通过对村庄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前景进行探析,提出了以地质文化村建设打造“地质+... 石场村依石而建,触目所及皆是石头,区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如寒武纪岩溶怪石、古岩溶地貌、古生物化石、核形石灰岩等地质遗迹均具有很高的科研、观赏价值。通过对村庄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前景进行探析,提出了以地质文化村建设打造“地质+”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进行了“地质+文化”“地质+研学”“地质+生态”“地质+农业”“地质+体育”5种模式探索,为促进地质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找寻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地质遗迹 地质+” 乡村振兴 石场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文化的价值及内涵挖掘:以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王一凡 张绪教 +8 位作者 张向格 李俊磊 袁晓宁 王凯雅 刘心兰 王重歌 饶昊舒 刘江 秦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3-1434,共12页
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但指导其建设的理论基础迄今尚不明晰,尤其是村落的地质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因此,地质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于2022年... 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但指导其建设的理论基础迄今尚不明晰,尤其是村落的地质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因此,地质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于2022年成为黄河流域和青海省第一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在地质文化内涵挖掘和乡村文化振兴的立体空间拓展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在对该村黄河河流阶地、古泉、古城、空心古榆树等地质和人文遗迹开展调查评价、深入挖掘村落地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地质文化的定义、价值及内涵挖掘的方法,提出地质文化是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地质文化指人类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地球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其内涵挖掘聚焦地质演化与人类文明发展间的联系,重建村落地质演化史与人地和谐发展史;并借助地质文化村内科普解说系统向公众展示。本文旨在通过对地质文化内涵及其挖掘方法的系统总结,为全国地质文化村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地质文化 自然文化 内涵挖掘 化隆县 阿河滩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地质要素及文化融合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孟庆伟 刘凯 +5 位作者 曹晓娟 梁锋 王敏 宋庆伟 殷小艳 高梦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41-242,共2页
做好传统地质、建好绿水青山,要求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增强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钟自然,2018)。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紧紧围绕"地质+"开拓创新,成为积极促进地质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 做好传统地质、建好绿水青山,要求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增强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钟自然,2018)。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紧紧围绕"地质+"开拓创新,成为积极促进地质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地质要素 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文化村:科学内涵、建设内容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48
11
作者 丁华 张茂省 +2 位作者 栗晓楠 苟青青 孙萍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0-188,共9页
伴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地质文化村成为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地质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质文化村的六维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空间载体、建设主题、利益主体... 伴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地质文化村成为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地质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质文化村的六维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空间载体、建设主题、利益主体、主要功能、行为准则、价值导向等内涵,提出地质文化村是以村域为空间载体,以突出"地质+"或"+地质"文化为主题,以共建共享为发展模式,以多元化功能为特征,以"轻质建设"和"生态旅游"为基准,以人地关系和谐为目标的特色村落。建设重点应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总纲,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地质文化产品IP、高效产业及项目、多元人才体系、地质保护措施、文化村管理机构等方面开展;未来应通过强化规划衔接、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全国试点、加大资金投入、搭建宣传营销平台和进行系统培训等路径,促进地质文化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科学内涵 建设内容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特色,文化传承:广西凤山下牙地质文化村 被引量:2
12
作者 史文强 廖如松 +1 位作者 李成展 潘天望 《中国矿业》 2021年第S01期479-481,共3页
下牙村地处广西西北部河池市凤山县,位于桂西北典型的高峰丛地貌区,村内有大型洞穴大厅、特色岩溶湖泊、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以及以洞穴盲鱼、千年古树为代表的优良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方面有壮族、瑶族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 下牙村地处广西西北部河池市凤山县,位于桂西北典型的高峰丛地貌区,村内有大型洞穴大厅、特色岩溶湖泊、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以及以洞穴盲鱼、千年古树为代表的优良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方面有壮族、瑶族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长寿养生文化。下牙村通过将岩溶资源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全面促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发展与科普研学,努力打造成为西南岩溶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岩溶资源 民族文化 乡村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文化村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玲玲 李玉林 +2 位作者 李立 南兵 王海军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10期119-122,共4页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现场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地质文化村开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论证了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并从凸显地质文化村特色的角度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4层24个指标构成的地质文化村开发...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现场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地质文化村开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论证了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并从凸显地质文化村特色的角度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4层24个指标构成的地质文化村开发适宜性定量评价模型,并确定了各指标的具体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适宜性评价 特色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探强化科研人员地质文化认同的路径: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为例
14
作者 崔熙琳 方秋芸 陈晶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22-124,共3页
在多元文化日渐形成、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地质文化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如何强化地质科研人员对地质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不仅关涉到地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且也关涉到地质科研人员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程度。因此,从文化... 在多元文化日渐形成、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地质文化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如何强化地质科研人员对地质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不仅关涉到地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且也关涉到地质科研人员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程度。因此,从文化认同视角,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创新传播手段、加强实践体验等路径,增强地质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科研人员 文化认同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践模式 被引量:28
15
作者 丁华 丁辉 +2 位作者 陈鑫源 陈姗姗 廖文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5-692,共8页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讲好地质故事”+“传承乡村文化”为发展动力,以“产业体系构建”+“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内容,以“人才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方式,以“地质价值认同”+“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保证,形成地质文化村的理论框架体系。在实践模式方面,体现了“三生一体”、“近景、近园”、“多元融合发展”、“村支两委+村民”主导等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应大力开展全国创建试点,加大地质文化村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理论框架 实践模式 乡村振兴 未来对策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质文化村规划编制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曾鑫 叶长盛 +4 位作者 杨庆坤 郭福生 刘毅轩 刘勇 齐子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3-1074,共12页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地质文化村规划却滞后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地质文化村规划引领地质文化村建设是必要的。本研究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定位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地质文化村规划却滞后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地质文化村规划引领地质文化村建设是必要的。本研究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定位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规划,并提出构建地质背景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体系的建议。针对范围划定,提出了先划定地质资源范围,再综合划定地质文化村规划范围的方法。在比较分析地质文化村规划、地质公园规划、村庄规划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江西大洲塘地质文化村规划实践探索,提出地质文化村规划的15项主要内容,包括9项强制性内容和6项引导性内容。在规划内容中,注重突出地质产业、彰显地质特色、融入地学文化和衔接好空间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规划 地质资源 规划内容 编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兴隆诗上庄地质遗迹特征及地质文化村建设探讨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瑞丰 任伟 +4 位作者 翟延亮 张唤楠 韩立红 申国强 张成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118,共10页
诗上庄位于河北省兴隆县东部,交通便利,周边有风景名胜区10余处。区域地层主要为中上元古界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燕山期构造运动影响了诗上庄地质景观的形成。诗上庄有地质遗迹28处,包含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个大类,下分7类和1... 诗上庄位于河北省兴隆县东部,交通便利,周边有风景名胜区10余处。区域地层主要为中上元古界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燕山期构造运动影响了诗上庄地质景观的形成。诗上庄有地质遗迹28处,包含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个大类,下分7类和10个亚类,包括地质事件剖面、褶皱与变形、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地和碳酸盐岩地貌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叠层石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地,形态涵盖层状、波状、柱状和锥状等。地质遗迹等级包括省级3处,省级以下25处。村内自然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71.8%,年均气温8.2℃。土壤和地下水中有益元素的富集程度是评价地质文化村的重要指标:村内富锌土地面积0.11 km^2,锌元素含量为98.03 mg/kg;地下水中锶元素含量0.27 mg/L。同时诗上庄人文资源丰富。根据村内资源禀赋情况,确定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模式为“地质+生态康养”类,围绕“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定位,论证了诗上庄地质文化村的可行性,建议性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总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上庄 地质遗迹 地质文化 生态康养 富锌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居环境治理视域下地质文化村建设路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5-1422,共8页
地质文化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的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广设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和规划设计方面,其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视... 地质文化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的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广设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和规划设计方面,其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视角出发,首先,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地质文化村归类于人居环境“景区化治理”的一种形式;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将筛选的39篇“人居环境治理”主题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利用NVivo11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构建了“人居环境治理”主题分析框架;最后,在归纳和借鉴人居环境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响应国家战略”、“建设思路”、“保障措施”“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人居环境 建设路径 景区化治理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三找准”推进新时代地质文化宣传工作的“三落实”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芬 陈骥 谷兰丁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72-74,共3页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更加需要凝心聚力、树立形象,为地质事业创新转型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新时代地质文化宣传工作,正是引领价值追求、展示良好姿态的重要举措之一。做好新时代地质文化宣传工作,必须找准...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更加需要凝心聚力、树立形象,为地质事业创新转型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新时代地质文化宣传工作,正是引领价值追求、展示良好姿态的重要举措之一。做好新时代地质文化宣传工作,必须找准定位、支撑和平台,将新时代地质文化宣传工作的作用、内容和形式落到实处,从而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格局,使宣传效果达到最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地质文化 宣传 找准 落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胡林地质文化村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程素珍 徐尚智 +3 位作者 宋庆伟 郝春燕 贺瑾瑞 吴家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4期73-75,共3页
地质文化村是积极响应“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基于东胡林地质文化村土壤调查数据,参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从土壤环境和养分两方面对研究区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特色土地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地质文化村是积极响应“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基于东胡林地质文化村土壤调查数据,参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从土壤环境和养分两方面对研究区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特色土地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较好,且存在特色硒、锌土地资源。今后应开展大比例尺土壤调查,摸清特色硒、锌土地资源数量,发展特色农业,探索东胡林地质文化村建设新模式,促进东胡林地质文化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土壤 地球化学 土地资源 东胡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