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典型对流台风快速增强机制:地表潜热通量作用
1
作者 沈上骐 黄绮君 葛旭阳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2-766,共15页
利用再分析资料和红外云图普查西北太平洋具有非典型对流分布特征(对流集中于逆切变一侧)的快速增强(RI)台风个例。通过与具有典型对流分布(对流集中于顺切变一侧)的缓慢变化个例(noRI)对比分析后发现,RI组在风切方向左侧拥有更强的地... 利用再分析资料和红外云图普查西北太平洋具有非典型对流分布特征(对流集中于逆切变一侧)的快速增强(RI)台风个例。通过与具有典型对流分布(对流集中于顺切变一侧)的缓慢变化个例(noRI)对比分析后发现,RI组在风切方向左侧拥有更强的地表潜热通量高值中心。为进一步探讨可能机制,本文选取非典型对流台风利奇马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诊断结果表明,风切方向左侧较高的地表潜热通量有利于建立该地区对流不稳定。同时,地表潜热通量会通过“边界层熵恢复”机制削弱“通风效应”作用。在高层东风切变下,当对流从顺切变一侧移动至逆切变一侧,对流活动在高地表潜热区域可以得到增强,从而激发出强的上层出流通道;而出流通道的建立(出流阻挡机制)可以抵抗环境东风流,从而削弱垂直风切强度,帮助台风恢复直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快速增强 高层切变 出流 地表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和青藏高原地表潜热通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杨莲梅 张庆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5-441,共7页
利用1980—2004年NCEP/DOE新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225个测站1980—2004年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南疆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和高原地表潜热通量特征。结果表明:南疆夏季降水偏少年,南亚高压西部偏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500 hPa... 利用1980—2004年NCEP/DOE新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225个测站1980—2004年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南疆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和高原地表潜热通量特征。结果表明:南疆夏季降水偏少年,南亚高压西部偏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500 hPa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减弱,伊朗高压偏北、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南;降水偏多年则相反。南疆夏季降水偏少年,高原北部和南疆地区为下沉的垂直环流距平,Ferrell环流增强;降水偏多年则相反。南疆夏季降水偏少年和偏多年的前期冬春季开始孟加拉湾、青藏高原和南疆地区地表潜热通量具有相反的变化,南疆夏季降水与高原北部地表潜热通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南部地表潜热通量呈反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青藏高原 降水异常 环流 地表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联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浩鑫 李维京 李伟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0-274,共15页
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东亚区域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基于1979—2014年欧洲中心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地表热通量资料,分析了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的... 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东亚区域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基于1979—2014年欧洲中心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地表热通量资料,分析了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青藏高原,春、夏季地表感热呈西部大东部小、地表潜热呈东部大西部小;地表感热在春季最大且大于地表潜热,地表潜热在夏季最大且大于地表感热。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春、夏季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异常的年际变化在东、西部不一致,青藏高原西部,地表感热与地表潜热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青藏高原地表感热异常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当春季地表感热较强(弱)时,夏季高原地表感热同样较强(弱)。青藏高原东部与西部地表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有明显差异,春(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地表感热呈显著的年代际减弱趋势,1998(2001)年发生年代际转折,由正异常转为负异常;而青藏高原西部地表感热在春季则有显著的增大趋势,2003年发生年代际转折,由负异常转为正异常。青藏高原东部地表潜热仅在春季为显著减弱趋势,2003年出现年代际转折,由正异常转为负异常;青藏高原西部地表潜热在春、夏季都有显著减弱趋势,年代际转折出现在21世纪初,由正异常转为负异常。对于伊朗高原,春、夏季地表热通量的空间分布在整个区域较一致,地表感热在夏季最大,地表潜热在春季大、夏季小,但各季节地表感热都大于地表潜热。相对于青藏高原地表感热,伊朗高原地表感热在各月都更大。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春、夏季伊朗高原各区域地表热通量异常的年际变化较一致;地表感热与潜热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伊朗高原地表感热、潜热异常都具有持续性,当春季地表感热(潜热)通量较强(弱)时,夏季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同样较强(弱)。伊朗高原北部与南部地表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存在差异。其中,春、夏季伊朗高原北部地表感热(潜热)呈显著增强(减弱)趋势,在20世纪末发生了年代际转折,春、夏季北部地表感热(潜热)由负(正)异常转为正(负)异常。而伊朗高原南部春、夏季地表热通量无显著变化趋势,但春季地表感热、潜热与夏季地表感热同样在20世纪末存在年代际转折,地表感热(潜热)由负(正)异常转为正(负)异常。春、夏季两个高原地区地表热通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就春季同期变化而言,伊朗高原地表感热与青藏高原西部地表感热具有同相变化关系,与青藏高原东部地表感热具有反相变化关系,伊朗高原地表潜热与青藏高原东部地表潜热具有同相变化关系;就非同期变化而言,春季伊朗高原地表感热与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地表感热存在反相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伊朗高原 地表感热通量 地表潜热通量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湍流通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
4
作者 王自流 吴梅 +2 位作者 曾妮 何斌 邓丽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225-227,共3页
利用在青藏高原适用性较好的ERA-interim地表感热通量、地表潜热通量和全球站点降水资料,通过EOF方法分析了2007—2017年共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以及青藏高原湍流通量的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 利用在青藏高原适用性较好的ERA-interim地表感热通量、地表潜热通量和全球站点降水资料,通过EOF方法分析了2007—2017年共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以及青藏高原湍流通量的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少西多和南多北少的特征。当青藏高原湍流通量偏强(弱)时,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域偏西(东)等影响,则会造成该区域的降雨带偏北(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分解 青藏高原 地表湍流通量 地表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强弱年东亚地表热力异常特征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严蜜 钱永甫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利用NCAR/NCEP1948年1月-2002年12月共55 a 660个月的地表感热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以及其它气象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期间5-6月平均的南海夏季风湿位涡强度指数。由标准化的湿位涡强度指数距平的年际变化曲线,选择距平值大于0.5... 利用NCAR/NCEP1948年1月-2002年12月共55 a 660个月的地表感热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以及其它气象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期间5-6月平均的南海夏季风湿位涡强度指数。由标准化的湿位涡强度指数距平的年际变化曲线,选择距平值大于0.5的年份为季风爆发的强年,距平值小于-0.5的年份为季风爆发的弱年,对强、弱年东亚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表潜热通量(LHF)距平、地表感热通量(SHF)距平以及海平面气压(SLP)距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强年和弱年,其前期冬春季的地表潜热通量、感热通量以及海平面气压场的距平分布有很大不同,前冬的差别更为明显。冬季,LHF和SHF在强、弱年的主要差异在海洋上和近海地区,尤其是西太平洋沿岸,合成距平呈现沿海岸线的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强年沿岸为正距平,弱年为负距平。LHF和SHF标准化距平叠加之和有同样的区域分布特征。这种强、弱年的距平分布差异,与低层风场在强、弱年的不同有密切关系,强年东亚冬季风偏强,弱年则反之。强、弱年SLP在前冬的距平差异,验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地表感热通量 地表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地表能量变化对高原低涡生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黎 吕世华 范广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2-1180,共9页
利用1986-2015年夏季一日4次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0年来夏季青藏高原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以及高原低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选取夏季高原低涡生成的关键区,利用相关性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夏季高原地表感热、潜热... 利用1986-2015年夏季一日4次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0年来夏季青藏高原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以及高原低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选取夏季高原低涡生成的关键区,利用相关性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夏季高原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与高原低涡生成频数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1986-2015年夏季高原低涡共出现915次,其中关键区内共出现697次,占总数的76. 18%,且其出现次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关键区内,30年间地表感热通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潜热通量则呈较弱的上升趋势;从空间变化特征来看,低涡生成的关键地区恰好对应于地表感热通量平均值的较大值区以及地表潜热通量平均值的较小值区。当处于夏季高原低涡偏多年和偏少年时,关键区内地表能量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当关键区内地表感热通量偏强时,容易产生高原低涡;而当关键区内地表潜热通量偏强时,则不易产生高原低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地表感热通量 地表潜热通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东亚地表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关系
7
作者 严蜜 钱永甫 刘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0-619,共10页
利用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强度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强度、500hPa环流场以及东亚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各个季节的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及其环流形势均存在... 利用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强度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强度、500hPa环流场以及东亚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各个季节的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及其环流形势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变化发生的时间为1978年前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副高强度有所增强。副高强度在季节间的延续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年代际变化,1978年以后季节间的延续性增强,全时段的延续性受后一时段的影响较大。东亚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场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感热通量的变化关键区在大陆上,主要为青藏高原东、西部,其发生年代际变化要早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变化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但它们发生差异变化的时间则接近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发生年代际变化的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前,高原感热通量体现为稳定的西高东低,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则转为稳定的东高西低,其中,近10年时间为调整过渡期,因此,它们各自的年代际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会有所滞后。潜热通量的变化关键区则位于海洋上,主要是西太平洋地区,1978年以前春季地表潜热通量距平为南正北负,之后转为南负北正,而夏季潜热通量距平则普遍由正转负,春夏季潜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与同期西太平洋副高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地表热通量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之间的关系不受各自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高强度 东亚地表潜热通量 东亚地表感热通量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