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2015年川滇农牧交错带地表湿润指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
作者 黄玺玮 侯玲琳 周丽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218-220,共3页
利用川滇农牧交错带范围内17个地面观测站点1980—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该交错带地表湿润指数(SWI)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主要气象因子对不同区域干湿演变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近36年,整个交错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划分可近似... 利用川滇农牧交错带范围内17个地面观测站点1980—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该交错带地表湿润指数(SWI)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主要气象因子对不同区域干湿演变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近36年,整个交错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划分可近似以横断山区边界为分界线。(2)该区SWI对相对湿度的敏感性最高,对最低气温的敏感性最低,风速的正贡献度是引起SWI变化的主导因素。(3)由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上升及相对湿度下降对SWI的负效应超过了日照时数、平均风速降低对SWI的增长作用,使全交错带SWI整体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湿润指数 空间分布 敏感性 贡献度 川滇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三江源地表湿润指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2
作者 姚玉璧 杨金虎 +1 位作者 岳平 陆登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85-1593,共9页
基于三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 基于三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5.316~13.047 mm.(10a)-1,春夏季增幅较大;最大潜在蒸散量呈增加趋势,年最大潜在蒸散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073~10.712 mm.(10a)-1,夏季增幅最大;地表湿润指数变化也呈增加趋势,年地表湿润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0.011~0.026(10a)-1,冬季增幅最大,在15年周期附近,出现了3~5个干湿交替期,1984年之后为偏湿期,在中高频区,1998—2006年有偏干振荡;影响三江源区地表湿润指数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平均最高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潜在蒸散量 气候变化 地表湿润指数 影响因子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黄斌 韩涛 郭江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0-253,259,共5页
利用能够代表陇东气候类型的三个代表站1971-2005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多年平均,东南部的正宁最大,中部的西峰次之,北部的环县最小,呈现由东南向中部和北部逐渐干旱... 利用能够代表陇东气候类型的三个代表站1971-2005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多年平均,东南部的正宁最大,中部的西峰次之,北部的环县最小,呈现由东南向中部和北部逐渐干旱的空间变化特征;东南部的正宁和中部的西峰地表湿润指数以0.0028/a和0.0034/a的速率减小,地表趋于干旱化,北部的环县以0.005/a的速率增加,地表湿润程度有所增加;地表湿润指数的季节分布以春季最小,秋季次之,夏季最大,且春季和秋季有逐年减小的趋势,干旱化程度逐年加重,夏季呈增加趋势,地表湿润状况有所改善;地表湿润指数变化主要依靠降水的影响,但同时也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温度高,地表水分蒸发蒸散量大,地表易于变干,温度低,水分蒸发蒸散量小,地表不易变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 地表湿润指数 干旱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近35年地表湿润指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杜军 李春 +2 位作者 拉巴 罗布次仁 廖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8-164,共7页
利用1971—2005年西藏25个气象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量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最大潜在蒸散、地表湿润指数,分析了其空间分布、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讨论了影响地表湿润指数... 利用1971—2005年西藏25个气象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量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最大潜在蒸散、地表湿润指数,分析了其空间分布、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讨论了影响地表湿润指数变化的气象因子。研究表明:近35年,西藏年降水量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为15.0mm/(10 a);年最大潜在蒸散呈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为-4.6—-71.6 mm/(10 a)。阿里地区西南部、聂拉木年地表湿润指数为不显著的减小趋势,其他各地均呈增大趋势,增幅为0.02—0.09。就西藏平均而言,年地表湿润指数以0.04/10 a的速率显著增大,尤其是近25年增幅更为明显。各季节地表湿润指数也表现为增大趋势,以夏季增幅最明显。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主要表现为以低温低湿为主的年际变化特征,进入90年代后,气温持续升高,地表湿润指数明显增加,呈现出暖湿型的气候特征。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以及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是地表湿润指数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的明显减少,在湿润指数增加趋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潜在蒸散 地表湿润指数 影响因子 变化趋势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区地表湿润状况的趋势分析 被引量:227
5
作者 马柱国 符淙斌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7-746,共10页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 1 6 0站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的地表湿润指数 Hi =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 ,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 ) ,对比分析了中国华北、西北两个典型干旱区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 利用 1 95 1~ 1 997年中国 1 6 0站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的地表湿润指数 Hi =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 ,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 ) ,对比分析了中国华北、西北两个典型干旱区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 ,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最后 ,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年及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研究表明 :西北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前者地表为变湿趋势 ,后者为变干趋势。华北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而西北除东部的秋季和西部的夏季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干旱区 地表湿润指数 气候变化 降水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地表湿润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康俊 邱新法 +1 位作者 曾燕 李梦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9-96,共8页
为了了解江苏省地表湿润状况,利用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5年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地表湿润指数Hi=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采用M-K法... 为了了解江苏省地表湿润状况,利用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5年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地表湿润指数Hi=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采用M-K法,对比分析了江苏省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突出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干湿变化的重要影响。最后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苏北和苏南地区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由于温度的升高苏北苏中地区均出现变干趋势,苏南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却没有呈现显著变湿趋势。江苏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地表湿润指数 变化趋势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石羊河流域陆地表层干湿状况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姚玉璧 李耀辉 +3 位作者 李俭峰 丁文魁 杨金虎 岳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9,共9页
基于石羊河流域区1961—2010年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 基于石羊河流域区1961—2010年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间,研究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2.128-10.061 mm·(10a)-1,春夏季增幅较大;最大潜在蒸散量呈增加趋势,年最大潜在蒸散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1.598-12.892 mm·(10a)-1,春夏季增幅最大;地表湿润指数变化也呈增加趋势,年地表湿润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0.001-0.059(10a)-1,冬季增幅最大,在20 a周期附近,出现了2-4个干湿交替期,2002年之后为偏湿期,在高频区,2004—2005年有偏干振荡;影响石羊河流域区陆地表层湿润指数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相对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潜在蒸散量 气候变化 地表湿润指数 影响因子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牧区地表湿润状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8
作者 杜军 边多 +2 位作者 胡军 拉巴 周刊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37-2444,共8页
利用1961~2006年藏北牧区6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潜在蒸散,分析了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讨论了影响地表湿润指数的气... 利用1961~2006年藏北牧区6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潜在蒸散,分析了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讨论了影响地表湿润指数的气象因子。研究表明:近46a藏北牧区年地表湿润指数呈现增大趋势,增幅0.01~0.05/10a;四季地表湿润指数大部分牧区也呈增大趋势,春、秋季增幅明显。近26a(1981~2006年)、季潜在蒸散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降水量显现增多趋势,地表湿润指数增大趋势加大,以夏季最为突出。就年平均而言,藏北牧区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以高湿低温为其主要气候特征;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表现为冷干型的气候特征;90年代初之后,气温持续升高,地表湿润指数显著增加,呈现以暖湿为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湿润指数对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气温日较差的响应最为敏感,而对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响应也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 地表湿润指数 气候变化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赵媛媛 何春阳 +2 位作者 姚辉 黄庆旭 杨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78-284,共7页
客观评估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有利于耕地保护中的科学决策。该文评价了干旱过程对北京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首先利用地表湿润指数来表征地表干湿程度,经Mann-Kendall方法检验出1951-2006年北京典型的干旱过程;其次利... 客观评估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有利于耕地保护中的科学决策。该文评价了干旱过程对北京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首先利用地表湿润指数来表征地表干湿程度,经Mann-Kendall方法检验出1951-2006年北京典型的干旱过程;其次利用气象数据和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计算了干旱过程起始和中止年份的自然生产潜力;最后分析了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951-2006年,北京总体呈变干趋势,1979-1984年和1998-2006年干旱过程比较明显;1979、1984、1998和2006年北京平均自然生产潜力分别约为1043、912、1085和872g/(m2.a),其中通州区的单位自然生产潜力最大,延庆最小;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影响较大,自然生产潜力总量减少量在1979-1984年超过了10%,到1998-2006年即将达到20%。因此,在耕地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耕地的数量和分布,还要考虑气候波动尤其是干旱过程对耕地生产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生产力 模型 地表湿润指数 北京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阿勒泰地区暖季干湿气候变化及R/S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庄晓翠 赵正波 +1 位作者 杨森 张林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9-265,共7页
采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08年4-10月气温、降水量资料,通过Thomthwaite方法计算的潜在蒸发量确定地表湿润指数,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阿勒泰地区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暖季大部分区域增温、... 采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08年4-10月气温、降水量资料,通过Thomthwaite方法计算的潜在蒸发量确定地表湿润指数,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阿勒泰地区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暖季大部分区域增温、降水量增加,地表湿润指数只有增暖不显著的阿勒泰站和增温次小的布尔津站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全区增温最显著的东部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温度变化在干湿变化中的重要影响;该地区干湿变化春秋季不显著,夏季有变湿的趋势;从区域分布来看,夏季阿勒泰、布尔津、福海站有显著变湿的趋势,秋季福海站有显著变干的趋势,其它站变化不显著。R/S分析表明过去48 a地表湿润指数、气温和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在未来会逐渐转为减少(或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 地表湿润指数 气候变化 R/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06年中国区域干旱化特征 被引量:115
11
作者 马柱国 任小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4期195-201,共7页
利用1951-2006年中国区域160个站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区域近56a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与干旱化联系的事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西北东部、华北及东北;在南方,西南的降水减少趋势与上述地区... 利用1951-2006年中国区域160个站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区域近56a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与干旱化联系的事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西北东部、华北及东北;在南方,西南的降水减少趋势与上述地区具有类似特征。气温基本为增温趋势,而西北东部及西南地区气温也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转折性变化,由80年代中期以前的降温趋势转为其后的增温趋势。地表湿润指数分析的结果指出:我国西北东部、华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当前正处于一个干旱化过程,但不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干旱化的持续时间和位相却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气候变化 干旱化 地表湿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20世纪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夏江江 杨庆 +3 位作者 郑子彦 赵天保 严中伟 马柱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66,共13页
利用CMIP5耦合模式历史情景和土地利用情景结果,定量评估了模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20世纪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加剧了20世纪中国地区干旱化的进程,其贡献约为1/3。其中,湿润区具有显著变干的趋势,土地利... 利用CMIP5耦合模式历史情景和土地利用情景结果,定量评估了模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20世纪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加剧了20世纪中国地区干旱化的进程,其贡献约为1/3。其中,湿润区具有显著变干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约为35.4%;半干旱区显著变干,土地利用对半干旱地区变干的贡献不显著;两种情景下干旱区干湿变化都不显著。在土地利用情景下,中国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级土地的减少和牧草用地的增加,二者分别从国土面积的72.7%和12.9%(1901年)变为36.0%和41.9%(2004年),且1950年代之后变化速率显著增大。其中大面积显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而降水减少带来的干旱化作用大于温度降低带来的变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耦合模式 干旱 土地利用 地表湿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气候干湿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丽 聂常乐 +2 位作者 任钇潼 梁晶晶 徐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期146-150,F0002,F0003,共7页
为四川农业区划及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1980-2016年四川省3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各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SWI),并运用气候倾向率、敏感性系数、气象因子敏感系数贡献率与Arcgis空... 为四川农业区划及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1980-2016年四川省3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各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SWI),并运用气候倾向率、敏感性系数、气象因子敏感系数贡献率与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SWI,研究四川省气候的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四川气候总体呈干旱化趋势,东部与南部干旱趋势较大,其余地区均呈湿润趋势;SWI相对1980s、1990s、2000s和2010s 4个年代际呈先逐渐变湿润再逐渐变干旱的过程,其季节差异较大,冬春季呈季节性干旱;敏感性最高的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其次是相对湿度;对SWI贡献率最大的气象因子是相对湿度,其次是日照时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干湿变化 地表湿润指数 敏感系数 贡献率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农牧交错带参考作物蒸散量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14
作者 侯玲琳 黄玺玮 +1 位作者 徐霞 聂常乐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56-62,119,共8页
应用川滇农牧交错带24个地面观测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和地表湿润指数(SWI),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插值法(IDW)、Mann-KendalL突变检验、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 应用川滇农牧交错带24个地面观测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和地表湿润指数(SWI),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插值法(IDW)、Mann-KendalL突变检验、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的ET0和SW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各主要气象因子对不同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演变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61—2015年,川滇农牧交错带ET0呈下降趋势,SWI呈缓慢上升趋势,1987年为ET0和SWI的突变年;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可近似以横断山区边界作为分界线;全区四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均在下降,冬季时空演变不显著;平均风速是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子,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次之,ET0对最低气温响应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地表湿润指数 演变特征 驱动因子 川滇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