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08-17山东特大暴雨雷达回波及地形作用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高留喜 王彦 +1 位作者 万明波 刘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9-245,共7页
利用常规、非常规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山东省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7"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西风槽东移、副高南退时的副高西北侧边缘,对流有效位能(CAPE)等热力环境指数对鲁南强降水有较强的反应能力... 利用常规、非常规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山东省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7"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西风槽东移、副高南退时的副高西北侧边缘,对流有效位能(CAPE)等热力环境指数对鲁南强降水有较强的反应能力。降水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形影响特征,复杂山地地形对降水有显著增幅作用和对对流系统传播的阻碍作用。存在低空急流和列车效应,强回波维持时间较长是费县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较强的偏南气流、湿度层深厚是费县出现特大暴雨的根本原因。地形影响气流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山东"8.17"特大暴雨降水分布,费县特殊地形对特大暴雨有很大贡献。雷达资料可以弥补常规观测的不足;地形对强降雨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副热带高压 雷达回波 急流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地形作用产生的强降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郭金兰 刘凤辉 +1 位作者 杜辉 李志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2-17,共6页
20 0 2年 6月 2 4日夜间北京西南部地区的局地大暴雨是一次强地形雨 ,它是在对流层中低层有两层逆温以及边界层内中尺度低空急流与北京特定地形条件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边界层内中尺度低空急流的发生、发展是低层偏东风与干、湿过... 20 0 2年 6月 2 4日夜间北京西南部地区的局地大暴雨是一次强地形雨 ,它是在对流层中低层有两层逆温以及边界层内中尺度低空急流与北京特定地形条件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边界层内中尺度低空急流的发生、发展是低层偏东风与干、湿过程的“内边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作用 强降雨过程分析 低空急流 潜热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过程中中尺度地形作用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77
3
作者 翟国庆 高坤 +1 位作者 俞樟孝 屠彩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75-480,共6页
本文利用美国PSU/NCAR中尺度模式(MM4)对1991年7月4—5日浙西皖南山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地形作用的数值模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尺度地形对强降水区的分布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强降水中心位于山地附近;地形的动... 本文利用美国PSU/NCAR中尺度模式(MM4)对1991年7月4—5日浙西皖南山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地形作用的数值模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尺度地形对强降水区的分布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强降水中心位于山地附近;地形的动力及屏障作用对气流有明显影响;山区的水汽和热量对静力不稳定亦具有相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数值试验 地形作用 暴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西部平行岭谷地形作用下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赵衍斌 李强 +3 位作者 周盈颖 高雅 王娜 禹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7-670,共14页
利用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6月16—17日重庆西部地区平行岭谷地形影响下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受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低空气流和高空槽引导入侵四川盆地的偏北气流在重庆西部形成稳定... 利用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6月16—17日重庆西部地区平行岭谷地形影响下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受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低空气流和高空槽引导入侵四川盆地的偏北气流在重庆西部形成稳定的低涡切变,以及平行岭谷地形作用下维持的中尺度辐合线的共同影响形成了此次暴雨过程。17日00—03时(世界时)在岭谷地区850 hPa以下边界层存在明显的水汽聚集、辐合上升以及不稳定性的强中心区,导致局地强降水产生。在岭谷地形作用下,冷锋配合沿辐合线北抬的辐合中心在迎风坡抬升,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使得锋前垂直环流风速加大,这是导致华蓥山南端以及东侧宽谷丘陵过渡区暴雨增幅的重要原因。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与地面辐合线的位置变化关系密切,平行岭谷地形辐合抬升作用使对流系统在华蓥山附近停滞,并在其南端两次发展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岭谷 低空急流 冷空气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作用对月际长期数值预报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吴军 郑庆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96-304,共9页
利用改进的T42L10月长期数值预报谱模式,以1992年8月31日国家气象中心日常客观分析资料为初始场,在模式中分别就考虑和不考虑地形两种情形对当年9月北半球环流形势进行了模拟预报,并对比分析研究了地形作用对月际长期数值预报效果的影... 利用改进的T42L10月长期数值预报谱模式,以1992年8月31日国家气象中心日常客观分析资料为初始场,在模式中分别就考虑和不考虑地形两种情形对当年9月北半球环流形势进行了模拟预报,并对比分析研究了地形作用对月际长期数值预报效果的影响。改进的T42L10谱模式考虑了较完整的物理过程,同时具有以下特点:(1)非线性平衡方程初值化和σ面上模式初值精度的提高;(2)改进了模式诊断云和模式水汽场方法;(3)超长波和低纬预报的改进;(4)考虑海温和下垫面状态在月预报中随预报时效的变化。结果表明:考虑地形时模式500 hPa高度场月预报平均的倾向相关系数在整个北半球范围内比不考虑地形时高0.08,可达0.73,模式预报的均方根误差月平均比对应的尢地形情形低10 gpm以上,同时低于对应的持续性预报误差;在东亚地区这种效果更为显著,预报的500 hPa月半均u,v场在考虑地形作用后也有一定的改善。考虑地形作用时预报的高纬极涡、中纬槽脊分布及低纬副高位置和强度均接近实况;去掉地形后预报效果显著下降,高纬极涡分离,中纬波动明显减弱,低纬副高减弱且位置偏南。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地形作用,在青藏高原背风坡地区和台湾海峡一带可以分别形成显著的较大范围的气旋性环流和反气旋环流,对我国天气、气候以及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作用 数值预报 天气预报 长期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暴雨过程中盆地地形作用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段静鑫 赵天良 +7 位作者 徐祥德 陆春松 李跃清 陈志龙 郭小浩 程晓龙 赵阳 孟露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7-320,共14页
利用WRF-Chem模拟了2012年7月20日一次四川盆地暴雨降水过程,并基于控制试验设置填充四川盆地地形的敏感性试验。利用大气动力-热力学和云降水物理学对两试验差异进行诊断分析,与敏感性试验相比,控制试验虽然延迟强降水出现时间,却增强... 利用WRF-Chem模拟了2012年7月20日一次四川盆地暴雨降水过程,并基于控制试验设置填充四川盆地地形的敏感性试验。利用大气动力-热力学和云降水物理学对两试验差异进行诊断分析,与敏感性试验相比,控制试验虽然延迟强降水出现时间,却增强了降水强度。研究表明:偏南气流自南向北经过盆地时,在四川盆地南部形成正涡度扰动中心,延迟水汽、能量到达盆地北部的时间,使强降水出现时间偏晚;地形高度及动力差异使控制试验近地面累积大量水汽、能量,低层能量到达盆地北部迎风坡后受地形抬升与正涡度扰动共同作用激发了强烈的对流;控制试验中,盆地北部大气强烈对流运动及其携带盆地内大量水汽有利于云系的垂直发展,雨滴、雪晶、霰粒子质量浓度明显增大,使降水强度增强至大暴雨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作用 暴雨 数值模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西南低涡形成过程的数值试验和诊断(一)——地形动力作用和潜热作用对西南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赵平 孙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6-52,共7页
本文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对1981年7月11—14日的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试验,并讨论了地形动力作用和潜热加热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影响。 在基本试验中,较好地模拟了西南低涡的形成,其位置以及引起的降水量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地... 本文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对1981年7月11—14日的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试验,并讨论了地形动力作用和潜热加热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影响。 在基本试验中,较好地模拟了西南低涡的形成,其位置以及引起的降水量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地形试验表明,地形动力作用对高原南侧的西南气流具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并决定着西南低涡的形成。潜热试验表明,潜热通过加强西南低涡上空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使该低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数值试验 地形作用 潜热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动力作用对华北暴雨和云系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6
8
作者 廖菲 胡娅敏 洪延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高度变化对水平和垂直流场的大小和分布都有较大影响;地形高度增加有利于迎风坡附近水平风场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这对云的垂直和水平发展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中高层云的发展影响最明显,并且能明显扩大地面降水的分布范围,地面最大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地形高度增加后能促进中高层云水的产生,尤其是零度层之上的过冷云水含量的增多,这大大促进了冰相粒子(雪和霰)的增多,从而使得以冷云过程为主的此次降水过程中,冰相粒子融化形成的雨水含量增多。虽然地形高度的增加会抑制云系发展前期的暖云过程,但对冷云过程有持续加强作用,而且不会明显改变云内降水的形成机制,冷云过程依然是降水的最大贡献项,总体上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地形动力作用 云和降水微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对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艾真珍 董寅硕 +2 位作者 徐昕 季玉枝 衡志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7,共9页
针对2021年8月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利用地面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暴雨发生期间四川盆地主要受500 ... 针对2021年8月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利用地面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暴雨发生期间四川盆地主要受500 hPa高压脊影响,青藏高原东南侧绕流形成的西南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暖湿空气,并在盆地形成低涡.高低空系统的耦合使得气流辐合抬升,为暴雨发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当青藏高原东部地形高度降低以后,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减弱,原先高原东南侧绕流产生的西南气流减弱变为偏西气流.同时,高原东北侧的西北气流加强并南下,进一步减弱四川盆地的南风分量和水汽输送,最终导致水汽在四川盆地东南侧聚集和暴雨落区的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地形作用 强对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华山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形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汪学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229-235,共7页
利用位于九华山不同海拔高度上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地形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年平均雾日平地区为19d,低山区为82d,半山区为145d,高山区为110d,平地区雾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山区雾日呈逐年减少的趋... 利用位于九华山不同海拔高度上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地形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年平均雾日平地区为19d,低山区为82d,半山区为145d,高山区为110d,平地区雾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山区雾日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平地区的雾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山区的雾多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平地区雾日10月—次年1月出现频率较高一些,山区雾日的高值出现在3月,低值出现在7月,1—4月山区雾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平地区;平地区和低山区最易生成雾的时间在05—07时,半山区和高山区在04—08时;平地区和低山区的雾主要在08—10时消散,半山区和高山区主要在09—11时;半山区雾的平均持续时间和最长持续时间均大于其他区域,高山区雾的最短持续时间仅有0.2h;未饱和湿空气随气流进入喇叭口后,受到上升运动的作用,气团抬升冷却,在喇叭口底部区域水汽达到饱和而形成雾;地形逆温的存在提供了稳定的层结条件,对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山区风场的辐合作用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地形作用 九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路冷空气作用下铜仁市一次特大暴雨诊断分析
11
作者 吴增宇 石薇 +2 位作者 龙河春 邓若琳 何为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9期199-201,共3页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降水及ARE5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8月13日夜间主要发生在贵州省铜仁市东部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先退后进,且强降水时段西伸加强,有利于降水系统长...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降水及ARE5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8月13日夜间主要发生在贵州省铜仁市东部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先退后进,且强降水时段西伸加强,有利于降水系统长时间维持和低层水汽持续输送;西北路径冷空气先于东北路径冷空气到来,两者与偏南气流对峙作用在铜仁市西部和东部产生了明显的2条暴雨带;梵净山高大地形阻挡有利于低层偏东气流分流和抬升,加强了东部降水强度;较高的CAPE值和K指数为强降水提供了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低涡切变 中尺度辐合线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锋后极端暴雨成因分析
12
作者 伏晶 段海霞 +3 位作者 傅朝 李晨蕊 沙宏娥 宋兴宇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0-876,共17页
2022年8月13-14日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榆中地区出现极端暴雨事件,日降水量达130.6 mm,最大小时降水量36.6 mm,突破了该地区历史极值,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地面分钟级气象观测以及高空观测、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欧... 2022年8月13-14日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榆中地区出现极端暴雨事件,日降水量达130.6 mm,最大小时降水量36.6 mm,突破了该地区历史极值,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地面分钟级气象观测以及高空观测、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CMWF Reanalysis v5,ERA5)等资料,通过分析此次极端暴雨中两个强降水阶段的观测特征、环境条件、地形影响和不稳定机制等。结果表明:(1)暴雨由西风带短波槽带来的弱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空气在陇中地区交汇引起,700 hPa切变线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地面冷锋提供了触发条件。(2)暴雨过程雷达反射率因子表现为持久的强回波并伴有“后向传播”特征,存在低空急流和明显的辐合,在第二阶段冷锋后部回波顶高和第一阶段相当,但是范围更大,且结构更为紧密,对流云发展更加旺盛。(3)此次暴雨水汽条件充沛,第一阶段低层强烈辐合、上升运动以及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存在显著的对流不稳定,第二阶段的上升运动有所减弱,对流有效位能为0,动力及对流不稳定条件弱。(4)冷锋斜压锋生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第一阶段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冷锋过境后,第二阶段降水由地形、锋生次级环流及不稳定等共同作用形成。由于夏季冷锋后强降水在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并不常见,在业务中容易形成该类暴雨的漏报。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类过程的监测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锋后降水 地形作用 不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与重力波的关联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一洲 李国平 +2 位作者 张晓玉 谢新 董元昌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GPM卫星降水产品和WRF模式,对2023年7月2—3日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重力波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和数值试验,以期加深对重力波影响暴雨机理方面的认识。结果表明:该过程降水呈波动特征,受急流、切变线和高空槽...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GPM卫星降水产品和WRF模式,对2023年7月2—3日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重力波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和数值试验,以期加深对重力波影响暴雨机理方面的认识。结果表明:该过程降水呈波动特征,受急流、切变线和高空槽等系统影响。高层重力波在四川盆地南侧边坡由切变不稳定、非平衡流机制激发,并向东北传播;低层重力波由边坡地形强迫产生后向北传播,两列波动在夜间呈同位相耦合,期间降水区内不稳定能量释放明显增强。削去四川盆地南部不同范围山地的数值试验表明,降水最早出现于山地北部山脚向平原的过渡带。四川盆地南部地形通过对气流的下坡加速和辐射冷却差异产生的扰动位势高度梯度共同促使垂直风切变增强,从而影响重力波激发位置。四川盆地南侧山地阻碍西南通道的水汽输送,水汽辐合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导致降水大值出现在四川盆地中部,而非作为重力波激发地的南侧边坡和毗邻山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雨 四川盆地 重力波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50
14
作者 张强 万素琴 +2 位作者 毛以伟 陈正洪 廖要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4期164-167,共4页
根据三峡水库坝区周边气候考察气象站1992-2004年和宜昌站1952-2004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先用差值法将短期考察资料延长,再通过对比、回归等方法,客观分析了气温随时间和地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峡坝区具有冬暖、夏热等特点,是... 根据三峡水库坝区周边气候考察气象站1992-2004年和宜昌站1952-2004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先用差值法将短期考察资料延长,再通过对比、回归等方法,客观分析了气温随时间和地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峡坝区具有冬暖、夏热等特点,是湖北的夏热和冬暖中心之一,不同高度气温年或日变化具有相同位相。2)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等指标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极端最低气温日数随高度升高而递增。3)水体对库周气温具有白天降温、夜间增温的效应,增温幅度比降温幅度大,增温幅度夏季大于冬季,降温幅度夏季小于冬季。4)三峡坝区20世纪90年代之前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变化,之后有显著上升趋势;水库蓄水以后对水域周围地区有降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气温变化 地形作用 水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地低矮地形对华南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4
15
作者 李博 刘黎平 +1 位作者 赵思雄 黄翠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38-1650,共13页
为了探讨华南地区常见的局地喇叭口、迎风坡地形对暴雨的影响,选取云开山地到珠三角平原之间的地理范围为研究区域,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进行三组地形试验,研究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局地地形对强降雨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去云开山地,原山... 为了探讨华南地区常见的局地喇叭口、迎风坡地形对暴雨的影响,选取云开山地到珠三角平原之间的地理范围为研究区域,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进行三组地形试验,研究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局地地形对强降雨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去云开山地,原山地迎风坡的雨带北抬,对应雨量增加带,24h增值超过100mm;增加云开山地的高度,则会出现反"C"形雨量增加带;对于南北向的喇叭口地形,越往北降雨增幅越明显。地形试验表明,华南地区数百米的山地可影响到对流层中上层环流变化;通过改变局地地形,在特定区域将造成近地层辐合与上升运动的增强,有时甚至形成垂直方向的正向闭合环流圈,从而引起局地中尺度对流的发展,造成暴雨增幅;地形的改变将促使近地层风场发生改变,对中尺度而言,先发生变化的风场会引起涡度等要素随之改变,最终导致暴雨落区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中尺度地形 数值试验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对昆明准静止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曼 段旭 +1 位作者 李华宏 符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7-83,共7页
利用2008年1月NCEP/NCAR全球1°×1°再分析资料和MM5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研究了昆明准静止锋的结构和位置。结果表明:在中国南方地区持续、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和维持是高原地形的阻挡和特定天气系... 利用2008年1月NCEP/NCAR全球1°×1°再分析资料和MM5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研究了昆明准静止锋的结构和位置。结果表明:在中国南方地区持续、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和维持是高原地形的阻挡和特定天气系统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地形减半的敏感性数值试验,定量分析得到高原地形阻挡作用是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和维持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准静止锋 云贵高原 数值模拟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对夏季冰雹事件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8
17
作者 孙继松 石增云 王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4,共9页
从北京地区冰雹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出发,结合典型的天气个例,研究了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与强对流生成环境、降雹落区、移动方向和演变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降雹事件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降雹时间一般出现在午后,可能与山区... 从北京地区冰雹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出发,结合典型的天气个例,研究了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与强对流生成环境、降雹落区、移动方向和演变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降雹事件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降雹时间一般出现在午后,可能与山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白天形成强烈的热力差异造成的不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局地流场强迫有密切关系:1)在一定条件下(例如“焚风效应”等),午后山区的实际气温有可能接近甚至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为强对流天气系统在山区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2)午后由山区指向平原的扰动温度梯度是造成低空垂直切变的强迫源。扰动温度梯度越大,低空垂直切变越强———即动力不稳定越强,因此,对流最旺盛(形成降雹)的地点往往出现在扰动温度梯度最大而不是地面气温最高的地方;3)地形热力环流和动力强迫构成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强对流系统的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地形作用 低空垂直切变 上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南部一次局地暖区暴雨中尺度特征及成因
18
作者 李永军 徐金波 +4 位作者 李玄 何科 严晶 资晶 卢萍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4-680,共17页
本文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多源融合逐时气温资料、高空观测资料、FY-4A气象卫星资料、X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四川省南部攀西地区(攀枝花市和凉山州)2022年10月4日20时至5日12时(北京时,下同)的局地暖区暴... 本文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多源融合逐时气温资料、高空观测资料、FY-4A气象卫星资料、X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四川省南部攀西地区(攀枝花市和凉山州)2022年10月4日20时至5日12时(北京时,下同)的局地暖区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卫星云图上,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为β至γ中尺度对流系统,择木龙村一带中尺度对流系统三次经历了发展—加强—减弱的过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自下而上向东倾斜,使得对流系统得以较长时间的维持和发展。(2)在雷达回波上,择木龙村一带回波呈带状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列车效应”显著,较强回波质心较低,多在4.5 km以下,其单体质心减弱十分迅速,表明其具有较高的降水效率。(3)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大气层结呈现典型的位势不稳定层结结构,对流凝结高度、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较低,使得气块不需要太强的抬升作用就能产生垂直上升运动和水汽凝结,使雷暴系统迅速发展。垂直风切变较弱,降低了未饱和干冷空气的卷入,减弱夹卷率,提高了降水效率。(4)攀枝花西北部边缘地形的阻挡作用形成的辐合流场和气旋式流场是该地不断有对流生成,形成“列车效应”,造成择木龙村一带出现极端降水的主要原因。而观音堂村一带,西南低空急流与其东北部山脉接近正交,地形能强迫气流抬升,在山前的低洼地带形成了较强降水。西南低空急流和由于地形作用形成的风速辐合,地形温度梯度造成的地形环流也对暴雨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暖区暴雨 中尺度特征 成因分析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青藏高原隆起作用于大气的临界高度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晓东 汤懋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在以前工作〔10〕的基础上,从大气动力学、热力学及气候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在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高度hc〗(~1.5—2km)。当高原隆起突破这一临界高度时才开始对大气产生强烈的作用,从而造成大气环流、大... 在以前工作〔10〕的基础上,从大气动力学、热力学及气候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在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高度hc〗(~1.5—2km)。当高原隆起突破这一临界高度时才开始对大气产生强烈的作用,从而造成大气环流、大气热力结构、亚洲区域以及全球气候等一系列巨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临界高原 地形作用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垫面对郑州城市强降水的影响:城市化及地形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苏爱芳 施东雷 葛旭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4-446,共13页
利用WRF-ARW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式(slab-UCM),采用ERA-interim 0.5°×0.5°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对2016年6月5日郑州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模拟,并通过改变下垫面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地... 利用WRF-ARW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式(slab-UCM),采用ERA-interim 0.5°×0.5°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对2016年6月5日郑州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模拟,并通过改变下垫面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高度数据设置敏感性试验,探究了城市化及郑州西北部山脉地形对对流性强降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受高层的低槽系统影响,前期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为对流触发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2)城市热岛效应能够改变下垫面的热力状况,有利于在城市地区激发更强的上升运动,使降水向城区集中;3)郑州西北侧山脉激发的重力波能够使郑州地区对流增强;4)山脉能够阻挡低层干空气向郑州地区输送,因此山脉高度的削减造成郑州地区低层相对湿度减小,使雨滴蒸发冷却增强,进而导致与降水相联系的冷池的增强,雨带移速加快,进一步导致累积降水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强对流 城市热岛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