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地形分布指数的耕地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琪清 赵小敏 +1 位作者 郭熙 曾学亮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95-1604,共10页
为解决现有地形位指数和地形位置指数因忽视地物在空间上的规律变化而造成的误差累积、异常值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对地形分布指数模型进行加权修正,并利用改进后的地形位置指数进行半自动地形分类,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地... 为解决现有地形位指数和地形位置指数因忽视地物在空间上的规律变化而造成的误差累积、异常值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对地形分布指数模型进行加权修正,并利用改进后的地形位置指数进行半自动地形分类,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地形因子对耕地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地形分布指数可显著改善现有地形指数的多峰与偏态问题;在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中,改进地形分布指数普遍优于传统地形指数,其中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相关性最高的指数分别是TPI_IDW(0.367)、TPI_RBF(0.277);与地形位置指数相比,基于改进地形位置指数的地形分类对细部信息的刻画更符合实际。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中坡>下坡>山谷>山脊>平坡,速效钾含量表现为山脊>山谷>平坡>下坡>中坡。综上,改进地形分布指数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本研究结果为地形分类等其他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属性 地形位指数 地形指数 地理学第一定律 地形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砒砂岩区2000-2023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
2
作者 梁通 张璐 +3 位作者 曹倡景 张攀 杨文杰 韩珈琦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7-336,共10页
[目的]探究黄河砒砂岩地区2000-2023年23 a间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梯度效应,为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工作和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遥感数据提取高程、坡度、地形位等重要地形因子,结合GIS定量分析,分析各地形因... [目的]探究黄河砒砂岩地区2000-2023年23 a间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梯度效应,为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工作和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遥感数据提取高程、坡度、地形位等重要地形因子,结合GIS定量分析,分析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梯度效应,探究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综合指数的分级演变。[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2000-2023年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剧烈,耕地、未利用地次之,林地增加10.48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95.40 km^(2),其来源多为耕地与草地;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1 716.52和758.89 km^(2),草地增加548.12 km^(2)。(2)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呈现鲜明的梯度性特征,耕地、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主要在低地形位区域;林地的主要优势区分布在高地形位;草地主要优势区分布集中在中、高地形位区域;水域优势分布区域在低、高地形位。(3)2000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最高为220.99,最低为205.69;2023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最高为230.17,最低为203.36;除1和2级地形位外,2023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明显低于2000年,23 a来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结论] 2000-2023年黄河砒砂岩区地形梯度特征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梯度上的时空变化显著。在充分考虑当地各地形因子的条件下,可以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实施、持续优化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砒砂岩区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地形位指数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形梯度下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潜力及发展路径 被引量:3
3
作者 员学锋 安健吉 +2 位作者 杨悦 马超群 王晓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在空间上相对孤立,乡村发展受到阻碍。开展不同地形梯度下乡村振兴潜力及发展路径研究,旨在为山区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基于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差异开展典型村域调研,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乡村振兴潜... 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在空间上相对孤立,乡村发展受到阻碍。开展不同地形梯度下乡村振兴潜力及发展路径研究,旨在为山区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基于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差异开展典型村域调研,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乡村振兴潜力,结合相关性与障碍度模型,辨识不同地形梯度下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提出差异化发展建议。结果表明:①各地形梯度下乡村振兴综合潜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低地形梯度、中低地形梯度、高地形梯度、中高地形梯度,地形梯度与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综合潜力及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潜力成显著负相关关系;②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秦巴山区乡村主体、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潜力整体上呈减小趋势,资源禀赋潜力先减小后增大;③不同地形梯度下秦巴山区乡村振兴各维度潜力大小及其障碍因子皆存在明显差异。为优化山区乡村发展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议低地形梯度村庄重点防止人口、耕地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中低地形梯度村庄优化基层组织、提升引领能力,中高梯度村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高地形梯度村庄充分保护并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地形梯度 发展路径 熵权法 地形位指数 相关性 障碍度模型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汾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2
4
作者 李京京 吕哲敏 +1 位作者 石小平 李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0-236,共7页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的动态关系可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对后续的土地利用管理和水土保持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汾河流域1986年、1995年、200...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的动态关系可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对后续的土地利用管理和水土保持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汾河流域1986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矢量图,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地形位指数,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历程。结果表明:1986-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其中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是主要变化类型。各地类在地形梯度上呈明显的层级分布,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分布在低地形梯度,草地分布在中区段,而林地集中分布在中高区段。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和反复变化型为主,两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8.4%,其中,稳定型以低地形梯度的耕地和中高地形梯度的林地为主,反复变化型以低中地形梯度的草地与耕地间的反复转化为主;其余图谱类型的比例均在1%以下,主要变化类型均为中低地形梯度下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在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发生了改变,整体趋于合理,但仍存在部分不合理利用现象,需要加强规划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 规划 地形位指数 变化图谱 汾河流域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44
5
作者 喻红 曾辉 江子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69,共6页
采用地形位指数综合描述深圳市龙华地区的地形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 ,利用无量纲的分布指数对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地形位指数可以综合地反映地形条件的空间分布和差异信息。分布指数用于描述某种组分的实际... 采用地形位指数综合描述深圳市龙华地区的地形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 ,利用无量纲的分布指数对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地形位指数可以综合地反映地形条件的空间分布和差异信息。分布指数用于描述某种组分的实际分布与标准分布的差异 ,可以排除面积的干扰 ,为各种比较分析创造了条件。研究时段内龙华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位梯度上整体分布格局的复杂性显著增加。人为景观改造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中尺度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行为 ,并有助于对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进行更加严格的分工 ,地形差异则是大尺度景观整体格局形成的基本骨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空间分布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城市化 土地利用 地形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析——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9
6
作者 巩杰 高彦净 +3 位作者 张玲玲 谢余初 赵彩霞 钱大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2-698,共7页
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1990,2002,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30 m分辨率DEM为基础,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生态环境脆弱度、地形位指数及分布指数开展白龙江流域地形位梯度上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景观生态风险的水平分布格局发生了一定改... 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1990,2002,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30 m分辨率DEM为基础,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生态环境脆弱度、地形位指数及分布指数开展白龙江流域地形位梯度上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景观生态风险的水平分布格局发生了一定改变,低、较低和中等风险区的范围扩大,高和较高风险区的范围缩小;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中等风险等级的优势分布区间主要为人为活动干扰剧烈,植被覆盖度低的中低地形位区段,低风险和较低风险等级的优势分布区间主要为林草广布、植被覆盖度高的中高地形位区段;研究时段内生态风险有所缓和,但是中等风险增加,分布范围向更高的地形位扩展,高和较高生态风险的分布范围仍广泛.应针对不同地形位梯度上的生态风险区,加强资源利用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降低不合理生产活动与干扰的生态风险,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和人类活动管控,促进甘肃省南部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82
7
作者 龚文峰 袁力 范文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0-259,F0003,共11页
为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地形差异上的演变过程,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以1989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支持下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地学信息... 为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地形差异上的演变过程,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以1989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支持下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理论,研究该区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程,揭示土地利用变化成因和机理,并基于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探究土地利用图谱地形梯度的空间分异和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分别由20.96km2减少到2.87km2和3.92km2减少到0.09km2,破碎化程度加剧,且未利用地(滩涂地和湿地)→耕地是其主要的转变轨迹,居民工矿用地呈现不平衡的增加态势,耕地是居民工矿用地和林地的主要转化来源,林地的破碎度由0.117个/km2增加到0.532个/km2,破碎化程度日益严重;前期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的分布指数在地形位等级2时最大,稳定型和反复变化型的在地形位等级1时最大,之后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减小;中间过渡型呈现一定的曲线变化。该文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 等级 土地利用格局 地形位指数 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山地都市区198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地形特征分异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陈丹 周启刚 +1 位作者 何昌华 刘琳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0-215,220,共7页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低强度土地利用类型逐步向高强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过程中,土地利用受地形因子的制约性越显突出。以重庆山地都市区为例,利用TM数据和DEM数据,综合研究分析1985—2010年间重庆都市区的各类用地在高程、坡度以...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低强度土地利用类型逐步向高强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过程中,土地利用受地形因子的制约性越显突出。以重庆山地都市区为例,利用TM数据和DEM数据,综合研究分析1985—2010年间重庆都市区的各类用地在高程、坡度以及地形位不同地形因子中的分布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重庆都市区各用地类型在不同地形因子等级下分异性特征显著,各地形因子等级中土地利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特征明显。近25a来,重庆都市区高强度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500m高程以下的平地和400m高程以下的低缓坡,结构相对稳定;在500~1 200m的平地、400~600m的低缓坡以及500m以下的高缓坡区域内耕地、林地、建设用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竞争态势明显,人地矛盾突出,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核心区域;重庆都市区内的陡坡、500m以上的高缓坡以及600m以上的低缓坡内的草地、林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应作为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的重点监测对象。文章旨在为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特征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重庆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岩溶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布研究——以酉阳县板溪乡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玲 王勇 +3 位作者 谢世友 龙宓 彭安琪 韩耀炜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62-471,共10页
基于 RS 和 GIS 技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了2002、2011两年重庆市酉阳县板溪乡不同地形梯度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程度。结果显示: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对地形条件的选择性较... 基于 RS 和 GIS 技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了2002、2011两年重庆市酉阳县板溪乡不同地形梯度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程度。结果显示: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对地形条件的选择性较强;建设用地主要聚集在海拔〈850 m、坡度〈15°176;的区域,耕地主要聚集在海拔〈1050 m 和坡度〈25°176;的区域,5和7级地形位为制约水域分布的地形条件;2011年,灌木林地在海拔650-1250 m、坡度〉15°176;的区域集中增加。总体上,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较高,但仍然存在耕地分布不合理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板溪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许宁 张广录 刘紫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84-1292,共9页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1990—2008年间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1990—2008年间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状况。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明显受到地形因子的影响和制约,总的分布特征为:随着地形位的升高,耕地的分布指数呈现降低趋势,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先升后降,而林地则升高;研究期间林地的优势地形位的上限增加了2个地形位,草地已失去高地形位上的分布优势,在中地形位上的优势分布区间增加了3个地形位,水体的优势地形位在低地形位上有所扩展,未利用地的优势地形位明显收缩,而耕地、建设用地优势地形位基本保持稳定;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根据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表达,将研究区地形位划分为3个区段: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地形位区域、草地和林地的优势分布区、林地的优势地形位区域,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79%、41.30%和12.91%。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恢复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太行山区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中市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11
作者 陈楠 杨武年 李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5-188,263,共4页
以巴中市2007年TM影像和1∶25万等高线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建立了巴中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并生成了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图。然后将高程梯度、坡度梯度和地形位梯度分别与土地利用景观数据进行分级叠加分析,并引入无量纲分布指... 以巴中市2007年TM影像和1∶25万等高线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建立了巴中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并生成了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图。然后将高程梯度、坡度梯度和地形位梯度分别与土地利用景观数据进行分级叠加分析,并引入无量纲分布指数,探讨不同地形梯度下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主要分布在较高等级海拔,坡度较大,地形位较高的地形条件下;耕地和城乡居民用地受气候条件和水域分布的影响,多分布在低海拔,坡度平缓,地形位较低的地形条件下;未利用地中水域占绝大多数比例,其分布指数随着地形位指数、坡度等级、高程等级的增加逐渐趋近于0。草地对地形条件的选择性较强,主要分布在中等级高程、坡度和地形位的地形环境中。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综合了高程和坡度双重属性的地形位指数能更真实地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空间特征及分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梯度 地形位指数 土地利用分布 分布指数 巴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牛山北坡森林景观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梁国付 韩艳 丁圣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247,共6页
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分析伏牛山北坡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显示: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梯度有密切关系,1986和2003年,森林景观在地形梯度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9... 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分析伏牛山北坡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显示: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梯度有密切关系,1986和2003年,森林景观在地形梯度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9~30和10~30,即在的中高地形梯度上,且有向高地形位略为移动的趋势。森林景观类型保持不变部分、森林景观转化为非森林景观类型部分和非森林景观转化为森林景观类型部分所对应的在地形梯度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10~30,5~12和4~10、18~24。分析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位指数的相互关系,表明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位指数有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地形梯度 地形位指数 伏牛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土地利用的地形特征分析——以陕西省户县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廷刚 秦占飞 +2 位作者 常庆瑞 谢宝妮 郝雅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1-194,221,共5页
基于GIS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了陕西省户县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该区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户县耕地、园地和建设用地在1.6地形位上的优势明显,而林地和草地的分布指数则随... 基于GIS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了陕西省户县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该区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户县耕地、园地和建设用地在1.6地形位上的优势明显,而林地和草地的分布指数则随着地形位的升高而增大;根据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表达,将研究区地形位划分为3个区段:1~6、7~20和2l~25,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43.44%、50.39%和6.17%。地形位指数可以综合地反映地形条件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信息;分布指数用于描述某种组分的实际分布与标准分布的差异,可以排除面积的干扰,为各种比较分析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合理利用户县土地资源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景观空间格局地形分布及生态效应的研究——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龚文峰 杜崇 范文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9-906,共8页
采用地形位指数描述区域地形差异,并利用无量纲的分布指数对景观组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地形差异揭示景观空间格局分布规律,并对各景观要素定量赋值,通过生态效应模型研究土地利用综合生态效应。结果表明:自然景观主导区域... 采用地形位指数描述区域地形差异,并利用无量纲的分布指数对景观组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地形差异揭示景观空间格局分布规律,并对各景观要素定量赋值,通过生态效应模型研究土地利用综合生态效应。结果表明:自然景观主导区域景观格局,人为景观次之,半自然景观则明显处于支配地位;各景观组分在地形位梯度上的分布格局表现出显著分化,低段区域上各景观组分竞争激烈,分布相对集中,高段区域,限制了部分景观的生存发展,景观组分相对单一;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区域,自然景观为主体;生态环境质量中等的区域,处于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差的区域,以人为景观为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境质量的地形梯度效应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6
15
作者 周晓艳 何依依 +1 位作者 黄欣 张苗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9-267,共9页
三峡工程的建设给区域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研究其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推进库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三峡库区湖北段为研究对象,根据三峡工程建设时间节点,... 三峡工程的建设给区域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研究其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推进库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三峡库区湖北段为研究对象,根据三峡工程建设时间节点,选取多期土地利用数据,用InVEST模型评估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分布指数、地形位指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其地形梯度效应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湖北段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主要为建设用地和水域大幅扩张,耕地面积小幅增加,林草地面积小幅减少;2)三峡工程一期移民结束后,部分地区生境质量有所提高;一期移民后至三峡工程全面竣工阶段,库区部分城镇周边和三峡大坝附近生境质量退化较明显;三峡工程全面运营后,库区生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3)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位于低地形位的连片城镇化地区与工程建设区生境质量退化程度较大;中地形位零星分布的耕地开垦区域生境质量略有退化;林草覆盖度高的高地形位地区生境质量较为稳定;4)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显示,生境质量变化对不同地类变化的响应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在兴山县南部、夷陵区北部、秭归县南部与巴东县交界处,生境质量对林地变化响应较为显著;在巴东县南部的野三关镇等乡镇生境质量对耕地的变化响应较为显著;在兴山县北部、巴东县城周边、三峡大坝附近生境质量对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变化响应较为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三峡库区湖北段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过程,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及土地利用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境质量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特征研究——以钦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峰 华璀 +2 位作者 卢远 陶艳成 李卫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26,共5页
地形因素是影响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钦州流域为例,应用DEM数据,在ArcGIS10.1空间统计分析模块下,采用高程梯度、坡度梯度和地形位梯度三种方法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存三种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指数,... 地形因素是影响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钦州流域为例,应用DEM数据,在ArcGIS10.1空间统计分析模块下,采用高程梯度、坡度梯度和地形位梯度三种方法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存三种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指数,揭示研究区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的模式及其与地形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在高程和坡度梯度上,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主要分布在1~2地形梯度上;在地形位梯度上,微度侵蚀在1级区域上占据了优势地位,分布面积最大,这与在高程和坡度梯度上的分布恰恰相反。(2)对三种方法的比较表明,地形位综合了高程和坡度的信息,可以反映土壤侵蚀强度随地形变化的分布趋势以及土壤侵蚀强度的分布特征。(3)研究可为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和水土保持规划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定量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强度 坡度 高程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因子的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欣 叶长盛 吕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0-218,共9页
为研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地形特征,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2013年4期鄱阳湖地区Landsat TM解译数据及DEM数据,借助地形位、分布指数、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深入探讨了1990—2013年鄱阳湖地区不同地形下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特征。... 为研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地形特征,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2013年4期鄱阳湖地区Landsat TM解译数据及DEM数据,借助地形位、分布指数、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深入探讨了1990—2013年鄱阳湖地区不同地形下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13年,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水域为主,三种类型面积占比均在90%以上,建设用地快速增长,由1990年的1 387.42km^2增加到2013年的2 413.98km^2,增加了1 026.56km^2,耕地、未利用土地、林地面积分别减少513.39km^2,399.04km2,123.75km^2;(2)1990—2013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具有地形效应,低地形范围优势分布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高地形范围林地优势分布,未利用土地、草地零散分布对地形变化适宜性较强;(3)1990—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图谱以稳定型和中期型为主,面积分别为48 457.44km^2,2 014.56km^2,稳定型图谱的优势区域位于高、低地形范围,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变化稳定;低、中高地形范围是中期变换型的优势分布区,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水域—水域、耕地—耕地—建设用地—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因子 地形位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鄱阳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河上游固原县景观变化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董有福 汤国安 赵永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226,共5页
以泾河上游固原县为研究区,采用1986年和2000年景观格局数据,利用地形位梯度指数和景观类型转移概率矩阵,对该县20世纪末景观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景观类型在地形位梯度上整体分布格... 以泾河上游固原县为研究区,采用1986年和2000年景观格局数据,利用地形位梯度指数和景观类型转移概率矩阵,对该县20世纪末景观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景观类型在地形位梯度上整体分布格局保持高低二段式结构,草地和林地景观以高地形位为优势区域,其它景观类型主要占据低地形位。由于该期间景观类型相互转化,各种景观类型在不同地形位区间上分布指数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低地形位上建设用地优势程度上升而耕地相对下降,高地形位上草地优势程度增加而林地相对降低,反映了人类活动主要限于低地形位地段上,对景观改造和影响程度较低,且该区不合理的景观结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地形梯度 地形位指数 固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山地都市区土地利用地形特征分异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周启刚 陈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6-91,共6页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的制约性更加凸显。以地形特征明显的重庆都市区为例,以DEM数据和TM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提取2010年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坡度数据,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在不同高...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的制约性更加凸显。以地形特征明显的重庆都市区为例,以DEM数据和TM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提取2010年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坡度数据,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在不同高程等级、坡度等级以及地形位等级中的分布指数,分析重庆都市区2010年的土地利用在地形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都市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因子等级下分布指数的分异特征明显;在各地形因子等级区域中,优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突出;随着城市用地扩张,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在高程为500~1 200m的平地、400~600m的低缓坡以及500m以下的高缓坡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竞争趋势,是人地关系协调的重点区域;伴随城市扩展,建设用地侵占耕地和陡坡耕地大量存在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分异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重庆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功能分区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益敏 王东驰 +1 位作者 袁静 刘心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3-311,I0009,共10页
[目的]分析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情况及其地形梯度分布格局,并进行功能分区,为类似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省泸水市为例,采用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系统分析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变化特征。[结果... [目的]分析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情况及其地形梯度分布格局,并进行功能分区,为类似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省泸水市为例,采用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系统分析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变化特征。[结果]①泸水市土地利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分布特征,2000-2018年,林地作为主导地类,其比例从77.50%增长至84.49%。建设用地也快速增长,由2804.49 hm^(2)增加到4785.65 hm^(2)。未利用地、耕地、草地逐渐向林地转变,面积分别减少了14368.38,5171.68和4049.54 hm^(2),水域面积稳定在900 hm^(2)左右。②泸水市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梯度上的层级差异十分显著,林地在整个地形梯度上具有统治地位,水域、建设用地、耕地广泛分布于中、低地形位,草地的优势区间位于坡度高但高程较低的中地形位,未利用地则在高地形位占据主导优势。③基于地形分异规律,泸水市可分为4大功能区:河谷集约发展区、陡坡综合治理区、中高山生态提升区、山顶生态封禁区。[结论]高山峡谷区在地形梯度上形成了多层级独特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具有分区发展的潜力,不同分区对应着不同的土地利用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区 土地利用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地形梯度 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