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设施番茄氮肥施用量现状及其利用率、产量影响和地力贡献率分析评价 被引量:40
1
作者 梁静 王丽英 +1 位作者 陈清 张卫峰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21,共6页
通过对国内与设施番茄施肥有关的57篇文献中的79个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了目前设施番茄的氮肥投入量、氮肥效率和地力贡献率。结果表明,传统施肥模式下,设施番茄有机肥氮素投入量平均为617.0kg·hm-2,化肥氮素投入量平均为705kg... 通过对国内与设施番茄施肥有关的57篇文献中的79个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了目前设施番茄的氮肥投入量、氮肥效率和地力贡献率。结果表明,传统施肥模式下,设施番茄有机肥氮素投入量平均为617.0kg·hm-2,化肥氮素投入量平均为705kg·hm-2,总氮投入达到1313kg·hm-2;优化施肥模式下的有机肥氮素投入量、化肥氮素投入量和总氮投入分别为581.7、353kg·hm-2和936kg·hm-2。优化施氮处理比传统施氮处理平均增产8%。传统施肥的氮肥偏生产力(PFP)、农学效率(AE)、当季利用率(RE)平均值分别为155.7kg·kg-1、28.0kg·kg-1、9.5%。优化施肥模式下,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当季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356.3kg·kg-1、63.6kg·kg-1、17.8%。传统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的菜田地力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72.9%和70.4%,与传统施肥相比,优化施肥的化肥氮减量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番茄 氮肥效率 地力贡献率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4
2
作者 汤勇华 黄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0-1078,共9页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将业已建立的地力贡献率统计模型与GIS技术耦合,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玉米...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将业已建立的地力贡献率统计模型与GIS技术耦合,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玉米的生长受钾素的影响较大,高值区分布在华北平原和东北春玉米区,基础产量和地力贡献率分别为3.43t·hm-2和51%;低值区分布在华中华南一带,为1.90t·hm-2和33%。其余作物的高产区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长江黄淮流域,特别是华东华中和四川盆地,低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以北以及西南丘陵地带。统计分析表明,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对水稻生产的贡献最大,且空间变异小。冬小麦地力贡献率和基础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其他各作物。该研究能较好地模拟我国3种作物的基础产量,可为区域尺度农田指导施肥和控制农业生态环境胁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力贡献率 基础产量 统计模型 GIS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地力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汤勇华 黄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83-1289,共7页
通过对国内大量文献数据的调研和整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地理位置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定量关系。统计分析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空间变异总体呈正... 通过对国内大量文献数据的调研和整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地理位置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定量关系。统计分析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空间变异总体呈正态分布,3种作物地力贡献率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60.2%±12.5%(n=121)、45.7%±15.7%(n=91)、51.0%±19.7%(n=54)。单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各类作物在不同种植区的地力贡献率与土壤基本特性及地理位置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相关分析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北方和南方单季稻、冬小麦;双季早稻、双季晚稻、春小麦、春玉米和夏玉米地力贡献率的统计模型。残差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统计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可用于估算不同作物的地力贡献率,为制定区域尺度农田施肥策略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力贡献率 土壤特性 地理位置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州市水稻土的地力贡献率初探 被引量:8
4
作者 胡少宜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6-47,共2页
本文根据漳州75个肥料试验结果,通过电算机剔除不显著试验的基础上,分别按土壤类型、肥力水平、水稻茬口、水稻品种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本市主要水稻土的地力贡献率(水稻土基础肥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通常用水稻无肥区产量占施肥区... 本文根据漳州75个肥料试验结果,通过电算机剔除不显著试验的基础上,分别按土壤类型、肥力水平、水稻茬口、水稻品种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本市主要水稻土的地力贡献率(水稻土基础肥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通常用水稻无肥区产量占施肥区最高产量的百分率表示)及其影响因子,为宏观制定科学施肥和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地力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平凉市黑垆土地力贡献率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蒋军锋 《甘肃农业科技》 2011年第8期28-30,共3页
在平凉市黑垆土玉米和小麦田进行了4种不同施肥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平凉市黑垆土土壤生产力趋势从大到小为氮磷钾区、常规区、氮磷区、空白区,黑垆土对玉米供肥能力高于小麦,氮肥、磷肥、钾肥和有机肥配施可使黑垆土维持较高的... 在平凉市黑垆土玉米和小麦田进行了4种不同施肥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平凉市黑垆土土壤生产力趋势从大到小为氮磷钾区、常规区、氮磷区、空白区,黑垆土对玉米供肥能力高于小麦,氮肥、磷肥、钾肥和有机肥配施可使黑垆土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制度 黑垆土 地力贡献率 平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基础地力及增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迎男 高娃 +5 位作者 郜翻身 朴明姬 樊明寿 贾立国 柳昱 郑海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45-1353,共9页
【目的】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省份之一,探究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基础地力状况,评价基础地力和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关系,为指导不同生态区及土壤肥力下的马铃薯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5年在内蒙古4个马铃薯主产区... 【目的】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省份之一,探究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基础地力状况,评价基础地力和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关系,为指导不同生态区及土壤肥力下的马铃薯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5年在内蒙古4个马铃薯主产区开展的1118个试验点无肥区(CK)和施氮磷钾肥(NPK)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数据。以无肥区马铃薯产量来评价土壤的基础地力,计算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采用边界线拟合方法预测马铃薯最大潜在产量,计算其可获得的产量差,进而明确基础地力对主产区马铃薯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基础地力对马铃薯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内蒙古阴山南麓区、阴山北麓区、燕山丘陵区、大兴安岭北麓区马铃薯基础地力产量分别为13.10、14.67、15.71和16.45t/hm^2;氮磷钾推荐施肥产量依次在20.90、23.17、25.34、26.54 t/hm^2;平均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7.6%、62.7%、63.9%和66.2%。随着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土壤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逐渐增大。马铃薯施肥产量与土壤基础地力呈显著正相关,阴山南麓区、阴山北麓区、燕山丘陵区、大兴安岭北麓区马铃薯施肥产量与土壤基础地力直线拟合决定系数分别为0.769、0.876、0.770和0.790 (P <0.0001)。随着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马铃薯施肥产量与预测的最高施肥产量的差值变小,施肥产量的稳定性指数下降,可持续性指数增大。【结论】内蒙古马铃薯各主产区的土壤基础地力产量、施肥产量及地力贡献率存在差异,其中,燕山丘陵区、大兴安岭北麓区的马铃薯基础地力产量、施肥产量及地力贡献率指标均显著高于阴山南麓区。阴山南麓区、阴山北麓区、燕山丘陵区、大兴安岭北麓区施肥可获得的最高预测产量分别为53.68、62.87、65.39和69.65 t/hm^2。土壤基础地力与马铃薯施用化肥的增产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基础地力的提高增大了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有利于马铃薯的高产、稳产。随着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土壤对产量的贡献率增加,施肥可获得的产量潜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土壤基础地力 地力贡献率 产量差 稳定性指数 可持续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我国灌淤土粮食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化 被引量:17
7
作者 段英华 卢昌艾 +3 位作者 杨洪波 马常宝 刘亚男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75-1483,共9页
【目的】灌淤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土壤。了解灌淤土上作物产量的变化,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以及灌淤土生产力的变化与其氮磷钾含量的关系,为西北地区作物增产和灌淤土培肥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988到2... 【目的】灌淤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土壤。了解灌淤土上作物产量的变化,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以及灌淤土生产力的变化与其氮磷钾含量的关系,为西北地区作物增产和灌淤土培肥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988到2004年间,在宁夏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和新疆和田市典型灌淤土区域陆续建立了7个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点。2016年,利用时间趋势分析法,探讨了作物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了长期不施肥和常规施肥条件下,玉米、小麦和水稻产量、产量变异系数、可持续性指数、增产率及地力贡献指数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增产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灌淤土上小麦产量随时间呈现递增的趋势,在2004年达到最高(7.58 t/hm^2),之后保持稳定,2016年约为初始年产量的3倍;玉米产量随时间一直呈递增趋势,2016年平均产量为9.8 t/hm^2,约为初始年的两倍;水稻产量近年来变化不大。与不施肥相比,常规施肥下小麦、玉米(28年间)和水稻(8年间)分别平均增产3.43倍、3.20倍和1.21倍,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分别提高了18.8%、148%和13.9%。监测以来,小麦和玉米农田的地力贡献指数略有下降,但变化不显著。水田的地力贡献指数以每年0.0125的速率增加。28年间,常规施肥使土壤全氮含量从0.4 g/kg提高到1.1 g/kg,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大。小麦与玉米的增产率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平均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9.8、16.8和27.4 kg/kg。【结论】灌淤土上常规施肥(主要是氮肥)有效提高了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土壤全氮含量呈增加趋势,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基本平稳。土壤肥力对玉米和小麦产量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对水稻产量的贡献高且平稳。因此,灌淤土应在合理施用氮肥的同时,注重采取提升地力,实现作物的高产和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淤土 产量 地力贡献率 产量可持续性 氮肥农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对华南地区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培 邵宇婷 +2 位作者 王志国 唐艺玲 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32-1343,共12页
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通过大田定位试验(2013年秋2017年秋5年9季)对比了两种施氮水平[减量施氮(300 kg hm 2,N1)和常规施氮(360 kg hm 2,N2)]、4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单作(SS)、甜玉米//大豆2∶3间作(S2B3)、甜玉米//大豆2... 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通过大田定位试验(2013年秋2017年秋5年9季)对比了两种施氮水平[减量施氮(300 kg hm 2,N1)和常规施氮(360 kg hm 2,N2)]、4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单作(SS)、甜玉米//大豆2∶3间作(S2B3)、甜玉米//大豆2∶4间作(S2B4)、大豆单作(SB)]的甜玉米、大豆及系统产量的动态变化,采用W^2(Wricke’s ecovalence,生态价值指数)、变异系数(CV)和可持续指数(SYI)评价了产量的时间稳定性,旨在为华南地区一年2熟制甜玉米产区地力保育和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处理甜玉米、大豆和系统总产量呈现明显的生产季节动态变化,不同年季、种植模式对甜玉米、大豆和系统总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施氮水平仅显著影响甜玉米的产量。2)所有间作处理甜玉米的相对产量均高于单作,间作系统的实际产量损失指数(AYLs)均大于零,表明甜玉米//大豆间作能稳定地保持间作优势且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3)不同处理甜玉米产量的W^2、CV和SYI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单作大豆的W^2值显著高于间作,单作大豆的产量稳定性低于间作大豆。种植模式对系统总产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且间作大豆提高了其稳定性。4)间作大豆显著提高了土壤地力贡献率,S2B3和S2B4的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75.07%和74.27%,比SS分别高30.29和29.47个百分点。5)与单作甜玉米相比,9季甜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pH,缓解了长期大量施氮导致的土壤酸化对地力的影响。连续减量施氮没有影响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300kg·hm^-2的施氮量能够满足甜玉米和大豆对氮素的需要。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是华南甜玉米产区资源高效利用、系统产量稳定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氮 甜玉米//大豆间作 产量稳定性 土壤地力贡献率 肥料贡献率 绿色生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典型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志平 马晓楠 +3 位作者 解文艳 杨振兴 周怀平 徐明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70,共10页
为明确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有效指导旱地合理施肥,在山西寿阳半湿润偏旱区开展30 a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设4个单施氮磷化肥处理(N_(1)P_(1)M_(0),N 2 P_(2)M_(0),N_(3)P_(3)M_(0),N_(4)P_(4)M 0)、3个氮... 为明确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有效指导旱地合理施肥,在山西寿阳半湿润偏旱区开展30 a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设4个单施氮磷化肥处理(N_(1)P_(1)M_(0),N 2 P_(2)M_(0),N_(3)P_(3)M_(0),N_(4)P_(4)M 0)、3个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N_(2)P_(1)M_(1),N_(4)P_(2)M_(2),N_(3)P_(2)M_(3))、1个单施有机肥处理(N_(0)P_(0)M_(6)),以不施肥(N_(0)P_(0)M_(0))为对照,分析了近3年(2019—2021年)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地力贡献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肥料投入量的增加,不同降水年型下,单施氮磷化肥处理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及百粒重)均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N_(2)P_(2)M_(0)处理表现最优,即氮、磷施用量分别为120 kg·hm^(-2)和75 kg·hm^(-2)。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玉米平均增产32.7%,产量变异系数下降了6.1%。水分利用效率对施肥措施的响应与玉米产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增加33.0%。水分利用效率与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当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25 g·kg^(-1)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地力贡献力降低。综上可知,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障玉米高产稳产,是山西旱地玉米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氮磷化肥 玉米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地力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全膜玉米宏观平衡施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齐向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期58-59,61,共3页
运用“3414”设计.全膜玉米氮磷钾三因素配合试验结果表明:南部施纯氮15.9-21.0kg/666.7m2,五氧化二磷5.2-10.4kg/666.7m。、氧化钾3.5~8.2kg/666.7m2,中北部施纯氮15.9-21.7ks/666.7m2、五氧化二磷8.3-12.9kg/... 运用“3414”设计.全膜玉米氮磷钾三因素配合试验结果表明:南部施纯氮15.9-21.0kg/666.7m2,五氧化二磷5.2-10.4kg/666.7m。、氧化钾3.5~8.2kg/666.7m2,中北部施纯氮15.9-21.7ks/666.7m2、五氧化二磷8.3-12.9kg/666.7m2、氧化钾1.9-5.4kg/666.7m2,可望达到最高产量,是现阶段依肥力施肥的极限宏观控制值;南部施纯氮14-4~18.4kg/666.7m2.五氧化二磷5.9-8.9kg/666.7m2,氧化钾2.0-6.0kg/666.7m2,中北部施纯氮11.5-16.2kg/666.7m2、五氧化二磷7.5-9.9kg/666.7m2.氧化钾2.1-3.5kg/666.7m2,施肥利润最大,是现阶段依肥力施肥的上限宏观控制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全膜玉米 平衡施肥 利用率 地力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施肥对甘蔗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素钦 黄珍发 林庆锁 《中国糖料》 2007年第3期23-25,共3页
根据1998~2003年连续6年在福建省仙游县大济镇坑北村进行甘蔗连年保持不变的定位施肥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结合使用和化肥合理配施与当地群众习惯施肥比较,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同时,有机无机肥结合使用具有增强土壤自身能力,是培... 根据1998~2003年连续6年在福建省仙游县大济镇坑北村进行甘蔗连年保持不变的定位施肥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结合使用和化肥合理配施与当地群众习惯施肥比较,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同时,有机无机肥结合使用具有增强土壤自身能力,是培肥地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化肥合理配施对培肥土壤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先进施肥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还表明:长期不施肥会造成土壤衰竭,地力贡献率急剧下降,必须合理补充肥料以归还作物所带走的养分,尤其要投入足量的有机肥料,使其土壤有机质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定位施肥 地力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定位施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素钦 王元炎 《甘蔗糖业》 1997年第2期7-11,共5页
根据1986~1992年连续7年在仙游蔗区的城东镇万福村,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连年保持不变的定位施肥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无机肥区和化肥配方区与习惯施肥区比较,在同样的自然气候和品种等条件下,其增产效果显著;(2)从7年定位... 根据1986~1992年连续7年在仙游蔗区的城东镇万福村,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连年保持不变的定位施肥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无机肥区和化肥配方区与习惯施肥区比较,在同样的自然气候和品种等条件下,其增产效果显著;(2)从7年定位施肥研究中看出,地力贡献率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差异性;(3)长期施用有机肥料具有培肥地力,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作用;(4)有机无机肥料结合施用和化肥配方施肥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定位施肥 地力贡献率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