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丘陵区域气田开发对周边地下水质量影响的研究
1
作者 朱玥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245-247,共3页
选取西南山地丘陵区域开发油气田——某气田周边区为监测区,进行周边地下水质量监测调查与影响分析。采用水体采样测定方法,对监测区域周围的地下水理化特性、重金属离子含量进行监测采样。根据监测结果分析,明确西南山地丘陵油气田周... 选取西南山地丘陵区域开发油气田——某气田周边区为监测区,进行周边地下水质量监测调查与影响分析。采用水体采样测定方法,对监测区域周围的地下水理化特性、重金属离子含量进行监测采样。根据监测结果分析,明确西南山地丘陵油气田周围区域地下水的理化特性及各种重金属离子的含量。综合分析了油气田开发对周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质量 西南区域 气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废弃砖瓦窑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研究
2
作者 周自强 《江西农业》 2025年第7期93-95,共3页
本研究以某废弃砖瓦窑厂地块为例,通过历史生产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走访、网格化布点监测等手段,对地块内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识别了地块内可能存在的污染因子,并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 本研究以某废弃砖瓦窑厂地块为例,通过历史生产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走访、网格化布点监测等手段,对地块内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识别了地块内可能存在的污染因子,并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因子浓度均未超标,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表明该地块环境质量良好,可用于后续开发利用。本研究为类似废弃工业地块的环境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质量 地下水环境质量 网格化布点 污染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APCS-MLR模型的滇池流域地下水质量影响因素定量识别 被引量:3
3
作者 彭聪 梁建宏 +3 位作者 任坤 曾洁 唐薇薇 潘晓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6-1126,共11页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滇池流域地下水质量不断恶化.本研究在评价流域地下水质量及主要影响指标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归纳主要影响水质的驱动因子,并结合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模型)进一步量化...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滇池流域地下水质量不断恶化.本研究在评价流域地下水质量及主要影响指标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归纳主要影响水质的驱动因子,并结合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模型)进一步量化了人为和天然因素对流域内地下水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滇池流域约78%的地下水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其中主要超标指标为铝(Al)、锰(Mn)和总铁(TFe).②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提取了5类影响水质的主成分因子,分别为水岩相互作用因子(24.27%)、生活污水漏排因子(17.09%)、农业活动污染因子(12.24%)、地质环境背景因子(10.26%)和工业活动污染因子(9.14%),方差累积贡献率为73.00%.③利用APCS-MLR模型进一步量化了各类人为和天然因素对流域内地下水质量影响的贡献,5项因子对特征指标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5.15%、70.76%、45.54%、54.1%和44.59%.研究显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及工农业活动是导致区域地下水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地下质量 污染源识别 PCA APCS-ML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地下水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识别方法研究——以华北平原为例 被引量:36
4
作者 费宇红 张兆吉 +3 位作者 郭春艳 王春晓 雷廷 刘瑾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地下水质量是水岩作用和人类活动双重动力的结果,在认识地下水质量的同时还应知道其影响因素。本文在严格分析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和指标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地下水质量的单指标综合评价和影响因素识别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反... 地下水质量是水岩作用和人类活动双重动力的结果,在认识地下水质量的同时还应知道其影响因素。本文在严格分析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和指标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地下水质量的单指标综合评价和影响因素识别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反映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地下水质量类别,还能够划分区域地下水人为污染的可能性。本文以华北平原为案例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6063个地下水井,检测了49项无机和有机指标。分析认为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受地质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一般化学指标对地下水质量影响程度最高,原生指标中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碘化物对超Ⅲ类水单指标贡献率超过50%,污染指标中亚硝酸盐贡献率达20%,重金属和有机指标对区域地下水质量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地下质量 评价 影响程度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优选与分析——以滹沱河冲洪积扇为例 被引量:38
5
作者 李亚松 张兆吉 +4 位作者 费宇红 钱永 王昭 陈京生 张凤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0,共5页
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是决定地下水质量评价工作的关键环节。以滹沱河冲洪积扇为研究区,通过对比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得出参评指标中痕量指标较多时,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受极值影响较大,并且未考虑参评指标权重及评价结果... 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是决定地下水质量评价工作的关键环节。以滹沱河冲洪积扇为研究区,通过对比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得出参评指标中痕量指标较多时,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受极值影响较大,并且未考虑参评指标权重及评价结果的物理意义难以界定,不适用于综合指标评价;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相乘相加算子考虑了所有参评指标的权重,并以隶属状况判定评价等级,评价方法较为合理,但是当单项毒理指标超标但浓度较低时评价结果失真,经修正后失真情况得以消除,评价结果也较为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质量评价 综合指标 内梅罗 模糊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亚松 张兆吉 +3 位作者 费宇红 钱永 孟素花 郭春艳 《水资源保护》 CAS 2012年第5期25-28,共4页
选择50项地下水评价指标,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发现由于参评指标中痕量指标较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通过修正其聚类权的计算方法将原有方法加以改进,得出结论:区内绝大多数地区水质状况良好,影... 选择50项地下水评价指标,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发现由于参评指标中痕量指标较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通过修正其聚类权的计算方法将原有方法加以改进,得出结论:区内绝大多数地区水质状况良好,影响区域地下水质量的指标主要为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硝酸盐氮等无机指标,水质较差区主要分布在城区、城镇周围区、排污河道两侧、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水灌溉农田地区。指出工农业发展及人类活动加剧是造成研究区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质量评价 灰色聚类法 聚类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质量指标分类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许真 何江涛 +1 位作者 马文洁 曾颖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2,共7页
近年来随着污染加剧,地下水中检出的污染指标种类不断增加,新修订的地下水质量标准中水质指标由GB/T 14848-1993的39项增加至93项,其中大部分为有机毒理学指标。原有的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因不能区分毒理学指标和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 近年来随着污染加剧,地下水中检出的污染指标种类不断增加,新修订的地下水质量标准中水质指标由GB/T 14848-1993的39项增加至93项,其中大部分为有机毒理学指标。原有的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因不能区分毒理学指标和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的差异,评价结果容易产生歧义,且评价结果不符合地学统计特征,已不再适用。为此在反复摸索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指标分类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利用单指标质量分类统计法评价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利用单指标最大分类确定法评价毒理学指标,最终结果分别给出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级别和毒理学指标级别,同时给出毒理学指标的饮水途径健康风险以供参考。该方法在淮河流域某地区的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中应用结果显示,评价结果简单明了,符合地学统计特征,与内梅罗指数法相比,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地下水质量指标分类综合评价方法,可有效解决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容易产生歧义和误导的问题,满足常规指标和毒理学指标的综合评价,能够更好地综合体现地下水水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质量 综合评价 指标分类 毒理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评判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于玮玮 邢立亭 +2 位作者 马振民 张亮 周瑞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89,共3页
针对济阳县地下水水质特点,选用Fe、Cl-、SO42-、NO3-、NO2-、F-、As、Hg、Cu等27个监测指标,采用模糊评判法评价出济阳县地下水水质处于II类水-V类水之间,与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对比表明,模糊评判法更适合于劣质地下水质量评价。
关键词 模糊评价法 综合指数法 地下质量 济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地下水质量影响评价及其趋势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陈亚伟 王明玉 +2 位作者 李玮 王慧芳 王淑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9-316,共8页
采用传统水质评价方法对内蒙古某煤炭地下气化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进行质量影响评价,分析表明3种传统方法均不能指示煤炭地下气化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而场地影响指数和单项污染指数则可较好表征煤炭地下气化对地下水质量影响的程度.硫... 采用传统水质评价方法对内蒙古某煤炭地下气化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进行质量影响评价,分析表明3种传统方法均不能指示煤炭地下气化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而场地影响指数和单项污染指数则可较好表征煤炭地下气化对地下水质量影响的程度.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固体和挥发酚为主要污染因子,应重点防控.此外,采用数值模拟模型预测煤层气化3年硫酸盐对下游含水层水质的长期迁移扩散,显示10年内均有一定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地下质量 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定河生态补水下渗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翟远征 姜亚 +5 位作者 夏雪莲 潘成忠 胡立堂 王金生 滕彦国 韩一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61-1868,共8页
以永定河北京段2019~2020年的生态补水为例,通过室内混合实验和淋滤实验研究河水下渗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化学指标的种类与下渗前相比无变化,水-岩相互作用对指标浓度的改变作用也比较有限,指标的浓度水平总体上介于河水和... 以永定河北京段2019~2020年的生态补水为例,通过室内混合实验和淋滤实验研究河水下渗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化学指标的种类与下渗前相比无变化,水-岩相互作用对指标浓度的改变作用也比较有限,指标的浓度水平总体上介于河水和地下水之间.下渗水对地下水质量的改变作用从根本上取决于河水与地下水的质量差异和河水的补给量,两者的质量差异越大且河水的下渗量越大,改变作用就越明显,反之则越微弱.由于补水水源的质量较好,永定河生态补水下渗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总体上可接受,而且对影响地下水质量的“瓶颈”指标(如硝酸盐氮)有一定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水 地下质量 水-岩相互作用 淋滤实验 永定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下水质量分布特征浅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秀红 孙继朝 +1 位作者 李政红 汪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54,共4页
以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为依托,以几十年地下水化学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为基础,对我国地下水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阐述了我国地下水质量分布特征,简要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预防地下水水质恶化的建议。我国地下水质量总体状... 以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为依托,以几十年地下水化学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为基础,对我国地下水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阐述了我国地下水质量分布特征,简要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预防地下水水质恶化的建议。我国地下水质量总体状况较好,但局部质量低下,区域分布差异很大,是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认为要想改善地下水质量就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合理布局工农业,并建立和完善地下水质量监测和预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质量 综合评价 区域分布特征 水质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中游煤矿区地下水质量及补给来源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付昌昌 李向全 +3 位作者 马剑飞 高明 刘玲霞 白占学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查明神东矿区地下水质量状况和补给来源,分析测试了不同含水层(第四系松散层、白垩系洛河组、侏罗系直罗组和延安组含水层)的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环境同位素(D、18O、3H)的值,利用环境同位素(D、18O、3H)分析该区地下水的补给... 为查明神东矿区地下水质量状况和补给来源,分析测试了不同含水层(第四系松散层、白垩系洛河组、侏罗系直罗组和延安组含水层)的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环境同位素(D、18O、3H)的值,利用环境同位素(D、18O、3H)分析该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更新能力,利用单指标综合评价和影响因素识别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区内地下水的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采用四步法计算出毒理学指标的饮水途径健康风险值。结果表明:(1)第四系松散层地下水、白垩系洛河组地下水和侏罗系风化带水主要为现代大气降水补给,更新快。侏罗系深层基岩裂隙水主要为晚更新世冰期降水补给,与现代降水基本无水力联系;(2)侏罗系延安组地下水水质较差,Ⅳ-Ⅴ类水所占比例较高,达到47.9%,其他含水层地下水水质较好。总体上,对Ⅳ-Ⅴ类水单指标贡献率较大的指标为钠>氟化物>TDS>氯化物>硫酸盐;(3)毒理学指标中氟化物的健康风险值最大,其他毒理学指标健康风险基本都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氟化物应作为水污染监测和防治中的优先控制物。本次研究成果将为矿区水源地的选择和污染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东矿区 地下质量 环境同位素 补给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田地区地下水质量与污染现状评价 被引量:13
13
作者 曾妍妍 吴津蓉 +3 位作者 周金龙 曹阿楠 李巧 高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9-81,共3页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新疆和田地区2011年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和田地区地下水水质较差,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天然化学组分主要为总硬度、SO2-4、Cl-、CODMn和氨氮等。根据2011年与2003年新疆和田地区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进行该...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新疆和田地区2011年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和田地区地下水水质较差,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天然化学组分主要为总硬度、SO2-4、Cl-、CODMn和氨氮等。根据2011年与2003年新疆和田地区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进行该地区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与2003年相比,质量等级变好、不变和变差的井点分别占调查总井数的14.3%、57.1%和28.6%。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和田地区地下水质量较差及水质劣化的原因,并提出应防止集中开采区地下水超采、防止地下水受农业活动污染等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地下水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质量 地下水污染 单因子评价法 和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喀什地区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21
14
作者 纪媛媛 李巧 周金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3,56,共5页
利用新疆喀什地区2003年和2011年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所取得的地下水水质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采用同一水井2011年和2003年化学组分浓度对比法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喀什... 利用新疆喀什地区2003年和2011年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所取得的地下水水质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采用同一水井2011年和2003年化学组分浓度对比法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喀什地区可以直接饮用(I~Ⅲ类水)或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Ⅳ类水)的地下水水井占调查总井数(22眼)的40.9%,不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V类水)占59.1%;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天然化学组分主要为总溶解固体(TDS)、总硬度、SO4^2-、Cl-、高锰酸盐指数等。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质量等级变差的水井占调查总井数(11眼)的45.5%,质量等级不变的占36.3%,质量等级变好的占18.2%。从研究区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等方面简析了喀什地区地下水质量恶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喀什地区 地下质量 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地区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广焱 李巧 周金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2,共4页
利用新疆吐鲁番地区2003年和2011年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所取得的地下水水质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采用同一水井2003年和2011年化学组分浓度对比法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吐... 利用新疆吐鲁番地区2003年和2011年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所取得的地下水水质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采用同一水井2003年和2011年化学组分浓度对比法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吐鲁番地区可以直接饮用(Ⅰ~Ⅲ类水)或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Ⅳ类水)的地下水水井占调查总井数(24眼)的58.33%,不能饮用的地下水(V类水)占41.67%;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天然化学组分主要为总溶解固体(TDS)、总硬度、SO4^2-、Cl^-、高锰酸盐指数等。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质量等级变差的水井占调查总井数(7眼)的42.86%,质量等级不变的占28.57%,质量等级变好的占28.57%。从原生环境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了吐鲁番盆地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差和水质污染的原因。为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态势,有效保护吐鲁番盆地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吐鲁番地区 地下质量 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质量评价常用方法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0
16
作者 程继雄 程胜高 张炜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8年第2期23-25,共3页
对常用的三种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即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和评价步骤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将它们应用于山西省夏县地下水水质环境质量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 地下质量评价 单因子指数 内梅罗指数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地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9
17
作者 纪媛媛 贾瑞亮 周金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6,共5页
利用新疆伊犁河谷地2003年和2011年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所取得的地下水水质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采用同一水井2011年和2003年化学组分浓度对比法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伊... 利用新疆伊犁河谷地2003年和2011年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所取得的地下水水质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采用同一水井2011年和2003年化学组分浓度对比法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伊犁河以北地区可以直接饮用(I~Ⅲ类水)或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IV类水)的地下水水井占调查总井数(7眼)的100%,不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V类水)占0;以南地区可以直接饮用(I~Ⅲ类水)或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Ⅳ类水)的地下水水井占调查总井数(10眼)的90%,不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V类水)占10%。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天然化学组分主要为氨氮、总硬度、总溶解固体(TI)S)、S02/4-、CI-、高锰酸盐指数等。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表明,伊犁河以北地区地下水质量等级变差的水井占调查总井数(4眼)的50%、质量类别变好的占50%、质量类别不变化的占0;伊犁河以南地区地下水质量等级变差的水井占调查总井数(8眼)的0、质量类别变好的占62.5%、质量类别不变化的占37.5%。从研究区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两方面简析了伊犁河谷地地下水质量及污染现状,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伊犁河谷地 地下质量 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滨海平原地下水质量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1
18
作者 付昌昌 李向全 +2 位作者 张岩 毛磊 龚绪龙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5期54-60,共7页
为了查明盐城滨海平原区地下水质量状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67个地下水井,检测了33项化学指标,利用单指标综合评价和影响因素识别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本区地下水的质量现状,并同时给出毒理学指标的饮水途径健康风险以供参考。结果表明:一... 为了查明盐城滨海平原区地下水质量状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67个地下水井,检测了33项化学指标,利用单指标综合评价和影响因素识别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本区地下水的质量现状,并同时给出毒理学指标的饮水途径健康风险以供参考。结果表明:一般化学指标对本区地下水质量影响程度最高,原生指标中钠离子、铁、锰、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碘化物,砷化物对超Ⅲ类水单指标贡献率超过20%,污染指标中氨氮贡献率最大,为8%,重金属指标对区域地下水质量影响很小;化学致癌物As、Cd和Cr中,As的健康风险值最大,各含水层所致健康危害风险值数量级在10^(-5)~10^(-3)a^(-1),为研究区首要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控制指标;化学非致癌物亚硝酸盐、硝酸盐、氟化物中,氟化物的健康风险最大,其数量级在10^(-8)~10^(-6)a^(-1),深层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样品中超过USEPA(1×10^(-4)a^(-1))最大可接受风险的比例分别为82%和88%;重金属指标汞、锰、铜、锌和铅的健康危害风险值均较小,绝大部分都低于10^(-6)a^(-1),其中锰和铅的健康风险值相对较高。开展地下水质量和毒理指标的健康风险评价,可为本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质量 毒理指标 影响程度 健康风险评价 化学致癌物 非化学致癌物 风险指标 盐城滨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地下水质量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伟 闫学军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5,共5页
通过对比分析典型地下水样超标组分与各种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统计分析各种评价结果的分布特征,确定了适用于天津市地下水质量评价的方法是模糊评判法。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浅层地下水质量差,Ⅴ类水分布面积占平原区总面积的70%以上;天津... 通过对比分析典型地下水样超标组分与各种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统计分析各种评价结果的分布特征,确定了适用于天津市地下水质量评价的方法是模糊评判法。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浅层地下水质量差,Ⅴ类水分布面积占平原区总面积的70%以上;天津市深层承压水质量较差,Ⅴ类水分布面积占含水层组分布总面积的4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质量 模糊评判法 水质评价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在某油田区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敦玉 余楚 +2 位作者 周爱国 周建伟 蔡鹤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8-111,共4页
对误差反向传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简称BP)人工神经网络在水质评价中应用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地下水质量评价。首先,利用MATLAB7的神经网络工具箱,根据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构建出10-11-5三层结构的BP人工... 对误差反向传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简称BP)人工神经网络在水质评价中应用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地下水质量评价。首先,利用MATLAB7的神经网络工具箱,根据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构建出10-11-5三层结构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某油田区的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进而将评价结果与内梅罗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状况,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合理,将其应用于地下水质量评价时适应性更强,计算简便,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人工神经网络 油田区 地下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