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微塑料类型、粒径及浓度对酸性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1
作者 徐昕彤 郭文艳 +6 位作者 白健 余雅迪 刘杰 余庆烨 王书丽 刘亮英 张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41-2453,共13页
为探讨不同微塑料特征对土壤氮转化及N_(2)O排放的影响,以油茶林酸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45 d的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了未添加微塑料的对照组(CK)和不同类型[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乳酸(PLA)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粒径(150μm与... 为探讨不同微塑料特征对土壤氮转化及N_(2)O排放的影响,以油茶林酸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45 d的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了未添加微塑料的对照组(CK)和不同类型[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乳酸(PLA)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粒径(150μm与2~4 mm)和浓度(1%、5%和10%)的微塑料处理组,系统研究其对土壤pH值、铵态氮、硝态氮、N_(2)O排放及净氮矿化速率(NMR)和净硝化速率(NNR)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的类型、粒径和浓度均对N_(2)O排放有显著影响。150μm粒径的可降解微塑料特别是PHA处理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最高,达到(490.49±56.04)ng·g^(-1)·h^(-1),而NMR和NNR也分别高于对照组92.1%和91.9%;在2~4 mm粒径下,传统微塑料特别是PE添加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最高,且随着输入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其NMR显著低于对照组27.29%,而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在各浓度下均表现出最高的NNR,显著高于对照组31.96%。研究表明,不同微塑料的特征均对酸性油茶林土壤NMR和NNR及N_(2)O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n_(2)o排放 土壤氮转化 土壤理化性质 酸性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下小麦季施用缓释氮肥对大豆季N_(2)O排放的后效作用
2
作者 韩语燕 白海霞 +5 位作者 段若男 郝兴宇 张东升 宗毓铮 史鑫蕊 李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7,共10页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l^(−1)(环境CO_(2)浓度)和600μmol·mol^(−1)],并在小麦-大豆轮作小麦季各环境处理下设置两种肥料处理(常规尿素和缓释尿素),大豆季不施肥;对大豆季整个生育期N_(2)O排放、鼓粒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硝化和反硝化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探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前茬作物施用缓释肥对后茬作物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大豆生育后期。与施用常规尿素相比,小麦季施用缓释肥在升高温度(ET)处理下,N_(2)O排放总量降低38.46%,CK、升高CO_(2)浓度(EC)以及CO_(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ECT)处理下施用缓释肥时N_(2)O排放总量分别增加80.76%、82.35%和11.96%。与CK处理相比,ET处理加快了大豆鼓粒期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了N_(2)O排放;EC处理对N_(2)O排放无显著影响。EC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在鼓粒期和成熟期略有增加,铵态氮含量在成熟期显著增加,在鼓粒期,主要是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成熟期是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在施用常规尿素时,ECT与ET处理N_(2)O排放量无显著差异。总之,在未来气温增加时,N_(2)O排放量增加,合理施用缓释肥可以降低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大豆轮作 大豆季 温度升高 Co_(2)浓度升高 缓释肥 土壤氮素 n_(2)o排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对菜地土壤氮转化及N_(2)O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岩双 闫辉 +4 位作者 王炽 蒋存征 李文明 陈安强 张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43-1954,共12页
在高肥力菜地土壤上确定合理的硝化抑制剂添加量,对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洱海周边长期种植蔬菜的土壤为对象,添加常规施氮量(300 kg·hm^(-2))0.5%、1%、3%、5%和10%的硝化抑制剂3,4-二... 在高肥力菜地土壤上确定合理的硝化抑制剂添加量,对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洱海周边长期种植蔬菜的土壤为对象,添加常规施氮量(300 kg·hm^(-2))0.5%、1%、3%、5%和10%的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培养过程中不同形态氮浓度变化和N_(2)O排放。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CK)相比,添加DMPP使得铵态氮(NH_(4)^(+)-N)在菜地土壤中滞留时间延长至10~15 d,降低了10.87%~16.21%的硝态氮(NO_(3)^(-)-N)和42.13%~52.99%的亚硝态氮(NO^(-)_(2)-N)含量,但不同添加量DMPP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添加DMPP降低了菜地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净氮硝化速率和净氨化速率,但对净同化速率无显著影响。添加DMPP降低了菜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和N_(2)O累积排放量,二者分别下降了40.77%~45.32%和49.06%~56.96%,但不同添加量DMPP处理的土壤N_(2)O排放量差异不显著。添加DMPP显著降低了土壤AOB和Comammox基因丰度,二者分别下降了48.43%~67.90%和21.82%~47.27%,随着DMPP浓度的增加其抑制效果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变化趋势。添加DMPP促进了土壤AOA基因丰度,其增幅为55.61%~163.16%,随DMPP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添加DMPP有效抑制了NH_(4)^(+)-N向NO_(3)^(-)-N和NO^(-)_(2)-N的转化,降低了土壤氮转化速率,但对土壤氮净同化速率无显著影响。同时,添加DMPP显著降低了土壤AOB基因丰度,促使N_(2)O排放量减少,因此是N_(2)O减排的有效措施。基于培养期间的抑制效果,高肥力菜地土壤中添加施氮量为1%的DMPP是经济可行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土壤氮转化速率 n_(2)o排放 氨氧化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产量土壤N_(2)O排放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王子龙 李宜龙 +5 位作者 王艺乔 刘传兴 王志刚 李浩然 耿溥声 郭晓朦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136,共10页
为研究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温室番茄增产减排的施肥模式,于2023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试验研究基地大棚开展试验,设置2种肥料(复合化肥和微生物菌肥)及3种施肥用量(0、120和180 kg/hm^(2)),分别为CK(不施... 为研究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温室番茄增产减排的施肥模式,于2023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试验研究基地大棚开展试验,设置2种肥料(复合化肥和微生物菌肥)及3种施肥用量(0、120和180 kg/hm^(2)),分别为CK(不施肥)、CF(常量复合化肥)、RCF(减量复合化肥)、OF(常量微生物菌肥)、ROF(减量微生物菌肥)。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N2O的排放,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番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N2O排放和番茄氮素利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在等量替代条件下,微生物菌肥处理土壤N2O排放总量和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均显著减少(P<0.05)。2)菌肥的施用能使土壤pH值从5.58提升至6.03,具有缓解土壤酸化的潜力。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菌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分别增加了20.47%~80.08%和8.84%~59.15%。3)等量替代条件下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菌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85%~56.21%和12.19%~17.99%,番茄产量增加了9.09%~13.68%。综上所述,减量施用微生物菌肥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施肥策略,可以减缓土壤酸性、减少氮素损失并增加温室番茄产量,可推荐使用在温室番茄生产中,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微生物菌肥 土壤养分 n_(2)o排放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长期稻虾种养对潮土N_(2)O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聂江文 朱杰 +3 位作者 蒋梦蝶 朱波 刘章勇 何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11-2220,共10页
稻虾共作模式在推动稻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对稻田土壤N_(2)O排放的长期影响,尤其是不同土层深度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江汉平原的长期定位试验(8 a),采集稻虾共作(RC)与常规中稻单作(RM)模式下的表层(0~... 稻虾共作模式在推动稻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对稻田土壤N_(2)O排放的长期影响,尤其是不同土层深度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江汉平原的长期定位试验(8 a),采集稻虾共作(RC)与常规中稻单作(RM)模式下的表层(0~20 cm)与亚表层(20~40 cm)土壤样品,进行室内恒温恒湿培养(60%田间持水量,25℃,42 d),测定N_(2)O排放通量及土壤碳、氮等化学性质。结果表明,RC模式显著影响N_(2)O排放,但受到土壤深度的调节。与RM相比,RC显著降低表层土N_(2)O排放(37%),但显著增加亚表层土N_(2)O排放(149%,P<0.05)。此外,RC模式下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21~40 d(49%~73%),而RM模式下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4~21 d(66%~77%)。在土壤性质方面,与RM相比,RC显著增加表层土pH及总碳(TC)、总氮(TN)、有机碳(SOC)、氨态氮(NH_(4)^(+)-N)、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但降低了全量碳氮比(TC/TN)及有效磷(AP)、硝态氮(NO_(3)^(-)-N)、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含量;在亚表层土,RC显著提高了pH、DOC/DON及AP、TC、TN、NH_(4)^(+)-N的含量,但降低了SOC、NO_(3)^(-)-N、DOC、DON的含量和电导率(EC)。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显示,N_(2)O排放与AP和C/N呈正相关,而与SOC、DON和EC呈负相关。研究表明,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影响潮性水稻土的N_(2)O排放,但其影响受到土层的调节。土壤AP、C/N、EC等土壤因子在N_(2)O排放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种养 n_(2)o 土壤深度 水稻土 潮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对绿洲灌区麦田N_(2)O排放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张冬玲 于爱忠 +7 位作者 吕汉强 杨学慧 王玉珑 王鹏飞 尚永盼 尹波 刘亚龙 王凤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5-1021,共17页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长期施用化学氮肥造成农田氮损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研究不同绿肥还田和施氮水平对作物产量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布设的田间试验于2019—2021年在春小麦收...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长期施用化学氮肥造成农田氮损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研究不同绿肥还田和施氮水平对作物产量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布设的田间试验于2019—2021年在春小麦收获后复种毛叶苕子,毛叶苕子开花期设置7500 kg hm^(-2)(G_(1))、15,000 kg hm^(-2)(G_(2))、22,500 kg hm^(-2)(G_(3))和30,000 kg hm^(-2)(G_(4))4个还田量。翌年春小麦播前设置2个施氮水平,分别为减氮15%(N153)和减氮30%(N126),以无绿肥传统施氮(G0N180)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与G0N180相比,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降低了麦田N_(2)O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其中以G_(4)N153处理产量最高,达9135.33~9250.42 kg hm^(-2)。同一还田量下,减氮30%较减氮15%处理显著降低了N_(2)O排放量;同一施氮水平下,G_(3)、G_(4)较G_(1)、G_(2)显著降低N_(2)O排放量。研究还发现,N_(2)O排放的消减主要发生在小麦拔节期以前,这主要归因于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播种期及苗期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回归分析表明,小麦播种期及苗期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和酶活性与N_(2)O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减氮15%水平下,G_(4)较G_(1)、G_(2)、G_(3)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速效氮含量,保障了小麦生育后期氮素吸收。综上所述,在河西绿洲灌区,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其中绿肥还田量30,000 kg hm^(-2)结合减量施氮15%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还田量 施氮量 n_(2)o排放 土壤速效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瘠薄玉米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魏禾雅 王立刚 +3 位作者 周颖 蔡育蓉 杨万青 杨建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32-2040,共9页
【目的】瘠薄型农田玉米生产严重依赖施肥。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N_(2)O排放和维持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瘠薄型农田氮素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试验设计包括4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CK)、当地常规施肥... 【目的】瘠薄型农田玉米生产严重依赖施肥。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N_(2)O排放和维持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瘠薄型农田氮素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试验设计包括4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CK)、当地常规施肥处理(NPK)、增施有机肥处理(MNPK)、5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RMN)。2023年5月至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N_(2)O排放通量,计算施用有机肥对土壤N_(2)O累积排放以及产量的影响,并探明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MNPK、RMN)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幅在95%~103%(P<0.05)。在整个监测周期内,3个施肥处理促进土壤N_(2)O排放,整体呈现出“脉冲式”排放规律。N_(2)O最大排放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MNPK、NPK、RMN处理,分别达到4.71±0.68、3.29±0.62、1.71±0.15μg/(m^(2)·min),MNPK处理土壤N_(2)O最大排放峰值和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高于NPK处理43.00%、64.65%,而RMN处理比NPK处理分别降低了48%、26.22%。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铵态氮(NH_(4)^(+)-N)、全氮(TN)含量以及体积含水率(VW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有机碳(SOC)、地温(GT)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NPK处理平均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CO_(2)-eq 361 kg/(hm^(2)·a),净温室效应为“源”,MNPK和RMN处理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较NPK处理分别降低了572%和655%,玉米种植所产生的净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减少了668%和737%,两个有机肥处理之间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净排放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减少瘠薄农田土壤N_(2)O排放,降低净温室效应并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综合减排和产量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替代50%的常规化肥养分量可在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降低氮肥损失,提高玉米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瘠薄农田 有机肥 土壤n_(2)o排放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与生物炭对棉田碱性土壤NH_(3)挥发与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郭儆瑜 金文 +3 位作者 刘志涛 程照瑞 赵文青 孟亚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2-451,共10页
为探究秸秆和秸秆生物炭连续添加5 a后对土壤氨(NH_(3))挥发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并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以降低碱性棉田氮损失。本研究基于等碳量输入,设置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秸秆生物炭翻埋和不还田对照共4个... 为探究秸秆和秸秆生物炭连续添加5 a后对土壤氨(NH_(3))挥发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并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以降低碱性棉田氮损失。本研究基于等碳量输入,设置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秸秆生物炭翻埋和不还田对照共4个处理,氮磷钾肥统一施用。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翻埋下土壤NH_(3)挥发和N_(2)O排放分别较不还田对照显著降低27.3%和56.7%,主要归因于生物炭显著抑制土壤羟胺还原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棉花氮吸收量,也与生物炭自身的强吸附能力有关。而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分别较对照增加NH3挥发37.2%和21.2%,但减少N2O排放17.1%和38.3%,这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均显著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和羟胺还原酶活性,抑制硝酸还原酶活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羟胺还原酶和棉花氮吸收是土壤NH3挥发和N_(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解释率分别为64.8%和20.1%。研究表明,秸秆生物炭翻埋对NH_(3)和N_(2)O减排的综合效果优于秸秆,是碱性棉田土壤值得推荐的氮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炭 nH_(3) n_(2)o 氮循环酶 碱性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对水稻-土壤系统氮分配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宗祥 李华玮 +5 位作者 尚文鼎 曹传莉 孙梦雨 李笑笑 董召荣 宋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2-461,共10页
为研究土壤酸化对水稻-土壤系统氮转化、分配和氮损失的影响,以水稻-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中性(pH 7,CK)、弱酸(pH 6,T1)、中强酸(pH 5,T2)和强酸(pH 4,T3)4个土壤递增酸度处理,比较了不同酸度下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代谢酶活性... 为研究土壤酸化对水稻-土壤系统氮转化、分配和氮损失的影响,以水稻-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中性(pH 7,CK)、弱酸(pH 6,T1)、中强酸(pH 5,T2)和强酸(pH 4,T3)4个土壤递增酸度处理,比较了不同酸度下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代谢酶活性、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和N_(2)O排放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度增加,水稻植株氮素积累、利用效率和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拔节期氮素积累量与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以及茎秆中GS和GOG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开花期氮素积累量与穗中的NR、GS、GOGAT和G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T1、T2和T3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与CK处理相比分别降低20.3%、58.0%和76.7%;单位产量下的N_(2)O排放量呈现递减的趋势。氮平衡分析表明,相比于CK处理,T2和T3处理氮素表观损失分别降低15.8%和21.1%,水稻氮吸收量分别降低1.5%和15.3%,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增加41.2%和88.2%,氮素盈余率分别提高2.2个和7.1个百分点。土壤酸化至中强酸和强酸时,会分别通过抑制水稻拔节期茎叶和开花期穗部的氮代谢过程降低氮素积累量、利用效率和产量。土壤酸化会降低稻田N_(2)O累积排放量,同时也会降低单位产量N_(2)O排放量。此外,中强酸和强酸度土壤还会通过降低水稻氮吸收量和增加播前土壤无机氮量,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盈余率,增加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水稻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n_(2)o 土壤氮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1卫星遥感反演排水河沟水体溶存N_(2)O浓度模型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嵇晶晶 白立影 +3 位作者 佘冬立 管伟 阿力木·阿布来提 潘永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7-264,共8页
[目的]探究利用GF-1卫星数据反演水体溶存氧化亚氮(N_(2)O)浓度的可行性,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水质实时监测提供有效途径。[方法]以宁夏青铜峡灌区第1和第5排水河沟为研究对象,选取与排水河沟水体溶存N_(2)O浓度相关性高的GF-1卫星影... [目的]探究利用GF-1卫星数据反演水体溶存氧化亚氮(N_(2)O)浓度的可行性,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水质实时监测提供有效途径。[方法]以宁夏青铜峡灌区第1和第5排水河沟为研究对象,选取与排水河沟水体溶存N_(2)O浓度相关性高的GF-1卫星影像波段反射率和水质参数作为自变量,通过最优子集筛选法确定最优自变量组合,分别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水体溶存N_(2)O浓度进行预测对比。[结果]水温(T)、溶解性有机碳(DOC)等是影响水体溶存N_(2)O浓度的主要因素,同时近红外(NIR)等卫星波段与水体溶存N_(2)O浓度变化趋势显著相关。当自变量包括T,NIR等7个因素时,模型预测效果最佳。在3种模型中,BP神经网络模型验证结果R^(2)为0.64,具有最高预测精度。[结论]GF-1卫星数据以及水质参数与水体溶存N_(2)O浓度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关系,且BP神经网络能够实现利用GF-1卫星数据较高精度地反演水体溶存N_(2)O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浓度 GF-1卫星 反演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缓增和氮肥减施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帅斯樑 武熳秋 +5 位作者 商东耀 刘淼 曹琰梅 柯浩楠 胡正华 李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0-878,共9页
为探明麦田氧化亚氮(N_(2)O)排放对二氧化碳(CO_(2))浓度缓增与氮肥减施的响应,选用扬麦22为试验材料,基于开顶式气室(OTC)构成的CO_(2)浓度自动控制平台开展田间试验.在环境大气CO_(2)浓度(AC,对照)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增处理(EC,... 为探明麦田氧化亚氮(N_(2)O)排放对二氧化碳(CO_(2))浓度缓增与氮肥减施的响应,选用扬麦22为试验材料,基于开顶式气室(OTC)构成的CO_(2)浓度自动控制平台开展田间试验.在环境大气CO_(2)浓度(AC,对照)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增处理(EC,自2016—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起在AC基础上逐年增加40μmol·mol^(-1),至2018—2019年生长季CO_(2)浓度比AC高120μmol·mol^(-1));在常规施氮量(N_(1),25 g·m^(-2))基础上设置氮肥减施处理(N_(2),15 g·m^(-2)).使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进行冬小麦田N_(2)O的气样采集与通量测定.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内,不同CO_(2)浓度与氮肥水平下冬小麦田N_(2)O通量生长季变化较为一致,整体均呈现波动下降特征;AC处理下,与N_(1)处理相比,N_(2)处理使得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45.2%(P=0.004),EC处理下,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无显著影响;在冬小麦孕穗至乳熟期时,氮肥减施处理对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较为明显;CO_(2)浓度缓增与氮肥减施共同作用时,施氮量是影响麦田N_(2)O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Co_(2)浓度 氮肥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琰梅 柯浩楠 +4 位作者 商东耀 武熳秋 帅斯樑 胡正华 李琪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5-864,共10页
为研究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利用由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扬麦22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将大气CO_(2)浓度作为对照(CK),设置CO_(2)浓度缓增处理C_(80)(CO_(2)浓度缓慢增加80μmol/mol)... 为研究CO_(2)浓度缓增对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利用由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扬麦22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将大气CO_(2)浓度作为对照(CK),设置CO_(2)浓度缓增处理C_(80)(CO_(2)浓度缓慢增加80μmol/mol)和C_(120)(CO_(2)浓度缓慢增加120μmol/mol)。结果表明,CO_(2)浓度缓增处理没有改变小麦田N_(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2017-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80)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49±3.33) mg/m^(2)、(26.83±3.21) mg/m^(2);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120)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13.06±2.66) mg/m^(2)、(121.20±9.28) mg/m^(2)。在2017-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CK、C_(80)处理土壤-冬小麦系统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5.99±1.39) mg/m^(2)、(29.83±4.20) mg/m^(2)。各生育期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冬小麦系统N_(2)O累积排放量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n_(2)o排放量 开顶式气室 Co_(2)浓度缓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温度、水分和NH_4^+-N浓度对土壤硝化反应速度及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1
13
作者 王改玲 陈德立 李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硝化反应是土壤、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土壤N2O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环境条件对硝化反应中N2O排放的影响研究较少,而在国内外通用的几个模型中均用固定比例估算硝化反应过程中N2O的排放。本文通过砂壤土培养试验,研究了土... 硝化反应是土壤、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土壤N2O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环境条件对硝化反应中N2O排放的影响研究较少,而在国内外通用的几个模型中均用固定比例估算硝化反应过程中N2O的排放。本文通过砂壤土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温度、水分和NH4+-N浓度对硝化反应速度及硝化反应中N2O排放的影响,并用数学模型定量表示了各因素对硝化反应的作用,用最小二乘法最优拟合求得该土壤的最大硝化反应速度及N2O最大排放比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硝化反应速度呈指数增长;水分含量由20%充水孔隙度(WFPS)增加到40%WFPS时,反应速度增加,水分含量增加到60%WFPS时反应速度略有降低;NH4+-N浓度增加对硝化反应速度起抑制作用。用米氏方程描述该土壤的硝化反应过程,其最大硝化反应速度为6.67mg·kg?1·d?1。硝化反应中N2O排放比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NH4+-N浓度增加而略有增加;20%和40%WFPS水分含量时,硝化反应中N2O排放比例为0.43%~1.50%,最小二乘法求得的最大比例为3.03%,60%WFPS时可能由于反硝化作用,N2O排放比例急剧增加,还需进一步研究水分对硝化反应中N2O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反应 n2o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nH4+-n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塿土土壤剖面中N_2O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 被引量:16
14
作者 梁东丽 同延安 +3 位作者 Ove Emteryd 李生秀 方日尧 张树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1-737,共7页
用土壤探头法对土玉米 -小麦轮作体系下不同剖面层次 N2 O浓度变化进行了 2 a的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表明 :土土壤剖面中 N2 O浓度具有较大的时间变异 ,表现为土壤 N2 O浓度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变化较大 ,以温度高、水分充足的 7~ 8月... 用土壤探头法对土玉米 -小麦轮作体系下不同剖面层次 N2 O浓度变化进行了 2 a的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表明 :土土壤剖面中 N2 O浓度具有较大的时间变异 ,表现为土壤 N2 O浓度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变化较大 ,以温度高、水分充足的 7~ 8月份为最高 ,温度较低的冬季最低 ;全年中土壤剖面中各层 N2 O浓度在降水或者灌溉后均有一个峰值。从空间上来看 ,土壤不同剖面层次的 N2 O浓度的变化以 60 cm土层最高 ,表层 1 0 cm最低 ,浓度在剖面中的变化顺序为 1 0 cm<30 cm<1 5 0 cm<90 cm<60 cm。 2 a的研究结果相比 ,降水量较高的 1 999年土壤剖面各层的 N2 O浓度较高。 2 a试验期间对照和施肥处理各土壤层次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7.1 %~ 2 9.4%和 1 0 .8%~ 5 0 .9% ,其中 1 999年变异系数分别为 2 0 .2 %~ 2 9.4%和 32 .1 1 %~5 0 .9% ,2 0 0 0年分别为 7.1 4%~ 1 8.4%和 1 0 .8%~ 2 5 .9%。从变异系数上来看 ,1 999年高于 2 0 0 0年 ;施肥处理高于对照 ;N2 O浓度较高的下层土壤高于 1 0 cm表层土壤。两个处理 N2 O出现的时间和剖面变化趋势相同 ,但施肥处理各时期、各土层的浓度均高于对照。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土土壤存在明显的反硝化N2 O气态损失 ,施肥显著地增加了其产生量 ,深层土壤 N2 O的产生是土 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变异 空间变异 氧化亚氮 土壤 施肥处理 塿土 n2o浓度 反硝化作用 氮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胶管气样原位采集技术研究土壤N_2O浓度及通量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陆星 巨晓棠 +1 位作者 张福锁 Volker Romheld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7-464,共8页
箱法被广泛用于监测土壤N2O排放通量,但在原位采集高浓度土壤N2O、全天候监测N2O通量变化、动态研究土壤剖面N2O的行为等方面存在弊端。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硅胶管对N2O的通透性,探索硅胶管用于原位采集土壤气样的理论可行性。田间试验... 箱法被广泛用于监测土壤N2O排放通量,但在原位采集高浓度土壤N2O、全天候监测N2O通量变化、动态研究土壤剖面N2O的行为等方面存在弊端。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硅胶管对N2O的通透性,探索硅胶管用于原位采集土壤气样的理论可行性。田间试验设施用铵态氮肥(NH4+)、施用硝态氮肥(NO3-)及施用硝态氮肥加葡萄糖(NO3-+C)等3个处理,同时安置硅胶管和采样箱,验证硅胶管法在原位采集高浓度土壤N2O气样、监测土壤N2O浓度以及排放通量的实际效果,并与箱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硅胶管内外的N2O气体经2.9 h达到95%的平衡,完全能满足大田采样要求;用硅胶管法原位采集高浓度土壤N2O气样的效果显著优于箱法采样。其浓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规律,浓度梯度法计算的N2O排放通量与箱法测定结果呈显著正相关,但数值偏低;偏低的程度取决于采样位置和土壤中N2O产生位置的匹配程度。建议采用埋于土壤表层的硅胶管计算地面N2O排放通量,或在不同土层埋入硅胶管研究土壤剖面N2O行为的时空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管 n2o排放 n2o扩散 浓度土壤n2o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16
作者 王洲章 朱津宏 +6 位作者 熊若男 杨思琪 高南 吴永红 张振超 吴国平 申卫收 《中国土壤与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51,共10页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也增加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采集江苏省句容市的复垦土壤样品设置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也增加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采集江苏省句容市的复垦土壤样品设置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PGPR菌株Azospirillum sp.TSA2S、Pseudomonas stutzeri NRCB010、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 YSQ030和Bacillus subtilis NRCB002,相对于施肥不接种的对照显著减少了土壤N_(2)O排放量;土壤N_(2)O的累积排放量由高到低为NRCB002>TSA2S>NRCB010>YSQ030,其中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了59%、62%、63%和72%。无论接种与否,施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moA、氨氧化细菌amoA以及全程硝化菌amoB、反硝化细菌nirS和nirK的基因拷贝数。接种携带nosZ基因的N_(2)O还原细菌A.sp.TSA2S、P.stutzeri NRCB010、A.denitrificans YSQ030显著提高了施肥土壤中nosZⅠ和nosZⅡ的基因丰度。然而,接种不携带nosZ基因的B.subtilis NRCB002则没有明显改变施肥土壤中nosZⅠ和nosZⅡ的基因丰度。这些结果意味着接种4株具有N_(2)O减排效应的PGPR菌株,分别从微生物介导的直接和间接机制减少了土壤N_(2)O的排放。研究结果将为减少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_(2)O排放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研发具有生态环境效应的新型生物肥料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 氧化亚氮(n_(2)o) 有机无机复混肥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气浓度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壤剖面N_(2)和N_(2)O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永欣 潘占磊 +6 位作者 王睿 王琳 姚志生 郑循华 梅宝玲 张翀 巨晓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7-236,共10页
反硝化过程是集约化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NO_(3)^(-)-N)去除的重要途径。但对土壤剖面反硝化氮气(N_(2))产生速率的准确定量很难,尤其不同深度的土壤氧气(O_(2))浓度状况如何影响土壤N_(2)的产生仍不清楚。本研究依托集约化管理的冬小麦... 反硝化过程是集约化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NO_(3)^(-)-N)去除的重要途径。但对土壤剖面反硝化氮气(N_(2))产生速率的准确定量很难,尤其不同深度的土壤氧气(O_(2))浓度状况如何影响土壤N_(2)的产生仍不清楚。本研究依托集约化管理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6年),采集传统施肥处理0~2.5 m剖面的原状土柱,并基于在玉米生长季田间原位观测的不同深度土壤O_(2)浓度和温度状况,设置不同O_(2)浓度水平(15.0%、12.0%、2.5%和0)和培养温度(26℃和20℃),采用氦培养-直接测定N_(2)法测定3个不同深度(0~0.2、0.5~0.7 m和2.0~2.2 m)土壤N_(2)O和N_(2)产生速率。结果显示:无论是有氧还是无氧条件,土壤剖面N_(2)和N_(2)O的产生均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有氧条件下(2.5%~15.0%O_(2))土壤N_(2)产生速率(以N计)为5.3~7.1μg·h^(-1)·kg^(-1)(0.2m)和0.5~2.3μg·h^(-1)·kg^(-1)(0.5 m和2.0 m),显著低于无氧下速率的93.0%~93.7%。同样地,有氧条件下N_(2)O产生速率(以N计)为1.1μg·h^(-1)·kg^(-1)(0.2 m)和<0.2μg·h^(-1)·kg^(-1)(0.5 m和2.0 m),显著低于无氧条件下速率的84.0%~99.1%。原位观测的土壤O_(2)浓度>2.5%(0.2 m和0.5 m)和>14.0%(2m),表明在无氧条件下的观测会高估土壤真实条件下的N_(2)和N_(2)O产生速率。无氧显著增加深层土壤的N_(2)O/(N_(2)O+N_(2))值,这可能是由于深层土壤的碳更加缺乏,不利于N_(2)O被进一步还原。基于有氧条件下观测的N_(2)和N_(2)O产生速率,估算得到玉米生长季(按120d计)剖面0~2.0 m土体的反硝化(N_(2)+N_(2)O)损失量可达219 kg·hm^(-2),表明土壤对其剖面累积的NO_(3)^(-)-N具有很强的脱氮能力,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包气带累积NO_(3)^(-)-N进一步向地下水迁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反硝化 n_(2) n_(2)o o_(2)浓度 no_(3)^(-)-n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碳联合管理对稻田浅层土壤N_(2)O浓度剖面分布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俞湾青 杨士红 祁苏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5-341,共7页
为揭示不同水碳管理对稻田土壤N_(2)O浓度产生的影响,将控制灌溉技术与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相结合,采用微电极技术,观测不同水碳管理模式下稻田土壤N_(2)O浓度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后1~6 d内,控灌稻田土壤不同深度N_(2)O浓度小... 为揭示不同水碳管理对稻田土壤N_(2)O浓度产生的影响,将控制灌溉技术与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相结合,采用微电极技术,观测不同水碳管理模式下稻田土壤N_(2)O浓度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后1~6 d内,控灌稻田土壤不同深度N_(2)O浓度小于常灌稻田,施肥后第8天开始,控灌稻田土壤不同深度N_(2)O浓度均显著大于常灌稻田(p<0.05),且2种碳管理模式下规律基本一致;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对控灌稻田土壤浅层(0~1 cm)N_(2)O浓度无显著影响,但在较深处(1~3 cm),秸秆还田N_(2)O浓度显著大于施用有机肥(p<0.05),2种碳管理模式对常灌稻田N_(2)O浓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控灌模式配施有机肥N_(2)O浓度小于其他模式,施加分蘖肥后,CM(控灌+有机肥管理)处理N_(2)O浓度均值较CS(控灌+秸秆还田管理)、FM(常灌+有机肥管理)处理分别小35.1%和24.8%,差异显著(p<0.05),CM处理略小于FS(常灌+秸秆还田管理)处理,施加穗肥后,CM处理N_(2)O浓度均值较CS、FS、FM处理分别小45.5%、33.7%和18.8%,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n_(2)o浓度 稻田土壤 水碳管理 秸秆还田 有机肥 水分管理 微电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水条件下土壤中O_(2)浓度对CO_(2)和N_(2)O浓度变化的调控作用
19
作者 韩慧 乔林明 +3 位作者 王晓璐 杜炎玲 王蕊 郭胜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55-1564,共10页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降水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但极端降水条件下温室气体(CO_(2)、N_(2)O)浓度、排放特征及其与土壤O_(2)动态变化的关系尚不清楚。针对3种土壤管理措施(不施肥、施氮肥、秸秆还田),模拟极端降水(单次100...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降水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但极端降水条件下温室气体(CO_(2)、N_(2)O)浓度、排放特征及其与土壤O_(2)动态变化的关系尚不清楚。针对3种土壤管理措施(不施肥、施氮肥、秸秆还田),模拟极端降水(单次100 mm)条件下,高频率监测3种管理措施土壤O_(2)、CO_(2)和N_(2)O浓度及其地表CO_(2)、N_(2)O通量。与对照(单次10 mm)相比,极端降水条件下不施肥、施氮肥、秸秆还田3种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310%、440%和190%;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27%、1%和−11%;地表CO_(2)、N_(2)O通量与土壤CO_(2)、N_(2)O浓度动态变化基本一致,并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极端降水后土壤中O_(2)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CO_(2)、N_(2)O浓度变化则呈相反趋势;土壤中CO_(2)、N_(2)O浓度与O_(2)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但随着O_(2)浓度的降低,CO_(2)呈生长曲线型增长,而N_(2)O呈指数型增长。极端降水条件下土壤中O_(2)、CO_(2)和N_(2)O浓度变化达到峰值的时间较早。极端降水在促进土壤O_(2)浓度消耗的同时,也促进了土壤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本研究结果为明确雨养区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土壤o_(2)浓度 土壤Co_(2)浓度 土壤n_(2)o浓度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和秸秆施用对稻麦轮作体系下土壤剖面N_2O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潘晓健 刘平丽 +2 位作者 李露 周自强 熊正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4-371,共8页
通过气体原位采集系统对稻麦轮作体系下土壤剖面不同层次N2O浓度动态变化进行了两年田间原位监测。共设4个处理:对照(N0S0)、施氮无秸秆(N1S0)、配施低量秸秆(N1S1)以及配施高量秸秆(N1S2)。结果表明,土壤剖面N2O浓度具有明显... 通过气体原位采集系统对稻麦轮作体系下土壤剖面不同层次N2O浓度动态变化进行了两年田间原位监测。共设4个处理:对照(N0S0)、施氮无秸秆(N1S0)、配施低量秸秆(N1S1)以及配施高量秸秆(N1S2)。结果表明,土壤剖面N2O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各处理在小麦和水稻生长前期均出现明显的浓度峰值,施加氮肥加大峰值,添加高量秸秆降低峰值。水稻生长季N2O主要产生在近表层土壤(7 cm和15 cm),N2O浓度两年均为15 cm≥7 cm≥30 cm≥50 cm;小麦生长季N2O主要产生在下层土壤(30 cm和50 cm)。与N0S0相比,施加氮肥3个处理均显著增加土壤剖面各层次的N2O浓度(p〈0.05),其中N1S0处理各土层N2O浓度是N0S0处理对应土层的2倍~3倍。配施高量秸秆(N1S2)能显著减少近表层土壤N2O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土壤气体采集系统 n2o浓度 土壤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