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金属-PAHs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修复效果及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贾建丽 高小龙 +4 位作者 张犇 赵燊炜 韩宇欣 原浩坤 王业荃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6,共12页
针对焦化厂等土壤中铬(Cr)、砷(As)重(类)金属和菲(Phe)、苯并[a]芘(BaP)等多环芳烃(PAHs)风险高、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缺乏等突出问题,以黑麦草-玉米-食醚红球菌(Rhodococcus aetherivorans,BW2)开展植物微生物联合。结果表明,63 d后植物... 针对焦化厂等土壤中铬(Cr)、砷(As)重(类)金属和菲(Phe)、苯并[a]芘(BaP)等多环芳烃(PAHs)风险高、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缺乏等突出问题,以黑麦草-玉米-食醚红球菌(Rhodococcus aetherivorans,BW2)开展植物微生物联合。结果表明,63 d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组土壤中Cr、As、Phe和BaP浓度分别下降9.63%、5.28%、45.14%和26.87%,其中重金属的去除主要依赖于植物作用,而PAHs去除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生物与植物的共同作用;植物主要吸收可提取态重金属,63 d后不同修复组土壤中可交换态Cr平均下降2.19%,而As则由于降解作用使修复过程中可交换态增加;可交换态Cr和碳酸盐结合态Cr与土壤中放线菌门呈强正相关,2种形态As则与拟杆菌门、装甲菌门、FBP菌门和浮霉菌门呈正相关。污染物去除效率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同时受酶活性和不同功能微生物丰度的动态影响,反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在土壤污染物种类、浓度及理化性质等综合作用下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多环芳烃 复合污染土壤 食醚红球菌 黑麦草-玉米 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稻田土壤-水界面重金属分布及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晓艳 王琪琛 +5 位作者 姜懿真 武忠 柳钟惠 陈吉孝 王钰琳 袁宇翔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0,共11页
研究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对稻田土壤-水界面中重金属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机制,可为微界面环境中MPs和重金属交互作用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2021年7月对采自东北地区稻田的土壤添加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MPs,借助... 研究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对稻田土壤-水界面中重金属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机制,可为微界面环境中MPs和重金属交互作用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2021年7月对采自东北地区稻田的土壤添加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MPs,借助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在毫米尺度上获取稻田土壤-水微界面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元素的原位高分辨信息,并根据Fick第一扩散定律评估不同MPs添加处理下重金属元素的迁移特征和释放通量。结果表明:(1)稻田土壤-水微界面生物有效态Mn、Co、Fe、Ni、Zn、Pb、Cu和Cd浓度在剖面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2)MPs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有效态Cu(-50.7%~8%,P<0.001)、Zn(-17.1%~-4.1%,P<0.001)和Cd(-16.7%~-2.2%,P<0.001)的浓度;(3)土壤MPs的添加改变了有效态Cu的迁移方向,使土壤由Cu源转化成Cu汇,说明MPs对Cu存在明显的吸附效应;(4)不同粒径MPs的添加对生物有效态Ni的影响差异较大,大粒径(80μm)MPs增加了其浓度,小粒径(10μm)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水微界面 重金属 原位高分辨率信息 迁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凰铅锌矿区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的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姬艳芳 李永华 +2 位作者 孙宏飞 杨林生 王五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43-2150,共8页
基于野外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凤凰铅锌矿区耕层土壤中Pb、Cd、Hg、As等重金属的质量状况及其在水稻不同部位的迁移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土壤和稻米均受到多种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耕层土壤中Ph、Cd、Hg、As的平均含量... 基于野外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凤凰铅锌矿区耕层土壤中Pb、Cd、Hg、As等重金属的质量状况及其在水稻不同部位的迁移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土壤和稻米均受到多种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耕层土壤中Ph、Cd、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达到875、10.70、4.25租62.24mg·kg^-1,与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相比,分别超标2.9、35.7、8.5、2.5倍;稻米中Pb、As污染严重,与国家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相比,Pb、As分别超标2.0~7.7倍和0.9~2.9倍,而稻米№、Cd污染相对较轻。植株各部位重金属的含量顺序除Cd为稻根〉茎秆〉稻叶〉稻米外,Pb、Hg、As均表现为稻根〉稻叶〉茎秆〉稻米。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砂粒含量正相关,与硅铝铁率、粉砂粒和粘粒含量负相关,并显著影响其在稻根中的含量水平。相较土壤而言,稻叶与稻米中重金属含量间的相关性更强,且大多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在凤凰铅锌矿区,除从土壤摄取外,叶面传输也是稻米中重金属累积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重金属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土壤-蔬菜系统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化学调控研究 被引量:78
4
作者 陈玉成 赵中金 +5 位作者 孙彭寿 周虹 欧阳柬 陈宏 张秀 殷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7,共4页
采用现场采样及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重庆市土壤-蔬菜系统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化学调控。调查表明,重庆市蔬菜重金属总体上尚未达到污染水平,但其污染危险有随时间推延而升高的趋势。叶菜类蔬菜除砷外,镉、汞、铅等进入临界级。蔬菜... 采用现场采样及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重庆市土壤-蔬菜系统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化学调控。调查表明,重庆市蔬菜重金属总体上尚未达到污染水平,但其污染危险有随时间推延而升高的趋势。叶菜类蔬菜除砷外,镉、汞、铅等进入临界级。蔬菜中的镉、砷主要来自于土壤,汞、铅则来自于大气。不同类型蔬菜的富集能力为叶菜类>茄果类>豆类>块茎类>瓜类,不同重金属的富集顺序为镉>汞>铅>砷。盆栽试验表明,在高污染背景条件下,添加石灰、腐植酸、硫化钠、亚硒酸钠都能够抑制土壤汞、镉进入蔬菜,但选用腐植酸既能增产,又能降低蔬菜汞、镉含量。汞镉在莴笋各器官的分配仅与重金属元素有关,而与添加的化学物质及其添加量无关,汞主要积累于根部,镉则积累于可食茎叶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土壤-蔬菜系统 化学调控 重金属 分布 抑制剂 盆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满公路两侧森林区土壤-植被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8
5
作者 孙龙 韩丽君 +3 位作者 何东坡 穆立蔷 曹军 姜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2-78,共7页
测定绥满公路(301国道)海林至亚布力段森林区路侧土壤及红松等19种植物叶片中Pb,Cd,Cu,Zn,As的质量分数,研究5种重金属元素在公路路侧森林区土壤-植被中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5种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普遍高于背景值,土壤... 测定绥满公路(301国道)海林至亚布力段森林区路侧土壤及红松等19种植物叶片中Pb,Cd,Cu,Zn,As的质量分数,研究5种重金属元素在公路路侧森林区土壤-植被中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5种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普遍高于背景值,土壤的单因子和综合污染指数计算结果显示,Cd为重污染,Zn,Cu,Pb,As为轻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等级达到中度污染,但重金属质量分数除Cd略高外,其余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Cd是道路交通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公路两侧植物叶片中Cd质量分数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中Cd质量分数随距离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表明,公路旁侧森林区土壤与植被主要重金属富集区距公路约40~60m范围之内。19种植物作为防治公路重金属污染林带树种的适宜性比较研究表明:蒙古栎、白桦、臭松等树种可以作为公路旁侧防治重金属污染林带的骨干树种推广使用;春榆、裂叶榆和毛赤杨等树种可作为重金属污染区绿化重点选用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满公路 森林区 土壤-植被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与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76
6
作者 解宪丽 孙波 郝红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2-993,共12页
发展基于反射光谱技术的快速、简便、低成本的土壤重金属信息提取方法是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所需要的。选择江西贵溪铜冶炼厂污染区,分析了9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d、Co、Ni、Fe、Mn及Cr)与土壤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之间的... 发展基于反射光谱技术的快速、简便、低成本的土壤重金属信息提取方法是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所需要的。选择江西贵溪铜冶炼厂污染区,分析了9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d、Co、Ni、Fe、Mn及Cr)与土壤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相关的原因。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存在Cu(含量介于66.71-387mgkg^-1之间)和Cd(含量介于0.36—6.019mgkg^-1之间)的强烈富集。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反射光谱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污染元素Cu的最高相关系数为-0.87,Pb、Zn、Co、Ni、Fe的最高相关系数达到高度相关(|r|〉0.80),Cr、Cd、Mn的最高相关系数达到显著相关(|r|〉0.70)。微分光谱适于获取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信息,利用组合波段能显著提高相关性。Cu与反射光谱之间的相关性主要受有机质的影响;Pb、Zn、Co、Ni主要受黏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的影响;Cr与反射光谱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受有机质和黏土矿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元素 反射光谱 可见光-近红外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建立 被引量:15
7
作者 郑宏艳 姚秀荣 +5 位作者 侯彦林 刘书田 米长虹 黄治平 王农 蔡彦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5,共9页
针对土壤模式建立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含量关系模型,旨在消除土壤属性对作物重金属吸收量的影响。当作物类型或品种确定后,作物重金属吸收量只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关。提出了农田作物重金属生物富集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作物特性-土壤属... 针对土壤模式建立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含量关系模型,旨在消除土壤属性对作物重金属吸收量的影响。当作物类型或品种确定后,作物重金属吸收量只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有关。提出了农田作物重金属生物富集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作物特性-土壤属性"关系理论,定义了土壤模式、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土壤模式-作物系统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图谱等概念,确定了土壤模式的划分方法和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最近30年来中文期刊发表的土壤镉含量与水稻和小麦镉含量关系作为案例验证了以上方法。结果表明:水稻和小麦同一部位镉吸收量随土壤镉含量增加而增加,水稻和小麦吸收镉能力顺序为根>茎>叶>籽粒,水稻和小麦籽粒镉吸收量在同一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生物富集模型 土壤模式-作物系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典型水稻产区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迁移特征及定量模型 被引量:19
8
作者 赵科理 傅伟军 +2 位作者 戴巍 叶正钱 高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6-234,共9页
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集浙江省3个不同区位(浙北南浔、浙中嵊州、浙南温岭)的水稻主产区土壤、水稻样品,基于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和晚粳稻)进行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因子分析,明... 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集浙江省3个不同区位(浙北南浔、浙中嵊州、浙南温岭)的水稻主产区土壤、水稻样品,基于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和晚粳稻)进行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因子分析,明确主要驱动因子,建立定量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以此掌握浙江省典型水稻产区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3个研究区土壤的理化性状存在差异,其中嵊州产区土壤的p H(均值为5.52)、有机质(均值为39.4 g·kg·1)、重金属形态含量等均低于其他两个研究区;3个产区土壤和水稻中重金属含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温岭产区土壤重金属(Cd、Cu、Z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产区(P〈0.05),而嵊州产区的水稻重金属含量则显著高于南浔产区(P〈0.05);Cd和Zn富集系数高于Cu和Ni,嵊州产区的重金属富集系数(0.018~0.521)显著高于其他两个产区(南浔为0.004~0.143,温岭为0.007~0.269)。土壤重金属形态和土壤理化性质均显著影响不同品种的富集系数,其中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相对较大。对数线性迁移模型能够预测实际产地环境中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的有效性(富集系数),晚粳稻的预测结果优于杂交水稻,重金属Ni的预测效果(杂交水稻和晚粳稻的回归系数r分别达0.61、0.70,P〈0.01)好于其他重金属,而杂交水稻重金属Cd的预测效果(r值为0.21,P〉0.05)偏低,需增加环境变量,并做进一步研究以提高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稻系统 重金属 迁移模型 控制因素 富集系数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云杰 马智杰 +4 位作者 张晓霞 薛筱禅 历梦颖 程雨薇 查同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7-183,共7页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赋存状态和土壤环境,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可为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赋存状态和土壤环境,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可为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系统综述了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特性、植物种类与根际效应、人为活动及其它因素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机理;阐明了总量预测法、化学形态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和生物学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重金属 迁移性 生物有效性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作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及在煤矿区农田污染中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合兵 马守臣 +3 位作者 王锐 马守田 王新闯 邵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1-265,277,共6页
为科学评价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本研究在分别进行土壤和作物污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同时反映农田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土壤-作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并对焦作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科学... 为科学评价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本研究在分别进行土壤和作物污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同时反映农田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土壤-作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并对焦作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科学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矿井水污灌农田(F1样地)和煤矸石污染农田(F2样地)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239.60和178.42,达到中等水平,在矿区公路侧农田(F3样地)土壤达到轻微生态风险水平。根据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籽粒中重金属风险进行评价,F1、F2和F3三个样地小麦籽粒中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均达到重度污染水平。采用土壤-植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对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风险评价,F1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为48.4,达到重度污染水平、F2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为54.4,达到中度污染水平、F3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76.8,为轻度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 作物系统 重金属污染 协同评价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生物联合技术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邓佑 阳小成 尹华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40-1942,共3页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最普遍的一种,利用传统的化学修复法或现阶段比较盛行的各种生物修复法,如超积累植物富集修复、微生物降解修复等都难以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进行彻底治理修复。主要就利用化学-生物联合...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最普遍的一种,利用传统的化学修复法或现阶段比较盛行的各种生物修复法,如超积累植物富集修复、微生物降解修复等都难以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进行彻底治理修复。主要就利用化学-生物联合技术修复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反应机理以及修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 化学-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采样的县域尺度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源解析——以山东省昌乐县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冰 张德明 +1 位作者 刘阳 马健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3期157-169,共13页
为研究区域大尺度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以山东省昌乐县为研究区域,通过网格化采样和分析测试,获得了5818件表层土壤样品的Cu、Pb、Zn、Ni、Cr、V、Mn、As、Co、Cd、Hg等11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采用差异性分... 为研究区域大尺度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以山东省昌乐县为研究区域,通过网格化采样和分析测试,获得了5818件表层土壤样品的Cu、Pb、Zn、Ni、Cr、V、Mn、As、Co、Cd、Hg等11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采用差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定性、定量解析了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属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区,但总体污染风险低。潜在生态风险污染程度以中度为主,Hg、Cd对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的贡献最高,贡献率分别为47.94%和28.28%。解析结果显示,Co、Ni、Cr、V、Mn、Cu主要来自基性岩体控制的成土母岩风化的自然源;Pb、Zn主要来自交通和矿致异常的综合源;As、Cd主要来自碳酸盐岩和砂页岩成土母岩影响的自然源;Hg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影响的人为源;Pb、V、Cd有30%以上的贡献来自未知源。以上污染源和未知源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5.18%、16.19%、13.78%、5.95%、18.90%。自然源是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综合源和人为源对Pb、Zn、Hg的贡献最大,可能造成叠加污染。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进一步筛选污染风险较大区域,在小尺度范围内开展重金属来源识别,尤其是未知源识别,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风险评价 差异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地统计分析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MS法测定连云港市区农田土壤中六种重金属元素试验初报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悦 《南方农业》 2019年第18期189-190,共2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连云港市不同地区(海州区台山乡、宁海乡、花果山乡、赣榆区金山镇、灌云县小伊乡)农田土壤部分重金属元素(Cu、Pb、Cd、Cr、As、Hg)的含量。就检测情况来看,连云港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连云港市不同地区(海州区台山乡、宁海乡、花果山乡、赣榆区金山镇、灌云县小伊乡)农田土壤部分重金属元素(Cu、Pb、Cd、Cr、As、Hg)的含量。就检测情况来看,连云港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良好,部分地区的土壤达到了国家一级土壤标准,但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并不是不会发生,因此讨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措施,为连云港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献计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污染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旁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14
作者 李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期797-799,806,共4页
分别于距离路基0、5、10、15、25、35、50、100、200、300 m处采集土壤、麦苗和籽粒样品,在测定样品重金属Pb、Cd、Zn、Cr和Cu含量的基础上,开展路旁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分布和污染状况分析,并对膳食小麦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 分别于距离路基0、5、10、15、25、35、50、100、200、300 m处采集土壤、麦苗和籽粒样品,在测定样品重金属Pb、Cd、Zn、Cr和Cu含量的基础上,开展路旁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分布和污染状况分析,并对膳食小麦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含量随着离路基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重金属含量表现为土壤>麦苗>小麦籽粒;膳食小麦所致的Cd个人健康风险较大,在距路基50 m范围内超过ICRP可接受标准的1.6~3.2倍;不存在非致癌重金属健康风险,致癌重金属Cd的个人健康风险占总风险的94.81%,是最主要的健康危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小麦系统 重金属积累 重金属污染 健康风险评价 郑汴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流域农田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及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子杰 孟源思 +4 位作者 郑梦蕾 王慧慧 陈富荣 胡宏祥 马友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7-968,共12页
为探讨某流域农田土壤-水稻重金属污染状况、空间变异特征及生态健康风险,2017年9—11月期间陆续在该流域采集水稻籽粒样品以及对应水稻田土壤样品各938个,测定其Cd、Hg、As、Pb和Cr 5种重金属含量,并基于ArcGIS和SPSS对土壤和水稻籽粒... 为探讨某流域农田土壤-水稻重金属污染状况、空间变异特征及生态健康风险,2017年9—11月期间陆续在该流域采集水稻籽粒样品以及对应水稻田土壤样品各938个,测定其Cd、Hg、As、Pb和Cr 5种重金属含量,并基于ArcGIS和SPSS对土壤和水稻籽粒中不同的重金属生态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研究区土壤和水稻籽粒的重金属空间变异与分布规律来看,Cd、Hg、As和Pb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Cr空间相关性则较弱;水稻籽粒中5种重金属的空间相关性均较弱。流域耕层土壤5种重金属中除Cr外,其余含量均较高,并且在南部中心区域呈现一个明显的大斑块污染区,向四周平缓扩散;水稻籽粒中Cd和As风险较高,主要在流域沿岸地区。从研究区土壤-水稻重金属污染风险分布情况来看,不同区域的重金属风险存在明显差异。耕层土壤重金属风险指数跨度较大,处于轻微风险;水稻籽粒风险指数跨度较小,不同区域的水稻籽粒重金属风险差异不明显,有11个点位属于中等风险级别,其余属于轻微风险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水稻系统 GIS 地统计分析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复合体原位固定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霞 成杰民 刘玉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10003-10004,10009,共3页
在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无机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有机物对重金属的络合和螯合能力,提出利用天然的有机、无机材料制备有机-无机复合体,并有机-无机复合体原位钝化污染土壤重金属的可行性进行综合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合体 重金属 土壤 原位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杨山冲尾矿库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迁移过程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淑英 熊鸿斌 +1 位作者 刘桂建 王振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2-288,共7页
为探究尾矿库重金属元素Cr、Ni、Cu、Mn、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分布特征、迁移过程以及植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对居民的影响,文章以铜陵市杨山冲尾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s,BCF)、转运系数(translocation fac... 为探究尾矿库重金属元素Cr、Ni、Cu、Mn、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分布特征、迁移过程以及植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对居民的影响,文章以铜陵市杨山冲尾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s,BCF)、转运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TF)及美国环境保护署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壤Cu、Cd的平均质量比分别是铜陵市土壤背景值的1.40~1.85、2.91~4.54倍,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的1.9~2.3、4.2~7.5倍;从土壤重金属纵向迁移变化来看,从表层至底层,Mn、Ni质量比呈降低—增加—降低的特点,Cr质量比呈增加—降低—增加—降低的特点,Cu、Cd质量比从表层至底层逐渐降低;植物中Cr质量比高于一般植物范围值,地上部分16%的BCF和33%的TF值高于1;摄入该地区植物对成人和儿童的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均大于10,Cd的危害商(hazard quotient,HQ)值最大。因此,该地区土壤以Cu、Cd污染为主,植物中Cr质量比超过一般值,且食用该区域植物对人体存在严重的慢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山冲尾矿 重金属迁移 土壤-植物系统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何凤鹏 谷雨 +3 位作者 冯光辉 吴海勇 刘琼峰 李明德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5期31-34,共4页
以天然矿物类土壤调理剂、复合微生物肥、微生物菌剂为材料,在湖南省典型稻田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天然矿物类土壤调理剂和复合微生物肥均能提高土壤的p H值,降低土壤中... 以天然矿物类土壤调理剂、复合微生物肥、微生物菌剂为材料,在湖南省典型稻田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天然矿物类土壤调理剂和复合微生物肥均能提高土壤的p H值,降低土壤中的有效镉和稻米中的总镉含量;施用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可以降低稻米中的重金属镉、铬、汞、砷含量,其中,天然矿物类土壤调理剂对于降低稻米中总镉和总铬的效果比复合微生物肥和微生物菌剂更明显,但施用天然矿物类土壤调理剂后,水稻产量有所降低;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和微生物菌剂对于降低稻米中的总镉、总铬含量也有一定效果,且可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重金属 土壤-水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袁正通 范晓丹 +1 位作者 王雪琦 张晋璇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253-261,共9页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强化植物修复效果、原位修复,美化环境等优势,其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领域中具有巨大潜力,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土壤中菌根真菌、根瘤菌、植物内生菌、根际微生物可与植物建立良好的共...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强化植物修复效果、原位修复,美化环境等优势,其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领域中具有巨大潜力,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土壤中菌根真菌、根瘤菌、植物内生菌、根际微生物可与植物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在重金属胁迫下,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提取或固定率,进而强化植物的修复效果.笔者系统阐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形式种类、作用机制、问题及展望,旨在为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污染 菌根真菌-植物联合修复 根瘤菌-植物联合修复 植物内生菌-植物联合修复 根际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协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滨 刘明慧 孙爱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8期2390-2392,共3页
采用超声波-微波协同对土壤样品进行消解,运用均匀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试验条件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包括酸的类型及其用量、消解功率和消解时间。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测定的重金属元素包... 采用超声波-微波协同对土壤样品进行消解,运用均匀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试验条件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包括酸的类型及其用量、消解功率和消解时间。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测定的重金属元素包括Cu、Pb、Zn、Cr、Cd、Ni、Mn、Co、Fe。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当样品量为0.5 g时,采用过氧化氢0.25 ml、硝酸4 ml、盐酸2 ml的混酸体系,功率为80 Hz,消解时间为10 min),对土壤样品进行消解。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简便、准确度高、灵敏度好,能用于实际土壤样品的快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微波协同消解 ICP-OES 重金属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