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国内外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领域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工具,从发文量、国家、期刊、机构、作者、研究热点关键词等方面分析2005-2024年关于国内外植物-土...为了解国内外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领域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工具,从发文量、国家、期刊、机构、作者、研究热点关键词等方面分析2005-2024年关于国内外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文献。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总体呈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5-2010年,处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2011-2021年,其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稳步增加;第三阶段为2022-2024年,处于平稳状态。在国际上发文量前三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和德国;在WoS数据库中,Plantand Soil与Forests期刊载文量最多。我国科研院所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位居前列。目前研究热点方向主要聚焦于植物养分利用策略、调落物分解及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生态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深入揭示这些生态过程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展开更多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 N m^(-2)a^(-1);LNT低氮处理,12.5 g N m^(-2)a^(-1);MNT中氮处理,25.0 g N m^(-2)a^(-1);HNT高氮处理,...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 N m^(-2)a^(-1);LNT低氮处理,12.5 g N m^(-2)a^(-1);MNT中氮处理,25.0 g N m^(-2)a^(-1);HNT高氮处理,75.0 g N m^(-2)a^(-1))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的氮累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湿地土壤(TN)、NH+4-N和NO-3-N含量均发生了明显改变。相较于NNT,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9.44%、3.57%、11.99%(LNT)和6.71%、9.37%、46.50%(MNT)。与之不同,HNT的TN含量相比NNT增幅不大,而其NH+4-N、NO-3-N含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9.26%和40.77%。不同氮负荷处理下土壤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亦发生了明显变化。除HNT外,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以表层土壤最高。不同氮负荷处理下的TN和NH+4-N含量分布主要受SOM的影响,而NO-3-N含量分布主要受植物吸收和垂直淋失的影响。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植物不同器官的TN含量整体表现为叶>茎>根。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植物-土壤系统的氮储量整体以LNT和MNT较高,而HNT最低。研究发现,短叶茳芏在中低氮负荷条件下可能将更多的氮优先分配给根系,进而以拓展地下空间和提高地下生物量的方式来适应环境;而在高氮负荷条件下,其可能通过增强“自疏效应”,并通过拓展地上空间的方式来适应环境。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解国内外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领域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工具,从发文量、国家、期刊、机构、作者、研究热点关键词等方面分析2005-2024年关于国内外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文献。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总体呈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5-2010年,处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2011-2021年,其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稳步增加;第三阶段为2022-2024年,处于平稳状态。在国际上发文量前三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和德国;在WoS数据库中,Plantand Soil与Forests期刊载文量最多。我国科研院所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位居前列。目前研究热点方向主要聚焦于植物养分利用策略、调落物分解及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生态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深入揭示这些生态过程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
文摘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 N m^(-2)a^(-1);LNT低氮处理,12.5 g N m^(-2)a^(-1);MNT中氮处理,25.0 g N m^(-2)a^(-1);HNT高氮处理,75.0 g N m^(-2)a^(-1))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的氮累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湿地土壤(TN)、NH+4-N和NO-3-N含量均发生了明显改变。相较于NNT,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9.44%、3.57%、11.99%(LNT)和6.71%、9.37%、46.50%(MNT)。与之不同,HNT的TN含量相比NNT增幅不大,而其NH+4-N、NO-3-N含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9.26%和40.77%。不同氮负荷处理下土壤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亦发生了明显变化。除HNT外,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以表层土壤最高。不同氮负荷处理下的TN和NH+4-N含量分布主要受SOM的影响,而NO-3-N含量分布主要受植物吸收和垂直淋失的影响。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植物不同器官的TN含量整体表现为叶>茎>根。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植物-土壤系统的氮储量整体以LNT和MNT较高,而HNT最低。研究发现,短叶茳芏在中低氮负荷条件下可能将更多的氮优先分配给根系,进而以拓展地下空间和提高地下生物量的方式来适应环境;而在高氮负荷条件下,其可能通过增强“自疏效应”,并通过拓展地上空间的方式来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