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忠兰 翟凡 +5 位作者 温莉 颜蒙蒙 肖嬴 张永浩 姚锋先 曾希柏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4-472,共9页
硒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转运、积累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该方面研究进展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论述。本文结合赣南富硒脐橙调查研究结果,以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运移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和论述了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 硒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转运、积累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该方面研究进展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论述。本文结合赣南富硒脐橙调查研究结果,以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运移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和论述了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氧化-还原、吸收、转运过程,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施肥、农艺管理和植物生长阶段等对硒生物有效性和迁移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硒的研究热点: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关系;植物生长、果实品质与硒代谢相关的分子机制;结合同位素示踪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原位探究硒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归趋。本综述可为土壤硒生物有效性调控、植物体系中硒的有效积累和农艺生物强化富硒措施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生物有效性 土壤-植物系统 硒转运 赣南脐橙 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鑫雨 罗庆 +4 位作者 方旭 吴慧秋 寇力月 张截流 冯良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的认识与了解还比较少。所以,本文详细阐明了微纳米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迁移过程与机制,系统总结了微纳米塑料从土壤到植物的转运过程,并探讨了微纳米塑料对植物种子萌发和根系发育产生的直接毒性效应,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吸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而成为污染物传输载体而对植物产生的间接毒性作用。最后,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处理的问题。本文可为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子寒 李红娜 +1 位作者 王雪荣 李思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4-1156,共13页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造成了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具有潜在环境风险。本文系统总结了粪肥、土壤、植物中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微生物长时间处于低抑制浓度的抗生素...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造成了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具有潜在环境风险。本文系统总结了粪肥、土壤、植物中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微生物长时间处于低抑制浓度的抗生素和重金属环境中容易诱导ARGs的产生,粪肥还田和改良土壤中抗生素浓度和ARGs丰度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区和粪肥种类差异。总体来看猪粪和鸡粪肥及对应土壤中的抗生素和ARGs残留高于牛粪肥,叶类与茄科类蔬菜容易富集抗生素及ARGs。粪肥类型、植物种类、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以及微生物群落等均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规律;粪肥中抗生素向土壤和植物的迁移受抗生素特性的影响较大,且其浓度随跨介质迁移过程不断降低;细菌群落显著影响ARGs的迁移,ARGs在从土壤到植物的迁移过程中可被稀释100~1000倍。未来需加强有机肥产品中抗生素及ARGs的浓度控制标准以及环境中ARGs的产生与迁移机制等研究。本综述旨在全面揭示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有效应对微生物耐药性的跨介质迁移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 粪肥 抗生素 抗性基因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有机肥源抗生素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4
作者 史奕 赵牧秋 +1 位作者 王俊 宋玉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240-244,共5页
有机肥一直被认为是培肥土壤和有机农业的理想肥料,但实验证实,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禽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施于农田,是农田土壤抗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在针对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有机肥源抗生素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 有机肥一直被认为是培肥土壤和有机农业的理想肥料,但实验证实,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禽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施于农田,是农田土壤抗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在针对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有机肥源抗生素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有机肥源抗生素在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抗生素 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铅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粟银 袁兴中 +2 位作者 曾光明 李惠萌 李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6953-6955,共3页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Pb所在的环境介质、土壤理化性质、陪伴阴离子、植物及微生物,并阐述了各因子对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提出了进一步研究...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Pb所在的环境介质、土壤理化性质、陪伴阴离子、植物及微生物,并阐述了各因子对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污染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转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崖门镇地区水稻田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顾涛 赵信文 +4 位作者 雷晓庆 黄长生 曾敏 刘学浩 王节涛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5-555,共11页
硒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一直是研究热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土壤硒含量较为丰富,适宜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富硒区—江门市崖门镇为例,系统采集... 硒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一直是研究热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土壤硒含量较为丰富,适宜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富硒区—江门市崖门镇为例,系统采集了岩石、风化土、稻田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及水稻样品,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硒含量测试,探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崖门镇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土、稻田表层土壤、剖面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大米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208mg/kg、0.2325mg/kg、0.5060mg/kg、0.83mg/kg、0.0003mg/L、0.0004mg/L、0.058mg/kg,表层土壤硒含量与珠江三角洲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0.51mg/kg)相当,大米硒含量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迁移规律为:土壤剖面硒元素向下部迁移,沿径流方向硒向下游迁移。土壤硒较易向水稻根部迁移,较难从根部向水稻地上部分迁移。本研究获得的土壤-植物系统硒元素分布与迁移规律可为该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 原子荧光光谱法 土壤-植物系统 分布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1
7
作者 赵中秋 朱永官 蔡运龙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2-286,共5页
重金属镉(Cd)被列为环境污染物中最危险的五种物质之一。因其极易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特性,环境Cd污染尤其是土壤系统的Cd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备受关注。本文概述... 重金属镉(Cd)被列为环境污染物中最危险的五种物质之一。因其极易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特性,环境Cd污染尤其是土壤系统的Cd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土壤Cd污染研究现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阐述了影响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几个重要因素:土壤基本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等)、Zn元素、P元素、陪伴阴离子Cl-和SO42-,其中包括尚未被普遍认识的P元素和陪伴阴离子Cl-和SO42-;并详细论述了各因子对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镉污染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转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22
8
作者 赵云杰 马智杰 +4 位作者 张晓霞 薛筱禅 历梦颖 程雨薇 查同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7-183,共7页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赋存状态和土壤环境,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可为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赋存状态和土壤环境,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可为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系统综述了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特性、植物种类与根际效应、人为活动及其它因素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机理;阐明了总量预测法、化学形态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和生物学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重金属 迁移性 生物有效性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1
9
作者 王学锋 杨艳琴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28,共5页
介绍了土壤 -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连续提取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同时归纳了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如土壤性质、复合污染及根际环境等 ,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重金属 连续提取 形态分析 生物有效性 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及低硒地区食物链中硒的调节 被引量:94
10
作者 张艳玲 潘根兴 +1 位作者 李正文 陈金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2年第4期388-391,共4页
阐述了土壤中硒的存在形态及其与植物吸收的关系,论述了植物对硒的吸收和代谢机制、硒在植株体内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学效应,讨论了低硒地区食物链中硒水平调节的方法和效果,提出了土壤-植物-食物链系统中硒素研究的前沿问题。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转化 低硒地区 食物链 硒形态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本氏针茅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辽宏 邱莉萍 +1 位作者 高海龙 张兴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2-1199,共8页
明确农牧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特征对于草坡地生态系统磷素管理、空间分布和磷素流失预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本氏针茅坡地,分析了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沿坡面的分布特征,并且从不同空间尺... 明确农牧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特征对于草坡地生态系统磷素管理、空间分布和磷素流失预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本氏针茅坡地,分析了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沿坡面的分布特征,并且从不同空间尺度研究了土壤-植物系统磷素的空间结构特征,以揭示农牧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坡位的降低,草坡地植物生物量、植物磷素含量和储量均逐渐增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坡上部和坡中部相近,且均低于坡底部;这些变量的变异系数均以坡底部最小。植物磷素含量和土壤全磷的变异系数由坡顶向下依次为34.25%、25.98%、10.02%和24.05%、15.27%、10.85%,表明坡底部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相对均匀。各变量的最佳拟合模型在3个分析尺度上均保持一致,植物生物量和土壤速效磷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土壤全磷以球状模型拟合效果最佳,而植物磷素以高斯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随分析尺度的增加,块金常数、块金效应逐渐增大。植物磷素含量在5、10、15 m 3个尺度上的块金常数和块金效应依次为0.010、0.010、0.011和7.9、8.5、8.9,即样点间的空间依赖性逐渐减弱,空间相关性减弱。这表明农牧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在不同尺度上空间结构比较稳定,属中等或强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来源于结构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空间分布 土壤-植物系统 本氏针茅坡地 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与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平衡及利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孟凡乔 李国学 史雅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64-66,共3页
分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P的形态、数量和循环方式,对常规和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P的来源、数量、输入、输出途径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P的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有机农作方式下P投入水平低,输出与常规农作方式相当,系... 分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P的形态、数量和循环方式,对常规和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P的来源、数量、输入、输出途径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P的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有机农作方式下P投入水平低,输出与常规农作方式相当,系统表现为负平衡,但P的利用效率高于常规农作方式,对减少P素的负效应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 农作方式 利用效率 土壤-植物系统 分布 形态 数量 输入 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氮锌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3
作者 何忠俊 华珞 +2 位作者 白玲玉 韦东普 陈世宝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1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对几十年来有关土壤-植物系统氮锌交互作用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综述。论述了氮锌交互作用与植物生长。氮锌及其它元素的吸收、转运、积累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微生物生长及豆科作物固氮的影响;讨论了氮锌交互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及... 对几十年来有关土壤-植物系统氮锌交互作用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综述。论述了氮锌交互作用与植物生长。氮锌及其它元素的吸收、转运、积累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微生物生长及豆科作物固氮的影响;讨论了氮锌交互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及细胞亚细胞学机理;指出了氮锌交互作用的若干薄弱环节;展望了氮锌交互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作用 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碘与碘缺乏病防治 被引量:18
14
作者 黄益宗 朱永官 +2 位作者 胡莹 刘云霞 戴九兰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2期228-231,共4页
碘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将导致甲状腺肿、克汀病等疾病的发生。文章综述了土壤中碘的来源,碘质量分数和形态,影响土壤碘有效性的因素,植物体内碘的质量分数和分布,不同形态的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碘毒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碘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将导致甲状腺肿、克汀病等疾病的发生。文章综述了土壤中碘的来源,碘质量分数和形态,影响土壤碘有效性的因素,植物体内碘的质量分数和分布,不同形态的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碘毒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碘缺乏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沉降地区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影响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定勇 牟树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0-144,共5页
按酸沉降危害程度的差异及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大气、植物、土壤汞的同步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植物含汞量均随大气汞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与大气汞浓度有显著... 按酸沉降危害程度的差异及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大气、植物、土壤汞的同步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植物含汞量均随大气汞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与大气汞浓度有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植=0.882**,n=53;r土=0.741**,n=52)。调查还发现,当大气汞浓度大于30ng/m3时,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土壤-植物系统 汞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对径流污染物截留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霍炜洁 周怀东 +1 位作者 刘玲花 赵高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8-804,共7页
通过比较3种土壤-植物系统,分析确定了植被条件、污染物浓度、进水流量和坡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条件、进水浓度、进水流量和坡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因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和性质不同而变化;颗粒态污染物SS... 通过比较3种土壤-植物系统,分析确定了植被条件、污染物浓度、进水流量和坡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条件、进水浓度、进水流量和坡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因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和性质不同而变化;颗粒态污染物SS、PP和CODMn的截留特征受4种因素的影响显著,"土壤-紫花苜蓿"和"土壤-高羊茅"系统的污染物去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系统,并随进水浓度、进水流量和坡度增加而降低;溶解态污染物NO-3-N、NH+4-N和TDP的净化效果受植被条件和进水浓度的影响显著,"土壤-高羊茅"系统的污染物去除率显著优于"土壤-紫花苜蓿"和对照系统,NO-3-N去除率在中等浓度时最高,NH+4-N和TDP去除率随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NO-3-N去除率受进水流量影响显著,随进水流量增加而降低,NH+4-N去除率受坡度影响显著,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得出在构建土壤-植物系统的实践中,应根据上游污染源区污染状况及受纳水体水质要求设计净化系统,并选种地表密集生长的植被及适当降低系统坡度来提高土壤-植物系统的环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径流污染物 污染物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 被引量:42
17
作者 郭亚平 胡曰利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62,共4页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及人类的危害极大,其治理方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危害;阐述了当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途径——植物修复技术,着重介绍了提高植物修复功效方法中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及人类的危害极大,其治理方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危害;阐述了当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途径——植物修复技术,着重介绍了提高植物修复功效方法中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和改进超积累植物的性能;阐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土壤-植物系统 重金属污染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区交通干道绿化带土壤-植物系统汞、砷污染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娜 董杰 +4 位作者 张菊 鲁长娟 邓焕广 张梦月 王爱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6-170,共5页
为了解城区交通干道土壤-植物系统中汞(Hg)和砷(As)的污染特征,以聊城市为例,在其城区主要交通干道旁绿化带内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并同步采集扁竹兰(Iris confu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冬青(Ilex chinensis)、马尼拉草(Zoysia ... 为了解城区交通干道土壤-植物系统中汞(Hg)和砷(As)的污染特征,以聊城市为例,在其城区主要交通干道旁绿化带内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并同步采集扁竹兰(Iris confu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冬青(Ilex chinensis)、马尼拉草(Zoysia matrella)和石楠(Photinia serrulata)等5种常见绿化植物测定Hg和As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Hg和As的污染水平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并采用富集系数法分析了绿化带植物对土壤中Hg和As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聊城市绿化带土壤Hg和As质量分数分别在0.17~6.21 mg·kg^(-1)和1.18~12.22 mg·kg^(-1)之间,20%样品Hg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Ⅲ级标准。以山东省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Hg表现为严重污染,其潜在生态危害很高,As表现为轻度污染和轻微的生态危害。绿化带植物中Hg和As质量分数分别在0.03~0.72 mg·kg^(-1)和0.06~1.86 mg·kg^(-1)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25 mg·kg^(-1)和0.55 mg·kg^(-1);植物体内Hg的富集系数在0.01~2.82之间,平均值表现为:马尼拉草>石楠>扁竹兰>侧柏>冬青;植物体内As的富集系数在0.01~0.65之间,平均值表现为马尼拉草>侧柏>冬青>石楠>扁竹兰。绿化带植物对Hg污染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对As污染不具有修复效果,不同植物中Hg和As的含量以及对Hg和As的生物富集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种植时间及绿化带土壤环境条件有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带 污染评价 生物富集 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对毒死蜱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任红 蒋新宇 +1 位作者 曹正 马爱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31,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来源于绿肥(GM)、堆制过的猪粪(CP)、新鲜猪粪(PM)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农药毒死蜱消解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DOM能促进毒死蜱在土壤中的降解,显著降低植株对毒死蜱的吸收。在所研究的...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来源于绿肥(GM)、堆制过的猪粪(CP)、新鲜猪粪(PM)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农药毒死蜱消解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DOM能促进毒死蜱在土壤中的降解,显著降低植株对毒死蜱的吸收。在所研究的毒死蜱和DOM浓度范围内,添加GM、CP、PM处理可使土壤-植物系统中毒死蜱总残留量比对照处理(CK)分别减少10.6%、31.1%和36.0%,其中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降低了5.76%,16.39%和37.36%;植株中毒死蜱积累量降低了61.39%,35.12%和20.81%。研究结果可为有机肥的合理施用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毒死蜱 土壤-植物系统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体积分数升高对土壤-植物系统碳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光影 刘景双 王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9-102,共4页
从土壤和植物2个方面,综述了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升高对生态系统碳过程的影响。大气CO2体积分数升高,提高了植物的光合速率,促进了生物量的累积,,改变了植物的碳结构。高CO2体积分数导致植物基质(C/N)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枯落物的分解速... 从土壤和植物2个方面,综述了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升高对生态系统碳过程的影响。大气CO2体积分数升高,提高了植物的光合速率,促进了生物量的累积,,改变了植物的碳结构。高CO2体积分数导致植物基质(C/N)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大气CO2体积分数升高通过影响植物生长而间接地对土壤生态过程产生影响。由于高CO2体积分数下碳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还不能推断高CO2体积分数下土壤碳库是增加还是减少。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对高CO2体积分数的响应状况也不一致。今后应定量研究CO2体积分数升高条件下生态系统各分室碳库的动态,明确土壤、植物和大气碳库储量变化及其之间的碳通量,以便定量化生态系统碳收支对高CO2体积分数升高的响应。另外,还应加强CO2体积分数升高与其他全球变化因子的耦合作用研究,探讨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将有助于全面了解全球变化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体积分数升高 碳过程 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