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云南橡胶林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和芬 孙瑞 +3 位作者 杨川 张盈盈 符庆茂 吴志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9,103,共12页
为了评估云南橡胶林土壤质量,以云南省河口、瑞丽、景洪3个典型橡胶产区5个不同林龄段(幼、中、近熟、成熟和过熟林)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析0~10、11~20 cm和21~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将土壤容重、含水量、硝态氮、铵态氮、全... 为了评估云南橡胶林土壤质量,以云南省河口、瑞丽、景洪3个典型橡胶产区5个不同林龄段(幼、中、近熟、成熟和过熟林)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析0~10、11~20 cm和21~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将土壤容重、含水量、硝态氮、铵态氮、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pH、有机质、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蔗糖转化酶等作为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结合Norm值筛选,构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硝态氮、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脲酶7项指标进入最小数据集;SQI-TDS的范围0.29~0.56,平均值0.39,变异系数14.67%;SQI-MDS的最小值0.20,最大值0.53,平均值0.34,变异系数18.88%;相关性分析显示,2种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着定植年限的增长呈略微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个植胶区土壤质量以三级和四级为主,土壤质量排序为景洪>河口>瑞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最小数据集 橡胶林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京冀灰岩矿区土壤质量评价
2
作者 姚瑶 李玉倩 +4 位作者 唐诗琪 张文超 李金波 李周园 宋桂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7,共11页
进行京冀灰岩矿区生态修复是缓解区域生态环境压力、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土壤质量是灰岩矿区生态修复的关键,但目前对于灰岩矿区土壤质量及关键影响指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亟需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来指导生态修... 进行京冀灰岩矿区生态修复是缓解区域生态环境压力、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土壤质量是灰岩矿区生态修复的关键,但目前对于灰岩矿区土壤质量及关键影响指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亟需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来指导生态修复工作。研究选取北京下庄、北京文殊峪、河北玉田、河北满城4个典型灰岩矿区,采集矿区平台场地未修复和修复的土壤样品,检测了pH、电导率、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阳离子交换量等11个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价京冀周边灰岩矿区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在未修复矿区土壤质量评价中,碱性磷酸酶所占权重最大,其次是阳离子交换量、脲酶、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电导率、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p H;在修复矿区,碱性磷酸酶影响最大,其次是脲酶和蔗糖酶。(2)矿区未修复平台场地土壤质量相对贴近度为0.123~0.644,土壤质量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已修复平台场地土壤质量相对贴近度为0.145~0.873,土壤质量相较于未修复土壤有所提高,酶活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有机质和碱解氮总体水平偏低。(3)4个矿区土壤质量总体水平差异较大,下庄矿区修复效果最好,满城、文殊峪、玉田矿区相对较差,土壤质量水平还需提高。针对未来灰岩矿区平台场地修复,应该更加重视土壤酶活性相关指标,注意施肥比例等。研究成果可为灰岩矿区生态修复实践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矿山 矿山修复 土壤质量评价 熵权-TOPSI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窗面积对马尾松林内微环境的影响及土壤质量评价
3
作者 王永康 邱静雯 +4 位作者 王瑞 蔡世锋 苏孙卿 曲晓宇 曹光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102,共14页
【目的】分析不同人工林林窗面积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内微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林窗化改造提供参考。【方法】以29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内分别设置50 m^(2)(T1)、100 m^(2)(T2)、... 【目的】分析不同人工林林窗面积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内微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林窗化改造提供参考。【方法】以29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内分别设置50 m^(2)(T1)、100 m^(2)(T2)、200 m^(2)(T3)、400 m^(2)(T4)林窗,以不开设林窗(CK)为对照,在林窗内套种木荷Schima superba,分析不同处理对林窗微环境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进行土壤综合质量评价。【结果】5种处理光量子通量密度各季节日变化接近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各季节光量子通量密度峰值集中出现在12:00—14:00。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冬季(12月)光量子通量密度以T4处理最大,其值分别为759.4、1977.0、1637.0、446.3μmol·m^(-2)·s^(-1),各季节平均日光量子通量密度均表现为T4处理最大、CK处理最小。除秋季外,各处理空气相对温度曲线均呈单峰形,其峰值均出现在12:00—14:00。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相对温度最高值分别为25.7、44.5、45.2、16.5℃,各季节日平均空气相对温度均表现为T4处理最高、CK处理最低。除冬季外,各处理日相对湿度曲线接近单谷形,夏季和秋季日最高相对湿度分别为T1处理在8:00左右达到的79.8%与62.4%,各季节日平均相对湿度均表现为CK处理最高、T4处理最低。林窗处理下,各季节木荷幼苗苗高及地径均高于CK处理。5种处理平均土壤脲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表现为T2处理最高、T4及CK处理最低;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表现为T1处理最高、T3及CK处理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CK处理最高、T2处理最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T2(0.62)、T3(0.34)、T1(0.16)、CK(-0.40)、T4(-0.71)。【结论】T2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较好,有助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恢复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人工林窗 近自然化改造 微环境 土壤酶活性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研究热点分析及展望
4
作者 侯意龙 马睿岐 +6 位作者 李征 石武良 李斌 张生武 曹宁 崔金虎 张玉斌 《农学学报》 2025年第5期48-61,共14页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当前土壤质量研究中最小数据集(MDS)选取的方法和指标,定量分析并指出土壤质量评价中最小数据集的热点和前沿,为中国土壤质量评价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通过检索1991-2022年CNKI和Web of Science...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当前土壤质量研究中最小数据集(MDS)选取的方法和指标,定量分析并指出土壤质量评价中最小数据集的热点和前沿,为中国土壤质量评价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通过检索1991-2022年CNKI和Web of Science相关文献,收集了文献中310个最小数据集进行筛选,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对年度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期刊进行共现分析,对关键词进行突现词和聚类分析。31年来该领域文献量逐步增加并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期刊载文量最多的为《土壤通报》《生态学报》和Ecological Indicators;主要研究热点表现在“农业管理对土壤质量影响、土壤退化与修复、土壤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应对及最小数据集筛选方法与模型构建”等方面;前期MDS在土壤质量评价中选用较多的主要为物理、化学指标,但随着土壤健康的发展,生物学指标逐步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MDS发文量仍为快速增长阶段,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起着重要节点作用;MDS核心指标为土壤有机质/碳(SOM/SOC)、pH、全氮、速效磷和容重;未来研究应注重在基于大数据平台构建不同尺度下静态评价与动态监测相结合的综合反映土壤功能的土壤健康质量评价框架体系,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与土壤质量变化相对应的MDS及其指标体系,构建精准反映土壤质量变化规律的评价模型与最优最小数据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CITESPACE 聚类分析 评价指标 土壤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质量评价
5
作者 张何普 杨庆楠 +1 位作者 徐金忠 肖洋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8,共10页
[目的]评价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秸秆覆盖免耕下不同坡位的土壤质量特征,为该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调控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CA),分别建立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耕地和传统耕作(CK)坡耕地... [目的]评价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秸秆覆盖免耕下不同坡位的土壤质量特征,为该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调控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CA),分别建立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耕地和传统耕作(CK)坡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计算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PCA,SQI-CA),通过与总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TDS)对比分析,筛选出最适合的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MDS),并对田间试验区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①试验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总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钾和有效磷组成。②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PCA)与总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TDS)的纳什有效系数和相关系数均高于聚类分析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CA),因此更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MDS-PCA)代替总数据集(TDS)进行土壤质量评价。③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SQI-PCA)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得出,试验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中,0.661)土壤质量最优,传统耕作(CK坡上,0.472)土壤质量最差。④制约NT处理坡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容重(0.156)和总孔隙度(0.132),CK处理坡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全磷(0.151)和速效钾(0.159)。[结论]秸秆覆盖免耕能够有效提高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并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与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坡耕地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复垦后的土壤质量评价与提升技术
6
作者 邱浩 全建平 王涛 《江西农业》 2025年第8期92-94,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导致土地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特别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以及不合理的农业耕作问题日益严重。其会使得土地失去原本的生产功能,同时也会威胁到生态环境,进而加剧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通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导致土地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特别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以及不合理的农业耕作问题日益严重。其会使得土地失去原本的生产功能,同时也会威胁到生态环境,进而加剧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通过落实土地复垦措施,能够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基于此,主要由土地复垦后的土壤质量评价与提升技术展开探究,正确认知土地复垦后土壤质量评价与提升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策略,旨在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土壤质量评价 提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典型造林困难地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春雨 廖晓宇 +6 位作者 黄鑫 杨利果 董于 杨喜田 冯志培 郭韶鑫 李喜梅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0-810,共11页
【目的】准确评估人工造林对困难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困难地土壤质量的监测与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洛阳市云梦山石质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10~20和20~30 cm土层的样本,综合选取11项物理化学评价指标作为全数据集,... 【目的】准确评估人工造林对困难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困难地土壤质量的监测与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洛阳市云梦山石质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10~20和20~30 cm土层的样本,综合选取11项物理化学评价指标作为全数据集,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筛选确定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构建土壤质量指数对研究区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1)研究区土壤全氮及全碳的含量极低,平均值分别为0.31和2.61 mg·g^(-1)。2)云梦山地区土壤质量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土壤pH值、脲酶、碳氮比和总孔隙度。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为0.037~0.604,平均值为0.322。大部分样地的土壤质量指数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0~10 cm土层的土壤质量指数远高于其他土层,10~20与20~30 cm土层的土壤质量指数较为接近。3)最小数据集与全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两者间的线性回归拟合程度较好(R^(2)=0.63),表明构建的最小数据集可以较好反映研究区的土壤质量状况。【结论】根据土壤质量分级标准,云梦山石质山地土壤质量整体为中等偏低水平,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因此对深层土壤质量的改良是今后植被恢复和重建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困难地造林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指数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最小数据集和改进灰色-TOPSIS的全国耕地土壤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加敏 陈敏 +2 位作者 刘洋 周广华 张郁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79-84,共6页
探究耕地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为指导农户行为及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中国土壤数据集(HWSD V2.1),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评价模型,对全国(港澳台除外)耕... 探究耕地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为指导农户行为及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中国土壤数据集(HWSD V2.1),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评价模型,对全国(港澳台除外)耕地土壤质量进行评价,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外部因子(年平均降水、年平均温度、人口密度和GDP)对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最小数据集能有效减少指标体系之间的相关性,改进灰色-TOPSIS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耕地土壤质量评估的准确性;(2)根据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结果,将耕地质量分为5个等级,从全国范围来看,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耕地土壤质量较好,而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内蒙古高原区耕地土壤质量则较差;(3)从地理探测器结果来看,年平均温度与年平均降水量共同对耕地土壤质量的解释程度大的省份共有20个,远远大于其他两两因子共同对耕地土壤的解释程度,2个因素交互作用效果大于单因子对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综上,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是影响耕地土壤综合质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数据集 灰色-TOPSIS 土壤质量评价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槽谷区侵蚀坡面的土壤质量评价及障碍因子 被引量:5
9
作者 石海龙 张林星 +3 位作者 甘凤玲 蒲俊兵 苟俊菲 刘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目的]为准确评价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侵蚀坡面的土壤质量特征,筛选出适用于该地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探析限制其土壤质量的障碍因子。[方法]以重庆市青木关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面的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裸地、玉米地... [目的]为准确评价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侵蚀坡面的土壤质量特征,筛选出适用于该地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探析限制其土壤质量的障碍因子。[方法]以重庆市青木关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面的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裸地、玉米地、辣椒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Norm值建立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并通过非线性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和隶属度函数对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面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1)喀斯特槽谷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MDS)包括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全磷;(2)通过非线性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得出,逆层坡土壤质量(0.519)优于顺层坡(0.451),其中逆层坡林地土壤质量最优(0.653),辣椒地土壤质量最差(0.426);(3)非线性评价方法在顺/逆层坡的决定系数(R 2)均高于隶属度函数,因此喀斯特槽谷区更适合采用非线性评分模型;(4)顺/逆层坡侵蚀坡面的土壤质量障碍因子差异显著,仅有全氮为共同的障碍因子。[结论]适当增加草地和乔木林的覆盖能提高喀斯特槽谷区土壤质量,研究结果可因地制宜地为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侵蚀坡面的土壤质量调控和生态恢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槽谷区 顺/逆层坡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及障碍因子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明朝 符忆华 +3 位作者 卢娇华 银彬吾 安冰 陈丽华 《桉树科技》 2024年第2期39-47,共9页
以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2013—2022年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土壤pH值、有机质、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等13个化学性质指标,采用秩和比综合评价法、优劣解距离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综合评价土壤质量;采用分层聚类法和... 以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2013—2022年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土壤pH值、有机质、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等13个化学性质指标,采用秩和比综合评价法、优劣解距离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综合评价土壤质量;采用分层聚类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引入土壤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评价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及障碍因子演变特性。结果表明:10年来桉树人工林整体呈现出酸度高、磷素严重缺乏、中微量元素部分缺乏的特征,土壤肥力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5种综合评价结果一致,2022年不同土壤深度肥力质量均高于2013年相同深度的土壤肥力质量,上层土壤肥力质量均优于下层土壤肥力质量。2013年和2022年桉树人工林13个化学性质指标中,共提取障碍因子18个,其中轻、重度障碍因子分别占比56.0%和44.0%;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交换性钙和镁含量在两个年度均为障碍因子,其中交换性钙和镁均为重度障碍因子。2013年的土壤障碍因子和重度障碍因子均高于2022年,2013桉树人工林土壤中重度障碍因子依次分别为全磷、速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全氮,而2022年的依次为交换性钙、pH值和交换性镁。桉树大面积、长时期经营后在一定程度上易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等级降低等问题,需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经营策略,减少土壤障碍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障碍因子 障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祁连山青海云杉森林土壤质量评价
11
作者 周欣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8期270-272,共3页
为了探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森林土壤质量情况,运用经典统计方法,分析了祁连山青海云杉森林土壤质量各项指标的均值与变化范围。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最小数据集筛选出5个指标,计算得到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平均值为0.583,评价结果表... 为了探究祁连山青海云杉森林土壤质量情况,运用经典统计方法,分析了祁连山青海云杉森林土壤质量各项指标的均值与变化范围。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最小数据集筛选出5个指标,计算得到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平均值为0.583,评价结果表明祁连山青海云杉森林土壤质量以低水平和较低水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青海云杉森林 土壤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最小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40
12
作者 梅楠 谷岩 +5 位作者 李德忠 梁尧 袁静超 刘剑钊 任军 蔡红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1-98,共8页
黑土作为吉林中部平原粮食主产区主要土壤类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吉林省典型黑土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1401个土壤样本,测定8项土壤理化指标及玉米产量。采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评价指标,... 黑土作为吉林中部平原粮食主产区主要土壤类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吉林省典型黑土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1401个土壤样本,测定8项土壤理化指标及玉米产量。采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评价指标,对于黑土耕层土壤进行质量评价,并综合土壤质量指数和产量提出评价指标的适宜范围。结果表明: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耕层容重、有机质、速效磷、pH构成,由全量数据集(Total Data Set,TDS)、重要数据集(Important Data Set,IDS)和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分别计算的土壤质量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716、0.771,表明MDS可以替代TDS对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进行评价。黑土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质量指数分布在0.22~0.75之间,均值为0.53,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土壤质量指数随产量先增加后降低。黑土耕层保持较高土壤质量及产量的评价指标适宜范围分别为:容重为1.23~1.43 g/cm^(3),酸碱度(pH值)为4.74~6.96,有机质为33.14~35.81 g/kg,有效磷为122.46~136.06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黑土耕层土壤质量诊断、提高黑土肥力及选择适合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及参数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耕层 最小数据集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红壤地区稻-稻-草轮作系统稻田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47
13
作者 王华 黄宇 +2 位作者 阳柏苏 黄璜 张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271-3281,共11页
在中亚热带红壤地区,利用定位研究方法,比较了5种不同的轮作模式,即早稻-晚稻-黑麦草、早稻-晚稻-黑麦草→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3/4黑麦草‖1/4紫云英、早稻-晚稻-紫云英、早稻-晚稻-冬闲,对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 在中亚热带红壤地区,利用定位研究方法,比较了5种不同的轮作模式,即早稻-晚稻-黑麦草、早稻-晚稻-黑麦草→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3/4黑麦草‖1/4紫云英、早稻-晚稻-紫云英、早稻-晚稻-冬闲,对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稻作系统相比较,在稻-草轮作模式下,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物理性状改善,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动物数量增加。在对土壤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定量地评价了5种轮作模式的土壤质量状况。“水分贮存功能”(AW E)、“土壤结构退化抑制功能”(RSSD)、“稻田作物品质和产量维持功能”(SCOP)其评价值以及最终的土壤质量指数(SQ I)都是稻-稻-3/4黑麦草‖1/4紫云英、稻-稻-黑麦草、稻-稻-紫云英3种轮作模式大于常规稻作模式,其中以稻-稻-3/4黑麦草‖1/4紫云英表现最优;“促使水分运移、提高水分有效性功能”(FWM A)功能在5种轮作模式中其评价值相等。结果还表明,土壤质量指数(SQ I)、土壤退化指数(SD I)和生物肥力指数(B IF)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此3种评价方法都能有效地评价研究试区稻田土壤质量。土壤退化指数(SD I)表明,稻-草轮作模式稻田土壤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常规稻作系统稻田土壤质量有轻微下降。稻田土壤蚯蚓丰富度与土壤质量指数(SQ I)、土壤退化指数(SD I)和生物肥力指数(B IF)都成显著的正相关,蚯蚓的丰富度可指示本研究试区稻田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轮作 黑麦草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功能 红壤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确定 被引量:84
14
作者 李桂林 陈杰 +1 位作者 孙志英 檀满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715-2724,共10页
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前,必须先从大量土壤理化、生物学参数中严格选取对土壤质量敏感的评价参数最小数据集(MDS)。考虑到目前经济转型期我国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各种土壤过程的深刻影响,通过以下3步选取土壤质量评价MDS:通过主成分分析(P... 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前,必须先从大量土壤理化、生物学参数中严格选取对土壤质量敏感的评价参数最小数据集(MDS)。考虑到目前经济转型期我国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各种土壤过程的深刻影响,通过以下3步选取土壤质量评价MDS: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计算各土壤参数在所有特征值≥1的主成分上的综合荷载;通过多变量方差分析定量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各土壤参数的贡献;通过均值多重比较确定了土地利用年限对土壤性质的定量影响。最后经过线性变换、分组、相关分析检验等过程,得到一个能最大限度的代表所有候选土壤参数而又尽可能少的损失这些候选参数所包含的土壤质量信息的最小数据集。该土壤质量评价MDS因子选取方法能很好地整合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定量影响,同时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并能外推到其它地区。通过将该方法分别应用在1985年及2004年采样分析的两套数据各12个土壤候选参数集上,得到了各包含6个因子的MDS及其在20a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发现MDS因子略有不同,但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土地利用变化 最小数据集 时间尺度 数理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区林参复合经营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伟玮 刘某承 +2 位作者 李文华 郑颖 王月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31-2641,共11页
林参复合经营是辽东山区典型的林下经济模式之一,而林下参的生长对于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其中,土壤质量是制约人参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对人参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蒙古栎纯林是辽东山区广泛分布的林... 林参复合经营是辽东山区典型的林下经济模式之一,而林下参的生长对于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其中,土壤质量是制约人参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对人参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蒙古栎纯林是辽东山区广泛分布的林参复合经营林分类型,选择3种林分下立地特征相似、人参种植年限不同的样地,测定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共25项指标,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和专家经验法构建了林参复合经营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并利用模糊数学法对不同样地土壤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参复合经营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容重、pH、有机质、速效K、全Zn、微生物量N、酸性磷酸酶和细菌共8项指标。此外,土壤质量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对照样地(0.764)>蒙古栎纯林对照样地(0.745)>针阔混交林14a人参样地(0.614)>蒙古栎纯林20a人参样地(0.385)>阔叶混交林12a人参样地(0.361)>阔叶混交林对照样地(0.354)>阔叶混交林6a人参样地(0.323)>阔叶混交林9a人参样地(0.308)>阔叶混交林3a人参样地(0.230),说明林分类型特征和人参种植年限对土壤质量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今后,在辽东山区林参复合经营发展过程中,可以该最小数据集为基础,充分考虑土壤质量状况,并适当进行管理,以保障人参健康生长,促进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参复合经营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模糊数学法 辽东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 被引量:43
16
作者 李桂林 陈杰 +1 位作者 檀满枝 孙志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5,共10页
基于研究区194个土壤样点数据,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其他相关统计方法确定了苏州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与先前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将土地利用方式及利用年限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作为进入MDS的衡量标准之一;此外,计算了每... 基于研究区194个土壤样点数据,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其他相关统计方法确定了苏州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与先前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将土地利用方式及利用年限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作为进入MDS的衡量标准之一;此外,计算了每个候选的土壤理化变量在所有主成分上的综合荷载,而不是只比较该变量在某一个主成分上的荷载就剔除其他变量,从而避免了丢失过多的土壤质量信息。最后对该方法的可靠性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验证,对54个黄泥土样点、77个黄松土样点及所有194个样点数据分别采用该MDS确定方法,得到了同样的最小数据集。这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加以完善后,本方法完全可以借鉴到其他地区,从而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由于我国地域广、各地情况差异大而采用不同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最后得到的评价结果难以比较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土地利用变化 多元统计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样数量与空间插值方法对华北平原典型区土壤质量评价空间预测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张贝尔 黄标 +4 位作者 赵永存 张晓光 孙维侠 胡文友 杨劲松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0-547,共8页
空间插值方法的差异以及采样数量不同对土壤质量评价空间分布的预测精度会产生影响。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山东省禹城市的土壤质量指数为例,从359个土壤采样点中抽取了340,170,90,50,30五个样本子集,通过普通克里格、简单克里格、... 空间插值方法的差异以及采样数量不同对土壤质量评价空间分布的预测精度会产生影响。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山东省禹城市的土壤质量指数为例,从359个土壤采样点中抽取了340,170,90,50,30五个样本子集,通过普通克里格、简单克里格、反距离加权法和样条函数法4种插值方法,分别对其空间变异和布局进行了解析和预测。结果表明:不同插值方法对预测精度影响不显著,而采样点数量则显著影响了土壤质量指数空间分布预测的精度。本文提出在华北平原县域尺度上,以土壤质量评价作为调查目的的土壤采样中,90个样点是比较适宜的采样数量。同时,将我们的结果与Cochran最佳采样数量计算公式获取的最佳采样量比较后发现,Cochran方法获取的最佳采样数量明显偏低,若不考虑实际的空间变异情况,仅仅使用Cochran公式可能会导致土壤质量空间预测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采样数量 空间插值方法 空间变异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安市平原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53
18
作者 张雯雯 李新举 +1 位作者 陈丽丽 冯书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6-109,共4页
土壤质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关系土地整理成败的关键。该文以泰安市平原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壤质量为研究对象,对土壤质量进行了定量化评价。在利用GPS进行野外采样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整理后1a、2a和4a地块为采样点。通过室内化学分析... 土壤质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关系土地整理成败的关键。该文以泰安市平原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壤质量为研究对象,对土壤质量进行了定量化评价。在利用GPS进行野外采样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整理后1a、2a和4a地块为采样点。通过室内化学分析,得到了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在具体的土壤质量评价时,根据研究区特点,选用速效养分、有机质、pH值、容重和电导率作为基本的评价因子,并在ArcGIS下对采样点属性进行kriging插值形成综合指标值分布图和土壤质量等级分布图。结果表明:整理后4a的地块养分分布最不均一,土壤质量较整理后1a和2a的地块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Ⅰ、Ⅱ、Ⅲ等级占了整个地块面积的56.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 土地整理 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塔里木河上游绿洲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61
19
作者 贡璐 张雪妮 冉启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2-689,共8页
以塔里木河上游绿洲阿拉尔垦区为靶区,综合考虑表征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14个土壤指标,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最小数据集并评价土壤质量,同时与不含土壤酶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 以塔里木河上游绿洲阿拉尔垦区为靶区,综合考虑表征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14个土壤指标,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最小数据集并评价土壤质量,同时与不含土壤酶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适用的最小数据集(MDS)包括:土壤水分、全盐、全氮和过氧化氢酶活性;(2)研究区棉田、新开垦农田、果园和林地等大部分耕地土壤质量属于中等及以上水平(SQI≧0.5的占78.12%),大部分分布于河岸及绿洲区域;(3)不包含土壤酶活性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使土壤全盐含量的权重降低,且导致土壤质量评价结果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酶活性 最小数据集 绿洲 塔里木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梦云 安韶山 +1 位作者 常庆瑞 俞文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37,59,共4页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较为科学的评价依据隶属函数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实现了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同时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问题。通过对研究区域土壤质量的评价,充分表明...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较为科学的评价依据隶属函数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实现了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同时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问题。通过对研究区域土壤质量的评价,充分表明了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于土壤的改良效果存在明显差别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土壤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 土地利用方式 改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