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用缓控释配方肥对水稻田面水氮浓度动态变化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解开治 徐培智 +5 位作者 陈建生 杨少海 张发宝 唐拴虎 黄旭 顾文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3-26,共4页
以南方典型水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的研究方法,对施用缓/控释配方肥水稻田面水中氮素主要形态的浓度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探讨了与氮素转化密切相关的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插秧后15d和22d田面水中铵态氮、硝态氮... 以南方典型水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的研究方法,对施用缓/控释配方肥水稻田面水中氮素主要形态的浓度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探讨了与氮素转化密切相关的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插秧后15d和22d田面水中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含量为农民习惯施肥处理(T2)>缓/控释配方肥处理(T1)>田间排水沟中水样>不施肥处理(T3)。插秧后75d田面水中氮含量的情况变化较大,3个处理中T3处理田面水中铵态氮含量最低,硝态氮、总氮含量最高。就总体趋势而言,田面水氮素流失主要以铵态氮为主,随时间推移不断下降。随施肥天数的增长,土壤脲酶活性总体呈降低的趋势。T2处理降幅最大,T1处理次之,T3处理最小。在各处理中,氨氮/总氮比与土壤脲酶活性均达到了显著正相关水平,即氨氮占总氮的比例随脲酶活性的增强而增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氮素转化相关因子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分异。说明水稻生产中施用缓/控释配方肥对减少流溪河流域稻田氮的面源污染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配方肥 水稻 田面水 氮素 动态变化 土壤脲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焦晓光 隋跃宇 张兴义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4期494-496,共3页
利用空间移位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及土壤铵态氮含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玉米生育期的变化是:灌浆期>大喇叭口期>收获期;在5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土壤脲酶活性、... 利用空间移位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及土壤铵态氮含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玉米生育期的变化是:灌浆期>大喇叭口期>收获期;在5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北安>嫩江>海伦>德惠>梨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脲酶活性 有机质 土壤NH4+-N含量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安牛心套堡退化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盐碱化草甸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丽妍 杨成林 +2 位作者 柳洪良 王尊 徐惠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1期53-55,60,共4页
2006年7-10月对大安牛心套堡退化羊草盐碱化草甸的土壤脲酶活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安牛心套堡退化羊草盐碱化草甸上,土壤脲酶活性随月份变化和土壤的垂直深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月份变化规律上... 2006年7-10月对大安牛心套堡退化羊草盐碱化草甸的土壤脲酶活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安牛心套堡退化羊草盐碱化草甸上,土壤脲酶活性随月份变化和土壤的垂直深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月份变化规律上反映出上层土壤脲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10月,达到64.05 NH3-Nmg/100g土·24h;最低值出现在9月,达到28.89 NH3-Nmg/100g土·24h;中层土壤脲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达到18.89 NH3-Nmg/100g土·24h;最低值出现在9月达到6.55 NH3-Nmg/100g土·24h;底层土壤脲酶活性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达到8.11 NH3-Nmg/100g土·24h;最低值出现在8月,为0 NH3-Nmg/100g土·24h。在土壤垂直深度的变化规律上反映出上层土壤脲酶活性至下层土壤脲酶活性逐渐下降。图4,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安牛心套堡 盐碱化草甸 土壤脲酶活性 动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配施对西瓜果实营养积累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史雅静 庞月 +4 位作者 王玉荣 王辉 杜丙久 刘佳良 张柏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6期133-136,共4页
[目的]研究西瓜膨瓜期不同肥料配施对西瓜果实营养积累及土壤根际脲酶活性的影响,为西瓜优质生产及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蚓粪、鸡粪、化肥不同配施处理对西瓜叶绿素、果实营养积累及土壤脲... [目的]研究西瓜膨瓜期不同肥料配施对西瓜果实营养积累及土壤根际脲酶活性的影响,为西瓜优质生产及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蚓粪、鸡粪、化肥不同配施处理对西瓜叶绿素、果实营养积累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CK)相比,追施膨瓜肥的不同处理不仅对西瓜叶绿素含量、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甜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对西瓜根际土壤脲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含有有机肥的各处理脲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单施化肥处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综合比较各项指标,鸡粪与蚓粪(JY)配施处理西瓜果实营养积累效果更佳,是较理想的配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蚓粪 叶绿素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土壤脲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书涛 《山东农业科学》 2007年第6期89-91,共3页
为正确评价典型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程度,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的脲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关于土壤化学性质的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解释94.48... 为正确评价典型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程度,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的脲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关于土壤化学性质的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解释94.48%酶活性变化。含盐量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显著的直接效应,pH值对土壤脲酶活性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土壤脲酶活性 化学性质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甲烷熏蒸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赵云 王秋霞 +2 位作者 郭美霞 宋兆欣 曹坳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6-618,共3页
溴甲烷是一种高效、广谱熏蒸剂,用于土壤消毒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啮齿动物和杂草。因此,溴甲烷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优良的土壤熏蒸剂,但溴甲烷是一种显著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 溴甲烷是一种高效、广谱熏蒸剂,用于土壤消毒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啮齿动物和杂草。因此,溴甲烷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优良的土壤熏蒸剂,但溴甲烷是一种显著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发达国家于2005年、发展中国家将于2015年全面淘汰溴甲烷。在1998年和2002年度甲基溴技术选择委员会的评估报告中提出的用于土壤消毒的替代品/替代技术有40余种,其中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替代品包括碘甲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脲酶活性 土壤熏蒸剂 碘甲烷 蒙特利尔议定书 土壤消毒 消耗臭氧层 发展中国家 溴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尕海湿地不同退化梯度土壤脲酶与蛋白酶活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常文华 马维伟 +2 位作者 李广 徐国荣 宋良翠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4-531,共8页
为探讨高寒湿地退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种不同退化梯度的0~10、10~20和20~40 cm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化梯度土壤脲酶与蛋白酶活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 为探讨高寒湿地退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种不同退化梯度的0~10、10~20和20~40 cm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化梯度土壤脲酶与蛋白酶活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退化梯度加剧,土壤含水量降低,温度升高;土壤脲酶活性在0~40 cm土层中表现为随退化加剧而逐渐降低,而蛋白酶活性趋势恰好相反;除重度退化外,其他退化梯度土壤两种酶活性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0~40 cm土层中脲酶与蛋白酶活性分别在7、8月和6、7月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蛋白酶活性和温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蛋白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氮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含水量和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硝态氮显著负相关(P<0.05)。沼泽化草甸退化显著增加土壤表层脲酶活性而降低蛋白酶活性;温度对土壤脲酶与蛋白酶活性起促进作用,含水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对土壤蛋白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海湿地 沼泽化草甸 土壤脲酶活性 土壤蛋白酶活性 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EM菌对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脲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翠环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58,共3页
采用EM菌有机肥和普通有机肥分别施用于毛竹林,并对毛竹笋生产状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脲酶活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用EM菌有机肥处理比普通有机肥处理出笋数、笋毛产量和笋净产量分别高出13.7%、16.9%和22.2%,土壤微生物生... 采用EM菌有机肥和普通有机肥分别施用于毛竹林,并对毛竹笋生产状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脲酶活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用EM菌有机肥处理比普通有机肥处理出笋数、笋毛产量和笋净产量分别高出13.7%、16.9%和22.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高出32.7%,土壤脲酶活性高出18.7%。由此可见,EM菌有机肥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毛竹笋生产用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EM菌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脲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银杏叶多酚提取工艺及对脲酶抑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桃云 邱业先 +3 位作者 汪金莲 杨磊 薛凯 王罗玲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99-1005,共7页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银杏叶多酚的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甲醇体积分数、超声波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作为考察因素,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银杏叶多酚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另...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银杏叶多酚的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甲醇体积分数、超声波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作为考察因素,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银杏叶多酚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另外对银杏叶多酚抑制脲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银杏叶多酚的最优提取条件为:甲醇体积分数67%、超声波功率350W、超声温度61℃、超声时间3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银杏叶多酚的得率为6.34%。当银杏叶多酚含量为46.11mg·mL-1时,银杏叶多酚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率可达50%。因此,银杏叶多酚是一种较好的土壤脲酶抑制剂,可以用于提高尿素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多酚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超声波提取 土壤脲酶活性 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对低温季节西南亚高山森林表层土壤脲酶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丽红 黄雪菊 +2 位作者 秦纪洪 孙辉 李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0-65,共6页
土壤脲酶(URE)活性易受到温度、地表覆盖(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土壤水热动态等的影响,是常用的表征土壤中有机态氮转化与矿化状况的生物活性的指标之一。为探索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对低温季节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以低温季节... 土壤脲酶(URE)活性易受到温度、地表覆盖(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土壤水热动态等的影响,是常用的表征土壤中有机态氮转化与矿化状况的生物活性的指标之一。为探索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对低温季节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以低温季节亚高山针叶林均质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4种不同覆盖处理(裸露地表、凋落物覆盖、积雪覆盖、凋落物和积雪同时覆盖)进行原位培养,对各处理在低温季节(11月至翌年5月)表层(0—10cm)和下层(10—20cm)土壤进行采样并分析其脲酶活性动态。结果表明:(1)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脲酶活性在低温季节仍相对较高;整体呈现出先增高,随后急剧降低,到低温末期达到峰值的变化趋势。(2)整个低温季节凋落物和积雪对URE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凋落物和积雪两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动态格局深刻影响着亚高山森林的生态过程,亚高山森林高海拔土壤脲酶活性可以作为低温季节高海拔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一个短期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低温季节 土壤脲酶活性 覆盖 低温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处理对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顺 尹娟 +1 位作者 张海军 王臣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7-73,共7页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农田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马铃薯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脲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0~20 cm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随马铃薯生育期阶段的推进呈现出...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农田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马铃薯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脲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0~20 cm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随马铃薯生育期阶段的推进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而土壤脲酶活性则呈升高的变化趋势;中水中氮(W2N2)有利于增加土壤酶活性,而低水高氮(W1N3)则不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中水中氮(W2N2)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分别为53698.95 kg/hm^(2)和96.4%;0~2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马铃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与马铃薯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中水中氮(W2N2)为最佳的处理,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的提高和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推荐W2N2处理(灌溉定额为1500 m^(3)/hm^(2),施氮量为210 kg/hm^(2))作为宁夏中部干旱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水氮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水氮处理 水氮耦合 土壤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土壤脲酶活性 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与施氮制度对土壤氮素及小麦产量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亚斌 胡发龙 +2 位作者 韩梅 李正鹏 赵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4期57-64,74,共9页
【目的】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光热资源,优化麦后复种绿肥栽培模式及施氮制度,提高绿肥培肥效果。【方法】试验设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油菜(W-R),春小麦-箭筈豌豆×油菜(W-VR,箭筈豌豆与油菜混播,播量比8∶1)3种复种模式,小... 【目的】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光热资源,优化麦后复种绿肥栽培模式及施氮制度,提高绿肥培肥效果。【方法】试验设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油菜(W-R),春小麦-箭筈豌豆×油菜(W-VR,箭筈豌豆与油菜混播,播量比8∶1)3种复种模式,小麦和绿肥的施氮量按总施氮量的100%和0%(N_(1))、80%和20%(N_(2))两种施氮制度分配。研究小麦复种绿肥模式和施氮制度对小麦农田土壤氮素特征和小麦产量的互作效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绿肥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互作对小麦农田土壤氮素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在0~30 cm土层施氮制度N_(2)与N_(1)差异显著(P<0.05),N_(2)处理较N_(1)处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38%~17.96%、12.58%~17.31%、4.72%~8.94%和4.55%~20.51%,小麦籽粒产量增加了10.85%~13.06%。在N_(2)处理下,在0~30 cm土层W-VR模式较W-V和W-R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7.30%和18.85%,土壤铵态氮含量提高10.89%和28.78%,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89%和11.36%,土壤脲酶活性提高7.76%和22.39%;且W-VR较W-R籽粒产量增加10.80%。【结论】在青藏高原地区,麦后混播箭筈豌豆和油菜,且小麦和绿肥的施氮量按总施氮量的80%和20%分配可显著提高小麦农田土壤氮素含量,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是该区域较为理想的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和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绿肥 硝态氮 铵态氮 土壤全氮 土壤脲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