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与施肥对旱地玉米田土壤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浩 王淑兰 +1 位作者 徐宗贵 李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6-864,共9页
为探究保护性耕作与施肥对渭北旱地春玉米田土壤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于2013—2015年在渭北旱塬实施了春玉米耕作与施肥田间试验,共设置6种耕作与施肥处理:翻耕+低肥(A1)、免耕+高肥(A2)、深松+平衡施肥(A3... 为探究保护性耕作与施肥对渭北旱地春玉米田土壤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于2013—2015年在渭北旱塬实施了春玉米耕作与施肥田间试验,共设置6种耕作与施肥处理:翻耕+低肥(A1)、免耕+高肥(A2)、深松+平衡施肥(A3)、翻耕+无肥(B1)、免耕+无肥(B2)和深松+无肥(B3),测定了春玉米休闲期与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和收获时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保护性耕作能显著提高旱地玉米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与传统翻耕处理B1相比,休闲期,B2和B3播前土壤蓄水量分别提高23.39 mm和27.73 mm(P<0.05);耕作处理区,B2和B3全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平均提高13.41 mm和15.70 mm;耕作施肥处理区,A2、A3土壤蓄水量较A1分别提高13.15 mm、19.54 mm。2)平衡施肥能有效提高玉米全生育期平均土壤蓄水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全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平均提高6.79 mm(P<0.05)。3)保护性耕作与施肥能提高玉米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耕作无肥处理区,与B1比较,B3处理产量提高212~576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83~2.21 kg×hm^(-2)×mm^(-1);耕作施肥处理区,A3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最为显著,产量较A1提高659~1 49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65~3.82 kg×hm^(-2)×mm^(-1)(P<0.05)。3种施肥方式下以氮、磷、钾平衡施肥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4)对耗水量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抽雄—灌浆生育阶段土壤耗水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保护性耕作提高玉米生长初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春玉米抽雄—灌浆期土壤水分,增加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利于玉米籽粒产量的提高。因此在渭北旱地春玉米田,深松与平衡施肥组合能提高春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是该地区玉米高效生产较为适宜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保护性耕作 土壤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集水方式对玉米田耗水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冯良山 孙占祥 +4 位作者 肖继兵 刘洋 侯志研 田建全 尹晓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3-216,共4页
针对辽西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突出问题,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T1)、垄覆膜沟覆膜种植(T2)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T3)3种一元或二元覆盖微集水模式的效果。本试验条件下T2的保水效果最好,其次为T3,再次为T1,玉米生育... 针对辽西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突出问题,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T1)、垄覆膜沟覆膜种植(T2)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T3)3种一元或二元覆盖微集水模式的效果。本试验条件下T2的保水效果最好,其次为T3,再次为T1,玉米生育期内分别比对照少耗水49.87,43.06,29.39 mm。同时,微集水模式可以降低作物的需水量,T2、T3和T1分别较对照生育期内需水量减少81.66,69.20,48.45 mm,生育期平均作物系数分别较传统模式降低0.12,0.16,0.09。集水种植各种栽培模式与传统种植相比都不同程度地增加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尤以T3和T2提高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集水 土壤耗水量 作物需水量 作物系数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6
3
作者 赵亚丽 郭海斌 +2 位作者 薛志伟 穆心愿 李潮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97-1807,共11页
为探讨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制下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适宜模式,2010—2012年进行了两年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比较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 为探讨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制下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适宜模式,2010—2012年进行了两年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比较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发现深松(耕)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农田耗水量,降低休闲期农田耗水量,提高作物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茎秆伤流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相比,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作物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9.3%和22.9%,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18.0%和19.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5.9%和15.1%,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与本试验相似环境条件下,宜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合深松或深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耗水量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草田地下滴灌适宜冬灌量 被引量:4
4
作者 杜建民 王占军 +1 位作者 俞鸿千 季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6-172,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冬灌量对苜蓿越冬和返青期土壤水热状况、返青期苜蓿生长及第一茬饲草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冬灌量水分梯度(T1为600 m^3·hm^-2、T2为900 m^3·hm^-2、T3为1200 m^3·hm^-2,以1500 m^3·hm... 为了研究不同冬灌量对苜蓿越冬和返青期土壤水热状况、返青期苜蓿生长及第一茬饲草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冬灌量水分梯度(T1为600 m^3·hm^-2、T2为900 m^3·hm^-2、T3为1200 m^3·hm^-2,以1500 m^3·hm^-2为CK),开展地下滴灌不同冬灌量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苜蓿草田不同冬灌量对土壤水热状况影响差异明显,各处理冻融期历时为CK=T3<T2<T1,分别达6、6、12 d和18 d,冻结期历时为CK<T3<T2<T1,分别达51、61、63 d和67 d,随灌水量的增加冻融期和冻结期历时变短且延迟;消融期随冬灌量增加历时延长且逐步提前,各处理消融期历时为CK>T3=T2>T1,相差在1~4 d之间,以CK的3月5日结束期为最早。在苜蓿越冬期内,各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随冬灌量的增加而增加,T1耗水量为53.70 m^3·hm^-2,T2为102.95 m^3·hm^-2,T3为301.5/hm^2,CK为469.16 m^3·hm^-2,且以40~60 cm土层耗水量最高;6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变化表现不一致,T1和T2贮水量增加且增幅随冬灌量增加而下降,T3和CK贮水量下降,且随冬灌量增加降幅增大。在苜蓿返青期始末,各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均呈消耗状态,以冬灌量900 m^3·hm^-2的T2土壤贮水消耗量为最高值,达212.87 m^3·hm^-2。越冬率、第一茬草产量均与冬灌量呈正相关关系,一级分枝数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苜蓿越冬率、一级分枝数、第一茬草产量、越冬期和返青期耗水量为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进行综合评价,各处理隶属函数平均值大小为:T2>T3>T1>CK,认为宁夏灌区苜蓿草田地下滴灌最优冬灌灌水量为T2处理(900 m^3·hm^-2),有利于提高冬灌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改善苜蓿越冬、返青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地下滴灌 冬灌量 土壤水量 土壤耗水量 冻融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不同温型小麦农田水分利用状况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严菊芳 张嵩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69,共4页
根据陕西合阳农田土壤湿度和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NR9405”农田的土壤湿度,并用A.P康斯坦丁诺夫法计算了田间蒸散量。结果表明,在返青到成熟期,冷型小麦“陕229”0~30cm土层的土壤蒸发较暖型小麦... 根据陕西合阳农田土壤湿度和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NR9405”农田的土壤湿度,并用A.P康斯坦丁诺夫法计算了田间蒸散量。结果表明,在返青到成熟期,冷型小麦“陕229”0~30cm土层的土壤蒸发较暖型小麦低;而在拔节~灌浆期,土壤日耗水量冷型小麦较暖型小麦偏高31.6%~33.3%,且农田蒸散量显著偏高。表明冷型小麦由于旺盛的蒸腾作用耗水较多,土壤蒸发相对较少,能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型小麦 土壤湿度 土壤水量 蒸散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对夏花生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高建强 曲杰 +1 位作者 程亮 张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77-80,共4页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不同灌溉方式处理,并在准确调查降水量、灌水量和土壤贮水量的基础上研究花生膜下滴灌技术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较常规灌溉产量提高17.32%;膜下滴灌总水分利用效率为2.044 kg/m^3,较常规灌...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不同灌溉方式处理,并在准确调查降水量、灌水量和土壤贮水量的基础上研究花生膜下滴灌技术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较常规灌溉产量提高17.32%;膜下滴灌总水分利用效率为2.044 kg/m^3,较常规灌溉提高23.80%,其灌水的水分利用效率为6.935 kg/m^3。因此,膜下滴灌能改善水分在不同时间的分布,协调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促进荚果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膜下滴灌 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水量 土壤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曲线拟合的烤烟灌溉参数分析
7
作者 尹小雨 钱泊廷 +1 位作者 林铄明 张航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第8期79-80,82,共3页
文章以昭通地区烟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烤烟生长各个阶段的土壤耗水量变化以及烤烟的灌溉参数。结果表明:在烤烟生育期内烟田土壤耗水量与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根据烤烟不同生育期需要的土壤含水率与土壤耗水量的变化,计算得到不同的灌溉... 文章以昭通地区烟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烤烟生长各个阶段的土壤耗水量变化以及烤烟的灌溉参数。结果表明:在烤烟生育期内烟田土壤耗水量与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根据烤烟不同生育期需要的土壤含水率与土壤耗水量的变化,计算得到不同的灌溉周期及灌溉量,再配合喷灌技术,达到提高烟草品质、产量且节水灌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土壤含水率 土壤耗水量 灌溉周期 灌溉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调查与建议
8
作者 夏东华 《安徽林业科技》 2000年第1期28-29,共2页
<正> 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在许多著作中主要介绍了以下功能:一、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作用;二、林地土壤的水分渗透和贮存;三、森林的防蚀固土功能。本文试图阐述树木蒸腾作用土壤耗水量为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重要功能以及树木的这一功... <正> 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在许多著作中主要介绍了以下功能:一、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作用;二、林地土壤的水分渗透和贮存;三、森林的防蚀固土功能。本文试图阐述树木蒸腾作用土壤耗水量为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重要功能以及树木的这一功能在封山育林、水土保持林营造中的指导作用。 1 树木蒸腾作用土壤耗水量树木利用根系从林地土壤中吸收液态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水源涵养作用 树木蒸腾作用 土壤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9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4-58,63,共6页
针对农田残膜对土壤污染日趋加重的现象,在河西绿洲灌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了可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及露地栽培玉米对比试验,探讨可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相关农艺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降1、... 针对农田残膜对土壤污染日趋加重的现象,在河西绿洲灌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了可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及露地栽培玉米对比试验,探讨可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相关农艺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降1、降2、降3三种降解地膜覆盖均能明显提高玉米苗期和拔节期节根层数、节根条数及根干重,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株高、叶面积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穗粒数增加20.25%~20.79%、千粒重提高14.44%~21.69%,产量增加37.88%~47.01%。可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间差异不显著。与普通膜相比,降1膜经济产量、地上部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66%、1.68%,降2、降3膜仅降低6.50%~7.08%、6.38%~7.17%。但在玉米灌浆中期至成熟期,降2、降3膜阶段耗水量增幅高达7.21%、12.86%,而阶段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则下降了15.31%、12.61%。说明覆膜后期,降解膜2、3保墒效果急剧下降。研究认为,可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可行的,建议生产企业延长降2、降3膜的稳定期,提高其在玉米生育后期的保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地膜 生长发育 土壤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