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设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1
作者 周珺 王莹 +3 位作者 孙德龙 付瑞桐 安晶 张玉玲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68,共9页
以连续8年设施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选择不施肥(CK)、4个单施化肥(N0PK、N1PK、N2PK、N3PK)、有机肥(M)和4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0PK、MN1PK、MN2PK、MN3PK)共10个处理,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设施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高... 以连续8年设施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选择不施肥(CK)、4个单施化肥(N0PK、N1PK、N2PK、N3PK)、有机肥(M)和4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0PK、MN1PK、MN2PK、MN3PK)共10个处理,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设施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高、中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50 cm土层,各施肥措施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加深呈逐渐下降趋势。与CK相比,单施化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影响不显著,单施有机肥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均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104.9%~135.3%和97.6%~139.6%,也可显著提高0~5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33.8%~235.5%和33.8%~251.3%。在0~20 cm土层,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显著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76.8%~174.7%;有机肥与中量化肥配施(MN2PK)处理施入有机肥中有机碳固定率为最大,平均为26.6%。在0~20 cm土层,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显著提升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高活性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99.6%~259.4%和122.2%~330.7%;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其中高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953)。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高和中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P<0.05),土壤活性及其高和中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在设施番茄栽培条件下,连续8年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高活性组分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高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设施土壤肥力,改善了设施土壤质量;有机肥与中量化肥配施(MN2PK)是设施番茄可持续生产较为合理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活性有机 土壤管理指数 设施番茄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及其生物炭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36
2
作者 张影 刘星 +3 位作者 任秀娟 李东方 吴大付 陈锡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3-159,165,共8页
以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壤质潮土和砂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生物炭与不同腐殖化程度的传统有机物料(秸秆和腐熟鸡粪)单施及配施对壤质潮土和砂土有机碳储量、活性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了小麦秸... 以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壤质潮土和砂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生物炭与不同腐殖化程度的传统有机物料(秸秆和腐熟鸡粪)单施及配施对壤质潮土和砂土有机碳储量、活性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了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和制炭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及生物炭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相同添加量下,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升效果优于秸秆和腐熟鸡粪,在壤质潮土和砂土上分别较对照提升了63.15%和115.62%。另外,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稳态碳含量和土壤碳库指数(CPI),但降低了土壤碳素有效率(SC)和碳库活度指数(AI),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POXC)和碳库管理指数(CMPI)无显著影响,添加秸秆显著增加了2种土壤POXC含量、基础呼吸和CPMI。进一步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发现,秸秆可在培养前期(0~37天)大幅度提升2种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秸秆制炭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此外生物炭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调控作用受其施用量、外源活性有机碳输入和土壤类型的影响,高量生物炭(2%)对非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矿化表现出较强的负激发效应,而低量生物炭(0.55%)对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矿化表现出较明显的负激发效应。因此,从"固碳减排"角度考虑,秸秆制炭还田是更合理的利用方式,且应根据土壤施肥管理措施和土壤类型考虑生物炭的施用量,添加质量比为2%的生物炭可显著抑制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降低CO2排放,但应避开秸秆快速腐解期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生物炭 土壤管理指数 有机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肖小平 唐海明 +5 位作者 聂泽民 郭立君 刘征鹏 汤文光 汪柯 杨光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02-1208,共7页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分析了黑麦草–双季稻(T1)、紫云英–双季稻(T2)和油菜–双季稻(T3)3种种植模式不同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对土壤耕层(0~20 cm)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对照)相比,T1、T2和T3处理的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均提高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CK。其中,各处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早稻收获时T1、T2和T3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6.73%、10.53%和4.79%,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4.16%、6.20%和2.37%;T1和T2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早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加10.52%和21.52%,晚稻收获时两年平均分别增加11.99%和15.59%。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总的来说,各处理中以紫云英残茬还田的效果为最好,黑麦草和油菜残茬还田的效果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覆盖作物 残茬还田 双季稻 总有机 活性有机 土壤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淤土农田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对施肥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赵营 郭鑫年 +2 位作者 罗健航 陈晓群 马芸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22,共7页
为了探讨施肥对灌淤土水旱轮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特征,寻求合适的土壤增碳措施,在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春小麦-春玉米轮作体系中,通过3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有机肥配... 为了探讨施肥对灌淤土水旱轮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特征,寻求合适的土壤增碳措施,在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春小麦-春玉米轮作体系中,通过3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化肥+玉米秸秆(NPK+S)和农民习惯施肥(CON)6个不同施肥措施对0~20 cm耕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等氮素供应水平下,无论水田或旱地,NPK、M、NPK+M和NPK+S处理都能达到土壤增碳效果,3年的土壤培肥后,其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达10.03~10.60 g·kg^(-1)和3.00~4.35 g·kg^(-1),与试验前(9.92 g·kg^(-1)和2.48g·kg^(-1))相比分别提高了1.2%~6.8%和20.8%~75.2%,M处理显著高于CK。施用有机肥3 a以上,才能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碳库活度、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因此,从土壤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提升的角度考虑,应在平衡施用NPK的基础上,提倡水旱轮作农田长期增施有机肥来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淤土农田 水旱轮作 施肥 土壤总有机 土壤活性有机 土壤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朱长伟 陈琛 +6 位作者 牛润芝 李洋 姜桂英 杨锦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1-682,共12页
为探究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在豫北潮土区,于2016—2020年小麦季以3年为一个轮耕周期,设置5个处理: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浅旋耕(DT-RT-SRT)、深耕-浅旋耕-... 为探究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在豫北潮土区,于2016—2020年小麦季以3年为一个轮耕周期,设置5个处理: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浅旋耕(DT-RT-SRT)、深耕-浅旋耕-浅旋耕(DT-SRT-SRT)、深耕-浅旋耕-旋耕(DT-SRT-RT)。测定并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0~5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LOC)、稳态有机碳(NLOC)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各轮耕处理均能降低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0~20 cm土层, DT-SRT-SRT处理的SOC、LOC和NLOC含量最高,分别为11.54 g·kg^(-1)、3.31 g·kg^(-1)和8.30 g·kg^(-1);而相较于RT-RT-RT处理,DT-SRT-RT处理显著增加10~40 cm土层SOC、LOC和NLOC含量;且各轮耕处理降低了LOC/SOC,但提高了NLOC/SOC,尤其是20~40 cm土层,最高增长7.5%。试验期内,各轮耕处理均能提高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 2019年0~30 cm土层, DT-SRT-SRT处理有机碳储量最高,为36.64 Mg·hm^(-2);但在2019和2020年, 0~40 cm土层, DT-SRT-RT处理的有机碳储量均为最高,与RT-RT-RT处理相比分别提高12.8%和9.7%。随耕作年限的不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019年, DT-SRT-RT处理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中的活度指数,CPMI相对较低,最高降幅为4.3%。而2020年, DT-SRT-RT处理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的碳库指数和CPMI,CPMI最高为108.5。综合以上分析,深耕-条旋耕-旋耕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SOC、LOC和NLOC,增加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具有明显的固碳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模式 潮土 土壤有机储量 土壤管理指数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桂林 曹鹏 刘章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73,162,共4页
2008-2010年在丹江口库区坡耕地进行了保护性耕作试验,观测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坡耕地土壤养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改善土壤养分和碳库管理指数上存在差异",免耕+秸秆覆盖"(NTS)在土壤全... 2008-2010年在丹江口库区坡耕地进行了保护性耕作试验,观测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坡耕地土壤养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改善土壤养分和碳库管理指数上存在差异",免耕+秸秆覆盖"(NTS)在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保持上均表现出了相对较好的效果。相对于传统的坡耕地种植模式,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促使土壤系统向着良性方向转变,其中改善措施以"免耕+秸秆覆盖"(NTS)最为明显,相对传统耕作(T)增加了32.73%,其次为横坡垄作(CSP),最后为免耕(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土壤养分 土壤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景电灌区次生盐碱地枸杞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涛 马全林 +4 位作者 贾志清 李银科 王耀琳 张晓娟 马俊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57-1766,共10页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Lycium barbarum)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 以景泰红跃村典型次生盐碱地枸杞(Lycium barbarum)林为研究对象,基于CENTURY模型模拟枸杞生长过程中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次生盐碱地开垦种植枸杞使得土壤总有机碳发生了显著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倒"V"型变化趋势。枸杞林土壤有机碳在幼苗生长阶段(1-4年)快速增加,呈"碳汇"趋势,在成熟阶段土壤总有机碳逐渐降低,随着枸杞生长衰老(8-12年),土壤有机碳降低到开垦前土地的水平。2)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表明次生盐碱地种植枸杞在生长初期可提高土壤肥力,但是随着枸杞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性质呈恶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过程与当前大量灌水、施化肥有极大的关系。如果不改变当前的农田管理措施,在未来20-30年内枸杞林地极有可能转变为一个弱的碳排放源。因此,改变当前的农田耕作方式,增加有机肥投入,采用科学灌水设备等对提高枸杞林土壤质量,增加固碳效益和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碱地 枸杞林 土壤有机 CENTURY模型 土壤碳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崔凤娟 刘景辉 +2 位作者 李立军 高婕 李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5-200,共6页
为探索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内蒙古武川县旱作免耕覆盖耕作模式下农田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素有效率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比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碳、微生物量... 为探索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内蒙古武川县旱作免耕覆盖耕作模式下农田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素有效率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比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及易氧化碳的含量及土壤碳库各项指数,且免耕同一留茬高度不同覆盖量处理间各项指标值差异显著,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各项指标值也增加。土壤易氧化碳与碳素有效率A、B、C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991,易氧化碳作为土壤活性碳的指标可以更灵敏更直接地反映土壤有机碳短期的变化状况,免耕秸秆覆盖对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库中各项指标值的贡献大于传统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秸秆覆盖 可溶性 微生物量 易氧化 土壤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和常规管理对茶园土壤固碳的影响——以林地为对照 被引量:2
9
作者 郑玉婷 黄鑫慧 +6 位作者 李浩 王彪 李攀锋 崔吉晓 隋鹏 高旺盛 陈源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为探究有机和常规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常规管理茶园、有机管理茶园和附近自然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通过测定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非活性有机碳(NLOC)、... 为探究有机和常规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常规管理茶园、有机管理茶园和附近自然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通过测定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非活性有机碳(NL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计算土壤各组分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以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研究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常规管理茶园的SOC含量和储量分别比自然林地低48.67%~51.94%和27.25%~35.71%(P<0.05),而有机管理茶园的SOC含量和储量比常规管理茶园分别高52.09%~62.86%、15.54%~20.26%(P<0.05)。2)常规管理茶园的EOC、NLOC、POC和MOC含量均低于自然林地(P<0.05),而有机管理茶园的EOC、NLOC、POC和MOC含量比常规管理茶园分别高出46.39%~57.89%、54.24%~66.15%、80.87%~121.01%和40.07%~46.28%(P<0.05)。3)与自然林地相比,常规管理茶园的POC/SOC、NLOC/SOC较低,有机管理茶园的POC/SOC、NLOC/SOC则高于常规管理茶园。4)常规管理茶园具有较高的CPAI和较低的CPMI,常规管理茶园的CPMI比自然林地低24.53%~46.12%,有机管理茶园的CPMI比常规管理茶园高67.88%~100.33%,其差异均显著(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林地相比,常规管理的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库质量下降,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退化,而有机管理是提高茶园土壤碳库质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有机管理 土壤有机 土壤管理指数 自然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罗志章 芦美 +3 位作者 鲁泽让 赵吉霞 李永梅 范茂攀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5期53-61,共9页
为探讨不同玉米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了玉米单作(CK)、玉米间作马铃薯(T_(1))、玉米间作大豆(T_(2))、苕子轮作玉米(T_(3))、豌豆轮作玉米(T_(4))5个处理,研究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有机碳... 为探讨不同玉米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了玉米单作(CK)、玉米间作马铃薯(T_(1))、玉米间作大豆(T_(2))、苕子轮作玉米(T_(3))、豌豆轮作玉米(T_(4))5个处理,研究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处理相比,玉米间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均能增加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但轮作处理中AK含量明显降低;间作和轮作种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均明显提高,且玉米间作马铃薯处理的效果最佳。玉米间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均可改变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中以玉米间作马铃薯处理的SOC、EOC、DOC、POC含量最高;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CPMI以玉米间作马铃薯处理的效果表现最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均达到显著正相关;TK、TP、TN、pH值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均不显著,AN除与ECO无显著相关性外,与土壤有机碳及其他有机碳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AK与EOC和DOC均呈显著正相关,AP与EOC、POC均呈显著负相关。RDA冗余分析得出,β-葡萄糖苷酶和速效磷是影响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有机及其组分 土壤酶活性 土壤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不同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农田土壤呼吸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孝敬 安崇霄 +4 位作者 徐文修 唐江华 房彦飞 张娜 李玲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7-466,共10页
【目的】研究膜下减量滴灌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评价出复播大豆高产稳产又能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最佳膜下滴灌量。【方法】于2019年,田间设置4200(W_(0))、3780(W_(1))、3360(W_(2))、2940(W_(3))、2520(W_(4))、2100(W_(5))m^(3)/hm^(... 【目的】研究膜下减量滴灌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评价出复播大豆高产稳产又能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最佳膜下滴灌量。【方法】于2019年,田间设置4200(W_(0))、3780(W_(1))、3360(W_(2))、2940(W_(3))、2520(W_(4))、2100(W_(5))m^(3)/hm^(2)6个膜下滴灌量和未覆膜滴灌量4200 m^(3)/hm^(2)处理(CK),研究膜下不同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CO_(2)呼吸、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覆膜条件下,不同测定时期各处理土壤中CO_(2)排放速率基本表现为W_(2)>W_(3)>W_(4)>W_(5)>W_(1)>W_(0),且W_(2)和W_(3)处理之间均无差异;土层0~30 cm的SOC、AOC、CPMI含量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均以W_(2)或W_(3)处理达到最大,其大豆产量以W_(3)处理最高,为3304.90 kg/hm^(2),较W_(0)、W_(1)、W_(2)、W_(4)、W_(5)处理分别提高了7.45%、5.16%、0.77%、8.42%和18.68%。同等滴灌量条件下,覆膜W_(0)处理的各指标均高于未覆膜CK处理。【结论】复播大豆采取地膜覆盖且滴灌量为2940~3360 m^(3)/hm^(2)时可增加耕作层(0~30 cm)土壤SOC和AOC的含量,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播大豆 膜下滴灌量 土壤CO_(2)呼吸 有机 土壤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草甸土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玉梅 王根林 +4 位作者 孟祥海 胡颖慧 王伟 李建英 张冬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8-276,共9页
为阐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草甸土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分布特征,基于玉米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下三个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频繁的翻耕加速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分解,使有机碳... 为阐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草甸土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分布特征,基于玉米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下三个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频繁的翻耕加速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分解,使有机碳含量下降;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增加,秸秆翻耕还田促进了中层(20^40 cm)土壤有机碳的积累;秸秆连续翻耕还田提高了中层土壤高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秸秆浅翻还田对表层和中层低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显著高于深翻还田与覆盖还田,但短期内秸秆连续浅翻还田与深翻还田对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差异不大。研究表明,土壤高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碳对耕作深度的响应更加敏感,而秸秆还田主要使低活性有机碳增加,这也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土 活性有机 秸秆还田 耕作 土壤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肥力的机理 被引量:20
13
作者 佀国涵 袁家富 +5 位作者 彭成林 赵书军 徐大兵 喻永冰 谢媛圆 周剑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68-2176,共9页
【目的】长期稻虾共作是提高稻田肥力的有机生态途径。研究该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连续10年(2005—2015)中稻单作和稻虾共作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5年10月中旬水稻... 【目的】长期稻虾共作是提高稻田肥力的有机生态途径。研究该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连续10年(2005—2015)中稻单作和稻虾共作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5年10月中旬水稻收获后,按照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采集土样,分析不同土层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计算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同时分析了与土壤碳、氮和磷代谢有密切关系的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1)相对于中稻单作,稻虾共作显著增加了各土层中TOC、POC和DOC含量,增加30—40 cm土层中MBC含量以及10—40 cm土层中EOC含量;2)稻虾共作显著提高了10—30 cm土层中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碳库管理指数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中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了52.7%和58.2%;3)稻虾共作模式下,0—20 cm土层中小于0.053 mm粉-黏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在20—3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4)与中稻单作相比,稻虾共作土壤脲酶活性在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16.7%,而在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显著提高了28.0%;5)除DOC外,TOC、POC、MBC与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长期稻虾共作提高了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特别是提高了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促进了根茬等有机物的分解,提高了该层次各粒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加大了水稻根系的下扎深度,改善了固持速效养分的能力,从而提升了稻田土壤生物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土壤有机 土壤酶活性 土壤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添加畜禽粪便田间条带堆腐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虎 吴景贵 李建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44-1953,共10页
为明确秸秆田间条带堆腐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以吉林省范家屯农业科技示范园黑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添加不同畜禽粪便田间条带堆腐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玉米秸秆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堆腐试验,设置本地秸秆覆盖还田... 为明确秸秆田间条带堆腐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以吉林省范家屯农业科技示范园黑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添加不同畜禽粪便田间条带堆腐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玉米秸秆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堆腐试验,设置本地秸秆覆盖还田(即对照,CK)、秸秆条带堆腐无畜禽粪便(ST)、秸秆条带堆腐+腐熟猪粪(STP)、秸秆条带堆腐+腐熟鸡粪(STC)4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综合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表明:秸秆条带堆腐还田各处理土壤SOC、MBC、EOC、DOC含量均高于CK处理,其中秸秆条带还田添加畜禽粪便处理更为显著,各活性碳组分含量较CK处理呈升高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田间条带堆腐土壤SOC、DOC、EOC、CPMI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氧化稳定系数(Kos)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玉米秸秆条带堆腐还田有效增加土壤SOC、MBC、DOC、EOC含量,秸秆添加不同畜禽粪便处理中鸡粪更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CPMI,降低Kos,对改善黑土碳库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条带堆腐 畜禽粪便 土壤活性有机 土壤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华坝流域有机蔬菜种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田伟 吴云成 +5 位作者 刘明庆 杨涛明 陈锷 刘宇 席运官 赵克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49-1555,共7页
研究选择昆明市重要水源保护区松华坝流域2个典型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有机基地Ⅰ包括YJ1-1、YJ1-2和YJ1-3处理,分别指从事有机种植约1、3和6 a的地块;有机基地Ⅱ只包括YJ2处理,指从事有机种植约10 a的地块)及周边常规蔬菜种植基地(CF处理... 研究选择昆明市重要水源保护区松华坝流域2个典型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有机基地Ⅰ包括YJ1-1、YJ1-2和YJ1-3处理,分别指从事有机种植约1、3和6 a的地块;有机基地Ⅱ只包括YJ2处理,指从事有机种植约10 a的地块)及周边常规蔬菜种植基地(CF处理)为评估对象,综合评价了有机蔬菜生产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昆明市松华坝流域的气候和土地利用强度条件下,YJ1-2和YJ1-3处理土壤综合肥力等级指数均大于0.8,处于优等级,土壤总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30和1.48 g·kg-1,显著高于CF处理。YJ1-2处理碳库管理指数较CF处理显著增加38.0%,而其他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有机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壤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但明显抑制了土壤重金属(Cu、Cd和Ni)的生物有效性。此外,YJ1-1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与CF处理差异不大,表明有机种植年限和有机物料的投入量也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机生产可以作为提升农田土壤质量和降低重金属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种植 总活性有机质 土壤管理指数 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