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勤绿洲边缘固沙植物土壤养分及土壤生物学性质演变规律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彦武 柴强 +1 位作者 欧阳雪芝 罗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146,177,共7页
在民勤绿洲边缘,以林龄为30a左右的不同固沙植物和不同林龄的梭梭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了表层土壤的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裸沙地植被的恢复,不同固沙植物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都表现出不... 在民勤绿洲边缘,以林龄为30a左右的不同固沙植物和不同林龄的梭梭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了表层土壤的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裸沙地植被的恢复,不同固沙植物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30a生梭梭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是裸沙地的2.93倍和10.0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是裸沙地的3.36,2.84,23.98倍,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是裸沙地的3.26,5.65,1.51倍。各固沙植物土壤养分具有低氮、低磷、高钾的特点,且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除全钾外的各养分含量都以梭梭林地最大;不同林龄梭梭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活性都以30a生梭梭林最大,40a生梭梭林地土壤氮素、钾素和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均有所下降。相关性研究表明,不同固沙植物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它们相互制约、互相促进,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土壤质量改善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边缘 固沙植物 土壤养分 土壤生物学性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连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崔鸿侠 唐万鹏 +3 位作者 胡兴宜 彭婵 谯四红 陈华 《湖北林业科技》 2009年第5期7-10,共4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笔者通过结果表明: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的数量分别下降34.38%、14.38%、56.63%,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56.05%。连栽导致土壤磷酸酶...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笔者通过结果表明: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的数量分别下降34.38%、14.38%、56.63%,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56.05%。连栽导致土壤磷酸酶活性下降20.00%,脲酶活性下降11.54%,蔗糖酶活性下降29.39%,蛋白酶活性下降50.00%,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1.92%,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00.0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间,土壤细菌数量、微生物总量、蛋白酶活性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连栽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药防草布覆盖对赣南脐橙土壤生物学性质和根系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管冠 张思 +2 位作者 郭富鹏 郭等等 霍书怀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47-154,共8页
柑橘黄龙病作为一种严重的病害,对柑橘的生长造成了巨大影响。在黄龙病流行区域利用加药防草布防草防虫,有利于柑橘黄龙病的防治,与化学农药防治柑橘木虱相比对环境更为友好。为明确土壤生物学性质及根系生长对加药防草布覆盖的响应过程... 柑橘黄龙病作为一种严重的病害,对柑橘的生长造成了巨大影响。在黄龙病流行区域利用加药防草布防草防虫,有利于柑橘黄龙病的防治,与化学农药防治柑橘木虱相比对环境更为友好。为明确土壤生物学性质及根系生长对加药防草布覆盖的响应过程,以赣南脐橙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加药防草布覆盖处理,开展盆栽试验。通过土壤农化分析、土壤微生物数量检测、土壤酶活性分析及根系扫描等技术手段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学性质和根系生长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防草布覆盖处理的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较清耕处理更高,但加药处理对微生物数量的提高有所抑制,且加药处理的磷酸酶、蔗糖酶活性总体高于不加药处理;各处理根系活力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加药防草布处理的根系形态总体要好于清耕处理。综上所述,适当浓度的加药防草布处理有利于提高脐橙根系活力,形成良好的根系形态;但加药防草布覆盖对细菌、真菌、放线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药防草布 赣南脐橙 根系 土壤生物学性质 柑橘黄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土壤速效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5
4
作者 许小伟 樊剑波 +3 位作者 陈晏 张其海 何园球 郑学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5182-5190,共9页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比例对红壤花生旱地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主要酶活性、土壤速效养分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肥配施花生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肥比例为40%时,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单株结果数及百粒...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比例对红壤花生旱地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主要酶活性、土壤速效养分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机肥配施花生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肥比例为40%时,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单株结果数及百粒重效果增加最明显,分别较常规施肥提高20.14%、26.92%、27.87%和7.08%;(2)有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40%有机肥在花生生育期结束后能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分别增加了17.89%、22.96%、12.57%;(3)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增高而增加;40%有机肥配施比常规施肥处理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全生育期平均值分别提高:71.62%、40.42%、43.94%。(4)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转化酶活性,其中有机无机中量配施(40%有机肥)、高量配施(60%、80%有机肥)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20%有机肥)接近于常规施肥水平。综上表明,在等量N、P、K养分条件下,配施40%猪粪N更有利于红壤地区土壤肥力及产量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红壤旱地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土壤速效养分 花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森林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其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应锋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8期273-275,共3页
利用祁连山青海云杉森林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采用样方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土壤性质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长和海拔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逐渐增加,pH值逐渐降低,土壤酶活性... 利用祁连山青海云杉森林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采用样方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土壤性质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长和海拔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逐渐增加,pH值逐渐降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有所提高。不同区域间土壤的差异较大,其中,高海拔区域土壤性质相对较优,表明海拔是影响土壤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对青海云杉森林土壤的保护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森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林分类型林地土壤氮含量与其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向仕敏 陆梅 +3 位作者 徐柳斌 张仕艳 左智天 蒋翠芬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8年第1期41-45,共5页
对地处澜沧江上游滇西北山区大理洱源炼铁乡的云南松林,旱冬瓜林,梨树果园,桉树林,桤木+圣诞树混交林5种主要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的氮含量与微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的含氮量与微生物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林... 对地处澜沧江上游滇西北山区大理洱源炼铁乡的云南松林,旱冬瓜林,梨树果园,桉树林,桤木+圣诞树混交林5种主要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的氮含量与微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的含氮量与微生物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林地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数量对其土壤氮含量的贡献大于氨化细菌的数量,但氨化作用对其土壤氮含量的贡献大于硝化作用的强弱;林地土壤氮含量的高低与其土壤的微生物学性质强弱一致,而受不同林分类型影响,两者间的关系是显著或极显著的,且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随林地土层的加深,其土壤微生物学性质、土壤氮含量均逐渐减少。5种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与土壤氮含量的排序为:旱冬瓜林>桤木+圣诞树混交林>梨树果园>桉树林>云南松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林地土壤氮含量 林地土壤生物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原位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理化与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曾研华 吴建富 +2 位作者 潘晓华 石庆华 朱德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0-155,共6页
于2010-2011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等量施肥条件下稻草不同原位还田方式(稻草全量还田、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2年(4季)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提高耕作层土壤有机... 于2010-2011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等量施肥条件下稻草不同原位还田方式(稻草全量还田、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2年(4季)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提高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不同形态碳素、碱解氮、速效氮和缓效钾含量。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总量以稻草还田处理大于稻草不还田和稻草烧灰还田,其土壤细菌、真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土壤蔗糖酶活性明显增加,而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原位还田 双季稻田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杨晓娟 廖超英 +3 位作者 刘莉丽 孙长忠 吕丽霞 孙文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83,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沙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及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05在毛乌素沙地,选择海拔、坡向、坡度相近的30年踏郎、30年花棒、30年花棒...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沙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及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05在毛乌素沙地,选择海拔、坡向、坡度相近的30年踏郎、30年花棒、30年花棒×踏郎、40年樟子松、15年河北杨、20年杏树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流沙地为对照,对7块样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评价样地之间有机质含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显著性。【结果】在林龄相同的情况下,花棒×踏郎0~5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生物学指标均高于纯林;河北杨0~5cm土层土壤细菌数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樟子松;杏树0~5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微生物数量低于其他林地;与流沙相比,各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学特性各指标以0~5cm土层增幅最为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可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的指标,酶活性可用来判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沙区应营造多样性丰富的固氮混交林,减少纯林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植被类型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其与土壤生物肥力的关系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宁 廖燕 +2 位作者 孙福来 王冲 孙振钧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4-372,共9页
采用样方法对华北平原(河北曲周)盐渍化改造区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进行详细调查,并通过培养实验研究了蚯蚓种群特征对若干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7种土地利用调查样地中共存在蚯蚓有3个科,5个属,5个种,其中赤子... 采用样方法对华北平原(河北曲周)盐渍化改造区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进行详细调查,并通过培养实验研究了蚯蚓种群特征对若干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7种土地利用调查样地中共存在蚯蚓有3个科,5个属,5个种,其中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占调查样地总个体数的60%以上,梯形流蚓(Aporrectodea trapezoides)和赤子爱胜蚓两个种在本地区广泛分布,样点出现频率分别为74%和44%,为该地区的优势种;(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蚯蚓种群密度及生物量变化趋势是:庭院菜地>直立免耕>清茬免耕>商品菜地>传统玉米地>果园>原貌地。其中庭院菜地蚯蚓种群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达到272 Ind.m-2和68.04gm-2;(3)蚯蚓种群密度和物种数等种群特征与土壤基础呼吸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成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基础呼吸商成显著负相关(p<0.01);(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蚯蚓的种群密度、生物量等种群特征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作用显著。蚯蚓生物量越大、种群越丰富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有效成分越高,反之则相反。室内培养实验表明,随着蚯蚓个体数量增加土壤原生动物总丰度、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存在升高的趋势,与用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及土壤化学特性指标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种群特征 土壤生物肥力 土壤生物学性质 盐碱地 土地利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高产田土壤肥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郝晓然 冯万忠 +3 位作者 王景 马峙英 张丽娟 吉艳芝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38,共7页
为了明确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高产田与常规农田的土壤肥力差异,试验选取河北省定兴县、宁晋县、赵县、正定县和藁城市的5个点,分层采取土样,从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生物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0-30cm土层高... 为了明确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高产田与常规农田的土壤肥力差异,试验选取河北省定兴县、宁晋县、赵县、正定县和藁城市的5个点,分层采取土样,从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生物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0-30cm土层高产田的土壤容重明显小于常规田,土壤孔隙度明显大于常规田;0-90cm土层的高产田pH值和常规田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略高于常规田,但无显著性差异;土壤硝态氮在15-30cm出现高产田低于常规田的趋势,其他土层分别比常规田高44.15%,76.23%和20.00%;土壤速效磷含量在15cm以下急剧降低,0-30cm土层比常规田低,30-60和60-90cm土层分别比常规田高12.94%和25.15%;土壤速效钾仅在0-15和60-90cm土层的高产田分别比常规田高5.16%和11.90%。高产田的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在各土层均显著高于常规田,微生物量N、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平均含量虽然差异性不显著,但均呈现高于常规田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田 土壤肥力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生长与土壤环境 被引量:31
11
作者 吴家森 胡睦荫 +1 位作者 蔡庭付 余国军 《竹子研究汇刊》 2006年第2期3-6,共4页
土壤是影响毛竹生长的重要因子,该文综述了土壤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对毛竹生长的影响,这对毛竹林地土壤管理、合理施肥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毛竹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不同冬绿肥培肥土壤的效果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秋 张新建 +1 位作者 宁晓光 周丽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28-1237,共10页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长期冬绿肥–春玉米轮作体系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探讨该模式对土壤综合肥力的贡献。【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12—2019年在天津进行,供试作物为春玉米,冬绿肥处理包括冬绿肥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毛...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长期冬绿肥–春玉米轮作体系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探讨该模式对土壤综合肥力的贡献。【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12—2019年在天津进行,供试作物为春玉米,冬绿肥处理包括冬绿肥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 L.)、黑麦(Secale cereale L.)、黑麦草(Lolium L.)、毛叶苕子二月兰混播、毛叶苕子黑麦混播及冬闲对照,共7个处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种植不同冬绿肥及其组合对土壤综合肥力的贡献。【结果】冬绿肥–春玉米轮作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同时增加了土壤饱和持水量,降低了土壤EC值。与冬闲–春玉米处理相比,冬绿肥–春玉米轮作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26.67%~75.89%、61.9%~97.9%和51.4%~92.1%,土壤脲酶活性显著增加6.59%~20.47%。毛叶苕子黑麦混播、毛叶苕子、黑麦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黑麦、黑麦草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毛叶苕子二月兰混播、毛叶苕子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毛叶苕子、黑麦草、二月兰和黑麦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冬绿肥种植显著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特别是冬绿肥混播种植,提升效果从高到低排序为毛叶苕子二月兰混播>毛叶苕子黑麦混播>毛叶苕子>二月兰>黑麦草>黑麦。【结论】华北春玉米种植区,长期冬绿肥种植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了土壤综合肥力水平,冬绿肥混播处理对土壤综合肥力贡献高于冬绿肥单播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绿肥–春玉米轮作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输入对作物土传病害防控作用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申云鑫 施竹凤 +7 位作者 唐加菜 莫艳芳 李铭刚 周旭东 赵江源 杨明英 陈齐斌 杨佩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95-1506,共12页
【目的】探究外源有机物料输入对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控效应。【方法】在Web of Science、Springer、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Google Scholar等中英文数据库,以“长期定位试验”、各类有机肥、主要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和5种常见病虫害为... 【目的】探究外源有机物料输入对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控效应。【方法】在Web of Science、Springer、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Google Scholar等中英文数据库,以“长期定位试验”、各类有机肥、主要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和5种常见病虫害为关键词,筛选出研究地点在中国的论文128篇,提取有效田间数据953组。此外,于云南省保山市、丽江市和石林县209个地块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包括有效态中、微量元素在内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酶活性,共获得田间试验数据297组。采用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土壤主要化学和生物学指标与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的关系,采用Meta分析评估有机物料输入对各指标的影响。【结果】有机物料输入可显著提高酸性土壤pH和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氮含量,显著降低盐碱土pH(P<0.05),提高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硼含量,降低交换性铝含量(P<0.05),显著提高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P<0.05)。有机物料输入对作物土传病害发病率具有抑制作用,发病率平均可显著降低49.7%(P<0.05),且对细菌性和真菌性土传病害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对线虫性土传病害的效果;此外,结构方程模型和Meta分析表明,土壤pH降低是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驱动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硼以及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pH与土壤交换性铝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有机物料输入可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并可通过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等含量以及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作物土传病害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土传病害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