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Meta分析
1
作者 马朋辉 张会敏 +5 位作者 景明 宋常吉 杨智文 陈伟伟 梁冰洁 胡亚瑾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6,共12页
为系统分析不同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田间管理措施下秸秆还田对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整合已发表论文中的田间试验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生产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同时... 为系统分析不同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田间管理措施下秸秆还田对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整合已发表论文中的田间试验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生产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同时对秸秆还田下各影响因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N_(2)O排放量15.50%、CO_(2)排放量10.68%、CH_(4)吸收量26.45%(P<0.05)。当年降雨量大于1000 mm时,秸秆还田下土壤N_(2)O和CO_(2)排放量增加最少,CH_(4)吸收量增加最多,效应值分别为5.02%、9.88%和381.63%;当年均气温为0~10℃时秸秆还田下土壤CO_(2)排放量增加最少,当年均气温大于15℃时秸秆还田下土壤N_(2)O排放量增加最少、CH_(4)吸收量增加最多。秸秆还田下土壤N_(2)O排放效应值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减小,CH_(4)吸收效应值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大。秸秆还田下土壤N_(2)O排放效应值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CO_(2)排放效应值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显著减少土壤CO_(2)排放量10.81%(P<0.05),显著增加CH_(4)吸收量91.00%(P<0.05);秸秆覆盖还田显著增加CH_(4)吸收量202.04%(P<0.05);秸秆部分还田减少土壤N_(2)O排放量11.33%,显著增加CH_(4)吸收量121.64%(P<0.05)。年降雨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氮肥施用量对秸秆还田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秸秆还田管理实践和减少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土壤 秸秆还田 小麦农田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和改良剂对镉有效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
作者 王皓 张茜 +9 位作者 余雅迪 徐昕彤 李爱新 易盛昌 黄弘远 刘熹 刘亮英 王书丽 贺磊 张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3-1085,共13页
土壤镉(Cd)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影响土壤质量、农业生产力、人体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的2个环境问题,研究镉污染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土壤改良策略意义重大。生物质炭(CS)因特殊的结构及优良的性能被广泛用作土壤改良剂,沸石(Zeo)和羟基... 土壤镉(Cd)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影响土壤质量、农业生产力、人体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的2个环境问题,研究镉污染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土壤改良策略意义重大。生物质炭(CS)因特殊的结构及优良的性能被广泛用作土壤改良剂,沸石(Zeo)和羟基磷灰石(HAP)因优良的离子吸附能力被普遍应用于重金属污染修复。水分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有显著影响,可以改变土壤中镉的迁移和分配从而影响植物对镉的吸收和利用。不同土壤改良剂与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共同影响土壤镉有效性和温室气体排放。该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油茶壳生物质炭、沸石和羟基磷灰石3种土壤改良剂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土壤镉有效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外源镉(30 mg·kg^(-1)CdCl_(2))浓度下,添加羟基磷灰石可显著降低土壤N_(2)O排放速率(96.14%~99.18%),沸石效果次之。添加羟基磷灰石显著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43.54%~64.64%),但显著提高了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速率。施加羟基磷灰石可有效治理土壤镉污染,降低N_(2)O排放速率,可在酸性镉污染土壤中重点应用。针对CO_(2)和CH_(4)镉污染土壤排放源,在水分含量较高的土壤中施加沸石效果最佳。未来可以探究羟基磷灰石与其他土壤改良剂的协同效应,以达到既可减排温室气体,又可修复土壤镉污染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土壤改良剂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碳投入三种有机物料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周美春 周建江 +3 位作者 王圣燕 赵燕 王明玉 赵远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4-1135,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水稻秸秆、生物炭和有机肥3种有机物料等碳投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单季稻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等碳施入有机物料,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考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质(D... 本研究旨在探究水稻秸秆、生物炭和有机肥3种有机物料等碳投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单季稻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等碳施入有机物料,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考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质(DOM)荧光组分以及微生物量碳的响应规律。与对照(单施氮磷钾肥)相比,有机肥处理(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施用有机物料处理下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有机肥处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有机物料的投入影响了土壤DOM的组成和特性,导致土壤腐殖化水平降低,增加了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与芳香蛋白类Ⅱ物质。3种有机物料的等碳投入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不同,其中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全球增温潜势(GWP),较对照提高40.97%(P<0.05),而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的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P<0.05),分别降低了29.86%和39.13%,水稻秸秆处理对GWP和GHGI无显著影响(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N_(2)O累积排放量、CO_(2)累积排放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N_(2)O累积排放量与荧光指数和芳香蛋白类Ⅰ荧光区域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反,芳香蛋白类Ⅱ荧光区域积分和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荧光区域积分均与N_(2)O累积排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芳香蛋白类Ⅱ荧光区域积分与CO_(2)累积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等碳投入有机物料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溶解性有机质组分,从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水稻 温室气体 土壤有机碳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牲畜对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雪 曹颖 +2 位作者 李佳秀 熊朝阳 杜子银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129,共13页
放牧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牲畜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排泄粪尿等行为可直接或间接改变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进而不同程度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地气过程,但不同牲畜行为对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文通过... 放牧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牲畜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排泄粪尿等行为可直接或间接改变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进而不同程度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地气过程,但不同牲畜行为对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分析放牧牲畜3种主要行为与草地土壤环境的关系,系统论述草地土壤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指出采食行为改变植被生物量和调控植被群落结构,主要通过改变碳的输入对CO_(2)等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影响;践踏行为通过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和微环境条件改变土壤通气性和微生物活性,差异性调控土壤呼吸以及CH_(4)和CO_(2)排放,但影响效应与草地类型和践踏强度关系密切;相比之下,粪尿排泄增加草地氮素输入,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等促进土壤N_(2)O排放,且粪尿自身特性、草地类型和环境条件等是影响牧区草地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牲畜行为对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有助于为放牧草地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和牧区温室气体减排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牲畜行为 生物量 土壤特性 温室气体排放 草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变化下土壤改良剂对冬小麦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黄雪 王海明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5,196,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变化导致的土壤水分变化是引起产量波动的关键因子,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排放的内在驱动力,后者又反馈影响全球变化。为探讨降雨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的稳产减排途径,以川中紫色土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变化导致的土壤水分变化是引起产量波动的关键因子,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排放的内在驱动力,后者又反馈影响全球变化。为探讨降雨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的稳产减排途径,以川中紫色土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雨量水平(雨量减少30%、自然降雨量、雨量增加30%)、5种土壤改良剂(无添加CK、生物炭BC、膨润土BE、腐植酸HA、秸秆+秸秆腐熟剂SD),共15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冬小麦全生育期监测农田CO_(2)、CH_(4)和N_(2)O排放,分析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相比,在减雨和自然降水时,除腐植酸外其余改良剂施用促进了农田CO_(2)排放,各雨量水平上腐植酸均降低CO_(2)排放,累积排放量平均降低23.0%。旱地作为CH_(4)的“汇”,除增雨条件下SD处理之外其余处理CH_(4)累积排放均表现为吸收,CH_(4)吸收在各改良剂施用下表现为被抑制的趋势,但在各降水水平下无一致规律且多不显著。改良剂添加(除SD以外)相比CK而言在各降雨条件下对N_(2)O排放均有缓解作用,其中以生物炭和腐植酸效果最佳,累积N_(2)O排放量平均分别降低31.3%和33.6%。本研究中随着雨量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且各降雨水平下土壤改良剂均显著提升作物产量,因此,尽管雨量改变下个别改良剂施用增加了的全球增温潜势(GWP),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与CK相比均显著减少。总体而言,以腐植酸表现最佳,在雨量减少、自然降雨量、雨量增加条件下,添加腐植酸可分别提升产量47.1%、50.3%、23.8%,且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44.2%、48.8%、43.9%。腐植酸可能是川中紫色土地区未来降雨变化背景下实现小麦高产和减排双赢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变化 土壤改良剂 温室气体排放 冬小麦产量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没区高度对生物滞留设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6
作者 王建龙 伊丽努尔·艾力 +1 位作者 王雪婷 戴艺萌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1,I0003,共8页
生物滞留设施具有水质净化、水量调控等多重功能,但其在净化径流雨水过程中也伴随着CO_(2)、CH_(4)、N_(2)O等温室气体的产生,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受种植土层厚度、填料层厚度、植物类型及淹没区高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淹没区高... 生物滞留设施具有水质净化、水量调控等多重功能,但其在净化径流雨水过程中也伴随着CO_(2)、CH_(4)、N_(2)O等温室气体的产生,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受种植土层厚度、填料层厚度、植物类型及淹没区高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淹没区高度对生物滞留设施中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实验室柱状模拟实验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淹没区高度对生物滞留设施中CO_(2)、CH_(4)、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淹没区高度为0、300、600 mm时,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为392.98、546.56、872.92 kg/hm^(2)。随着淹没区高度的增加,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及GWP均呈增加趋势。综上,通过控制生物滞留设施适宜的淹没区高度,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全球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滴灌葡萄水肥用量优选
7
作者 彭雪莲 陈滇豫 +5 位作者 王亚昆 周振江 甄晶博 张智韬 徐灿 胡笑涛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5,共12页
针对关中平原葡萄园水肥利用效率较低导致的环境问题,确定合理的水肥管理对于平衡该地区葡萄高效生产和环境效益至关重要。基于3a(2019年—2021年)田间试验,以‘户太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组合设计,设置3个灌水量(W3(100%M,M为灌水定... 针对关中平原葡萄园水肥利用效率较低导致的环境问题,确定合理的水肥管理对于平衡该地区葡萄高效生产和环境效益至关重要。基于3a(2019年—2021年)田间试验,以‘户太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组合设计,设置3个灌水量(W3(100%M,M为灌水定额)、W2(75%M)和W1(50%M)),4个施肥量(0、324、486、648 kg/hm^(2),分别用F0、F1、F2、F3表示),探究水肥用量对葡萄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叶片养分含量、土壤水肥分布、温室气体累积排放和产量要素的影响,利用近似理想解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确定基于多目标综合评价的最优水肥用量。结果表明,对于灌水和施肥二因素,葡萄叶面积指数、SPAD值、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和叶片钾含量主要受施肥影响,随着施肥量(F0到F2处理)的增加,以上各指标值均明显增加;灌水对60 cm以内土层土壤含水率具有显著性影响。随着年份(2020—2021)的推移,F1和F0处理残留养分含量逐年降低,而F3处理则逐年增加。3种土壤残留养分中钾肥的合理施用可作为减少土壤养分残留量较为有效的手段;与灌水相比,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主要受到施肥的影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而CO_(2)累积排放量逐渐减少。2 a CH_(4)累积排放量整体均为负值,表现为土壤对CH_(4)气体的吸收。利用TOPSIS法综合考虑葡萄生长、产量要素和土壤环境的最优施肥量为F2处理(486 kg/hm^(2)),丰水年和干旱年最优灌水量分别为W2(225 m^(3)/hm^(2))和W3(465 m^(3)/hm^(2))处理。研究为水肥一体化下水肥用量调控葡萄树生长和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丰水和干旱年型下葡萄园权衡产量和环境效益制定最优水肥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温室气体 排放 葡萄 产量要素 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及减量灌溉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3
8
作者 殷民兴 赵财 +1 位作者 葛丽丽 程宝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5,共12页
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 I1)和传统灌水(540 mm, 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P)、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并... 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 I1)和传统灌水(540 mm, 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P)、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并计算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2021—2022两年结果表明:(1)I1和M‖P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P<0.05),且减量灌水与间作种植模式交互效应显著(P<0.05);与MPI2处理相比,MPI1处理使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土壤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8.39%、33.12%、8.75%和32.84%。(2)I2处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I1处理(P<0.05);不同种植模式下,整个生育期土壤温度整体表现为M> M‖P> P;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灌水水平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P<0.01),表现为M‖P处理产量最高;减量灌水与种植模式交互效应对GWP和GHGI影响显著(P<0.05),MPI1处理较MPI2处理的GWP和GHGI分别降低9.45%和10.00%。在绿洲灌区,减量灌水结合玉米‖豌豆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河西灌区推广应用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减量灌水 土壤 温室气体排放 玉米 豌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姚慧芳 马秀枝 +4 位作者 李顺顺 崔昕远 郑雨 马雅楠 杜金玲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4-162,共9页
大气温室气体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现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生物炭是在无氧或限氧条件下经过高温热解后产生的多孔富碳物质,因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改良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固碳潜力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具有重... 大气温室气体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现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生物炭是在无氧或限氧条件下经过高温热解后产生的多孔富碳物质,因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改良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固碳潜力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湿地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固碳效应和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一氧化二氮(N_(2)O)]排放的影响,以及作为特殊人工湿地———稻田,添加生物炭对CO_(2)、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湿地土壤的固碳减排能力受湿地类型、土壤类型、生物炭制备温度及添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湿地施入生物炭会显著增加土壤pH值、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固碳能力。(3)湿地添加不同类型的生物炭会降低土壤CO_(2)排放,对CH_(4)的排放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对N_(2)O的排放产生抑制作用。(4)稻田添加生物炭对CH_(4)和N_(2)O排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受生物炭原料、添加量等因素的影响。关于湿地生态系统添加生物炭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还需进一步丰富不同湿地类型、生物炭原料及特性、施入量等对土壤固碳减排影响相关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物炭 土壤性质 温室气体排放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生物质炭对大青山油松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10
作者 李顺顺 高健 +6 位作者 李长生 马秀枝 姚慧芳 韩磊 冯辉 冯茹 崔昕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5,133,共7页
为明确添加生物质炭对大青山油松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人工林地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生物炭,添加比例分别为CK(0)、B1(1%)、B2(3%)、B3(5%)、B4(8%)5个处理,添加量分别为0、5、15、25、40 g。培养... 为明确添加生物质炭对大青山油松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人工林地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生物炭,添加比例分别为CK(0)、B1(1%)、B2(3%)、B3(5%)、B4(8%)5个处理,添加量分别为0、5、15、25、40 g。培养48 d,采集不同培养时间(0、0.5、1.0、1.5、2.0、4.0、6.0、8.0、10.0、15.0、20.0、25.0、32.0、40.0、48.0 d)的气体样品,测定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培养结束后采集土壤样品。结果表明:在0.5~3.0 d内施加各比例生物质炭均促进土壤CO_(2)排放,从第4.0 d开始,施加各比例生物质炭均对土壤CO_(2)排放起抑制作用。施加各比例生物质炭均显著降低了CO_(2)的累计排放量。施加各比例的生物质炭对土壤CH4排放通量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施加8%生物质炭(B4处理)对CH4排放的抑制作用最明显。随着施入生物质炭比例的增大,土壤对CH4的累计吸收量也显著增加。0~1.5 d,施入生物质炭对大青山油松林土壤N_(2)O排放有促进作用,在3.0~15.0 d时则起抑制作用。1%、3%的生物质炭添加量(B1及B2处理)降低N_(2)O排放量,5%和8%的生物质炭添加量(B3及B4处理)增加N_(2)O排放量。添加生物质炭显著提高大青山油松林土壤pH、全氮、全磷、有机碳、有机质,且生物质炭施加比例越大土壤pH的增加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林土壤 生物质炭 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气体通量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基监测的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反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珺越 徐正宁 +1 位作者 裴祥宇 王志彬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共13页
不同尺度下温室气体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也是评估相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当前碳排放核算主要基于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较大。基于监测数据的碳排放核算能够有效评估和修正排放清单结果,是对当前方法的有... 不同尺度下温室气体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也是评估相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当前碳排放核算主要基于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较大。基于监测数据的碳排放核算能够有效评估和修正排放清单结果,是对当前方法的有效补充。国内温室气体的监测主要针对污染源和环境浓度,对于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监测研究较少。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地基监测的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可分为2类:柱浓度空间分布结合三维风场数据反演排放通量;结合实测体积分数、大气扩散模型和统计优化模型修正先验排放通量结果,以获取更准确的后验排放通量。通过分析和对比2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讨论不同通量反演方法的适用场景。建议我国未来应构建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的温室气体通量监测反演体系,综合利用多种监测手段,以校核验证排放清单,并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和评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柱浓度 扩散模型 排放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康得军 张芳 +3 位作者 宋广清 刘勇丽 刘希平 夏训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08-1514,共7页
概述了人工湿地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其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湿地类型、基质种类、进水C/N、植物种类及溶解氧浓度等对人工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人工湿地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最后,对人工湿... 概述了人工湿地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其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湿地类型、基质种类、进水C/N、植物种类及溶解氧浓度等对人工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人工湿地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最后,对人工湿地温室气体减排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影响因素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减排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东滩芦苇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9
13
作者 胡泓 王东启 +4 位作者 李杨杰 陈振楼 吴杰 尹秋晓 管永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50,共8页
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崇明东滩芦苇群落在生长周期内的3种温室气体——CH4、N2O和CO2的排放、吸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芦苇群落湿地CH4排放通量受温度影响较大,夏季排放通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年均排放通量为74.46μg/(m2·h);... 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崇明东滩芦苇群落在生长周期内的3种温室气体——CH4、N2O和CO2的排放、吸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芦苇群落湿地CH4排放通量受温度影响较大,夏季排放通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年均排放通量为74.46μg/(m2·h);N2O年均排放通量为2.22μg/(m2·h),冬季排放通量最大;CO2的吸收率季节变化明显,年均排放通量为-101.93mg/(m2·h).温度、芦苇植株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是影响CH4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素;而沉积物氮素不足和限制,则是促使芦苇群落表现出对N2O吸收的原因;芦苇的光合作用及土壤呼吸作用随温度和季节的变化是控制芦苇湿地CO2的排放和吸收的主要因素.芦苇植株发达的通气组织是CH4和N2O由大气向沉积物扩散的通道,同时分子扩散过程也是沉积物产生的CH4、N2O和CO2扩散到大气中的途径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影响因子 传输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14
作者 张炜 莫江明 +2 位作者 方运霆 鲁显楷 王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309-2319,共11页
大气氮沉降已经并将继续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通量产生影响。综述了国内外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现状。由于森林类型、土壤N状况、氮沉降量及沉降类型等不同,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 大气氮沉降已经并将继续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通量产生影响。综述了国内外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现状。由于森林类型、土壤N状况、氮沉降量及沉降类型等不同,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促进和不显著3种效果。在N限制的森林中,氮沉降对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无显著影响,或促进土壤CO2排放;在"N饱和"的森林中,氮沉降可减少土壤CO2排放,抑制对大气CH4的吸收,增加N2O排放。分析了产生以上影响效果的作用机理,介绍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温室气体通量 影响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香溪河支流水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观测 被引量:34
15
作者 赵炎 曾源 +3 位作者 吴炳方 王强 袁超 许志榕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6-553,共8页
开展对香溪河支流水体的温室气体排放观测,有助于增加对三峡水库支流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了解以及水华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先后11次开展对香溪河支流水体3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开展对香溪河支流水体的温室气体排放观测,有助于增加对三峡水库支流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了解以及水华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先后11次开展对香溪河支流水体3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排放强度的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香溪河支流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通量约为76.52 mg/(m2.h),排放强度与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支流水华期间,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小于0,表现为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支流甲烷平均排放通量约为0.244 9 mg/(m2.h);氧化亚氮平均排放水平约为0.011 7 mg/(m2.h)。通过将甲烷平均排放水平与三峡水库其它区域开展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三峡水库的甲烷排放水平很低,明显不同于已有基于国外水库平均排放水平对三峡水库全区甲烷排放的估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香溪河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温带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汪婧 蔡立群 +2 位作者 张仁陟 王友玲 董稳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95-1300,共6页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耕作措施试验,利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双序列轮作次序下春小麦地、豌豆地生育期内CO2、CH4和N2O通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地和豌豆地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O2源...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不同耕作措施试验,利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双序列轮作次序下春小麦地、豌豆地生育期内CO2、CH4和N2O通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地和豌豆地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汇的功能。传统耕作不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下,春小麦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03 6、0.221 2、0.241 8、0.224 9,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41 6、-0.078 0、-0.081 8、-0.053 7,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089 1、0.069 2、0.046 1、0.065 6;豌豆生育期内平均土壤CO2通量(μmol.m-2.s-1)分别为0.273 6、0.261 6、0.218 1、0.236 0,CH4通量(mg.m-2.h-1)分别为-0.055 0、-0.073 7、-0.066 2、-0.054 5,N2O通量(mg.m-2.h-1)分别为0.123 4、0.084 7、0.080 6、0.035 0。少免耕及小麦秸秆覆盖有利于减少土壤CO2排放通量,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及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CH4吸收通量、减少N2O排放通量。综合来看,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春小麦地CO2通量随着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CH4吸收通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升高而增大,而随着土壤温度的逐渐升高而减小。豌豆地CO2通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春小麦地N2O通量则与平均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豌豆地则为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半干旱地区 春小麦 豌豆 轮作 耕作措施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吸收通量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管理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土壤碳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1
17
作者 万运帆 李玉娥 +2 位作者 高清竹 秦晓波 林而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95-2500,共6页
选取华北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针对(1)秸秆移除;(2)秸秆表覆;(3)免耕;(4)秸秆深施;(5)施农家肥这5种典型的田间管理,使用农田自动温室气体测定系统对冬小麦农田全生育期进行了原位长期观测,并采用13C自然丰度法对土壤碳的转化进行了监... 选取华北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针对(1)秸秆移除;(2)秸秆表覆;(3)免耕;(4)秸秆深施;(5)施农家肥这5种典型的田间管理,使用农田自动温室气体测定系统对冬小麦农田全生育期进行了原位长期观测,并采用13C自然丰度法对土壤碳的转化进行了监测,同时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冬小麦产量及生物量高低顺序为施农家肥、秸秆深施、秸秆表覆、秸秆移除和免耕,而且土壤有机碳的更新也有同样的趋势;施农家肥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而秸秆移除和免耕则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轻微下降;冬小麦甲烷的排放或吸收只占总增温潜势的不到1%,在进行统计总排放当量时基本可以忽略,N2O在总排放当量中的比例在2.55%~11.62%范围内;N2O的大量排放主要来自于拔节期及开花期,秸秆移除、施农家肥和秸秆深施会导致N2O排放在总当量中的份额增加至10%左右,而秸秆覆盖和免耕N2O排放在总排放当量中的份额只有3%左右,冬小麦农田总的温室气体排放88%以上来自于CO2的排放,特别是秸秆表覆和免耕95%以上来自土壤碳的损失而释放的CO2。总体来看,秸秆深施能保证较高的产量,减少碳的损失,增加土壤碳并产生相对较少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是较好的固碳减排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田间管理 土壤有机碳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冬小麦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杨书运 严平 +4 位作者 马友华 戴佳伟 韩辉邦 汪大林 方海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42-1645,共4页
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测定,研究了巢湖流域圩区农业生态系统春季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点。结果表明,土壤温室气体通量与温度等因素正相关,与土壤水分质量分数负相关,不同施肥方式对土... 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测定,研究了巢湖流域圩区农业生态系统春季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点。结果表明,土壤温室气体通量与温度等因素正相关,与土壤水分质量分数负相关,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也有重要影响。土壤系统维持持续的CO2气体排放,土壤是CO2气体的净排放源;CH4的情况则较为复杂,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土壤可以吸收少量的CH4气体,随着温度的上升开始出现CH4的净排放。与对照相比,优化施肥、减量施肥+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可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折合CO2体积当量分别相当于减排12.0%、20.5%、17.6%,合理的施肥管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 温室气体通量 施肥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和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9
作者 史然 陈晓娟 +4 位作者 沈建林 葛体达 隋方功 童成立 吴金水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3-198,共6页
秸秆还田是水稻生产中普遍采用的一项措施,具有固碳和促进养分元素循环、减少生产中的化肥施用等生态环境功能,但亦存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鉴于秸秆还田对稻田产生固碳和温室气体增排的双重效果,本文综述了稻田生态系统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秸秆还田是水稻生产中普遍采用的一项措施,具有固碳和促进养分元素循环、减少生产中的化肥施用等生态环境功能,但亦存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鉴于秸秆还田对稻田产生固碳和温室气体增排的双重效果,本文综述了稻田生态系统秸秆资源利用现状,探讨了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效应,总结了秸秆还田下的温室气体(CO2、N2O和CH4)排放过程及其微生物过程机理。提出了应加强秸秆还田增碳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过程与微生物过程的耦合机理及其对固碳功能的作用机理、稻田温室气体产生机制与控制途径的研究,以实现稻田土壤固碳减排增汇和增产的共轭双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增碳 温室气体排放 秸秆还田 稻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施氮与大豆间作对蔗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章莹 王建武 +4 位作者 王蕾 杨文亭 吴鹏 刘宇 唐艺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18-1327,共10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常规施氮(N2,525 kg·hm-2)y和减量施氮(N1,300 kg·hm-2)处理下甘蔗与大豆按行数比1∶1(SB1)和1∶2(SB2)间作、甘蔗单作(MS)、大豆单作(MB)种植模式下蔗田土壤CO2、N2O、CH4排放通量及土地当量比(LER)...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常规施氮(N2,525 kg·hm-2)y和减量施氮(N1,300 kg·hm-2)处理下甘蔗与大豆按行数比1∶1(SB1)和1∶2(SB2)间作、甘蔗单作(MS)、大豆单作(MB)种植模式下蔗田土壤CO2、N2O、CH4排放通量及土地当量比(LER)进行观测和对比分析,以探讨不同间作模式及施氮水平下甘蔗//大豆间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制定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合理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SB2-N1)农田土壤CO2排放总量较甘蔗单作(MS)显著降低35.58%,N2O累积排放总量较甘蔗单作降低56.36%,CH4累积排放总量较甘蔗单作升高7.02%;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处理蔗田土壤均表现为CO2和N2O的排放源,CH4吸收汇,追施氮肥后土壤对CH4的吸收速率降低,但CO2和N2O的排放速率增加。MS-N1、SB1-N1、SB2-N1、MS-N2、SB1-N2、SB2-N2和MB处理土壤CO2年累积排放总量(kg·hm-2·a-1)分别为5 096.89、6 422.69、3 283.20、4 103.29、4 475.84、4 775.31和4 780.35,土壤N2O年累积排放总量(kg·hm-2·a-1)分别为4.61、5.11、2.15、3.13、3.72、5.60和3.11,土壤CH4年累积排放总量(kg·hm-2·a-1)分别为13.68、21.78、12.72、5.53、11.36、4.77和9.97。甘蔗//大豆间作系统2009—2012年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且减量施氮水平下,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优势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大豆间作 减量施氮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