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龙滩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
白芹菲
王艳琪
鲍玉海
贺秀斌
罗鹏
韦杰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4
|
|
|
2
|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
田慎重
王瑜
李娜
宁堂原
王丙文
赵红香
李增嘉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26
|
|
|
3
|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
海龙
姚拓
张春红
张文明
李林芝
路永莉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13
|
|
|
4
|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
武均
蔡立群
张仁陟
齐鹏
张军
Yeboah STEPHEN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12
|
|
|
5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植被恢复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
马祥华
焦菊英
白文娟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3
|
|
|
6
|
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杨长明
欧阳竹
|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29
|
|
|
7
|
宁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
王月玲
王思成
马璠
许浩
董立国
蔡进军
韩新生
|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
4
|
|
|
8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 |
董莉丽
|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56
|
|
|
9
|
年内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
聂良鹏
李增嘉
宁堂原
郭利伟
冯宇鹏
李娜
丁娜
|
《山东农业科学》
|
2014 |
2
|
|
|
10
|
我国五种主要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研究 |
赵玉明
高晓飞
姜洪涛
|
《中国水土保持》
|
2013 |
6
|
|
|
11
|
咸水灌溉对麦-玉两熟制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
吴雨晴
郑春莲
李科江
党红凯
李全起
李树宁
张俊鹏
|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11
|
|
|
12
|
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林草植被类型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
陈国靖
蔡进军
马璠
许浩
董立国
韩新生
李生宝
|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18
|
|
|
13
|
玉米//马铃薯间作根系特征及其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关系 |
杜静
柏勇
范茂攀
李永梅
|
《山东农业科学》
|
2020 |
7
|
|
|
14
|
几株产荚膜细菌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 |
周志峰
赵小蓉
李贵桐
林启美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
2006 |
1
|
|
|
15
|
岩溶石山火龙果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
史敏莉
罗为群
林佳欣
胡兆鑫
|
《现代园艺》
|
2023 |
2
|
|
|
16
|
吴起县退耕还林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
董莉丽
陈益娥
李晓华
|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13
|
|
|
17
|
表土处理对大豆田不同耕层土壤温湿度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
张明聪
战英策
杨栗恒
何松榆
胡国华
刘建生
张玉先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
2018 |
6
|
|
|
18
|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抗冲性形成过程──Ⅲ.植被恢复对土壤腐殖质物质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
刘国彬
|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
1997 |
14
|
|
|
19
|
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水稳性团粒含量的研究 |
吴彦
刘世全
付秀琴
王金锡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1997 |
108
|
|
|
20
|
秸秆添加对潮土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
刘哲
孙增慧
张瑞庆
|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