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盐渍土壤氮素转化模拟
1
作者 洪明海 严涛 +4 位作者 刘辉 魏文杰 汪仕伟 王兴建 冯楚桥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8-163,共6页
为研究盐渍土壤氮素转化规律,以河套灌区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6个盐分水平(S1=2.01 dS/m、S2=6 dS/m、S3=12 dS/m、S4=16 dS/m、S5=20 dS/m、S6=25 dS/m),每个盐分水平的土壤中分别添加7.14μmol/g经^(15)N同位素... 为研究盐渍土壤氮素转化规律,以河套灌区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6个盐分水平(S1=2.01 dS/m、S2=6 dS/m、S3=12 dS/m、S4=16 dS/m、S5=20 dS/m、S6=25 dS/m),每个盐分水平的土壤中分别添加7.14μmol/g经^(15)N同位素标记的硝酸铵(^(15)NH_(4)NO_(3)、NH_(4)^(15)NO_(3)、^(15)NH_(4)^(15)NO_(3))作为土壤氮源,分别在实验过程中的5个时间点(4、24、72、144、288 h)取样测定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以及对应的^(15)N的原子百分超。结合实验数据和同位素稀释原理,基于一阶动力学方程,在Matlab中建立了包含氨挥发v、反硝化第一阶段或异化还原为铵第一阶段d_(0)、异化还原为铵第二阶段d_(1)、反硝化第二阶段d_(2)、矿化m、硝化第一阶段n_(1)、硝化第二阶段n_(2)、铵态氮同化i_(a)、硝态氮同化i_(n)、异养硝化h等10个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盐渍土壤氮素转化模型。建立的模型反映了盐渍土壤氮素转化的各过程,较好地模拟了实验观测值的趋势变化;除氨挥发外,模型的一阶动力学常数和盐分之间的拟合曲线的R^(2)均在0.65以上,其中,K_(n2)和盐分的拟合曲线[K_(n2)=(39.59 (lnS)^(2)-244.27 lnS+393.86)×10^(-3)]相关性最高,R^(2)=0.98,误差限Δ平均值为0.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 一阶动力学方程 土壤氮素转化 同位素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外源氮对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6
2
作者 丛日环 张丽 +4 位作者 鲁艳红 聂军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07-1114,共8页
【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 【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位于湖南省望城县(112°80′N、28°37′E,海拔高度100 m)。试验开始于1981年,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水稻土,轮作制度为稻—稻—冬闲。2014年晚稻收获后,采集单施化肥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两个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每个土壤样品设置灭菌和不灭菌两组主处理,在主处理下设:对照(CK)、添加尿素(N 150 kg/hm^2,U)、添加秸秆(N 150 kg/hm^2,S)和添加尿素和秸秆(N 300 kg/hm^2,U+S)四个副处理,4次重复。在25℃下恒温培养5、10、20、30、50、90、130天时,分析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结果】1) U、S和U+S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高低顺序为U> U+S> S> CK。非灭菌条件下,U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其他处理高出90.8%~288%。2)灭菌后土壤铵态氮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其向硝态氮转化过程受阻。在培养90天内,土壤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3)而不灭菌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均在培养50天后迅速增加,至培养结束土壤硝态氮达最大值(117.43~243.17 mg/kg)。4)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于培养20天(106.72~244.01 mg/kg)和30天(95.76~140.63 mg/kg)时达到最大值。5)至培养结束,灭菌条件下长期NPKS土壤中U+S处理可溶性有机氮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U和S处理分别提高51.55%和29.96%。【结论】添加不同外源氮有利于提高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活性有机氮的含量,尤其是添加秸秆和尿素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氮素转化 无机氮 微生物氮 可溶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年O_3熏气对小麦根际土壤氮素微生物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吴芳芳 郑有飞 +2 位作者 吴荣军 李萍 王锦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679-7689,共11页
采用开顶箱(open top chambers,OTC)法设置3个臭氧浓度梯度,连续4a对小麦生长季土壤进行臭氧增加试验。测定小麦拔节、孕穗、抽穗、灌浆和成熟期的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氨氧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硝化和反硝化强度。结果显示微生... 采用开顶箱(open top chambers,OTC)法设置3个臭氧浓度梯度,连续4a对小麦生长季土壤进行臭氧增加试验。测定小麦拔节、孕穗、抽穗、灌浆和成熟期的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氨氧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硝化和反硝化强度。结果显示微生物量氮、氨氧化细菌数量和硝化强度随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a变化趋势相同。O3胁迫下,小麦根际微生物量氮、氨氧化细菌数量、硝化强度亦降低,与对照比较,均达显著水平(P<0.05);随O3作用年限增加,抑制效应越强,第4年O3对其的抑制率显著高于第1年的抑制率。反硝化细菌数量在前期没有显著变化,成熟期则增加两个数量级,O3显著促进成熟期反硝化细菌数量增加。4a试验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较短时间里O3对土壤反硝化强度没有显著影响,而作用3个生长季后,反硝化强度显著升高。结果说明,O3浓度升高降低了麦田土壤微生物量氮、氨氧化细菌数量和硝化强度,并有一定的积累效应。O3剂量和作用时间的累积量达到一定阈值,显著增加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和反硝化强度,增加麦田土壤N2O排放的风险。土壤氮素微生物转化受小麦生长发育状况和O3剂量、作用时间的共同影响,不同形态的氮素对O3的敏感阈值不同,响应的时间和变化的范围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增加 小麦 开顶式气室 土壤氮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和生物硝化抑制剂对石灰性紫色土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4
作者 李梦潇 李纹旭 +3 位作者 刘汐霓 张成 曾卓 兰婷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8-567,共10页
为探讨生物质炭(BC)与生物硝化抑制剂甲基3,4-羟苯基丙酸(methyl 3-(4-hydroxyphenyl) propionate, MHPP)对石灰性紫色土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分别开展^(15)N好氧培养试验和乙炔抑制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1%BC和5%BC,即1... 为探讨生物质炭(BC)与生物硝化抑制剂甲基3,4-羟苯基丙酸(methyl 3-(4-hydroxyphenyl) propionate, MHPP)对石灰性紫色土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分别开展^(15)N好氧培养试验和乙炔抑制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1%BC和5%BC,即10 g/kg和50 g/kg)及其与MHPP配施对石灰性紫色土氮初级矿化速率、初级硝化速率、反硝化速率和微生物铵同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BC、5%BC和5%BC+MHPP处理条件下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提高了26.63%~60.06%;生物质炭单施处理对土壤氮初级硝化速率无抑制作用,1%BC+MHPP和5%BC+MHPP处理可分别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硝化速率50.34%和61.56%(P<0.05);所有生物质炭处理均显著增加微生物铵同化速率95.88%~217.53%(P<0.05),其中5%BC处理增加最高。此外,生物质炭具有增加土壤氮反硝化速率的潜力,土壤氮硝化速率与矿化速率的比值、硝化速率与铵同化速率的比值均以5%BC+MHPP处理最低。可见,50g/kg生物质炭与MHPP配施可能是减少石灰性紫色土氮损失,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值得进一步田间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生物硝化抑制剂 土壤氮素转化 ^(15)N标记 反硝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黑炭对玉米苗期根际土壤氮素形态及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孟颖 王宏燕 +3 位作者 于崧 刘志华 赵成森 陶月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0-276,共7页
生物黑炭被作为土壤改良剂应用逐渐被认可,但其应用机制特别是生物黑炭对氮素形态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影响其推广。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和水稻秸秆烧制的生物黑炭按不同量施入土壤后,对玉米苗期株高、生物量和... 生物黑炭被作为土壤改良剂应用逐渐被认可,但其应用机制特别是生物黑炭对氮素形态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影响其推广。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和水稻秸秆烧制的生物黑炭按不同量施入土壤后,对玉米苗期株高、生物量和根际土壤氮素形态及相关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60 g·kg-1玉米黑炭和40~60 g·kg-1水稻黑炭均对玉米苗期株高有显著(P〈0.05)降低作用,其中水稻黑炭的降低效果更为明显;分别施入60 g·kg-1玉米黑炭和20~60 g·kg-1水稻黑炭后,玉米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降低。施入60 g·kg-1玉米黑炭后根际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量氮显著提高。随两种生物黑炭施入量的不断增加,玉米苗期根际土壤全氮、硝态氮含量以及固氮作用强度也显著增加,且均在60 g·kg-1施用量下达最大值。施用40 g·kg-1玉米黑炭可显著提高玉米苗期根际土壤氨态氮含量。同时,施用两种生物黑炭后,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玉米根际土壤中细菌总体数量,促进了固氮菌和纤维素降解菌的生长,其中施入60 g·kg-1玉米黑炭的效果最为明显。综上,玉米和水稻秸秆生物黑炭的适量施用,可以促进玉米根际土壤氮素的循环转化,影响相关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且与水稻秸秆相比,玉米秸秆生物黑炭的施用效果更加明显。本文针对作物生长、土壤氮素形态及相关微生物数量3个方面研究生物黑炭施入土壤对氮有效性的影响,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将生物黑炭如何影响土壤氮素转化展现出来,促进生物黑炭的深入开发利用,对黑土肥力保护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黑炭 玉米 根际土壤 土壤氮素转化 氮有效性 固氮菌 纤维素降解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1
6
作者 廖晓勇 张杨珠 +2 位作者 刘学军 陈新平 张福锁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94-98,共5页
氮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和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但是 ,农田中过量施用氮素却可导致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的各种行为 ,特别是各种形态氮素的转化和氮肥的主要去向 ,并概述了氮肥施用的新技术 。
关键词 土壤氮素转化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氮素行为 氮肥施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配施添加剂NAM对三江平原白浆土氮素转化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7
作者 王玲莉 古慧娟 +1 位作者 石元亮 王婷婷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38,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NAM(由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等成分组成)对三江平原白浆土氮素转化、玉米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肥料添加剂NAM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NAM(由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等成分组成)对三江平原白浆土氮素转化、玉米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肥料添加剂NAM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等氮量配施NAM处理使土壤NH4+-N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水平,并显著提高了作物后期的土壤总有效氮供应水平,从而使作物吸氮量增加了6.8%,增产3.1%;减氮20%配施NAM处理维持了土壤NH4+-N总体供应水平和作物后期的土壤总有效氮供应,从而使作物吸氮量及产量与常规施氮处理保持相当;减氮40%配施NAM处理由于过多降低了施氮水平,致使在作物生长前期土壤供氮量明显不足,进而降低了作物吸氮量及产量。尿素配施NAM较单施尿素提高氮肥利用率4.9~8.0个百分点。在等氮和适当减氮条件下,肥料添加剂NAM适用于三江平原白浆土-玉米体系,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添加剂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土壤氮素转化 氮肥利用率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调理剂对集约化设施土壤氮素吸收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刘明 卢树昌 +3 位作者 朱梦梦 李婧涵 刘树宇 赵鑫霞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8期33-38,共6页
设施菜田氮养分投入偏高,造成土壤潜在面源污染风险增加。本研究采用不同种类土壤调理剂开展设施盆栽试验,研究糯玉米生长、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形态转化。试验结果表明:T8(白云石100%+明矾50%)处理在糯玉米生长中期株高、茎粗等长势指... 设施菜田氮养分投入偏高,造成土壤潜在面源污染风险增加。本研究采用不同种类土壤调理剂开展设施盆栽试验,研究糯玉米生长、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形态转化。试验结果表明:T8(白云石100%+明矾50%)处理在糯玉米生长中期株高、茎粗等长势指标较好,干物质质量最高,干物质含量为95.0 g·盆^(-1),高于CK处理16.7%,氮素吸收量也较高。在减少土壤全氮含量方面,施用组合调理剂处理大于单一调理剂的处理,其中T9(生物炭30%+腐植酸30%+明矾30%)组合处理效果较好,且土壤C/N显著增高,而T8处理对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作用显著,较CK处理相比,硝态氮含量减少了14.12%,可减少土壤中有效氮素的积累。另外,综合调理剂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大于单一调理剂处理。综合来看,盆栽试验条件下,T8处理在糯玉米生长、干物质质量积累以及氮素吸收方面表现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调理剂 土壤氮素吸收 设施菜田 土壤氮素形态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对土壤氮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310-3312,共3页
分析了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对土壤氮流失的影响,提出了加强氮肥管理、重视平衡施肥、提高作物氮素吸收能力、优化耕作制度及灌溉方式等降低我国农田土壤氮素流失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氮素形态 土壤氮素转化 氮流失 非点源污染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改葡萄园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敬 张金波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采用15N成对标记技术结合数值模型,测定太湖地区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稻麦轮作农田和葡萄园)下的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供氮和保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园土壤初级矿化速率高于稻麦轮作农田土壤,但是其NH... 采用15N成对标记技术结合数值模型,测定太湖地区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稻麦轮作农田和葡萄园)下的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供氮和保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园土壤初级矿化速率高于稻麦轮作农田土壤,但是其NH4+-N同化速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0.02 mg kg-1 d-1),自养硝化成为培养条件下葡萄园土壤NH4+-N的唯一去向。葡萄园土壤初级自养硝化速率(15.85 mg kg-1 d-1)显著高于稻麦轮作农田土壤(13.65 mg kg-1 d-1),但两者初级异养硝化速率和NO3--N同化速率均接近零值。可见,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改种为葡萄园后,土壤NH4+-N同化速率显著降低而自养硝化速率增加,由此导致更多的NO3--N在土壤中累积,进而可能增加土壤中N的淋溶和径流损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 15N示踪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保氮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氮对土壤NH3、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森 廖文华 +3 位作者 郭巨秋 郭玉冰 谢娇 佟丙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28-2735,共8页
为了研究石灰氮对土壤氨(NH3)挥发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共设置石灰氮(LN)、尿素(Ur)、碳酸氢铵(AB)和对照(CK)等4个处理,分别采用原位通气和静态箱法测定NH3和N2O排放速率.结果表明,与AB处理氨挥发速率逐... 为了研究石灰氮对土壤氨(NH3)挥发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共设置石灰氮(LN)、尿素(Ur)、碳酸氢铵(AB)和对照(CK)等4个处理,分别采用原位通气和静态箱法测定NH3和N2O排放速率.结果表明,与AB处理氨挥发速率逐渐降低的特征相比,LN与Ur处理氨挥发速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且LN处理的氨挥发速率高于Ur处理.Ur、AB处理的N2O排放为单峰,LN处理先后出现两个排放峰.培养前期(2—12 d),LN处理土壤NH4^+-N显著高于Ur和AB处理,与该处理前期NO3^--N含量增幅较小、随后增长速率加快相吻合.AB和Ur处理的N2O、NH3排放速率均与土壤NO3^--N和NH4^+-N显著相关,但LN处理仅NH3挥发速率与土壤NO3^--N、NH4^+-N显著相关.LN、AB和Ur处理NH3挥发系数分别为5.9%、5.3%和2.5%,N2O排放系数分别为0.52%、1.13%和0.76%.综上,施用石灰氮可显著降低N2O排放,但增加了NH3挥发风险,因此施用石灰氮时应综合考虑其氮素损失及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排放 氨挥发 石灰氮 土壤氮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代硫酸铵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陶运平 W.A.Adams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67-474,共8页
本研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石油化工副产品硫代硫酸铵(ATS)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TS对土壤硝化作用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当ATS用量达2500μg/g土时,培养14天后抑制率仍可达82%;ATS有效地抑制了由铵经生... 本研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石油化工副产品硫代硫酸铵(ATS)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TS对土壤硝化作用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当ATS用量达2500μg/g土时,培养14天后抑制率仍可达82%;ATS有效地抑制了由铵经生物氧化作用生成硝态氮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由硫代硫酸根及其氧化产物共同作用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硫酸铵 硝化作用 硝化抑制剂 土壤氮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土壤-作物之间氮形态契合在氮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被引量:43
13
作者 程谊 张金波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7-515,共9页
采用合理的作物养分管理措施对粮食安全保障、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正确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是针对某一特定气候-土壤-作物条件选择特定的肥料品种、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位置。然而,当前的氮肥管理措施大多未考... 采用合理的作物养分管理措施对粮食安全保障、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正确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是针对某一特定气候-土壤-作物条件选择特定的肥料品种、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位置。然而,当前的氮肥管理措施大多未考虑作物氮形态喜好特性、土壤氮素转化特点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致在实际生产中效果欠佳。本文提出最大化满足作物氮形态喜好,氮肥形态、土壤氮素转化特点以及气候条件高度契合才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同时降低施氮量、减少活性氮向环境的扩散;气候-土壤-作物之间氮形态契合程度也是引进新的作物或者实施新的施肥措施的重要依据。本文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减氮增效措施指出了另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氮形态喜好 氮肥形态 气候条件 土壤氮素转化特点 氮肥管理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14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农业土壤 作物秸秆 有机废弃物 土壤氮素转化 农业利用 农业废弃物 综合利用 甘肃省 三废处理 小麦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