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红壤稻田种植制度的养分平衡特征
被引量:8
- 1
-
-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谢小立
-
机构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1-63,共3页
-
基金
"九五"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KZ951-A1-301)
特别支持项目(KZ95T-04-01)
-
文摘
试验研究了湘北红壤稻田系统4种种植制度的养分平衡特征。结果表明,N、P、K养分输出为稻-稻-油种植制度>稻-稻-油(肥)种植制度>稻-稻-肥(紫云英)种植制度>稻-稻种植制度;N盈余量以稻-稻-肥种植制度最大,达18.4kg/hm^2·α,稻-稻-油(肥)种植制度基本维持平衡,稻-稻种植制度表现亏缺,稻-稻-油种植制度亏缺最大,达38.9kg/hm^2·α;4种种植制度P和K均有亏缺,但以稻-稻-油种植制度亏缺量最大,分别为11.2kg/hm^2·α和118.7kg/hm^2·α,稻-稻-肥种植制度亏缺量最小;稻-稻-肥种植制度有机物质归还量最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稻-稻种植制度有机物质归还量最小,有机质呈现亏缺状态。
-
关键词
红壤稻田
种植制度
养分平衡
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肥
系统生产力
-
Keywords
Paddy field of red earth, Cropping system, Nutrient balance
-
分类号
S511.047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11.06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秸秆直接还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张红梅
汤爱勤
-
机构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
-
出处
《现代农业》
2010年第3期19-21,共3页
-
文摘
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具有省劳力、肥源广、无污染等优点。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培肥效果、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养分平衡,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方式可概括为3种:机械粉碎翻压还田、覆盖还田和高留茬还田。秸秆还田后需要解决碳氮比失调,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等现象。要注意提高粉碎质量,配合补施氮、磷、钾肥料,浇足塌墒水。
-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肥源
土壤有机肥
研究进展
-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