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温辉辉 张慧玲 +3 位作者 彭艳 彭清清 邱丹妮 吴福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54-4262,共9页
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增加,亚热带森林频繁转换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可能显著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但当前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于2022年7月调查了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后土壤无脊椎... 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增加,亚热带森林频繁转换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可能显著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但当前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于2022年7月调查了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转换为次生林、米槠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后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659只,丰度为26540只/m~2,隶属1门6纲13目59科,其中蚁科和球角虫兆科为优势类群。森林转换改变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天然林向米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转换后,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类群均明显降低,其中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的响应更为敏感,在2种林型中分别显著降低了33.58%和36.53%。尽管林型转换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但改变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其中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群落组成极不相似(J<0.25),等节虫兆科为杉木人工林优势类群,占比达到59.84%。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湿度、凋落物现存量和凋落物磷含量是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解释率为69.30%。可见,林型转换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质量,调控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资源现状
2
作者 陶君 刘欣 +5 位作者 黄运梅 陈桂枝 康宁 程方 吴铙彤 喻晶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59-62,共4页
为评估该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共鉴定出124种土壤无脊椎动物,涵盖124种不同类别,分属3门4... 为评估该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共鉴定出124种土壤无脊椎动物,涵盖124种不同类别,分属3门4纲12目35科。包括昆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这些无脊椎动物在凋落物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脊椎动物 调查 生物多样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晏静 张瑞海 +3 位作者 宋振 张国良 刘玉升 付卫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82-193,共12页
以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的林地、荒地和沟渠作为调查样地,探讨黄顶菊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环刀进行取样,3种生境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54 315头,隶属2门10纲17目。3种生境的优势类群皆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其余... 以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的林地、荒地和沟渠作为调查样地,探讨黄顶菊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环刀进行取样,3种生境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54 315头,隶属2门10纲17目。3种生境的优势类群皆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其余类群的相对多度较小。黄顶菊凋落物能够为土壤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与食物来源,进而影响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该影响与黄顶菊自身群体的生长状况有关,在长势较弱的林地生境影响较小,而在长势较强的荒地和沟渠生境影响较大。综上所述,黄顶菊入侵3种生境后,植株及其凋落物能为优势类群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和隐蔽所,并通过改变表层腐殖土的主要养分含量,引起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升高,且土壤无脊椎动物在凋落物层中多样性呈自上而下的升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凋落物 土壤无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4
作者 舒洪岚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226-3229,共4页
选择连续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5年连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和10年连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棉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0~20cm的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与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相比,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小型无... 选择连续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5年连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和10年连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棉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0~20cm的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与种植传统非转基因棉相比,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等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减少了双翅目的优势种群。种植5年转基因抗虫棉会降低土壤无脊椎动物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棉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基因棉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郭建英 万方浩 吴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1-1228,共8页
采用干、湿漏斗分离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GK12"和"新棉33B"对棉田0~15cm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和螨类为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其频度分别为54%以上和18%以上... 采用干、湿漏斗分离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GK12"和"新棉33B"对棉田0~15cm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和螨类为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其频度分别为54%以上和18%以上。与亲本常规棉"泗棉3号"相比,"GK12"提高了土壤线蚓数量,但降低了某些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如同翅目、虫齿目和双翅目)的数量;两种Bt棉田中,"新棉33B"棉田的同翅目昆虫数量显著高于"GK12",蜘蛛目数量显著低于"GK12"棉田,其他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数量则基本上无显著差异。"GK12"显著降低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两种Bt棉中,"新棉33B"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Rényi多样性指数曲线也表明,"GK12"棉田各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显著低于"泗棉3号"棉田;"新棉33B"棉田各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GK12",但10~15cm土层常见类群和优势类群的多样性较低。在各土层中,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动态在不同类型棉田趋势基本相同。7~11月期间,10月是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的高峰期,此时在"泗棉3号"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在0~5cm的表层和10~15cm的深层土壤均较多,在"GK12"和"新棉33B"棉田则集中于10~15cm的深层土壤。11月,"泗棉3号"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GK12"则呈上升趋势。可见,种植Bt棉"GK12"可改变某些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数量,降低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两种Bt棉田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新棉33B"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GK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曲柳、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何瑞雪 谢旭强 +5 位作者 马双娇 王庆成 朱凯月 巩瑞 剡丽梅 段嘉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分解者,在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期其群落结构会对凋落物分解产生影响。通过采用不同孔径(0.01、2.00、4.00 mm)凋落物分解袋法,探究了在不同时期(土壤冻结前期、土壤冻结期、生长期)落叶松(Larix gmelin... 土壤无脊椎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分解者,在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期其群落结构会对凋落物分解产生影响。通过采用不同孔径(0.01、2.00、4.00 mm)凋落物分解袋法,探究了在不同时期(土壤冻结前期、土壤冻结期、生长期)落叶松(Larix gmelinii)、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纯林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率、养分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受凋落物类型影响。水曲柳林凋落物袋内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是甲螨亚目(Oribatida)、线蚓科(Enchytraeidae)、棘虫兆科(Onychiuridae),落叶松林优势类群是甲螨亚目(Oribatida)、棘虫兆科(Onychiuridae)。水曲柳林无脊椎动物个体数、多样性高于落叶松林。土壤无脊椎动物功能类群结构随凋落物分解进程发生变化,且土壤无脊椎动物功能类群与凋落物分解率显著相关(P<0.05)。水曲柳林凋落物分解率大于落叶松林。土壤无脊椎动物对凋落物分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大型、中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大于中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大于仅微生物作用。土壤无脊椎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与全N质量分数、有机C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土壤无脊椎动物对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大于水曲柳林。不同体型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期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存在差异。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特征在针、阔叶林凋落物中存在明显差异,且其对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落叶松 土壤无脊椎动物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黑杨和落叶松人工林不同生境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剡丽梅 马双娇 +4 位作者 王庆成 张勇 段嘉靖 何瑞雪 谢旭强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44,60,共12页
为进一步了解树木种类和生境对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该文以小黑杨和落叶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不同大小林窗和林冠下设置样方,采用手捡法对不同生境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 为进一步了解树木种类和生境对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该文以小黑杨和落叶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不同大小林窗和林冠下设置样方,采用手捡法对不同生境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蚁科、正蚓目、线蚓科为两林分常见类群,小黑杨人工林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更高,两林分中至大型林窗个体数和类群数高于小林窗;②小黑杨人工林以杂食性土壤无脊椎动物为主,随林窗面积减小,杂食性土壤无脊椎动物比例降低;落叶松人工林以腐食性土壤无脊椎动物为主,随林窗面积减小,腐食性土壤无脊椎动物比例增大;③林窗大小影响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垂直分布,部分林窗个体数和类群数表现为凋落物层低于土层;④林分类型对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著(P>0.05);林窗大小显著影响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P<0.05),小黑杨人工林大林窗多样性低,落叶松人工林中、大型林窗多样性高。综上,林分类型对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影响不明显;林窗干扰影响较大,小黑杨人工林小至中型林窗有利土壤无脊椎动物生存,落叶松人工林中至大型林窗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更丰富、多样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落叶松 林窗 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土壤环境基准受试无脊椎动物筛选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蕾 姜锦林 +3 位作者 董姝楠 吴慧毅 李勖之 曹少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2,共12页
为筛选土壤环境基准受试土壤无脊椎动物,依据其生态学意义、地理分布范围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土壤无脊椎动物,从公开发表的文献、ECOTOX等权威数据库中搜集其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毒性数据进行敏感... 为筛选土壤环境基准受试土壤无脊椎动物,依据其生态学意义、地理分布范围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土壤无脊椎动物,从公开发表的文献、ECOTOX等权威数据库中搜集其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毒性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环节动物门正蚓科的爱胜蚓属(赤子爱胜蚓、安德爱胜蚓)、正蚓属(陆正蚓、粉正蚓)、异唇蚓属(背暗异唇蚓)、带丝蚓科的带丝蚓属(夹杂带丝蚓)、钜蚓科的环毛蚓属(威廉环毛蚓)、线蚓科的白线蚓属(球肾白线蚓、白线蚓)可作为土壤环节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节肢动物门长角科的长角属(白符■、跳虫、曲毛裸长■)、等节科的等节属(小原等节■)、洼甲螨科的平懒甲螨属(盾平懒甲螨)可作为土壤节肢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软体动物门玛瑙螺科的玛瑙螺属(非洲大蜗牛)可作为土壤软体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线虫动物门小杆线虫科的广杆线虫属(秀丽隐杆线虫)、异皮线虫科的根结线虫属(南方根结线虫)可作为土壤线虫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根据毒性数据筛选获得17种土壤无脊椎动物分属4门、15科,可以作为土壤环境基准受试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土壤无脊椎动物 物种敏感度分布 基准受试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一般性问题
9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 城市固体废物 重金属 生物处理 可降解 有机碳含量 土壤无脊椎动物 有机污染物 垃圾焚烧飞灰 沉积物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