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0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年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1
1
作者 付志高 肖以华 +5 位作者 许涵 史欣 余海波 贲春丽 杨紫浓 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2-1103,共12页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稳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内在的长期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土壤有机碳(SOC)、总氮...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稳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内在的长期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可溶性碳(ROC)、速效氮(AN)、pH、土壤温度(ST)和土壤含水量(SWC)进行连续10年监测;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及稳态分析等探究MBC和MBN的年际变化和稳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旱季MBC和MBN含量分别在171.32—358.45和25.90—54.08 mg/kg区间波动,雨季分别在394.01—507.97和68.40—88.05 mg/kg区间波动;旱、雨季的MBC含量年际间变化显著(P<0.05),但MBN含量仅在旱季变化显著(P<0.05)。雨季MBC和MBN含量均显著高于旱季(P<0.01),且雨季的MBC和MBN含量是旱季的2倍以上。(2)旱、雨季的MBC与MBN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旱季,MBC和MBN均与ROC和A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MBN含量也与TP(P<0.05)和SOC(P<0.01)显著正相关。在雨季,仅SOC与MBN呈显著正相关(P<0.05)。(3)在旱季,MBC含量变化主要受ROC(P<0.05)和AN(P<0.001)影响,MBN则受AN控制(P<0.05)。在雨季,AN(P<0.05)主导了MBC的变化,TP(P<0.05)和SOC(P<0.05)是MBN变异的主导因子。AN(P<0.001)和SOC(P<0.001)是旱、雨季土壤MBC和MBN变化的主导因子。(4)土壤MBC和MBC/MBN稳态指数在年际间均为绝对稳态型(P>0.05);雨季的MBN(P=0.685)为绝对稳态型,但旱季为非稳态(P<0.01,H>1)。雨季微生物熵显著高于旱季(P<0.01),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及养分利用效率更高。综上,MBC和MBN含量受季节更替显著影响,且主要受土壤SOC和AN的影响;受旱季水分限制,MBN的稳态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年际动态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大豆间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氮素营养与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小勇 任静 +5 位作者 张锐 郭志刚 彭海 韩富军 刘馨蔚 徐小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2-991,共10页
为掌握旱作区核桃大豆间作下土壤质量变化,探明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元林核桃(Juglans regia cv. L.)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核桃硬核期、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3个关键物候期核桃大豆间作、核桃单... 为掌握旱作区核桃大豆间作下土壤质量变化,探明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元林核桃(Juglans regia cv. L.)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核桃硬核期、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3个关键物候期核桃大豆间作、核桃单作两种栽培模式下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以及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显著提高了核桃生育期土壤有机质(SOM)含量,降低了核桃生育前期(硬核期和坚果成熟期)0~6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含量和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AK)含量,降低了土壤AN和AP的深层积累,加速了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2)间作提高了核桃生育期深层(40~60 cm)土壤MBC含量和硬核期土壤MBN含量,增加了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0~40 cm土层土壤MBN含量,维持了深层土壤MBC含量;(3)间作条件下,土壤β-葡糖苷酶(BG)、磷酸单酯酶(AKP)、α-纤维素酶(CBH)、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均以坚果成熟期最高、硬核期最低,而硬核期5种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处理,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均高于单作处理,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4)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MBC与全氮(TN)、AN和SOM极显著正相关(P<0.01),间作下土壤MBC、MBN与AKP均显著相关(P<0.05);土壤BG、AKP、CBH、NAG和LAP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可见,旱作区幼龄核桃园间作大豆,可以显著增加核桃生育期SOM、AN和AP含量,降低土壤AN和AP的深层积累,提高深层土壤MBC含量,增大坚果成熟期土壤酶活性,加速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大豆间作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矿质营养 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汤萃文 王瑛瑛 +3 位作者 李春霖 张玉霞 郑传贺 苏艳斌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壤MBN最大值出现在膜果麻黄群落(28.27 mg/kg)。(2)不同植物群落间,白刺群落的微生物量熵(qMB)最大,最小值出现在人工梭梭群落,5种植物群落间土壤qMB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的最大值出现在白刺群落,显著高于膜果麻黄群落和人工梭梭群落。(3)土壤MBC、MBN与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MBC与土壤全氮(TN)和有效磷(E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硝态氮(NO_(3)^(-)-N)和含水率(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与土壤WC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EP和速效钾(A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N、NO_(3)^(-)-N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冗余分析进一步显示,NO_(3)^(-)-N和TN是影响土壤MBC、MBN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MBN不同,以红砂群落和膜果麻黄群落最为显著;土壤TN、EP、土壤NO_(3)^(-)-N和WC是影响土壤MBC的主要因子,土壤WC、土壤EP、AK、土壤TN和NO_(3)^(-)-N是影响土壤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植被群落 民勤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氮矿化速率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春燃 李婧 +4 位作者 简毅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游成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6-846,共11页
【目的】探究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活性氮含量和氮矿化速率的差异,为该区域柳杉人工林土壤氮素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华西雨屏区中龄林(13 a)、成熟林(33 a)和过熟林(53 a)的柳... 【目的】探究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活性氮含量和氮矿化速率的差异,为该区域柳杉人工林土壤氮素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华西雨屏区中龄林(13 a)、成熟林(33 a)和过熟林(53 a)的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壤样品,测定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氮矿化速率等指标。【结果】(1)柳杉成熟林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整体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过熟林阶段,非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林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根际与非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值均随林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2)成熟林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铵态氮含量、铵态氮与硝态氮比值整体均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过熟林,而土壤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随林龄增加均呈降低趋势,并且根际土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无机氮含量整体均高于非根际土。(3)成熟林根际土铵化速率及其根际效应显著高于其他林龄阶段;中龄林和成熟林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整体显著高于过熟林,并且根际土的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整体均高于非根际土。(4)柳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氮矿化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结论】相较于中龄林和过熟林,柳杉成熟林根际土壤表现出更快的氮循环速率和更高的氮素有效性。因此,适当加强柳杉中龄林和过熟林氮肥管理可能更有利于提高柳杉人工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区 柳杉人工林 林龄 微生物生物量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被引量:34
5
作者 李胜蓝 方晰 +2 位作者 项文化 孙伟军 张仕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6,共9页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森林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随着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高于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和杉木人工林,且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2.3% ~2.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占全氮含量的4.5% ~6.4%,均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型”,呈现出“夏高冬低”型或“秋高春低”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季节波动幅度较其他2种森林明显,但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季节波动幅度没有其他2种森林明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o.o1),但与土壤含水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初步揭示该地区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季节变化不直接受控于土壤自然含水率,4种森林与环境因子长期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差异是影响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差异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杉木人工林 演替阶段 天然次生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措施对若尔盖沙化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仲波 孙庚 +1 位作者 陈冬明 张楠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2-399,共8页
若尔盖高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其草地出现了严重的沙化退化现象。通常认为在返青季节对沙化退化草地进行补播后,完全围封有助其恢复,但在实践中发现,补播后对其进行放牧,恢复效果... 若尔盖高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其草地出现了严重的沙化退化现象。通常认为在返青季节对沙化退化草地进行补播后,完全围封有助其恢复,但在实践中发现,补播后对其进行放牧,恢复效果更理想。因此,选取若尔盖典型沙化退化草地,对比分析了合理放牧、围封禁牧与自然恢复3种恢复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酸性土壤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1,4-葡萄糖苷酶及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及土壤碳氮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恢复6年后:与围封禁牧和自然恢复相比,合理放牧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101.27±22.14)mg·kg^(-1)]、生物量氮[N(67.45±18.02)mg·kg^(-1)]、土壤酸性磷酸酶活[(159.0±36.4)μg·g^(-1)·h-1]、β-1,4-葡萄糖苷酶活[(81.19±16.78)nmol·g^(-1)·h^(-1)]、碳矿化速率[C(25.19±5.79)g·kg^(-1)·d^(-1)]以及氮矿化速率[N(0.476±0.015)mg·kg^(-1)·d^(-1)]显著提高;围封禁牧恢复草地除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活[(29.91±14.39)nmol·g^(-1)·h^(-1)]及氮矿化速率[N(0.172±0.050)mg·kg^(-1)·d^(-1)]外,其余指标与自然恢复无显著差异;在相关性研究中,土壤氮矿化速率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酸性磷酸酶活、β-1,4-葡萄糖苷酶活呈极显著相关(P<0.01);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酸性磷酸酶活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β-1,4-葡萄糖苷酶活呈显著相关(P<0.05)。结果表明:在若尔盖沙化草地的恢复过程中,合理放牧是一种科学的沙化草地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沙化 放牧 恢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马尾松林恢复过程中芒萁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周转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苏浩浩 黄桥明 +2 位作者 邓翠 吕茂奎 谢锦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6-344,共9页
为探究侵蚀退化红壤马尾松林恢复过程中林下芒萁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月动态及其周转的影响,以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马尾松林恢复过程中林下保留芒萁、去除芒萁处理和林下裸地土壤中12个月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为探究侵蚀退化红壤马尾松林恢复过程中林下芒萁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月动态及其周转的影响,以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马尾松林恢复过程中林下保留芒萁、去除芒萁处理和林下裸地土壤中12个月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及其周转速率、周转时间和流通量,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保留芒萁覆盖处理的MBC和MBN平均含量分布比林下裸地提高26.99%~277.31%和13.54%~173.39%,而去除芒萁处理分布比保留芒萁处理降低12.29%~27.01%和5.02%~28.45%,差异均随恢复年限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2)所有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季节动态均表现为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的趋势,进入生长季前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更能反映该地区的平均水平。(3)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过程中,芒萁覆盖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周转速率,增加周转时间,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流通量,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释放。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BC、MBN流通量分别与DOC、DON呈显著正相关,周转速率分别与铵态氮(NH_(4)^(+)-N)和TN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碳和氮及其有效性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周转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林下植被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周转 退化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17
8
作者 杨凯 朱教君 +1 位作者 张金鑫 闫巧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0-5507,共8页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林龄落叶松腐殖质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高于矿化层;在腐殖质层,幼龄林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成熟林。方差分析表明,在春、秋季节,同一土层两林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在观测的3个季节内,幼龄林腐殖质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无变化,而成熟林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在秋季达到最高;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在矿化层,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在秋季达到最大。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水分无相关性;另外,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灌木种类和数量以及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波动与土壤养分状况密切相关,幼龄林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成熟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季节变化 落叶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65
9
作者 彭佩钦 吴金水 +4 位作者 黄道友 汪汉林 唐国勇 黄伟生 朱奇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261-2267,共7页
以湖南省沅江市典型湖垸为代表,通过密集取样分析,研究了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及其和土壤碳、氮、磷的关系,发现水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旱地,水田土壤中双季稻高于一季... 以湖南省沅江市典型湖垸为代表,通过密集取样分析,研究了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及其和土壤碳、氮、磷的关系,发现水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旱地,水田土壤中双季稻高于一季稻;土壤磷的含量旱地稍高于水田,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水田稍高于旱地.尽管在水田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明显的不同,但水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典型样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为0.65%~7.24%,平均3.0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为0.98%~7.41%,平均3.8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为0.16%~7.54%,平均2.80%.土壤C/N为3.87~17.31,平均9.15;BC/BN为4.06~9.29,平均7.2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导致了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能够很好地反映洞庭湖区农田土壤碳、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 微生物生物量、磷 洞庭湖区 土地利用方式 耕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龙湿地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静 马玲 +2 位作者 丁新华 陈旭日 马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712-3719,共8页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扎龙湿地不同生境的土壤肥力状况,对扎龙芦苇生境和草甸生境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季节变化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扎龙湿地不同生境的土壤肥力状况,对扎龙芦苇生境和草甸生境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季节变化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生境土壤MBC、MBN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0—10 cm>10—20 cm>20—30 cm,且草甸生境显著大于芦苇生境。在整个生长季节内,两种生境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大致呈现出"W"型变化格局,其变化幅度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且草甸生境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芦苇生境。相关分析表明:芦苇生境土壤MBC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MBN与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水解性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草甸生境土壤MBC则均与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有效磷、水解性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MBN则均与土壤含水率、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季节变化 扎龙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水平及玉米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41
11
作者 侯化亭 张丛志 +1 位作者 张佳宝 陈效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3-166,共4页
以裸地(不种植作物)和玉米种植的田间小区试验为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及玉米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不施肥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裸地平均值分别为175.98mg/kg和26.04mg/kg,种植玉米小区的平均... 以裸地(不种植作物)和玉米种植的田间小区试验为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及玉米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不施肥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裸地平均值分别为175.98mg/kg和26.04mg/kg,种植玉米小区的平均值分别为161.65mg/kg和22.70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低于裸地;而施肥时,裸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氦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2.27—206.27mg/kg和27.41~31.22mg/kg,种植玉米小区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94.70~235.58mg/kg和35.76—44.66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高于裸地,可见土壤碳氮的平衡对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极为重要。裸地和玉米种植小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施氮水平拐点分别为70kg/hm2和150kg/hm2,表明施肥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具有显著影响。另外,玉米各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氯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在拔节期处于最低。变动范围分别为154.46—229.09mg/kg和18.84—31.44mg/kg;抽雄期处于最高,变动范围分别为171.71~242.48mg/kg和30.01~50.54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裸地 玉米种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桑树配置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洋 倪九派 +2 位作者 周川 樊芳玲 谢德体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6-773,共8页
为探讨评价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典型水土保育模式——桑树护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共设横坡农作、双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及四边桑树+等... 为探讨评价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典型水土保育模式——桑树护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试验共设横坡农作、双边桑树+横坡农作、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及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4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坡长及桑树布局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差异显著;双边桑树+横坡农作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对土壤氮库的贡献,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提高23.43 mg·kg-1;而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处理却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商,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平均提高21.81 mg·kg-1。此外,在横坡农作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而在旱坡地桑树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相关性大多不显著。由此可知,旱坡地农桑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但不同桑树布局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桑树系统中的维持能力并不一致,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作为紫色土旱坡地土壤质量演变的评价指标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旱坡地 水土保育模式 桑树护坡 土壤肥力评价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草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短期施氮的响应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瑞芬 唐凤兰 +2 位作者 刘杰淋 刘凤歧 陈积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3-558,共6页
以松嫩草原羊草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4个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SMBN)探讨其对短期施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 以松嫩草原羊草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4个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SMBN)探讨其对短期施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H值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土壤有机质(SO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与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图较好的解释了短期施氮处理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环境因子3者之间的关系(7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草甸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海拔狗牙根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文航 任庆水 +3 位作者 秦红 宋虹 袁中勋 李昌晓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68,共12页
为探究库区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狗牙根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及肥力的变化,选择三峡库区消落带150,160和170m海拔人工构建狗牙根植被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裸地作为对照,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各海... 为探究库区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狗牙根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及肥力的变化,选择三峡库区消落带150,160和170m海拔人工构建狗牙根植被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裸地作为对照,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各海拔狗牙根微生物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裸地,表明狗牙根人工植被构建对土壤微生物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160m高程显著高于150和170m高程,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SMBP)却显著低于150和170m高程,需要特别注意P元素的下移,加强水体P含量的检测。(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变化范围分别为5.93~15.62和7.11~19.9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百分比的范围分别为0.68%~2.57%、0.68%~3.33%、1.95%~5.23%。狗牙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显著低于裸地,表明狗牙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高于裸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百分比显著高于裸地,表明狗牙根土壤营养元素周转速率快于裸地。(4)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与土壤pH值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因此,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进行狗牙根草地恢复重建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质量,对加强三峡库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牙根 植被恢复 微生物生物量 消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树种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建峰 赵家豪 +4 位作者 袁在翔 金雪梅 陈斌 关庆伟 高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00,113,共7页
为阐明树种差异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选择具有相近林分特征、立地条件及经营历史的3种10 a生绿化树种与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其不同土壤层次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 为阐明树种差异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选择具有相近林分特征、立地条件及经营历史的3种10 a生绿化树种与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其不同土壤层次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平均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随树种变化差异性显著;重阳木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水杉、香樟纯林,水杉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香樟纯林无显著性差异,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0~10 cm、20~40 cm土层显著高于香樟纯林,10~20 cm土层则低于香樟纯林。此外,各树种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呈现"高-低-高"的垂直分布特征,其中表层土壤总体上高于下层土壤。(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3个树种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上均与农田差异显著,且随树种的不同,差异性有所不同,重阳木差异较小,水杉、香樟差异较大。另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平均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与林地显著不同,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特征。(3)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树种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主要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水分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树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聪 吕晶花 +4 位作者 陆梅 杨志东 刘攀 任玉连 杜凡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30,共11页
【目的】探究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为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以保护区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半湿润常... 【目的】探究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为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以保护区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沿海拔和土层的变化,并运用偏Mantel检验、Fourth-Corner方法解析植被多样性、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海拔变化差异显著(P<0.05)。3个地带性植被群落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即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15.75和2.84 mg·kg^(-1))<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8.05和4.95 mg·kg^(-1))<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1.61和7.80 mg·kg^(-1))。2)各地带性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呈显著的减小趋势(P<0.05),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是40~50 cm的4.26和3.22倍,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幅(7.21和3.42倍)最大。3)偏Mantel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的关联性最强(P<0.01,r≥0.75),而与土壤含水量、密度、全钾含量的关联性次之(P<0.05,r>0.5);Fourth-Corner分析结果表明,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仅与植被多样性(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枯落物厚度、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沿海拔变化主要受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调控;低海拔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主要受植物群落多样性所调控,而高海拔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主控因子为枯落物厚度、pH值、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微生物生物量 植被多样性 分布特征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姬景红 李杰 +3 位作者 李玉影 刘双全 佟玉欣 郑雨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9期31-35,共5页
为改善土壤质量,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优化施肥结合施用腐殖酸钾及沸石对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总体呈现出先... 为改善土壤质量,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优化施肥结合施用腐殖酸钾及沸石对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总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微生物生物量碳出现的高峰期要早于微生物生物量氮。与不施化肥、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的基础上添加腐殖酸钾、沸石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优化施肥+沸石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占土壤有机碳、全氮的比例最高,分别比不施化肥高41.2%和61.9%,比农民习惯施肥高9.1%和21.4%;其次是优化施肥+腐殖酸钾+沸石处理,分别比不施化肥高41.2%和38.1%,比农民习惯施肥高9.1%和3.6%。可见,优化施肥的基础上添加腐殖酸钾或沸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设施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施肥 设施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库的县域分布特征——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炎龙 刘梓雅 +3 位作者 严景 米娜娜 盖京苹 冯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5-245,共11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中的活性养分库,直接参与土壤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形态转化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反映土壤肥力与质量的重要生物指标。基于网格法采样,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库的空间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中的活性养分库,直接参与土壤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形态转化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反映土壤肥力与质量的重要生物指标。基于网格法采样,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河北省曲周县域农田耕层(0~3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在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具有中等变异强度和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库储量分别为(C)64.14×10^(3)t、(N)24.55×10^(3)t、(P)2.80×10^(3)t,作物产量与MBC和MBN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种植体系下单位质量土壤MBC、MBN、MBP的量存在显著差异,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单位质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平均量高于棉花连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的大小和空间分布均受种植体系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容及空间分布的一个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是我国北方典型农田土壤中不可忽视的潜在有效养分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磷养分库 生物肥力 土壤健康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1
20
作者 吴晓玲 张世熔 +2 位作者 蒲玉琳 徐小逊 李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07-1616,共10页
本文通过区域调查采样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特征及其对气候、海拔、母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响应,揭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川西平原地区土壤质... 本文通过区域调查采样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特征及其对气候、海拔、母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响应,揭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川西平原地区土壤质量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MBC、MBN和MBP含量表现为冲积土显著高于水稻土、潮土和黄壤(P<0.05),潮土MBC/MBN显著高于水稻土。气候和海拔的影响为:MBC、MBN和MBP含量随着≥0℃积温、≥10℃积温、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而随干燥度和海拔增加呈线性增加。不同成土母质中,MBC、MBN和MBP含量均为灰色冲积物显著高于老冲积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三者含量为草地显著高于水田和旱地,水田、旱地和林地差异不显著。皮尔森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MBC和MBN均与≥0℃积温、年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MBP与母质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BC主要受年均温、干燥度、年均降水量和母质的影响;MBN主要受海拔、干燥度和年均降水量的综合影响;MBP主要受母质、年均温、≥10℃积温和年均降水量的调控。因此,川西平原土壤MBC、MBN、MBP能灵敏地反映不同采样点气候的变化,可为该区气候变化下土壤碳、氮、磷的响应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气候 海拔 母质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