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述评
2
作者 何玉 周晨莉 张恒嘉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5年第3期97-100,106,共5页
水分和氮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在数量和时间上存在最佳耦合。合理的水氮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水氮利用效率,达到增产效果。文章综述了水氮管理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 水分和氮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在数量和时间上存在最佳耦合。合理的水氮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水氮利用效率,达到增产效果。文章综述了水氮管理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水氮管理能改善土壤环境,使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结果。因此,深入探究水氮管理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机制,提出水氮优化管理模式,为作物的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作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 土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大豆间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氮素营养与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小勇 任静 +5 位作者 张锐 郭志刚 彭海 韩富军 刘馨蔚 徐小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2-991,共10页
为掌握旱作区核桃大豆间作下土壤质量变化,探明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元林核桃(Juglans regia cv. L.)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核桃硬核期、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3个关键物候期核桃大豆间作、核桃单... 为掌握旱作区核桃大豆间作下土壤质量变化,探明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元林核桃(Juglans regia cv. L.)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核桃硬核期、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3个关键物候期核桃大豆间作、核桃单作两种栽培模式下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以及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显著提高了核桃生育期土壤有机质(SOM)含量,降低了核桃生育前期(硬核期和坚果成熟期)0~6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含量和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AK)含量,降低了土壤AN和AP的深层积累,加速了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2)间作提高了核桃生育期深层(40~60 cm)土壤MBC含量和硬核期土壤MBN含量,增加了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0~40 cm土层土壤MBN含量,维持了深层土壤MBC含量;(3)间作条件下,土壤β-葡糖苷酶(BG)、磷酸单酯酶(AKP)、α-纤维素酶(CBH)、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均以坚果成熟期最高、硬核期最低,而硬核期5种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处理,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均高于单作处理,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4)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MBC与全氮(TN)、AN和SOM极显著正相关(P<0.01),间作下土壤MBC、MBN与AKP均显著相关(P<0.05);土壤BG、AKP、CBH、NAG和LAP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可见,旱作区幼龄核桃园间作大豆,可以显著增加核桃生育期SOM、AN和AP含量,降低土壤AN和AP的深层积累,提高深层土壤MBC含量,增大坚果成熟期土壤酶活性,加速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大豆间作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 活性 矿质营养 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菌配置对赣南山区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进波 刘波 王贤宁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9期68-72,76,共6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施工后期的迹地恢复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土壤菌配置加客土喷播技术进行迹地恢复,将不同的土壤菌配置(DL1+DL2、DL1+DL3、DL2+DL3、DL1+DL2+DL3)加入喷播基质中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施工后期的迹地恢复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土壤菌配置加客土喷播技术进行迹地恢复,将不同的土壤菌配置(DL1+DL2、DL1+DL3、DL2+DL3、DL1+DL2+DL3)加入喷播基质中并通过喷播的方式铺设到赣南山区边坡。针对赣南山区边坡后期迹地恢复问题,提出最优的土壤菌配置模式。结果表明,土壤菌的施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中的生化反应,加入土壤菌能显著提高赣南山区边坡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能显著提高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的总数量,其中土壤菌DL1+DL2配置模式下对提高赣南山区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山区 土壤 土壤活性 土壤微生物数量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楤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特征对种植年限的响应
5
作者 解雨欣 田宇鑫 +3 位作者 姜珊 吴彭冰 张旭 刘骞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120,共7页
本试验以连续种植2、5年和10年的长白楤木土壤(0~30 cm)为材料,研究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性,以期为长白楤木的生长发育和栽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对长白楤木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土... 本试验以连续种植2、5年和10年的长白楤木土壤(0~30 cm)为材料,研究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性,以期为长白楤木的生长发育和栽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对长白楤木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蔗糖酶活性变化趋势则相反;三种土壤酶活性总体表现为表层土壤显著高于深层。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多呈显著下降趋势,且两者平均含量均为表层土壤高于深层土壤。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多呈正相关。综上,不同种植年限的长白楤木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种植年限越长,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越低,且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之间的动态变化亦存在一定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楤木 土壤活性 微生物量碳、 种植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溶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有机碳含量及其相关性--以丫吉岩溶试验场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靳振江 李强 +8 位作者 黄静云 邓丽君 陆文体 黄美辉 唐志琴 唐显治 罗堃 杨帅 吴琼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7-313,共7页
研究岩溶区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区系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有机碳的积累机制。以丫吉岩溶试验场这一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的洼地、坡地与垭口三种岩溶形态为研究样点,分别采集0~10、10~20 cm与20~30 cm土壤样本,采用浓硫酸... 研究岩溶区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区系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有机碳的积累机制。以丫吉岩溶试验场这一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的洼地、坡地与垭口三种岩溶形态为研究样点,分别采集0~10、10~20 cm与20~30 cm土壤样本,采用浓硫酸-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获取微生物区系数量,采用比色法分析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加深,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下降,在0~10 cm,洼地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为40.10 g·kg-1,显著高于垭口的38.28 g·kg-1和坡地的24.42 g·kg-1;洼地土壤剖面从上至下细菌数量分别为3.26×106、2.73×106CFU·g-1和1.15×106CFU·g-1,均显著高于垭口和坡地;洼地土壤0~10 cm的脲酶活性为1.92 mg·(g·24 h)-1,显著高于垭口和坡地的1.12 mg·(g·24 h)-1和0.77 mg·(g·24 h)-1;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洼地土壤剖面均显著高于垭口和洼地剖面。统计分析显示,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在剖面上的表现并不一致,细菌数量、脲酶活性、归一化的微生物数量和归一化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岩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积累下,土壤细菌数量、总微生物数量与总土壤酶活性相应提高。细菌数量、归一化的微生物数量与归一化的酶活性可以作为岩溶区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指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丛洼地 土壤有机碳 活性 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乔旭 黄爱军 +2 位作者 褚贵新 陈兴武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99-1403,共5页
【目的】研究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以及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与有机肥的关系,为提高农田土壤生物肥力、培肥土壤、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及有机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土壤速... 【目的】研究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以及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与有机肥的关系,为提高农田土壤生物肥力、培肥土壤、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及有机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1)通过有机肥的施用可明显提高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2)通过有机肥的施用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和土壤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结论】施用有机肥除了直接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和改善理化性质外,还对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特性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无机肥 土壤养分 活性 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4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樊廷录 李尚中 雷康宁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陇东黄土旱塬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土壤容重、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K)2个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时期0~10 cm、10~20 cm、20~40 cm 3个土层...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陇东黄土旱塬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土壤容重、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K)2个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时期0~10 cm、10~20 cm、20~40 cm 3个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水解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显著(P<0.05)提高了收获期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全量磷钾及速效磷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有机质及全量和速效磷钾含量均呈递减趋势。碱解氮含量在0~20 cm土层降低,在20~40 cm土层出现聚集。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显著(P<0.05)增加了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幅为7.1%~12.4%。不同耕作方式玉米0~4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耕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上影响显著(P<0.05),为T>CK。同一生育期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以表层(0~10 cm)最高,为T>CK。与CK相比,T的细菌和真菌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收获期分别增加23.7%、64.5%、7.6%、44.0%、5.6%和31.1%、91.7%、85.7%、10.5%、33.3%。放线菌在苗期、拔节期、收获期分别增加79.8%、15.1%、17.6%,抽雄期、灌浆期分别减少17.2%、33.2%。耕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各生育期土壤酶活性整体上影响显著(P<0.05),为T>CK。同一生育期随土层深度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以表层(0~10 cm)最高,T效果优于CK,与CK相比,T的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在玉米全生育期增幅分别为4.7%~126.1%、9.8%~47.0%、5.4%~33.7%、2.3%~43.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细菌与蔗糖酶显著(P<0.05)相关,与磷酸酶极显著(P<0.01)相关,放线菌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因此,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在旱作农田条件下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及磷钾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 旱作农田 土壤活性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方式对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丽红 郭晓冬 +1 位作者 谭雪莲 郭天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9-113,共5页
在连续种植2年马铃薯的土壤上进行不同轮作方式田间试验,探讨轮作方式对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裸地)相比,小麦-豌豆-马铃薯轮作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增加的趋势;豌豆-马铃薯-豌豆轮作条件下,... 在连续种植2年马铃薯的土壤上进行不同轮作方式田间试验,探讨轮作方式对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裸地)相比,小麦-豌豆-马铃薯轮作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增加的趋势;豌豆-马铃薯-豌豆轮作条件下,土壤的蔗糖酶活性提高,且在马铃薯成熟期提高幅度最大,为47.95%。轮作条件下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低于连作;轮作方式不同,土壤脲酶活性变化明显,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豌豆-马铃薯-豌豆轮作方式的土壤脲酶活性比小麦-马铃薯-小麦高14.73%。马铃薯块茎膨大期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降低,真菌数量升高了54.66%;小麦-豌豆-马铃薯轮作后,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数量最高,分别为6.40×106CFU·g-1和2.22×106CFU·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轮作方式 土壤活性 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道勇 李会科 +2 位作者 郭宏 杜毅飞 王海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45,共7页
以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传统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园清耕及间作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两个处理,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土层(0—5cm,5—10cm,10—20cm及20—40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氮(SMBN)、4种土壤... 以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传统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园清耕及间作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两个处理,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土层(0—5cm,5—10cm,10—20cm及20—40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氮(SMBN)、4种土壤酶活性、有机碳(SOC)和全氮(TN)等指标,从土壤微生物碳、氮及酶活性的角度探讨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白三叶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和全氮的利用效率,其作用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表层土壤效果更为显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极显著相关或显著性相关。苹果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能敏感响应生草间作,可以作为评价果园生草对果园土壤影响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 土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铝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仉欢 朱玉坤 +1 位作者 乔康 王开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3-148,共6页
为明确磷化铝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经0.1、1mg.g-1和10mg.g-13个浓度磷化铝熏蒸处理后,供试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磷化铝处理土壤后,各个浓度的磷化铝对土壤细菌、真菌和... 为明确磷化铝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经0.1、1mg.g-1和10mg.g-13个浓度磷化铝熏蒸处理后,供试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磷化铝处理土壤后,各个浓度的磷化铝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具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但一段时间后低浓度(0.1mg.g-1)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恢复至对照水平。磷化铝对土壤脲酶表现为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低浓度处理对土壤中的蔗糖酶活性抑制作用不明显,而高浓度(10mg.g-1)处理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各浓度处理初期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表现为抑制或激活作用,但到第30d,恢复至对照水平。这说明,施入常规剂量的磷化铝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均可恢复至对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铝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数量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栽培重楼属药用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静 肖国生 +4 位作者 周浓 丁博 赵学巧 郭冬琴 祁俊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95-99,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地调查与采集三峡库区重楼属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培养法对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重楼属药用植物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地调查与采集三峡库区重楼属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培养法对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产地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各生理类群数量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为优势类群,放线菌次之,真菌很少。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产地重楼根际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显示,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选择合适的重楼品种和栽培基地,有利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从而为重楼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 三峡库区 根际土壤 微生物数量 多样性 活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根装置中接种AM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珍 朱敏 +2 位作者 王晓锋 刘先良 郭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本试验通过两室分根装置种植玉米,利用网袋法研究接种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两种AM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试验分别在玉米移栽后第20 d、30 d、40 d、50 d和60 d时取样,通过测定接种AM真菌后玉米秸秆中碳、氮释放,土壤... 本试验通过两室分根装置种植玉米,利用网袋法研究接种Glomus mosseae和Glomus etunicatum两种AM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试验分别在玉米移栽后第20 d、30 d、40 d、50 d和60 d时取样,通过测定接种AM真菌后玉米秸秆中碳、氮释放,土壤中3种常见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探讨AM真菌降解玉米秸秆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60 d的培养后,与未接种根室相比,接种G.mosseae和G.etunicatum真菌的菌根室玉米秸秆降解量提高了20.75%和20.97%;另外,接种G.mosseae和G.etunicatum加快了玉米秸秆碳素释放,降低了氮素释放,致使碳氮比降低25.45%和26.17%,有利于秸秆进一步降解。在本试验条件下,接种AF真菌的菌根室中土壤酸性磷素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显著提高,并增加了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作用,形成了明显有别于根际的微生物区系。这一系列影响都反映出AM真菌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玉米秸秆的降解过程,是导致玉米秸秆降解加快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根装置 玉米秸秆 秸秆降解 土壤活性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浅湿晒”灌溉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梁燕菲 张潇潇 李伏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03-1410,共8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薄、浅、湿、晒"灌溉对水稻拔节期、孕穗期和乳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灌溉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规律。试验设...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薄、浅、湿、晒"灌溉对水稻拔节期、孕穗期和乳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灌溉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规律。试验设2种灌水方式,即常规灌溉(CIR)和"薄、浅、湿、晒"灌溉(TIR);3种氮肥水平,即低氮(N0.10 g/kg)、中氮(N 0.15 g/kg)和高氮(N 0.2 g/kg)。结果表明,与CIR处理相比,TIR处理土壤MBC增加13%240%,而土壤MBN减少6.5%47.3%;高氮水平时3个时期TIR处理土壤硝化细菌有所增加,反硝化细菌拔节期和孕穗期降低12.1%61.2%,而乳熟期增加0.7 3.0倍;中、低氮水平时孕穗期TIR处理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降低63.8%和43.3%。与低氮水平相比,中氮水平可以增加土壤MBC、MBN、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而高氮水平则降低土壤MBN,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可见,中等氮肥水平下"薄、浅、湿、晒"灌溉方式能有效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微生物量碳 土壤活性 硝化细菌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盐对长期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土壤的修复研究(Ⅱ)--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曲贵伟 Amarilis de Varennes 依艳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3-657,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聚丙烯酸盐对S Domingos金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在《聚丙烯酸盐对长期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Ⅰ)》[30](以下简称研究Ⅰ)中聚丙烯酸盐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的pH,同时土壤中水溶性重...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聚丙烯酸盐对S Domingos金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在《聚丙烯酸盐对长期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Ⅰ)》[30](以下简称研究Ⅰ)中聚丙烯酸盐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的pH,同时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的含量也比对照显著降低,从而使果园草Orchardgrass(Dactylis glomerata L.cv.Amba)的生物量得到显著增加。为更全面地说明聚丙烯酸盐在该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上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了聚丙烯酸盐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随聚丙烯酸盐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聚丙烯酸盐处理的真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但随着聚丙烯酸盐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这可能是由于0.4%和0.6%的聚丙烯酸盐处理土壤pH显著提高所导致的。因此使用微生物数量评价土壤质量时,细菌比真菌表现更突出。使用聚丙烯酸盐修复的土壤脱氢酶、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比对照显著增加(P≤0.05),而脲酶活性的下降则可能是由于聚丙烯酸盐带来大量的铵态氮产生的抑制作用所致。综合研究Ⅰ中的结果,聚丙烯酸盐不仅可以改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理化性状而且对于土壤微生物属性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从果园草生物量来看,0.4%聚丙烯酸盐的用量对该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盐 矿区土壤修复 重金属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模式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俊强 林利华 +1 位作者 张帆 万雪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28,共7页
施肥是提高茶树根际土壤质量及促进土壤肥力提高重要的农业措施之一。为了筛选出合理的施肥模式,采用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不施肥(CK)、全量化肥(NPK)、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NPKO)、全量有机肥(O)、全量化肥+豆科绿肥(NPKL... 施肥是提高茶树根际土壤质量及促进土壤肥力提高重要的农业措施之一。为了筛选出合理的施肥模式,采用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不施肥(CK)、全量化肥(NPK)、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NPKO)、全量有机肥(O)、全量化肥+豆科绿肥(NPKL)和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NPKOL)6种不同施肥模式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基本表现为NPKOL>NPKL>O>NPKO>NPK>CK,其中以NPKOL施肥模式提高最为显著,而施肥模式降低了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2)与对照(不施肥)相比,其他几种不同施肥模式提高了茶园土壤的基本肥力状况(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有效氮和有效钾),对全磷影响并不显著。(3)不同施肥模式细菌数目、真菌数目、放线菌数目和微生物总数目均有显著的影响:与对照(不施肥)模式相比,其他几种不同施肥模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树根际土壤细菌数目、真菌数目、放线菌数目和微生物总数目,O处理下土壤细菌数目、真菌数目、放线菌数目和微生物总数目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施肥模式下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4)不同施肥模式增加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综合分析表明:NPKOL施肥模式的茶树根际产量和茶树根际营养物质累积量最大,这进一步佐证了此培肥模式能促进茶产量,值得在茶园施肥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茶树根际 土壤微生物数量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金章利 刘高鹏 +1 位作者 周明涛 许文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44,共8页
为了明确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研究采用经典统计分析与排序分析,连续3年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山地草地不同海拔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并探讨了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养分含... 为了明确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研究采用经典统计分析与排序分析,连续3年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山地草地不同海拔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并探讨了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全氮、全碳、全钾、速效磷、碱解氮)呈一致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并且在不同海拔差异均显著(p<0.05);而土壤pH值表现为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2)不同海拔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差异较大,其中羧酸类和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碳源类物质,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3)不同海拔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随年份的增加而增加(2015-2017年),平均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均匀度指数(E)和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表现为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4)不同海拔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酶活性(几丁质酶、糖苷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肽酶、过氧化物酶δ和酚氧化酶δ)随年份的增加而增加,平均酶活性均表现为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5)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呼吸和土壤微生物代谢熵从2015-2017年均呈增加趋势,3年内土壤微生物呼吸平均值基本表现为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6)RDA排序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土壤微生物代谢熵和微生物呼吸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土壤全碳和全氮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呈显著的正相关,由此表明土壤全碳和全氮是造成不同海拔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地 土壤活性 微生物代谢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枝花苏铁种植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熊亚 李敏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2期52-56,共5页
以攀枝花苏铁种植园土壤及非种植园土壤(攀枝花公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苏铁种植园土壤p H为6.52,水分含量为14.28%;尾矿坝土壤中各类菌群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以攀枝花苏铁种植园土壤及非种植园土壤(攀枝花公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苏铁种植园土壤p H为6.52,水分含量为14.28%;尾矿坝土壤中各类菌群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酶活性大小为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分别为 23.131 mg / g·24h、1.325 mg / 100g·2h、0.57 m L / g·20min、0.025 mg / g·24h;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土壤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随着土壤含水量、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转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铁种植园 土壤理化性状 微生物数量 土壤活性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种植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彭晓邦 秦绍龙 《陕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60-64,共5页
为探索黄芩种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商州四种种植地(小麦-黄芩轮作、黄芩3 a连作、黄芩4a连作、闲置荒地)黄芩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特征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三大类群组... 为探索黄芩种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商州四种种植地(小麦-黄芩轮作、黄芩3 a连作、黄芩4a连作、闲置荒地)黄芩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特征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三大类群组成比例基本一致,均为细菌居于多数,放线菌次之,真菌的数量最少;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小麦-黄芩轮作>黄芩连作3a>黄芩连作4a>荒地;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黄芩连作>小麦-黄芩轮作>荒地。在不同种植地中小麦-黄芩轮作地蔗糖酶活性最高,说明小麦-黄芩轮作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小麦-黄芩轮作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蔗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凤娟 秦绍龙 +1 位作者 张鸿雁 刘娜 《陕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10期75-80,111,共7页
研究以油松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三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滴定法和比色法对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研究,并用平板稀释法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 研究以油松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三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滴定法和比色法对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研究,并用平板稀释法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在0~20cm土壤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在20~30cm土壤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纯林。三种森林类型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在三种森林类型中油松-刺槐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土壤活性 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