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27
1
作者 蒲玉琳 谢德体 +3 位作者 林超文 丁恩俊 张坤 魏朝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9-1077,共9页
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实验,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了13 a期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横坡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能明显增加<0.2 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尤其是0.2~0.05 mm粒级,提高了土... 利用植物篱控制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实验,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了13 a期植物篱-农作坡耕地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横坡农作模式相比,植物篱能明显增加<0.2 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尤其是0.2~0.05 mm粒级,提高了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团聚度,降低了坡耕地土壤小粒级微团聚体在下坡位的相对富集程度,优化了土壤大小粒级微团聚体的坡面分布。紫色丘陵区植物篱-农作模式下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反映了坡耕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养分肥力与抗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特征 坡面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晟强 郑子成 李廷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17,共8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25~0.05 mm粒级为主,占微团聚体总量的41.95%~55.44%,0.05~0.01 mm粒级次之,占23.54%~25.66%,...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25~0.05 mm粒级为主,占微团聚体总量的41.95%~55.44%,0.05~0.01 mm粒级次之,占23.54%~25.66%,<0.001 mm 粒级所占比例最小,为5.80%~8.71%,随植茶年限增加,0.25~0.05 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升高,0.05~0.01 mm 和0.01~0.005 mm 粒级含量变化不明显,而0.005~0.001 mm和<0.001 mm粒级含量则显著降低;随植茶年限增加,土壤微团聚体平均质量比表面积值、分形维数值和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0.005 mm)/(0.25~0.05 mm)值均逐渐减小,而土壤微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值则逐渐增大;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值和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值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极显著负相关。长期植茶可促进土壤较小粒级微团聚体向较大粒级微团聚体转化,从而提高土壤微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值和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值均可作为定量化描述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微团聚体 组成特征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闫建梅 何联君 +1 位作者 何丙辉 田太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94-1300,共7页
探讨川中丘陵区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可为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分析,研究了5种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探讨川中丘陵区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可为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分析,研究了5种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1该区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01-0.05 mm粒径为优势粒径,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达28.63%和28.04%;0.001-0.005 mm粒径为次优势粒径,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量分别达25.90%和26.33%;各土层不同治理模式下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差异显著。2该区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2.643-2.717,不同治理模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呈现水保林〈甜橙林〈核桃林〈裸地〈坡改梯〈坡减缓的规律,分形维数与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呈线性关系。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速效钾、全钾呈正相关,与土壤总孔隙、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能较好地反映川中丘陵区土壤的理化结构,是表征该区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林地是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选择的最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咸水淋洗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
4
作者 吴乐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7-179,共3页
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反映了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密切影响着土壤的保水、供水性能,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吉林西部苏打盐渍土壤改良的微咸水淋洗试验,研究了微咸水淋洗前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变化和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反映了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密切影响着土壤的保水、供水性能,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吉林西部苏打盐渍土壤改良的微咸水淋洗试验,研究了微咸水淋洗前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变化和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微咸水淋洗能够增加土壤中大于0.050mm微团聚体的数量,减少小于0.001mm微团聚体的数量,具有明显的团聚作用;微咸水淋洗区的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下降,且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衡量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咸水 苏打盐渍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深还田两年对东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pH值及微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闫洪亮 王胜楠 +5 位作者 邹洪涛 马迎波 虞娜 张玉玲 黄毅 张玉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48,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讨秸秆深还田2a对东北半干旱区旱田土壤有机质、pH值、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后降低了土壤的pH值,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逐渐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在秸秆深还田各处理中分别高...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探讨秸秆深还田2a对东北半干旱区旱田土壤有机质、pH值、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深还田后降低了土壤的pH值,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逐渐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在秸秆深还田各处理中分别高于CK和DT处理3.4%~32.7%和16.4%~53.7%,土壤分散系数较CK和DT处理显著降低,均以秸秆深还田用量12 000kg/hm2效果最好。秸秆深还田2a后能够显著提高东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值,改善颗粒组成状况,降低土壤分散系数,提高微团聚体的团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有机质 pH 土壤微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与肥力评价 被引量:153
6
作者 陈恩凤 关连珠 +6 位作者 汪景宽 颜丽 王铁宇 张继宏 周礼恺 陈利军 李荣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53,共5页
以棕壤为例研究了15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典型棕壤、棕壤型水稻土的特征微团聚体(<10m和>10m)的组成比例,结果表明该比例即微团聚体(<10m)/微团聚体(>10m)可成为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以该指标为标准的典型棕壤和棕壤型... 以棕壤为例研究了15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典型棕壤、棕壤型水稻土的特征微团聚体(<10m和>10m)的组成比例,结果表明该比例即微团聚体(<10m)/微团聚体(>10m)可成为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以该指标为标准的典型棕壤和棕壤型水稻土肥、瘦地区分界数分别为0.25和0.35,小于此二值分别为各自肥地,反之亦反。土壤培肥措施可使肥、瘦地特征微团聚体的比例降低并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或根本改变瘦地肥力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特征团聚 土壤肥力指标 棕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对机械压实黑土微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卢倩倩 王恩姮 陈祥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64,共8页
采用田间模拟机械压实的方法,通过对连续两季季节性冻融后不同深度(表层0~20 cm、亚表层20~40 cm和下层40~80 cm)不同压实次数(0、3和12次)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组成(≥0.25 mm、0.25~0.05 mm、0.05~0.02 mm、0.02~0.002 mm、<0.002 m... 采用田间模拟机械压实的方法,通过对连续两季季节性冻融后不同深度(表层0~20 cm、亚表层20~40 cm和下层40~80 cm)不同压实次数(0、3和12次)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组成(≥0.25 mm、0.25~0.05 mm、0.05~0.02 mm、0.02~0.002 mm、<0.002 mm粒级)、分形维数(D)和分散系数等特征指标的测定、计算与分析,研究了两季季节性冻融对黑土区0~8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微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讨论了季节性冻融与机械压实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对不同深度黑土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不同,主要表现为增加表层土壤微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亚表层和下层土壤微团聚体的稳定性,且连续两季冻融对黑土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也存在差异,1季冻融主要显著增加无压实土壤微团聚体的稳定性,而2季冻融却显著降低无压实土壤微团聚体的稳定性;两季冻融结束后,3次压实土壤微团聚体D值和分散系数均高于对照(P<0.05),尽管12次压实土壤分散系数同样高于对照(P<0.05),但土壤微团聚体D值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季节性冻融与机械压实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季节性冻融加剧少次压实土壤微团聚体的破坏、降低其稳定性,而对多次压实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机械压实 季节性冻融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分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开敏 蔡锰柯 +3 位作者 刘凯 赵长存 郑文辉 刘圣恩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3-197,共5页
为了揭示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的土壤结构演变规律,应用分形模型,对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下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值由大到小均为人工林1... 为了揭示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的土壤结构演变规律,应用分形模型,对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下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值由大到小均为人工林1>人工林2>老龄林>萌芽林>天然林,这说明2种近自然杉木林经营模式(萌芽林与老龄林)比传统栽杉模式(人工林1与人工林2)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但仍不如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与0.25-0.05 mm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05-0.01 mm、0.005-0.001 mm及小于0.001 mm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0-40 cm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全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