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CC模型的绵阳市人口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关系分析
1
作者 林茂 杨爽 徐霞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期109-112,共4页
为探究四川省绵阳市各县(市、区)人粮关系,利用《绵阳市统计年鉴2020》,以及绵阳市及各县(市、区)统计局门户网站中粮食生产量、人口总量、粮食播种面积等相关数据,通过土地资源承载力(Land Carrying Capacity,LCC)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 为探究四川省绵阳市各县(市、区)人粮关系,利用《绵阳市统计年鉴2020》,以及绵阳市及各县(市、区)统计局门户网站中粮食生产量、人口总量、粮食播种面积等相关数据,通过土地资源承载力(Land Carrying Capacity,LCC)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LCCI)模型,计算绵阳市各县(市、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反映绵阳市各县(市、区)的人粮关系分布情况。研究表明,绵阳市总体人粮关系处于平衡状态,中西部人粮关系较为紧张,北部和南部人粮关系较为宽松,仅有涪城区和江油市为人口超载状态;人粮平衡状态的县(区)有2个,分别是游仙区和北川县;人粮关系为粮食盈余的县(区)有5个,其中梓潼县为超富余,盐亭县、三台县、安州区、平武县为富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LCC模型) 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LCCI模型) 人口承载力 四川省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中国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回彦霖 崔力航 姜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3-384,共12页
科学评价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为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13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 科学评价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为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13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er-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模型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分析2000‒2020年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各子系统发展状况,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和等级。结果表明:2000‒2020年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子系统中,除压力子系统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态势外,驱动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子系统水平均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速依次为5.78%、2.71%、3.79%和5.25%。2000‒2020年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平均水平呈增长态势,以2.76%的年均速度由2000年的0.2247增长至2020年的0.3873,增长72.36%。江西、黑龙江、湖北、河南、河北、四川、湖南和山东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年均增速超过粮食主产区平均水平。2000‒2020年,黑龙江、辽宁、江西和湖北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持续提高,而安徽持续降低;吉林、内蒙古、山东和湖南则波动较大;河北、河南、江苏和四川基本长期不变。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分布存在较大差异。2020年,辽宁和河南土地资源处于弱承载力状态;山东和安徽土地资源处于低承载力状态;黑龙江、吉林和江西土地资源处于中承载力状态;内蒙古、河北、湖北和湖南土地资源处于高承载力状态;江苏和四川土地资源处于强承载力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是影响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土地资源承载力 粮食主产区 层次分析法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承载力与产业经济发展协调状况时空分异——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孙俊 赵晨军 +2 位作者 闫鸿远 陈香蕾 杜懿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水资源系统和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推动地区水资源保护和经济良性发展,基于“水资源承载力-产业经济发展”二元评价体系,引入组合赋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局域莫兰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水资源系统和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推动地区水资源保护和经济良性发展,基于“水资源承载力-产业经济发展”二元评价体系,引入组合赋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局域莫兰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时序变化上,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与产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在2016~2022年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平均增幅达8.93%;(2)空间变化上,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表现出“北增南减”的态势,中、上游地区则不同程度上呈现着趋于协调的局面;(3)从增长集聚特征来看,耦合协调度的增长率空间联系较强,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态势,且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6~2019年各主要地区的“低/低聚类”和“高/高聚类”分布范围都较大,但在2019~2022年其范围缩小并发生了转移。研究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间的时空差异和区域联系,可为水资源管理和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承载力 组合赋权TOPSIS模型 耦合协调度 局域莫兰指数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66
4
作者 姜秋香 付强 王子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19-324,共6页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中指标权重赋值客观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2008年三江平原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有效避免指标赋权时的主观任意性,...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中指标权重赋值客观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2008年三江平原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有效避免指标赋权时的主观任意性,而且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方法可行有效。评价结果显示,2008年三江平原区域整体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值为2.621,土地资源的利用对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支撑能力较强,但其对经济技术发展的保障程度较差;三江平原区域内各市县土地资源承载力差异较为显著,应结合区域资源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案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区域规划 土地资源承载力 投影寻踪评价 粒子群优化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哈斯巴根 李百岁 +1 位作者 宝音 乌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9-194,共6页
在传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基础上,引进表征土地资源经济产出的货币型人口承载力来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人口综合承载力,建立了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以呼和浩特市域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动力学(SD)原理与方法,在不同情景下模拟了土... 在传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基础上,引进表征土地资源经济产出的货币型人口承载力来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人口综合承载力,建立了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以呼和浩特市域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动力学(SD)原理与方法,在不同情景下模拟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得出较优的发展方案,即到2020年呼和浩特市域食物型人口承载力为310万人,货币型人口承载力为1723万人,综合人口承载力为1000万人口,货币型人口承载力多出食物型人口承载力5.56倍,货币型人口承载力对综合人口承载力的贡献远超过了食物型人口承载力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耗散结构理论 系统动力学模型 呼和浩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P模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 被引量:20
6
作者 黄宇驰 苏敬华 吕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24-127,共4页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土地资源瓶颈与生态环境矛盾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并主要从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优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本...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土地资源瓶颈与生态环境矛盾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并主要从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优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从土地资源承载的能力测度出发,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强度(Strength)、效率(Efficiency)、潜力(Potential)三个方面,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SEP评价模型并对上海市闵行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开展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闵行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处于警戒与一般水平,其中承载强度自2005年以来一直处在警戒水平,是限制闵行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 SEP模型 模糊评价 上海市闵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矿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模型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大超 汪云甲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9-71,82,共4页
从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动态性3个方面阐述了矿区土地资源安全的涵义。在土地资源承载力表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区可利用土地资源量、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承载力3个因素与矿区土地资源安全状态的相关关系,并据此建立了针对煤矿区... 从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动态性3个方面阐述了矿区土地资源安全的涵义。在土地资源承载力表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区可利用土地资源量、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承载力3个因素与矿区土地资源安全状态的相关关系,并据此建立了针对煤矿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方法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土地资源安全 土地资源承载力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C模型的南宁市人口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关系分析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庞彩萍 黄继鲜 姚增响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6期200-202,共3页
采用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南宁市的人口与粮食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各区发展模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也不同,粮食产区主要分布于武鸣区,隆安县等区域,城市区域以发展建设为主,粮食产量少,总体人口与粮... 采用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南宁市的人口与粮食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各区发展模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也不同,粮食产区主要分布于武鸣区,隆安县等区域,城市区域以发展建设为主,粮食产量少,总体人口与粮食达到平衡。研究意义在于将目前南宁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可视化,为今后土地利用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粮关系 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石汝杰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0期88-92,共5页
根据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构建了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的5个子体系和23个单项指标在内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评价的DPSIR模型,并采用熵值法对各层次指标进行赋权,综合评价了重庆市土地资源... 根据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构建了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的5个子体系和23个单项指标在内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评价的DPSIR模型,并采用熵值法对各层次指标进行赋权,综合评价了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2-2009年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2.06到2009年的2.73,增长了33%,说明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水平在逐渐提高;根据综合指数值大小,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水平排序为2008〉2009〉2007〉2005〉2004〉2003〉2006〉2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 DPSIR模型 熵值赋权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要素指数法的皖江城市带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强 刘蕾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59,共4页
由人均建设用地与健康人均建设用地水平构建要素指数法评价模型,并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国土空间格局调整的现实需求,对区域内59个县(市、区)进行了土地承载力评价,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有55个县市区土地承载状态为Ⅰ级(良好状... 由人均建设用地与健康人均建设用地水平构建要素指数法评价模型,并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国土空间格局调整的现实需求,对区域内59个县(市、区)进行了土地承载力评价,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有55个县市区土地承载状态为Ⅰ级(良好状态),仅芜湖市镜湖区、铜陵市铜官山区、合肥市瑶海区与马鞍山市花山区土地承载潜力较小;通过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承载力比较,皖江城市带的土地资源优势明显。研究表明,基于要素指数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科学可行,便于实现区域间评价结果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 要素指数 皖江城市带 区域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扩展的土地承载力指数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沈文东 许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5-515,共11页
河北省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问题,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持自身的自然资源存量。因此,测量河北省居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自然所能够提供资源的差距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 河北省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问题,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持自身的自然资源存量。因此,测量河北省居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自然所能够提供资源的差距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将Niccolucci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中足迹深度的取值范围从≥1扩展到≥0,运用统一的三维模型框架分析生态盈余状态,实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中对资源流量和存量占用程度在核算上的统一,并得到了河北省2002—2016年的生态足迹、赤字盈余及足迹深度。在此基础上,引入农产品压力指数、水资源压力指数、碳汇压力指数、建设压力指数和土地综合负担指数等土地压力评价指数,判断当前土地是否处于超载状态及超载程度。结果显示:1)2002—2016年河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升高,但人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变化较小。2)河北省足迹深度较大,尤其是水域和化石燃料用地,河北省居民生产生活消耗的自然资源远远超过了资源流量,造成了河北省资源存量大量消耗。3)河北省生态赤字较为严重,2016年的生态赤字为3.26hm2·人-1。4)农产品压力指数、水资源压力指数、碳汇压力指数、土地综合负担指数均大于1,且水资源压力指数、碳汇压力指数、土地综合负担指数的值均在10以上,河北省面临严重的土地压力,居民的生产生活对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以上4点说明河北省对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河北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足迹深度 生态承载力 土地压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方差-TOPSIS模型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彭亮 董斌 +4 位作者 方磊 王裕婷 陈剑 李胜 张宸宾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259-265,共7页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对于协调区域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六安市为研究区域,从水土资源承载力、社会人口承载力、经济规模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4个子系统选取18个指标构建六安市土地资源综...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对于协调区域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六安市为研究区域,从水土资源承载力、社会人口承载力、经济规模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4个子系统选取18个指标构建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TOPSIS模型对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和4个子系统内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4年承载力水平较低、增长缓慢,贴近度在0.35~0.45之间;2014—2017年上升较快,贴近度达到0.6716,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经济规模和社会人口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幅度大,贴近度达到最优水平,表明这二者系统是影响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较为波动,总体变化幅度小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表明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提升应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 均方差 TOPSIS模型 综合评价 六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方国华 罗乾 +3 位作者 黄显峰 闫轲 闻昕 周健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14,共3页
将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研究,分别构建了区域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承载力模型及评价模型,引入了衡量水资源生态压力强度的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以连云港市为例分析了2005~2009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区域水资源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 资源生态压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载指数与模糊识别评价许昌市水资源承载力 被引量:15
14
作者 周念清 杨硕 朱勍 《水资源保护》 CAS 2014年第6期25-30,共6页
将2011年作为研究基准年,采用负载指数和承载指数,通过建立模糊识别模型,选取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农田灌溉单位面积用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模数等6个评价指标,计算2002—2011年许昌市水资源承载力,并对... 将2011年作为研究基准年,采用负载指数和承载指数,通过建立模糊识别模型,选取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农田灌溉单位面积用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模数等6个评价指标,计算2002—2011年许昌市水资源承载力,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年2020年和2030年许昌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许昌市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处于可承载水平;近几年水资源承载力有所提升,但潜力有限;在特枯干旱年(P=95%)来水条件下,2020年、2030年均存在水资源超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承载力 负载指数 承载指数 模糊识别模型 许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贫困山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20
15
作者 魏媛 吴长勇 +1 位作者 曾昉 王红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22-326,共5页
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承载指数模型及灰色预测模型对贵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2003—2013年贵州年末总人口、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人口超载率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年末粮食生产总量、土地资源承载... 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承载指数模型及灰色预测模型对贵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2003—2013年贵州年末总人口、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人口超载率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年末粮食生产总量、土地资源承载力、粮食盈余率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说明贵州省所能承载人口远远低于实际总人口,土地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态势,粮食盈余率表现出负增长,粮食严重不足。土地承载力指数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揭示粮食自给率比较低,人口与粮食之间矛盾十分突出。灰色预测结果显示,2014—2023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由2014年的2 527.42万人下降到2023年的2 248.73万人,10年间下降了11.03%;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14年的1.75上升到2023年的2.25,10年间上升了28.57%,表明如果按照当前趋势发展下去,未来10年研究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将会严重过载,人地矛盾日趋严峻,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为缓解人地矛盾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承载力 灰色预测模型 喀斯特贫困山区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施开放 刁承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8-171,共4页
首先分析了1985—2010年重庆市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的特点,随后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区县尺度对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0年重庆市粮... 首先分析了1985—2010年重庆市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的特点,随后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区县尺度对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0年重庆市粮食生产呈周期性波动特征,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人均粮食占有量起伏较小,基本维持在356.5kg/人左右,人口增幅略小于粮食产量增幅。2009年重庆市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以人口超载、粮食短缺为主要特征。都市发达经济圈的8个区县以及渝东北翼的大部分区县表现为粮食亏缺、人口超载,渝东南翼的大部分区县以及渝西的大部分区县表现为人粮均衡,只有合川区、南川区、黔江区、石柱县和秀山县5个区县处于粮食盈余状态。因此必须加强重庆各区县以及重庆市与其他省市之间的粮食贸易和调配来满足人口超载区的粮食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资源承载指数 空间格局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以广东东莞市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恒伟 严金明 陈萌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1-148,共8页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对区域未来产业选择与空间分布、建设发展规模控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以东莞市32个乡镇(区)为例,从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经济活动因素、社会活动因素、生态环境因素3个方面来构建State-space...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对区域未来产业选择与空间分布、建设发展规模控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以东莞市32个乡镇(区)为例,从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经济活动因素、社会活动因素、生态环境因素3个方面来构建State-space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东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东莞市土地资源的承载状况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出由中心城镇向周围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特征,极化效应促成了承载力现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承载力格局形成,规划的调控作用强化了承载力格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 空间分异 东莞市 状态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程彦培 宋乐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44,共4页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资源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以河北省黑龙港流域为例,进行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采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仿真模型,构建了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通过主要变量仿真...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资源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以河北省黑龙港流域为例,进行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采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仿真模型,构建了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通过主要变量仿真数据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模型仿真数据与历史数据的偏差在10%以内。对于一个复杂的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来说,这样的拟合结果说明所建模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实际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承载力 土地合理开发利用 系统 仿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R模型的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月娥 张晨基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7期127-132,共6页
目的:客观准确地分析评价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状态,为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开发提供合理建议。方法:基于2011—2020年的相关数据,本文通过DPSR模型对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障碍度模型对土地承载力障碍因子进行诊断,... 目的:客观准确地分析评价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状态,为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开发提供合理建议。方法:基于2011—2020年的相关数据,本文通过DPSR模型对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障碍度模型对土地承载力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2011—2020年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还有较大上升空间;2011—2013年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障碍因素集中在压力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2015—2020年主要障碍因素集中在压力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阿克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初级协调发展至高级协调,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但仍有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 土地资源承载力 DPSR模型 障碍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熵权TOPSIS模型的辽宁省各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杨帆 陈梓萌 巩世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49,共6页
[目的]定量分析评价辽宁省各城市土地承载力状况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为辽宁省土地利用合理开发提供建议,也为区域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18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进行土地... [目的]定量分析评价辽宁省各城市土地承载力状况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为辽宁省土地利用合理开发提供建议,也为区域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18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获得土地各类型用地面积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熵权TOPSIS模型,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土地承载力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辽宁省城市分别呈现不同的承载力状态。盘锦市、大连市以及沈阳市土地承载力相对较高,但社会子系统是制约其土地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鞍山市和营口市承载力表现为相对低的状态,其经济子系统的是制约土地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结论]辽宁省各城市土地承载力距离其理想状态还有着一定距离,应促进社会、经济、资源3个子系统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土地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辽宁省 土地资源承载力 熵权-TOPSIS法 AHP法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