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牧草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绚 马燕燕 +2 位作者 王芳 郭志辉 张莫涵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66,共12页
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大背景下,对西北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自然、生态与社会多维度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覆被(LULC)转移矩阵、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大背景下,对西北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自然、生态与社会多维度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覆被(LULC)转移矩阵、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深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LUCC)特征和土地生态适宜性,并探究适宜生态保护区域与主要牧草分布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西北地区LULC类型主要以草地与未利用地为主,LUCC总体呈现“草地大量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的变化趋势。2)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最小累积阻力的高值区分别分布在青海南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3)西北地区生态适宜性分区包括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4类,面积占比分别为29.96%、39.95%、23.67%和6.42%。适宜生态保护区域以研究区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为核心向周边集聚分布,而适宜建设开发区域自西北向东南沿乌鲁木齐都市圈-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带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4)莎草科牧草对西北地区湿地和高寒生态系统具有很强适应能力,在禁止开发区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该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禾本科牧草主要分布在限制开发区,其对该区水源涵养、荒漠化防治及畜牧业发展具有显著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适宜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卢氏县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2
作者 赵润哲 苏维 李彦克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90-96,共7页
按用途可将城市土地景观划分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两部分,这两部分用地扩张可以看作是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采用ArcGIS软件模拟土地扩张运动,构建以两个过程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为基础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机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 按用途可将城市土地景观划分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两部分,这两部分用地扩张可以看作是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采用ArcGIS软件模拟土地扩张运动,构建以两个过程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为基础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机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为例,选取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作为土地扩张源,分别从土地固有生态属性因子、外延生态属性因子两个因子,8个方面建立阻力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扩张面积为932.14 km^(2),占县域面积的23.28%;适宜建设用地扩张面积为3 071.87 km^(2),占县域面积的76.72%。运用最小累计阻力差值模型将卢氏县划分为生态开发不困难、一般困难、较困难、困难4个区域,各区域面积分别为176.18、755.96、811.61、2 260.26 km^(2),分别占县域面积的4.40%、18.88%、20.27%、56.45%。适于建设用地开发的难易程度分区与适宜生态保护用地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宜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扩张用地 建设扩张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市枇杷种植区域生态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洪国胜 赵玉国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7期48-52,共5页
为评价安徽黄山市枇杷种植区域生态适宜性,选取研究区“三潭枇杷”核心产区的典型环境特征和土壤立地条件作为指标,构建包含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关键指标的多维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该体系对现有枇杷种植区域进行适宜性评价,... 为评价安徽黄山市枇杷种植区域生态适宜性,选取研究区“三潭枇杷”核心产区的典型环境特征和土壤立地条件作为指标,构建包含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关键指标的多维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该体系对现有枇杷种植区域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在非枇杷种植区域内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枇杷高度适宜区面积570.9hm^(2),占枇杷园总面积的50%以上,中度适宜区面积449.0hm^(2),占枇杷园总面积的40%以上;在非枇杷种植区域内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潜在适宜种植区面积884.3hm^(2)。基于评价结果,依据产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品牌推广力度,强化品质提升研究,立足现有产地,打造“三潭枇杷谷”等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生态适宜 土壤质地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生态源地适宜性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4
作者 李语旻 万懿 +5 位作者 乔伟峰 樊欣 顾余庆 林彤 何天祺 刘战笑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针对传统源地识别方法在小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存在适用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技术路径。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干扰性集成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研究区生态源地适宜性的高低,... 针对传统源地识别方法在小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存在适用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技术路径。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干扰性集成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研究区生态源地适宜性的高低,并划定等级分区;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生态阻力因子进行组合赋权,从土地利用类型、自然环境属性和人类建设活动3个方面搭建复合型阻力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三级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显示:(1)高淳区生态源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38.27 km^(2),主要分布于石臼、固城两湖以及区境东北部的林地、重要水库湿地;(2)最终识别生态源地规模80.20 km^(2),占全域面积的10.15%,总体呈现“东密西疏”和“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3)整合后生态廊道全长710.37 km,其中主要廊道135.76 km、次要廊道180.56 km、一般廊道394.05 km,建议宽度分别为200—300 m、100—200 m和60—100 m。与南京市现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对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源地识别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简化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了相关工作效率,可为区县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敏感 生态干扰 生态源地适宜评价 潜在生态廊道 高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型耦合与GIS支持下的西南高山峡谷区经果林措施适宜性评价
5
作者 徐晓铮 张会兰 +1 位作者 安妮 谷方正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73-4589,共17页
针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负向效应情况,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是选择适宜生态治理策略的重要环节。以西南高山峡谷区永胜县为例,以GIS为支持,发展一种基于证据权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证据权-Logistic回归耦合模型的多模型评价模... 针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负向效应情况,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是选择适宜生态治理策略的重要环节。以西南高山峡谷区永胜县为例,以GIS为支持,发展一种基于证据权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证据权-Logistic回归耦合模型的多模型评价模式,评估现有经果林措施的立地适宜性和社会发展可行性。结果表明:(1)通过绘制经果林措施点频数分布雷达图,筛选出12个在不同分级区间内呈现显著波动趋势的评价指标。(2)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A-C测试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容忍度(TOL)方法,验证了12个评价指标的独立性。通过指标结果拟合,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指标的权重较大。(3)采用Sridevi Jadi经验概率法、10折交叉验证法和ROC曲线法检验模型精度,三种模型均能评价经果林措施的适宜性。其中证据权-Logistic回归耦合模型的结果优于两个单一模型。根据重要性分析,坡度指标对结果起主导作用(RD=1.39)。(4)永胜县经果林措施整体呈现良好态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高值与低值交错的空间分布格局,适宜性等级与措施占比呈逐级递增趋势。在不适宜-适宜区间的适宜性等级占比变化中,证据权-Logistic回归耦合模型的增幅达到17.83%,显示出更为优异的分区效果。本研究为西南高山峡谷区县域尺度的水土保持措施评估提供了参考,对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高山峡谷区 经果林措施 模型评价模式 证据权-Logistic回归耦合模型 适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6
作者 欧阳诗娟 罗野 +4 位作者 蒋国亮 赵怡凝 沈嘉鹏 向仕岳 周清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11,共5页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一特定类型的土地对于某一特定用途的合适性。全球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突出对土地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农业生产决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是确保土地资源合理规...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一特定类型的土地对于某一特定用途的合适性。全球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突出对土地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农业生产决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是确保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的关键,对于优化土地生产潜能、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土地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综述法系统梳理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内涵、研究空间尺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思想等研究进展,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参考。认为在全面推介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未来应借鉴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生态导向,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并拓展研究成果应用空间和创新评价方法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评价 土地利用 研究进展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视角的四川省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研究
7
作者 穆羽 陈正洪 +5 位作者 李军 邓云思 王雅婧 夏建国 蒋晓静 高雪松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空间规划的基础,目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基于“三生”视角,以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为依据,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三维魔方分类法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四川省国土...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空间规划的基础,目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基于“三生”视角,以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为依据,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三维魔方分类法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四川省国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①总体土地利用适宜度高值区分布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②四川多数市的生产空间适宜度较高,生活空间适宜度高值区大多分布在成都平原,生态空间发展适宜区集中于甘孜州等高原山地区。③根据适宜度可将四川省分为9个单一导向区及12个复合导向区,共7种类型,其中大部分为复合导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分区 土地利用适宜 生态适宜 三维魔方分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瑞燕 赵庚星 +2 位作者 于振文 张玉婷 张海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8-224,共7页
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与生境条件匹配越好,土地利用的环境脆弱性效应值会越低。该文通过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将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定量化。选择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的农用地,通过野外调查选... 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与生境条件匹配越好,土地利用的环境脆弱性效应值会越低。该文通过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将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定量化。选择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的农用地,通过野外调查选择样地,构建各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各土地利用生态单元的生态环境现实条件与现状土地利用方式所要求的最佳生态环境进行比较计算生态位适宜度,获得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垦利县土地利用的环境脆弱性效应整体良好,棉田是决定整个垦利县环境脆弱性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之间呈现为正相关趋势;灌溉条件和土壤盐分是决定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效应值高低的主导环境因子。该研究结果对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防止土地退化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生态 环境脆弱 生态适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厦门为例 被引量:208
9
作者 刘孝富 舒俭民 张林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1-428,共8页
将城市土地景观动态模拟为生态保护用地和城镇用地扩张两个过程,建立了以两个过程最小累积阻力差值为基础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可用公式MCR差值=MCR生态保护用地扩张-MCR城市用地扩张表示。当被评价单元的MCR差值<0时,应被... 将城市土地景观动态模拟为生态保护用地和城镇用地扩张两个过程,建立了以两个过程最小累积阻力差值为基础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可用公式MCR差值=MCR生态保护用地扩张-MCR城市用地扩张表示。当被评价单元的MCR差值<0时,应被划分为适宜生态的用地;当MCR差值>0,应被划分为适宜建设的用地;而当MCR差值=0时,为适宜建设用地和适宜生态用地之间的分界线。以厦门为例,选取已有的城镇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作为扩张源,分别从地形、景观类型、水文地质、生态价值、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6个方面建立了阻力因子评价体系,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差值法将厦门市划分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优化开发4个适宜性分区,各区的面积分别为525.3、455.0、340.8、243.9km2,生态适宜用地面积总和为980.3km2,建设适宜用地面积总和为584.7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 生态适宜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李红波 张慧 +1 位作者 赵俊三 袁磊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9,F0003,共8页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的等级图谱,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区域的东北部,模型运行有效。研究结论: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行结果生态意义明确,适用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同质性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评价、优化和编制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方案奠定了很好基础,也为类似的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低丘缓坡 建设适宜评价 元胞自动机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62
11
作者 欧阳志云 王如松 符贵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3-120,共8页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传统的以因素叠加力特征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已元法适应生态规划发展与应用的要求,本文尝试根据区域发展与资源坏境需求的关系,运用生态位理论,提出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木相结合,...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传统的以因素叠加力特征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已元法适应生态规划发展与应用的要求,本文尝试根据区域发展与资源坏境需求的关系,运用生态位理论,提出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木相结合,运用于桃江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之中,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方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宜 生态适宜模型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土地生态适宜性可拓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徐保根 薛继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简析了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意义及其研究动态,重点探讨了为农业主导产业选择与布局服务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其可拓评价模型方法和步骤,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省隰县试区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土地生态 室诵 可拓评价模型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3
作者 尚晓丽 雷海倩 +3 位作者 肖芷竣 陈中琪 王艺琳 罗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0-188,共9页
【目的】发展生态旅游赋能以绿色矿山为代表的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为全国绿色矿山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从科研价值、历... 【目的】发展生态旅游赋能以绿色矿山为代表的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为全国绿色矿山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从科研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休闲游憩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矿区开发条件、城市开发环境6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矿山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为案例地,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显示,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评价指标综合评分最高为0.84,最低为0.38,开发评价指标综合评分差距较小。旅游资源丰富程度、生态环境质量、政策支持情况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基础设施、相关者的参与度和友善度、交通便利性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与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存在正相关关系,风险安全状况对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影响不显著。【结论】湖南省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潜力大,为此,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管理,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矿山生态旅游开发。加强科学技术与数字化水平,加大创新投入,充分利用矿山遗留资源和当地文化,在生态修复保护的基础上,提高矿山生态旅游价值,打造矿山生态旅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矿山修复 适宜评价 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栾川县森林景观恢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耀武 李晓林 +2 位作者 张子铮 王志恒 苏亚楠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5期28-30,共3页
森林景观恢复是全球生态保护的优先事项,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森林景观恢复成功的基础。基于遥感和GIS平台,运用物元分析法,选取栾川县海拔、坡向、坡度、土壤类型、土壤深度和土壤养分状况等6类因子,对森林景观恢复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 森林景观恢复是全球生态保护的优先事项,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森林景观恢复成功的基础。基于遥感和GIS平台,运用物元分析法,选取栾川县海拔、坡向、坡度、土壤类型、土壤深度和土壤养分状况等6类因子,对森林景观恢复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栾川县森林恢复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海拔、坡度和土壤深度;栾川县有1 428.8 km2的土地适宜恢复,占国土总面积57.7%;利用现状土地利用修正后,有295.9 km2土地适宜作森林景观恢复。其中,适宜区内坡度低于25°面积为158.5 km2,占适宜区域72.31%;低质量林地面积为57.9 km2,占适宜恢复区面积26.41%;坡地耕地面积为75.9 km2,占适宜恢复面积34.62%。研究表明,基于物元模型评价和现状土地利用修正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技术框架,客观性较强,能够有效对县域尺度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也能为县域森林景观恢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元分析法 森林景观恢复 土地适宜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鄱阳县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匡丽花 叶英聪 赵小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3-910,共8页
在假设土地扩张运动是在水平方向,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评价整个县域的土地生态适宜性。选取城乡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作为源,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3个因素8个因子为阻力评价因子,求取土地分别用于生态保护用地... 在假设土地扩张运动是在水平方向,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评价整个县域的土地生态适宜性。选取城乡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作为源,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3个因素8个因子为阻力评价因子,求取土地分别用于生态保护用地扩张和建设用地扩张的阻力,来判断土地适合生态保护用地扩张还是建设用地扩张。当MCR生态保护>MCR建设用地时,适宜建设用地扩张;当MCR生态保护<MCR建设用地时,适宜生态保护用地扩张;当二者相等时,为生态保护用地扩张和建设用地扩张的分界线。运用此模型评价鄱阳县土地生态适宜性并得出以下结论:(1)适宜生态保护用地扩张的土地占县域面积的74.69%,适宜建设用地扩张的土地占县域面积的25.31%;(2)根据最小累积阻力差值划分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开发不困难、一般困难、较困难、困难4个区,划分结果可为鄱阳县土地生态用地或建设用地开发难易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宜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鄱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廊道构建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佳灿 张红艳 +1 位作者 谢聪颖 陈默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22-5339,共18页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意义。两千多年来,运河沿线地区已形成璀璨古今的运河文化带,繁华的商贸与人文交汇孕育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非遗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核心门类和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意义。两千多年来,运河沿线地区已形成璀璨古今的运河文化带,繁华的商贸与人文交汇孕育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非遗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核心门类和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文化带8省(市)120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探析非遗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评估非遗廊道构建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大运河文化带非遗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类型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核密度分析发现非遗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趋于“南北集聚,中间分散”的集聚态势,呈现明显的“两核两纵”分布结构。(2)借助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发现,大运河文化带具备构建非遗廊道的潜在条件,中等适宜及以上地区占比达74.39%。(3)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综合考量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价值、旅游景区等要素及廊道构建准则,提出多级别、不同主题的非遗廊道建设策略。研究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整体性保护、生态环境保育以及区域重大战略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遗产廊道 敏感评价 适宜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益母草生态适宜性和品质区划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萨那拉图 红艳 +2 位作者 辛颖 杨灵珍 同拉嘎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88,共8页
目的:探索内蒙古地区益母草潜在适宜分布区及其优质品质药材产区分布状况。方法:本研究以益母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采样获取样本地理信息,结合MaxEnt模型与ArcGIS软件预测其潜在适生区。此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30批... 目的:探索内蒙古地区益母草潜在适宜分布区及其优质品质药材产区分布状况。方法:本研究以益母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采样获取样本地理信息,结合MaxEnt模型与ArcGIS软件预测其潜在适生区。此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30批益母草的指纹图谱,对盐酸益母草碱、金丝桃苷、芦丁3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分析益母草有效成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益母草在内蒙古最适分布区为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兴安盟以及赤峰市等地区,适生区总面积约60.9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51.5%,制约益母草生长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DEM(海拔)和Bio18(最热季度降水量)对其分布影响较大,其适宜范围分别为:566 m以下和270~335 mm。而影响有效成分含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降水量与温度。结论:益母草在内蒙古分布区域较广,但适宜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兴安盟等地区,且上述3个地区药材含量较高,药材品质较好,该研究对于开展野生益母草野生资源保护、野生抚育、种植区划和规范化栽培推广具有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 最大熵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适宜评价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物种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保护策略研究——以浙南泰顺县为例
18
作者 陈伟荣 林钟杨 +5 位作者 罗昶旭 冯益潘 龚冬琴 章书生 张秋怡 邓劲松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4,I0002,共8页
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浙南泰顺县为研究区域,结合多物种保护全面评估区域栖息地适宜性。选取了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3种具有区域生态指示意义的物种为保护对象,基于红... 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浙南泰顺县为研究区域,结合多物种保护全面评估区域栖息地适宜性。选取了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3种具有区域生态指示意义的物种为保护对象,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物种分布模型,结合景观格局评估栖息地适宜性,并提出保护策略。结果表明,泰顺县有838.19 km^(2)(47.41%)的区域为适生区,但存在显著的栖息地碎片化特征;识别出253.70 km^(2)为保护空缺区。根据分析结果划定4个优先保护区,并提出填补保护空缺、降低人为活动干扰、优化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加强种群动态监测等针对性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评价 景观格局分析 最大熵模型 生物多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最大熵模型的黄土滑坡易发性评价: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天宇 李林翠 +4 位作者 刘凡 洪增林 钱法桥 胡斌 张淼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5,共14页
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进行精准的滑坡易发性评价,识别“什么地方易发生”,有助于高效预测滑坡灾害风险,为防灾减灾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笔者以黄土高原腹地吴起县为例,采用优化最大熵模型(... 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进行精准的滑坡易发性评价,识别“什么地方易发生”,有助于高效预测滑坡灾害风险,为防灾减灾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笔者以黄土高原腹地吴起县为例,采用优化最大熵模型(MaxEnt),利用505个滑坡点,选取高程、坡向、坡度、地形粗糙度、岩性、河流缓冲区、降雨、NDWI(地表湿度)及道路缓冲区作为评价因子,并引入InSAR地表形变数据作为动态评价因子,开展了滑坡易发性评价。基于Enmeval数据包调整优化的MaxEnt模型,分别随机选取90%和10%的滑坡点进行模型训练及验证,模型精度高(AUC值为0.855),模拟效果准确可信。引入InSAR地表形变速率作为动态评价因子,模型精度、评价结果均有所提升。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较高易发区面积和高易发区面积分别占吴起县总面积10.27%和6.33%,高、较高易发区内的滑坡点占全部滑坡点的73.27%,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与滑坡点分布现状吻合,评价效果好。高程、坡度和地表粗糙度对模型模拟结果贡献较高,是研究区滑坡易发性重要评价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貌区 优化MaxEnt模型 黄土滑坡 易发评价 吴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恩施市LUCC多情景模拟及生态安全评价
20
作者 刘勋 周迪 周鹏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研究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基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 研究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基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空分析。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邻域因素中选取8种因子作为多情景模拟实验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以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期数据,通过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与马尔可夫(Markov)模型模拟了土地利用变化,并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低水平生态约束情景、顾及生态网络的高生态安全情景4种情景下,预测了203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从生态景观格局、生态功能、生态干扰度和生态弹性4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4种情景下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4种情景中,自然发展情景下恩施市新增的建设用地面积最大,低水平生态约束情景下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恩施市中心地区乡镇控制了建设用地的粗放式扩张;耕地保护情景和低水平生态约束情景的土地生态安全区域各等级面积占比相差不大,且高于自然发展情景,低于顾及生态网络的高生态安全情景。可通过限制中心地区乡镇的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周围地区的生态用地面积,并将其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纳入保护范畴,避免占用此类生态用地,从而有效提高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评价 多情景模拟 元胞自动机(CA) 马尔可夫模型 恩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