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兆福 魏朝富 谢德体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63,共4页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人工控制的经济系统与土地自然生态系统耦合的复合系统,其运行和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规律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进行了...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人工控制的经济系统与土地自然生态系统耦合的复合系统,其运行和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规律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剖析了其运行的机制,并提出了调控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良性运行的目标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运行机制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万茂 李俊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7-149,共3页
阐述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揭示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土地生态经济生产力的维持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间的相互关联性,提出地租的生态经济观点并视其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保证。
关键词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土地资源 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视域下的土地利用管理创新 被引量:5
3
作者 户艳领 赵建英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58,共3页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为土地利用管理创新过程中协调好土地供给、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本文在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解读的前提下,认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认识与协调发展是土地利用管理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通...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为土地利用管理创新过程中协调好土地供给、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路和借鉴。本文在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解读的前提下,认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认识与协调发展是土地利用管理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通过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进行论述,提出这些特征为土地利用管理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与要求。从土地管理理念、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手段三个方面对土地利用管理创新路径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土地利用管理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土地生态经济学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兼论王万茂教授《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学科贡献 被引量:17
4
作者 黄贤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研究目的:论述土地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其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阐述了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及其对土地学科的贡献,并基于土地生态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有效性、着力点... 研究目的:论述土地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其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阐述了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及其对土地学科的贡献,并基于土地生态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有效性、着力点和系统性特征,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持续增殖土地价值、创建且发展有序的人地关系格局、构筑并保持土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实施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有序运行的基础,而土地生态经济学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经济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土地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土地生态经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费洪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1990年第4期30-35,共6页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原理,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物质能量转换关系出发,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论述了土地生态经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该区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地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从而为该区合理生产布局提供依据。
关键词 生态经济设计 定西地区 理论与方法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 黄土丘陵沟壑区 甘肃省 生态特性 社会经济活动 整体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润霞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49-51,共3页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使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过度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又使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而这种破坏作用反过来又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想...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使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过度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又使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而这种破坏作用反过来又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想使土地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使土地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协调发展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生态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兆顺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43-146,150,共5页
采用规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挖掘“土地生态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基于典型案例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实施途径。研究结果与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土地生态经济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课程思政,能够从历史维度... 采用规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挖掘“土地生态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基于典型案例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实施途径。研究结果与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土地生态经济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课程思政,能够从历史维度,理顺中国土地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历史渊源;从政治高度,构建中国土地改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坚定四个自信;从战略角度,审视土地生态修复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支撑关系,激发学生的专业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经济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典型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磴口县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方敏哲 岳德鹏 +2 位作者 张启斌 于强 方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8-185,228,共9页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资源,在生态脆弱的干旱区与荒漠区,土地资源往往因经济发展而受到诸多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磴口县为研究区,应用能值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资源,在生态脆弱的干旱区与荒漠区,土地资源往往因经济发展而受到诸多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磴口县为研究区,应用能值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等方法,系统研究2003-2015年间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情况。结果表明:1)在磴口县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内,建设用地系统对土地总体能值影响最大,但建设用地系统自身处于严重的"消费型"系统,可持续性较低,面临较大环境压力。2)研究时段内,磴口县土地系统整体经历了从严重土地沙漠化至沙化被遏制的过程,该结论是从土地利用数据中分析得出,并在能值分析中得到了严密的印证。说明当地积极的沙漠化治理卓有成效。3)研究期内,磴口县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总体能值投入产出比、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均在降低,土地环境负载指数逐步增大。说明研究区的可持续性在该时段内较差,并且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并不乐观,亟需措施来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能值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 磴口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PSIS的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迎雪 李贻学 孙仪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31,共6页
为探索TOPSIS法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适用性,从经济、土地、环境、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对2003—2014年聊城市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状况进行评价,并采用综合指数... 为探索TOPSIS法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适用性,从经济、土地、环境、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对2003—2014年聊城市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状况进行评价,并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系统衰退阶段(2003—2006年),系统贴近度0.324~0.271;系统恢复和平缓发展阶段(2006—2014年),系统贴近度0.271~0.661;整体上,聊城市2003—2014年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是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的,与综合指数评价结果基本一致;(2)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道路用地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成为制约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结论:改进的TOPSIS方法能够客观反映出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变化状况,适用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稳定性 改进的TOPSIS 聊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经济生态位变化下的城乡空间景观格局表征——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吴箐 李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5-710,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城乡景观格局变化密切相关。尝试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土地经济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景观生态学当中,为城乡空间景观格局空间表征提供新的方法。通过选取表征景观格局指标...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城乡景观格局变化密切相关。尝试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土地经济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景观生态学当中,为城乡空间景观格局空间表征提供新的方法。通过选取表征景观格局指标的破碎化指数、分形维数,利用Envi4.8、Arcmap10.0,Fragstasts4.1等软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在分析土地经济生态位与景观类型、景观指数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对土地经济生态位变化下的城乡空间景观格局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景观土地面积数量的增减与该类型土地经济生态位升降具有一致性的规律,土地经济生态位上升,相应的景观土地面积增大,反之则减小;土地经济生态位越小,表征景观格局的景观破碎化指数、分维数指数越大,破碎化指数与分维数指数的增减与土地经济生态位升降表现出一致性的规律,土地经济生态位上升,相应的破碎化指数、分维数指数则增大,反之则减小;城乡空间景观格局变化的发生主要出现在土地经济生态位高的区域。土地经济生态位的变化是城乡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能够很好解释城乡空间景观格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土地经济生态 破碎化指数 分形维数 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种植业净碳汇与农业经济发展时空变化及其耦合特征
11
作者 黄丽萍 陈荣清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40,共9页
种植业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为促进区域种植业的净碳汇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发展,揭示一定区域内种植业净碳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耦合程度是精准调控农业发展的必要之举。综合考虑种植业碳吸收与碳... 种植业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为促进区域种植业的净碳汇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发展,揭示一定区域内种植业净碳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耦合程度是精准调控农业发展的必要之举。综合考虑种植业碳吸收与碳排放双效应,借助Arcgis10.2软件,对广东省2012—2020年的种植业碳汇量、碳排放量与净碳汇量进行测算与可视化,分析了种植业净碳汇与总产值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地理联系率,重心模型,地理集中度和耦合指数,分析探讨2012—2020年的种植业净碳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研究表明:2012—2020年广东省种植业净碳汇盈余,大多数城市种植业净碳汇有所回落,个别城市有所提升,整体有所下滑。所有城市种植业总产值均呈上升趋势。种植业净碳汇与农业经济发展地理联系率较高,2012—2020年的地理联系率均在0.6以上,两者重心位置接近,但重心移动轨迹不一致。广东省2012—2020年“碳平衡型”的市域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市域都在处于未耦合状态,主要以“净碳排放型”为主,种植业净碳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经济 种植业净碳汇 重心模型 耦合指数 农业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郊县土地生态开发的内涵和思路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敬松 余丽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A10期56-58,共3页
大城市郊县土地生态开发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论文紧紧围绕“生态”中心,着眼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景观生态学以及区域成长理论,对大城市郊县这一特定空间地域的土地生态开发内涵及思路作了宏观性的探讨。
关键词 大城市郊县 土地生态开发 土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分析——以阿克苏市为例
13
作者 韩瑞瑞 张永福 马春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9期1-4,14,共5页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给本就有限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为未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以满足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该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给本就有限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为未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以满足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该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应用能值理论的方法对阿克苏市2005-2010年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贡献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承载力、环境负载率、系统优势度、系统稳定度、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进行定量及变化趋势分析。分析阿克苏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的程度和特征,为阿克苏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结构的合理配置,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能值分析 阿克苏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