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西藏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
作者 古晋锴 李晴婉 +4 位作者 李庆琳 向生建 李婉池 王顺斌 唐国勇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1-878,共8页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是确保西藏发挥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大学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是确保西藏发挥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大学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西藏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主要用地类型为草地,且草地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转入型,占全区总面积的73%左右,其次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最小,但变化波动最大;除未利用地以外,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增加;2000—2005年西藏土地变化最为剧烈,其中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最为显著,2015—2020年西藏土地变化最稳定;西藏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总体趋于平缓,但仍然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研究表明,作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草地仍是未来保护的重点;人口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问题,在未来发展中要根据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与保护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土地利用 草地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综合指数及其在土地利用地形梯度效应分析中的应用——以太行山浅山丘陵区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武爱彬 秦彦杰 赵艳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99,118,共8页
为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格局与多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关系,该文基于地形位指数和坡向转换指数,提出包含高程、坡度和坡向因子的地形综合指数,应用GIS分析了1980-2015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综合指数分级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为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格局与多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关系,该文基于地形位指数和坡向转换指数,提出包含高程、坡度和坡向因子的地形综合指数,应用GIS分析了1980-2015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综合指数分级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地形综合指数能更有效地反映区域地形差异;在地形综合指数不同分级区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低级别区间(1-15),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分布占优势地位,在中级别区间(16-30),林地和草地分布占优势地位,在高级别区间(31-50),林地的分布占绝对优势。198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中稳定型在各级别区间分布比较稳定,1-15区间呈略微劣势分布,在16-44、49-50区间呈略微优势分布,其他变化类型在低级别区间(1-15)和最高级别区间(41-50)分布比例较大,在其他级别分布比例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综合指数 地形位 坡向转换指数 分级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恢复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娟 杨满元 杨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75-2883,共9页
在紫色土丘陵恢复区,研究了撂荒地(AL)、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地(AML)、沙地柏+马桑地(SCL)、坡耕地(SFL)和马尾松林地(PFL)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AML与SFL的土壤pH和土壤体积质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 在紫色土丘陵恢复区,研究了撂荒地(AL)、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地(AML)、沙地柏+马桑地(SCL)、坡耕地(SFL)和马尾松林地(PFL)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AML与SFL的土壤pH和土壤体积质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PLFA总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大小为AML(或SFL)>SCL(或PFL)>AL(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大小为AML>SFL>SCL(或PFL)>AL(P<0.05)。除速效钾外,土壤各因子间存在密切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大小为AML(0.212)>SFL(0.209)>SCL(0.162)>PFL(0.147)>AL(-0.480)。研究表明AML和SFL(坡改梯+植物篱)最有利于恢复区土壤质量恢复,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丘陵恢复区及相似条件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主成分分析 综合肥力指数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拉市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4
作者 赵仁芬 黄念 +3 位作者 张志岩 邓忠坚 向建英 王逸之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83-91,共9页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2年拉市海流域建设用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和草地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在研究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动态转移,其中建设用地转入最多,主要由森林和农田转入,农田转出最多,主要转化为湿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010—202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后增”趋势,2010—2015年减少了2.71×10^(6)元,2015—2022年增加了5.60×10^(6)元;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单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水资源供给和维持养分循环贡献最小,湿地和森林是贡献的主要因子。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下,拉市海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拉市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的时空耦合关系
5
作者 袁梦 谢保鹏 +2 位作者 田丽敏 陈英 裴婷婷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4-1316,共13页
为探究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相互影响的程度和方式,明确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本研究聚焦六盘山甘肃片区,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协调模型,探究2010—2020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协调时空分布格局,并... 为探究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相互影响的程度和方式,明确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本研究聚焦六盘山甘肃片区,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协调模型,探究2010—2020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协调时空分布格局,并根据协调关系划分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和多维减贫程度提升显著,二者均由中低水平转向中高水平,且空间集聚效应突出。(2)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度略有下降,但整体上以高度耦合为主,两系统相互作用程度较强。空间上两系统耦合度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且不同程度耦合度存在聚集形态,空间差异明显。(3)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的耦合协调度明显提升,两系统协调发展程度不断加强,但协调等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4)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协调类型以同步型为主,但协调等级多为失调。可见,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效率减缓多维相对贫困的模式在六盘山甘肃片区仍存在较大深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多功能 多维相对贫困 综合指数 耦合协调度 六盘山甘肃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中国1 km格网土地利用程度数据集
6
作者 张小桐 张定祥 +3 位作者 汪秀莲 彭晋福 李亚南 李士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272-279,共8页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从土地利用方面定量地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区域土地利用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指标。2020年中国1 km格网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数据集是基于2020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制作的30米栅格数据,基于土...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从土地利用方面定量地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区域土地利用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指标。2020年中国1 km格网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数据集是基于2020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制作的30米栅格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对全国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将土地利用分为4级:未利用地、林草水用地、农业用地和城镇聚落用地,综合计算区域土地利用受到的人为干预程度;同时为了保证数据正确性和准确性,采用统一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样本采集规则和质量控制体系,对数据成果进行质量控制。本数据集可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开发与发展评价、主体功能区评价、人地关系耦合分析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国土调查 格网 分级指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土地利用程度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悦 徐志红 +5 位作者 蒋晓敏 张嫣然 王建锋 王善华 陈昱蓉 张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2-331,共10页
将遥感生态指数应用于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研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2008,2013,2018年浙江省89个区县的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浙江省土地利用程度呈... 将遥感生态指数应用于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研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2008,2013,2018年浙江省89个区县的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浙江省土地利用程度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各区县发展差距较大。在时间尺度上,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东高西低的趋势越发显著。(2)浙江省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3)结合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影响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程度。因此,建议由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区县带动周边区县发展,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县,可借鉴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县的发展经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对尚未深度发展的区县,可借助自身生态优势,选择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协调发展 耦合协调度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率评价及其收敛性检验——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范建双 虞晓芬 赵磊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32,共9页
文章采用基于F?re-Primont指数的DEA方法对浙江省33个地级市和县级市1999-2012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进一步对城市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在1999-... 文章采用基于F?re-Primont指数的DEA方法对浙江省33个地级市和县级市1999-2012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进一步对城市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在1999-2012年间增长了28.91%;截至2012年底,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最高的是温岭市(0.467),最低的是绍兴市(0.220);浙江省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基本呈现出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并有微幅下降。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残余规模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效率和混合效率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浙江省范围和浙东北、浙西南范围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在研究期内均存在绝对收敛。得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水平测度及其分解对于掌握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综合效率 DEA Fare-Primont指数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
9
作者 刀明宽 刘云根 +5 位作者 王妍 姚平 邵晗 张水琳 马丽娜 张凌恺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0,共8页
选取典型峰丛洼地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3个酶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5个肥力指标,利用土壤酶指数法(SEI)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法(IFI),对石漠化地区土壤酶活性及肥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选取典型峰丛洼地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3个酶指标,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5个肥力指标,利用土壤酶指数法(SEI)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法(IFI),对石漠化地区土壤酶活性及肥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20.15~40.05、32.05~109.59、0.81~1.06 mg/(g·24 h),土壤酶指数变化为灌草地(0.581)>乔灌草地(0.517)>玉米地(0.479)>猕猴桃地(0.381)>核桃地(0.369)>撂荒地(0.34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为27.96~76.25 g/kg、99.40~263.45 mg/kg、1.002~2.35 g/kg、0.41~1.19 g/kg、4.67~21.73 mg/kg,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变化为撂荒地(0.978)>灌草地(0.868)>玉米地(0.733)>核桃地(0.665)>乔灌草地(0.476)>猕猴桃地(0.421);除猕猴桃地外,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和肥力存在显著相关性。为提高峰丛洼地石漠化区土地的修复和合理利用,对于撂荒地应极力减少人为干扰,对于有人为干扰的灌草地、乔灌草地、玉米地、核桃地、猕猴桃地,可通过合理的人工措施来提高土壤质量,灌草地可以作为峰丛洼地石漠化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丛洼地 石漠化 土地利用 酶活性 土壤肥力 相关性 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指数法表征重庆市忠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詹立坤 郭先华 +3 位作者 符坤 张娜 刘茜 李廷真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会导致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和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对象,基于3S技术,应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程度指数和景观指数对该区域2000、2006、2011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定量化...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会导致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和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对象,基于3S技术,应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程度指数和景观指数对该区域2000、2006、2011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探寻两种方法在表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四期的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分别为265.328、265.610、266.700和268.864,呈上升趋势,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并与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和未利用地的边界密度显著相关(二者在2000—2017年分别增长了1273和0.545),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和0.994,受边缘效应影响。在景观水平上,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斑块受人类干扰的程度不断加深,聚集度不断降低,景观破碎化严重,景观异质性不断弱化。耕地为研究区主要控制景观,四个时期面积占比均达59%以上;17年来,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79.23 km^(2)、88.29 km^(2)和33.98 km^(2),草地和耕地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103.65 km^(2)和90.52 km^(2);未利用地大幅减少,2017年未利用地仅剩0.12 km^(2)。研究结果为忠县乃至三峡库区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资料参考,也为制定科学的土地管理政策和环境治理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景观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 土地利用/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动态研究——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汪善勤 郭宏俊 +1 位作者 周勇 王庆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8-142,共5页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支持 ,提出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研究的方法和体系。并在此基础上 ,使用遥感图像提供的信息和数据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 ,采用数学统计、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灰色预测等手段 。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 灰色预测 秭归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岩溶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布研究——以酉阳县板溪乡为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玲 王勇 +3 位作者 谢世友 龙宓 彭安琪 韩耀炜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62-471,共10页
基于 RS 和 GIS 技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了2002、2011两年重庆市酉阳县板溪乡不同地形梯度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程度。结果显示: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对地形条件的选择性较... 基于 RS 和 GIS 技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了2002、2011两年重庆市酉阳县板溪乡不同地形梯度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程度。结果显示: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对地形条件的选择性较强;建设用地主要聚集在海拔〈850 m、坡度〈15°176;的区域,耕地主要聚集在海拔〈1050 m 和坡度〈25°176;的区域,5和7级地形位为制约水域分布的地形条件;2011年,灌木林地在海拔650-1250 m、坡度〉15°176;的区域集中增加。总体上,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较高,但仍然存在耕地分布不合理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板溪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以渭干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唐宏 乔旭宁 +1 位作者 杨德刚 黄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5-213,共9页
基于三期遥感影像图,通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净变化速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分析渭干河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利用程度的时空差异,并探讨土地利用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渭干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 基于三期遥感影像图,通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净变化速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分析渭干河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利用程度的时空差异,并探讨土地利用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渭干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其类型分布和面积变化存在时空差异。1990—2008年流域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草地、沼泽、未利用地有所减少,耕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有所增加。(2)因未利用地面积比重较大,流域各县的土地利用程度普遍不高,但近年有明显提高。库车、沙雅、新和三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渐增长,拜城县先增后减,总体有所增长。流域各县的土地利用效益均逐年增长,后期增长率远大于前期。(3)土地利用程度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越高,单位面积GDP和空间城市化水平越高。未利用地面积比重的空间差异对各县市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较大影响。(4)人类活动加剧、社会经济发展等因子是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空间城市化 时空差异 渭干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许宁 张广录 刘紫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84-1292,共9页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1990—2008年间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1990—2008年间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状况。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明显受到地形因子的影响和制约,总的分布特征为:随着地形位的升高,耕地的分布指数呈现降低趋势,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先升后降,而林地则升高;研究期间林地的优势地形位的上限增加了2个地形位,草地已失去高地形位上的分布优势,在中地形位上的优势分布区间增加了3个地形位,水体的优势地形位在低地形位上有所扩展,未利用地的优势地形位明显收缩,而耕地、建设用地优势地形位基本保持稳定;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根据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表达,将研究区地形位划分为3个区段: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地形位区域、草地和林地的优势分布区、林地的优势地形位区域,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79%、41.30%和12.91%。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恢复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太行山区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土地利用的地形特征分析——以陕西省户县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廷刚 秦占飞 +2 位作者 常庆瑞 谢宝妮 郝雅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1-194,221,共5页
基于GIS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了陕西省户县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该区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户县耕地、园地和建设用地在1.6地形位上的优势明显,而林地和草地的分布指数则随... 基于GIS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探讨了陕西省户县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该区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户县耕地、园地和建设用地在1.6地形位上的优势明显,而林地和草地的分布指数则随着地形位的升高而增大;根据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表达,将研究区地形位划分为3个区段:1~6、7~20和2l~25,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43.44%、50.39%和6.17%。地形位指数可以综合地反映地形条件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信息;分布指数用于描述某种组分的实际分布与标准分布的差异,可以排除面积的干扰,为各种比较分析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合理利用户县土地资源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熊康宁 白利妮 +1 位作者 彭贤伟 李阳兵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7,共7页
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贞丰县、北盘江镇、花江示范区作为研究样区,讨论了不同尺度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发现:研究样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主要表现在农用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增减变化,而且1997—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贞丰县、北盘江镇、花江示范区作为研究样区,讨论了不同尺度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发现:研究样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主要表现在农用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增减变化,而且1997—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比2001-2003年的快。在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上,北盘江镇园地所占比例增长、未利用地所占比例减少和贞丰县林地面积所占比例变化最大,花江示范区同北盘江镇的结构变化相似。在土地利用的程度变化上,三个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都有所提高,整体趋于平衡。县级尺度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大于镇级尺度,村级尺度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最小。三个研究区的景观偏离度呈有规律的缓慢增长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逐渐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 综合指数 喀斯特地区 北盘江 县级尺度 增长趋势 花江示范区 园地 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17
作者 顾康康 刘景双 窦晶鑫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1,共5页
探讨了鞍山、抚顺和本溪3个资源型城市1996—2000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以及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鞍山、抚顺和本溪3市1996—2000年生态承载力隶属度呈上升趋势,但均属一般水平,2000... 探讨了鞍山、抚顺和本溪3个资源型城市1996—2000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以及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鞍山、抚顺和本溪3市1996—2000年生态承载力隶属度呈上升趋势,但均属一般水平,2000年分别为0.60、0.47、0.49;鞍山、抚顺和本溪3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分别为0.82、4.04、1.10,鞍山、本溪土地利用强度低,抚顺土地利用强度高;鞍山、抚顺、本溪3市生态承载力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变化呈正相关趋势,能够基本达到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31
18
作者 曲青林 曹爱霞 刘学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3-756,共4页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兰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实地情况,从土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土地规划与利用情况的,涵盖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21个指标,设计了具有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兰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实地情况,从土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土地规划与利用情况的,涵盖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21个指标,设计了具有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以兰州市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剖析了1997—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处于不安全状态,但整体有好转趋势.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6664,比1997年提高了0.0601,由1997年的风险级转为2006年的敏感级,但仍处于不安全状态.就县区而言,城关区、榆中县与红古区的增长强度较大,增幅分别为25.03%,18.09%和17.65%,其中榆中县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由风险级转为敏感级;其次为城关区与七里河区,增幅分别为13.13%和13.10%;其他县区增幅在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以北京大兴区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巧芹 吴克宁 +3 位作者 潘瑜春 赵华甫 马建辉 郭爱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4-181,共8页
以北京大兴区为例,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分析方法,从产业布局和区位角度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地利用程度高,区域产业布局及距城市、村镇和道路距离等区位因素使其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呈现北高南低、北... 以北京大兴区为例,利用景观格局和空间分析方法,从产业布局和区位角度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地利用程度高,区域产业布局及距城市、村镇和道路距离等区位因素使其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呈现北高南低、北部和南部区域内部重点镇高于一般镇的等级梯度分异格局。(2)设施农用地、园地和设施耕地等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农用地比例很大,集中分布在村镇和道路附近,生产便利性和成本是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3)各类土地破碎化严重,集聚度和规模化程度低,亟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重构村庄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和农用地多功能性的优势,优化农业产业间及其与非农用地间的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景观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地-矿”土地水资源利用冲突测度确定及土地整治策略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慧芳 毕如田 文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38-249,共12页
量化区域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程度,有助于把握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土地整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该文以山西省泽州县长河流域为研究区,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利用相互影响测度与土地整治策略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提... 量化区域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程度,有助于把握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土地整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该文以山西省泽州县长河流域为研究区,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利用相互影响测度与土地整治策略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分析框架,并将土地、水和煤炭作为主要的相互影响对象,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影响载体,借助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依次评价土地损毁累积作用指数、水资源匮乏指数和煤炭资源损失指数;然后确定综合影响值及其等级空间分布,并据此将流域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耕地资源保护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和耕地质量提升区等七大土地利用功能区,并根据主要限制因素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影响高值区及中值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分别是20.21%和33.39%,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是煤炭开采活动集聚区,煤炭压覆及土地损毁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和耕地资源保护区;综合影响低值区及(基本)无影响区分别占24.24%和22.16%,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水资源匮乏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耕地质量提升区,以上分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用途分区基本吻合。综合影响测度模型有利于定量分析"煤炭-水土"相互利用影响等级与主导限制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土地整治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整治 水资源 流域 综合影响指数 土地损毁累积指数 水资源匮乏指数 煤炭损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