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2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县域工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琦 赵志平 +2 位作者 韩煜 史娜娜 全占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2-186,共5页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 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 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调整用地属性,一般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限制建设项目类别、规模和建设范围。赞皇县现有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 工业结构 工业布局 赞皇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河网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以上海市张江功能区域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白义琴 阮关心 +1 位作者 张宏伟 杨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3-178,共6页
以上海市张江功能区域为研究对象,借助于ArcGIS和Fragstats的统计分析功能,研究2000~2006年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表现为区域工业用地增长过快,水域等自然下垫面明显减少,绿色廊道建设不足,区域景观格局空间分布有待优... 以上海市张江功能区域为研究对象,借助于ArcGIS和Fragstats的统计分析功能,研究2000~2006年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表现为区域工业用地增长过快,水域等自然下垫面明显减少,绿色廊道建设不足,区域景观格局空间分布有待优化。运用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划分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等级及标准,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个维度,构建了以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河流廊道为主体的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值为0.82,三种用地类型得分处于0.79~0.84之间,均为中度适宜等级;工业和居住用地自然生态建设不足,生物资源保护、环境质量和绿地建设是主要自然限制因子;河流廊道生态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河岸建筑密度、河岸带舒适性、河流廊道连续性和植被结构完整性是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地区 土地利用 人文生态 自然生态 生态适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市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炳禄 陈新庚 吴群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2期221-224,共4页
运用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用计算机辅助支持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地利用生态潜力与限制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等级合并规则的迭图分析,针对不同用地要求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湛江市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分布图,实现土... 运用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用计算机辅助支持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地利用生态潜力与限制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等级合并规则的迭图分析,针对不同用地要求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湛江市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分布图,实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规划 土地适宜分析 湛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牧草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绚 马燕燕 +2 位作者 王芳 郭志辉 张莫涵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66,共12页
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大背景下,对西北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自然、生态与社会多维度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覆被(LULC)转移矩阵、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大背景下,对西北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自然、生态与社会多维度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覆被(LULC)转移矩阵、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深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LUCC)特征和土地生态适宜性,并探究适宜生态保护区域与主要牧草分布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西北地区LULC类型主要以草地与未利用地为主,LUCC总体呈现“草地大量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的变化趋势。2)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最小累积阻力的高值区分别分布在青海南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3)西北地区生态适宜性分区包括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4类,面积占比分别为29.96%、39.95%、23.67%和6.42%。适宜生态保护区域以研究区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为核心向周边集聚分布,而适宜建设开发区域自西北向东南沿乌鲁木齐都市圈-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带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4)莎草科牧草对西北地区湿地和高寒生态系统具有很强适应能力,在禁止开发区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该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禾本科牧草主要分布在限制开发区,其对该区水源涵养、荒漠化防治及畜牧业发展具有显著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适宜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视角的四川省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研究
5
作者 穆羽 陈正洪 +5 位作者 李军 邓云思 王雅婧 夏建国 蒋晓静 高雪松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空间规划的基础,目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基于“三生”视角,以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为依据,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三维魔方分类法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四川省国土...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空间规划的基础,目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基于“三生”视角,以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为依据,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三维魔方分类法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四川省国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①总体土地利用适宜度高值区分布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②四川多数市的生产空间适宜度较高,生活空间适宜度高值区大多分布在成都平原,生态空间发展适宜区集中于甘孜州等高原山地区。③根据适宜度可将四川省分为9个单一导向区及12个复合导向区,共7种类型,其中大部分为复合导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分区 土地利用适宜 生态适宜 三维魔方分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6
作者 边振兴 刘彬 管德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5,共16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二者构成了研究区基质景观,土地转移类型主要以林地转向耕地为主,转移面积为14136 km^(2),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高于2010-2020年。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西北风沙区,该区域景观类型以耕地、人造地表为主,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该区域的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5个时期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0.0635,景观生态安全状况相对稳定,景观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占比较大的风险区为较低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二者占据东北黑土区面积的50%以上。5个时期的全局Moran's I值均大于0.65,呈现出正空间相关性,主要体现为“低-低”聚集及“高-高”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从研究区整体看,景观生态风险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度的影响;从局部区域来看,自然因素对其影响较显著,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景观格局优化、黑土地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贾艳红 胡洪文 +2 位作者 吴春竹 黄俊忠 苏筱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6,共11页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计算方法及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在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ESV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结果】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漓江流域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下降。2000—201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平缓,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漓江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ESV总值分别为277.81亿、278.65亿和280.41亿元,其中林地ESV最大,占比大于76.33%,而耕地、草地和水域ESV较小,占比不超过23.67%。2000—2020年仅有水域ESV增长,增长率为18.41%。各单项ESV中,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和水源调节的ESV呈增长态势,其余单项ESV均减少。从交叉敏感性系数看,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向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而水域向其他地类转型的CICS普遍小于0.3,表明此类转型对ESV缺乏敏感性。从交叉敏感性分区看,耕地与城镇用地的转型以高生态敏感区占比最高,达58.07%;草地和城镇用地之间的转型以中生态敏感区分布最广,达51.65%;水域与耕地的转型敏感性较低,其中高生态敏感区仅占8.23%;林地与耕地的转型带来的高生态敏感区仅占17.91%,而非生态敏感区却占40.67%。【结论】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供需矛盾持续加剧,ESV总体呈增长趋势。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以乡镇尺度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有助于漓江流域在土地管理中针对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变化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管控,以保证漓江流域ESV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交叉敏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市枇杷种植区域生态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洪国胜 赵玉国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7期48-52,共5页
为评价安徽黄山市枇杷种植区域生态适宜性,选取研究区“三潭枇杷”核心产区的典型环境特征和土壤立地条件作为指标,构建包含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关键指标的多维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该体系对现有枇杷种植区域进行适宜性评价,... 为评价安徽黄山市枇杷种植区域生态适宜性,选取研究区“三潭枇杷”核心产区的典型环境特征和土壤立地条件作为指标,构建包含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关键指标的多维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该体系对现有枇杷种植区域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在非枇杷种植区域内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枇杷高度适宜区面积570.9hm^(2),占枇杷园总面积的50%以上,中度适宜区面积449.0hm^(2),占枇杷园总面积的40%以上;在非枇杷种植区域内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潜在适宜种植区面积884.3hm^(2)。基于评价结果,依据产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品牌推广力度,强化品质提升研究,立足现有产地,打造“三潭枇杷谷”等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生态适宜 土壤质地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生态源地适宜性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9
作者 李语旻 万懿 +5 位作者 乔伟峰 樊欣 顾余庆 林彤 何天祺 刘战笑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针对传统源地识别方法在小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存在适用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技术路径。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干扰性集成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研究区生态源地适宜性的高低,... 针对传统源地识别方法在小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存在适用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技术路径。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干扰性集成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研究区生态源地适宜性的高低,并划定等级分区;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生态阻力因子进行组合赋权,从土地利用类型、自然环境属性和人类建设活动3个方面搭建复合型阻力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三级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显示:(1)高淳区生态源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38.27 km^(2),主要分布于石臼、固城两湖以及区境东北部的林地、重要水库湿地;(2)最终识别生态源地规模80.20 km^(2),占全域面积的10.15%,总体呈现“东密西疏”和“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3)整合后生态廊道全长710.37 km,其中主要廊道135.76 km、次要廊道180.56 km、一般廊道394.05 km,建议宽度分别为200—300 m、100—200 m和60—100 m。与南京市现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对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源地识别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简化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了相关工作效率,可为区县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敏感 生态干扰 生态源地适宜评价 潜在生态廊道 高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云南省生态风险评价
10
作者 谢佐清 黄义忠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34,246,共12页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别提取生态退化度、转移概率、服务变化、权衡协同指数4个生态风险指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开展评价,结合云南省生态安全格局探讨风险防范对策措施。[结果]1)云南省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虽有不同,但变化程度均一致,耕地、林地、草地间的转换较为明显,建设用地仍然呈扩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自然发展情景与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分布具有相似性,生态用地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开发建设的城市周边或农耕区域。2)云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滇西北和西南为高值区,滇中及东北为低值区,且整体服务功能呈下降趋势。怒江、保山、德宏和西双版纳生态服务功能呈增强趋势,滇中和滇东北权衡与协调指数较高,生态系统服务间功能冲突明显。3)2020—2030年云南省的潜在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城市群,低风险区分布在滇东南与滇西南,风险区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如地形、土地利用分布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影响,需针对区域间特异性差异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结论]研究成果不仅能更准确掌握云南省潜在的生态风险,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决策信息,也可以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拓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权衡协同 生态系统服务 风险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11
作者 欧阳诗娟 罗野 +4 位作者 蒋国亮 赵怡凝 沈嘉鹏 向仕岳 周清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11,共5页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一特定类型的土地对于某一特定用途的合适性。全球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突出对土地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农业生产决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是确保土地资源合理规...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一特定类型的土地对于某一特定用途的合适性。全球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突出对土地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农业生产决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是确保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的关键,对于优化土地生产潜能、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土地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综述法系统梳理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内涵、研究空间尺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思想等研究进展,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参考。认为在全面推介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未来应借鉴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生态导向,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并拓展研究成果应用空间和创新评价方法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评价 土地利用 研究进展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市未利用地开发的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玉鹏 孔祥芸 孙琦惠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1期47-50,共4页
国务院鼓励、引导地方使用未利用地用于发展,但地方利用方式较为粗放、经济效益差,需要更科学地对未利用地加以评价与开发利用。当前国内外对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方向的研究较少,且缺少标准规范和共性标准,因此,各地对未利用地的开发方式... 国务院鼓励、引导地方使用未利用地用于发展,但地方利用方式较为粗放、经济效益差,需要更科学地对未利用地加以评价与开发利用。当前国内外对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方向的研究较少,且缺少标准规范和共性标准,因此,各地对未利用地的开发方式以及开发程度等情况迥然不同:一方面对未利用地的整理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开发方式和开发方向却不合理。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烟台市为例,从宜耕性、宜建性以及生态价值评估三个方面对未利用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以期为未利用地的利用方向、开发重点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 适宜评价 宜耕评价模型 宜建评价模型 生态价值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AHP-TOPSIS的撂荒耕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以泽州县为例
13
作者 赵慧蓉 殷海善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8,共13页
为探讨撂荒耕地再利用的适宜性,保障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例,运用EM-AHP-TOPSIS模型,从自然、经济、生产3个维度构建了撂荒耕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依此划定撂荒耕地再利用的适宜性等级,提出实现撂荒地再利用的可行性方案... 为探讨撂荒耕地再利用的适宜性,保障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例,运用EM-AHP-TOPSIS模型,从自然、经济、生产3个维度构建了撂荒耕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依此划定撂荒耕地再利用的适宜性等级,提出实现撂荒地再利用的可行性方案。结果表明:泽州县抛荒耕地中不适宜再利用的地块共6643块(363.96 hm^(2)),主要位于山区及远郊区;低度适宜地块160块(60.89 hm^(2)),分散分布在乡镇边缘地带;中度适宜地块308块(168.34 hm^(2)),主要分布在城镇核心发展区;高度适宜地块130块(52.81 hm^(2)),全部位于近郊区的平原地带。研究表明:自然因素是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经济因素是直接原因,生产因素为间接原因;县域内自然、经济、生产3个维度的再利用适宜性情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撂荒耕地在地理位置上表现出较明显的高坡度、远郊区的趋向;撂荒耕地再利用适宜性等级数量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撂荒耕地 利用适宜评价 EM-AHP-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性研究
14
作者 祝培甜 马永欢 +1 位作者 李蕾 雷涵博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0-185,共6页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评价两者的耦合协调性对于促进中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水平进行...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评价两者的耦合协调性对于促进中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分别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1—2021年,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数和生态安全评价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中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始终处于初级协调阶段;(3)全局自相关表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局部自相关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整体显著性较强,主要表现为“高—高”“低—低”“低—高”三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 被引量:29
15
作者 王瑞燕 赵庚星 +2 位作者 于振文 张玉婷 张海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8-224,共7页
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与生境条件匹配越好,土地利用的环境脆弱性效应值会越低。该文通过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将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定量化。选择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的农用地,通过野外调查选... 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与生境条件匹配越好,土地利用的环境脆弱性效应值会越低。该文通过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将土地利用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定量化。选择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的农用地,通过野外调查选择样地,构建各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各土地利用生态单元的生态环境现实条件与现状土地利用方式所要求的最佳生态环境进行比较计算生态位适宜度,获得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垦利县土地利用的环境脆弱性效应整体良好,棉田是决定整个垦利县环境脆弱性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之间呈现为正相关趋势;灌溉条件和土壤盐分是决定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效应值高低的主导环境因子。该研究结果对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防止土地退化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生态 环境脆弱 生态适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宜耕未利用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 被引量:27
16
作者 类淑霞 郝晋珉 王丽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7-1423,共7页
大同市地处我国西北部,土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同时又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为了合理确定大同市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的适宜性,进而确定开发的空间和时序,本文首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同市进行生态... 大同市地处我国西北部,土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同时又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为了合理确定大同市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的适宜性,进而确定开发的空间和时序,本文首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同市进行生态脆弱性分区,分区结果为大同市南郊区、阳高县、左云县、天镇县属于生态环境重度脆弱区,浑源县属于中度脆弱区,广灵县属于轻度脆弱区,新荣区、大同县和灵丘县属于微度脆弱区。在生态脆弱性分区基础上,结合大同市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农用地分等规程,对宜耕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大同市宜耕未利用土地总面积468 692.59 hm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4.09%;其中有205 165.81 hm2位于生态微度脆弱区内,占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43.77%;52 392.84 hm2位于轻度脆弱区内,占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11.18%;中度和重度脆弱区内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面积为69 427.45 hm2和141 706.49 hm2,分别占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总量的14.81%和30.23%。微度脆弱区内的非常适宜级别的用地可以作为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的首选区域;微度脆弱区内的较适宜级别的土地可以作为开发的备选用地;对于中度和重度脆弱区内的非常适宜耕作的未利用土地,在可能情况下尽量不作为第一开发时序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 分区 利用土地 宜耕地 适宜评价 大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62
17
作者 欧阳志云 王如松 符贵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3-120,共8页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传统的以因素叠加力特征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已元法适应生态规划发展与应用的要求,本文尝试根据区域发展与资源坏境需求的关系,运用生态位理论,提出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木相结合,...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传统的以因素叠加力特征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已元法适应生态规划发展与应用的要求,本文尝试根据区域发展与资源坏境需求的关系,运用生态位理论,提出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木相结合,运用于桃江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之中,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方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宜 生态适宜度模型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晓萍 李锐 杨勤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4期30-36,共7页
以加快水土保持步伐、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 ,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生态脆弱区典型流域为例 ,以航片为基本信息源 ,通过实地调查 ,获得 1990年和 2 0 0 2年土地利用数据。根据统计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 ,计算土地利用合理性指... 以加快水土保持步伐、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 ,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生态脆弱区典型流域为例 ,以航片为基本信息源 ,通过实地调查 ,获得 1990年和 2 0 0 2年土地利用数据。根据统计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 ,计算土地利用合理性指数 ,采用限制性影响因素法 ,评价研究区土地资源 ,并与 2 0 0 2年土地利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1990— 2 0 0 2年 ,基本农田、林草地类增加 ,坡旱地减少。 1990年 ,土地利用合理性指数为 0 5 5 ,2 0 0 2年为 0 6 7。2 0 0 2年 ,农地类土地资源呈两级趋势 ,具备灌溉条件的水浇地为Ⅰ等适宜性 ,旱梯田与坡旱地为Ⅲ等适宜性。林地类土地资源有 90 32 %属Ⅱ等适宜性。牧草地类土地资源属于Ⅰ等适宜性和Ⅱ等适宜性。通过分析 ,Ⅲ等适宜性农地更适合草类生长。保持现有水浇地和旱梯田面积 ,将Ⅲ等适宜性农地退为草场 ,研究区农林牧用地结构将达到 1 0∶2 5∶4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类 适宜 旱地 水浇地 梯田 牧草地 灌溉条件 土地利用 农地 土地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非确定性土地利用优化规划研究
19
作者 周科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以土地利用适宜性为基础,研究了非确定性影响下土地利用优化格局。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区间概率规划(IPP)技术相结合,构建区间概率非确定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IPP-LUPM)模型。首先,基于GIS数据,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其次,以不同类... 以土地利用适宜性为基础,研究了非确定性影响下土地利用优化格局。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区间概率规划(IPP)技术相结合,构建区间概率非确定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IPP-LUPM)模型。首先,基于GIS数据,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其次,以不同类型土地利用最大面积和各类约束条件为输入,用IPP-LUPM模型优化土地利用面积,得出非确定性条件下土地利用优化方案和效益。以河南省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当土地利用适宜性i=1,非确定性概率p=0.01水平时,土地利用效益为[4.78,5.55]万亿元;当i=1,p=0.5水平时,土地利用效益为[9.66,10.44]万亿元。适宜性条件越好,土地利用效益越高,但同时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也相应偏大。构建的模型方法可为解决非确定性条件下土地利用优化方案提供有效途径,对于土地利用格局和管理方案优化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非确定 适宜评价 区间概率模型 规划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0
作者 尚晓丽 雷海倩 +3 位作者 肖芷竣 陈中琪 王艺琳 罗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0-188,共9页
【目的】发展生态旅游赋能以绿色矿山为代表的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为全国绿色矿山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从科研价值、历... 【目的】发展生态旅游赋能以绿色矿山为代表的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与影响因素,为全国绿色矿山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从科研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休闲游憩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矿区开发条件、城市开发环境6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矿山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为案例地,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显示,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评价指标综合评分最高为0.84,最低为0.38,开发评价指标综合评分差距较小。旅游资源丰富程度、生态环境质量、政策支持情况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基础设施、相关者的参与度和友善度、交通便利性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与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存在正相关关系,风险安全状况对湖南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开发影响不显著。【结论】湖南省生态旅游赋能矿山修复开发潜力大,为此,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管理,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矿山生态旅游开发。加强科学技术与数字化水平,加大创新投入,充分利用矿山遗留资源和当地文化,在生态修复保护的基础上,提高矿山生态旅游价值,打造矿山生态旅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矿山修复 适宜评价 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