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基于白鹭生境网络优化视角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未 陈明 欧名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141-5148,共8页
建设用地减量化管理国家战略的本质就是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建设用地减量化为背景、快速城市化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采用目标物种白鹭生境网络优化为减量化依据的方法,旨在回答"建设用地怎么减?减哪里... 建设用地减量化管理国家战略的本质就是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建设用地减量化为背景、快速城市化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采用目标物种白鹭生境网络优化为减量化依据的方法,旨在回答"建设用地怎么减?减哪里?减多少?依据是什么?"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问题。结果表明:1)白鹭核心生境斑块距离人为干扰源较远,需减量化的建设用地数量较少,但多数核心生境斑块面积小于平均值,破碎化现象较严重;白鹭迁移廊道受人为干扰严重,需减量化的建设用地数量为6542.1 hm^2,占减量化总面积的99%以上;生态核心区经过耕地占补平衡后,城乡建设用地二次减量213.7 hm^2、新增水田208.7 hm^2;研究区建设用地减量化总面积6755.8 hm^2。2)通过增加核心生境斑块面积、提高迁移廊道通达安全性,白鹭生境网络优化了。同时完成了建设用地总量减量化,实现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减量化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生境网络优化 快速城市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化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及景观效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尹珂 肖轶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28-233,共6页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利用性质和生态系统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因此本研究建立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模型模拟评价其景观效应。研究方法在Bos森林分区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主要包括:加入二次函数项体现土地...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利用性质和生态系统变化最剧烈的地区,因此本研究建立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模型模拟评价其景观效应。研究方法在Bos森林分区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主要包括:加入二次函数项体现土地单元的空间性;加入非对称权重系数矩阵突出相邻土地单元的用途兼容性;加入强制约束条件凸显土地单元的生态连续性。模拟结果表明:(1)"欧氏平方距离"可以令区域内含有不同保护意义的核心区;(2)"不可逆土地利用兼容性"可以聚合相似土地适宜性单元同时使边缘总长度最小化;(3)"连通性限制条件"可以降低景观破碎度并有利于兼容性土地用途的聚合。本研究是基于现有规划作出调整,只要有现存规划就能获得模型所需的大部分数据,所以不失为一种快捷且低成本的定量模型方法,既可以凸显土地利用格局的冲突,又能最大程度降低规划的主观性和不合理性,提高土地利用系统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模型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景观效应 重庆市渝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
3
作者 胡海德 李小玉 杜宇飞 《土壤与作物》 2013年第1期31-37,共7页
利用CLUE-S模型,通过限建区的划定,土地利用需求预案的设定以及转化参数的设置,完成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配,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定量的优化。结果显示CLUE-S模型较好地实现了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定量优化的策略,能够反映土... 利用CLUE-S模型,通过限建区的划定,土地利用需求预案的设定以及转化参数的设置,完成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配,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定量的优化。结果显示CLUE-S模型较好地实现了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定量优化的策略,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的需求预案,体现限制区域的划定,完成空间明确的土地利用类型位置分配,是实现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有效方法。另外,CLUE-S模型也对建设用地的增长起到指导作用,这种特性使其具备了应用于城市增长模拟研究的潜力。图2,表3,参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沿海经济带 CLUE-S模型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视角下苏锡常地区白鹭生境网络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未 刘壮壮 申立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953-2963,共11页
打破行政界线,跨区域协同治理生态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选取快速城镇化地区苏锡常为研究区域,地区优势物种白鹭为研究对象,在等量保护成本限定下,基于跨区域和分区视角,将保护成本用于生境斑块优化,通过设定不同的优化情景,... 打破行政界线,跨区域协同治理生态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选取快速城镇化地区苏锡常为研究区域,地区优势物种白鹭为研究对象,在等量保护成本限定下,基于跨区域和分区视角,将保护成本用于生境斑块优化,通过设定不同的优化情景,确定新增生境斑块的优化顺序,计算出各情景下生态保护成本与生态收益提升值,对比不同优化方案下网络结构指数变化情况,进而探讨跨区域生境网络优化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物种保护的“最大覆盖问题”。结果表明:(1)新增生境斑块的总量和空间布局都呈现为不均匀分布,以苏州最多,无锡次之,常州最少;具有“网络连通性较高但保护成本较低”的斑块分布特征与之相同;(2)根据单位效益成本值大小对生境斑块优化排序,将保护成本优先用于“网络连通性指数较高而保护成本较低”的生境斑块。在等量保护成本限定下,跨区域生境网络优化比分区优化的网络连通性指数α、β、γ分别提升了13.17%、12.97%、13.76%,实现保护成本的生态效益提升最大化,更好地解决了物种保护的“最大覆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跨区域生境优化 白鹭生境网络 最大覆盖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地-廊道”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范式的建设用地减量化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壮壮 吴未 +1 位作者 刘文锋 申立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230-8238,共9页
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剧烈变化,物种栖息地丧失、破碎化及分离,严重威胁到社会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快速城市化地区苏锡常为研究区域、地区优势物种白鹭生境为源地、"源地-廊道"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范... 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剧烈变化,物种栖息地丧失、破碎化及分离,严重威胁到社会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快速城市化地区苏锡常为研究区域、地区优势物种白鹭生境为源地、"源地-廊道"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范式为重要性评价依据,识别并筛选出对维护、控制目标物种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可增强地区生境整体性及连通性的网络构成要素及其缓冲区,对缓冲区内建设用地进行减量化,提出一套建设用地减量化系统性方法。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重要生态"源地"及"对应廊道"内建设用地需减量化10170.44 hm^(2),其中城镇用地5408.38 hm^(2),农村居民点4107.96 hm^(2),交通用地654.10 hm^(2)。(2)依据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范式,增补保护不同类型"源地"及"对应廊道",可在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的同时,识别出新的需要减量化的建设用地。该方法也可作为区域内存量及增量建设用地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依据,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建设用地减量化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范式 源地-廊道 优势物种生境 白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麓山地丘陵区生态?生产范式研究——以内蒙古林西县为例
6
作者 李新宇 唐海萍 +1 位作者 张新时 孙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3-168,共6页
从地理或景观单元上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突出的特点是在草原或森林的景观背景上,星散分布着粗放耕作的农田与村落的景观单元。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研究。本文根据... 从地理或景观单元上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突出的特点是在草原或森林的景观背景上,星散分布着粗放耕作的农田与村落的景观单元。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可以理解为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研究。本文根据3个不同区域农户生产优化模式的土地需求,结合生态经济功能转移与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原则与控制条件,基于林西县森林草原过渡区的植被类型及"河谷平川-低山丘陵-中山山地"的地貌特征,得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优化分配范式。确定河谷平川区可作为林西县今后发展高效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核心区;低山丘陵生态生产交错区,一部分土地作为生产用地,另一部分作为生态用地,整体发展定位于牧粮综合发展区;中山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用地,部分生产活动要转移到河谷平川区和低山丘陵区等地势平坦并有灌溉条件保证的区域,从而使山地森林与草地得以修养生息,恢复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发展定位于生态保育、林果旅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丘陵区 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 林西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