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演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郭笃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39-143,共5页
根据1986年、1996年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研究了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土地覆被演化状况。结果表明:在各覆被类型中耕地面积最大,就耕地变动而言,1986~1996年间耕地的减少明显多于其开垦面积,而1996~2001年间两者面积相... 根据1986年、1996年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研究了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土地覆被演化状况。结果表明:在各覆被类型中耕地面积最大,就耕地变动而言,1986~1996年间耕地的减少明显多于其开垦面积,而1996~2001年间两者面积相当,基本上维持了耕地的动态平衡;1986~1996年间盐生植被的顺向演替与逆向演替面积相当,海域造陆速度明显高于蚀退,而1996~2001年间,顺向演替的面积超过逆向演替,造陆速度明显减缓,蚀退面积超过造陆面积,呈现陆地萎缩的趋势;15年间建设用地迅速增加,1996~2001年间比1986~1996年间增长速度更快,使建设用地面积由1986年的第6位,上升为1996年的第3位,到2001年仅次于耕地处于第2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新生湿地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演化 顺向演替 逆向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佳空间阈值的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冲突集聚状况及演化分析
2
作者 王玉纯 昂宇峰 王秉义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6-356,共11页
[目的]科学识别土地利用冲突的集聚特征与演化趋势,为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布局、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景观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定量分析皖江城市带199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通过设定最... [目的]科学识别土地利用冲突的集聚特征与演化趋势,为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布局、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景观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定量分析皖江城市带199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化趋势,并通过设定最佳空间阈值的方式确定距离权重矩阵,对区域冲突集聚效应进行更精确的研究。[结果]①近30 a来皖江城市带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耕地、林地面积持续缩减,建设用地规模增幅表现突出;②区域土地利用冲突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较弱空间冲突和中等空间冲突区面积占主体位置;严重冲突区域集中在合肥市、芜湖市、六安市金安区及长江水系两侧沿岸地带;③研究期内城市带的土地利用冲突指数变化显著,尤以合肥市东部、芜湖市北部以及滁州市东南部的冲突幅度增加表现突出;受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冲突重心逐渐朝南偏移,严重冲突区向西北-东南方向转变;④选取5 km为最佳距离分析阈值,高-高聚集冲突区以合肥市为中心成片分布,低-低聚集冲突区则不存在集聚现象。[结论]皖江城市带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存在加剧隐患,且冲突主体区域表现出转移趋势,未来应加强区域土地利用合理布局,注重城镇化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平衡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冲突 时空演化 集聚分析 皖江城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2000—2020年铜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3
作者 蒋茂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3期157-161,167,共6页
为研究2000—2020年铜仁市土地利用情况,选取武汉大学CLCD数据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地表覆盖数据,借助ArcGIS 10.7软件进行裁剪、融合等处理,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研究... 为研究2000—2020年铜仁市土地利用情况,选取武汉大学CLCD数据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地表覆盖数据,借助ArcGIS 10.7软件进行裁剪、融合等处理,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铜仁市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大的是森林,占比在60%左右;其次为农田,但在研究时段内总体呈减少趋势。在20年发展过程中,铜仁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森林、水体、建设用地利用面积在逐渐上升,森林利用面积增长最多,增长了955.924 4 km^(2),建设用地利用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增长了107.426 3 km^(2);草地、灌木、农田利用面积呈下降趋势,农田利用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664.365 7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转移矩阵 贵州铜仁 2000—202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顾丽 杨惠媛 +1 位作者 曾友鼎 蔡志同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2,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模型评估历史和未来2种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并应用莫兰指数和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碳储量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扩张迅速,增加了99125 km^(2),增幅为66.21%,林地面积增加了41745 km^(2)(1.74%),耕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62793 km^(2)(-3.22%)和42852 km^(2)(-1.51%),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建设用地扩张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用地面积下降。未来自然变化情景下,碳储量将继续减少;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中国历史和未来碳储量的分布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且Z得分大于2.58,县级行政区的碳储量大小在空间上大致呈聚集分布,同时以东北北部和西藏为植被碳储量热点分布中心。4)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是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情景模拟 InVEST-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模拟与扩绿增长协同发展
5
作者 屈志光 杨伯元 +2 位作者 胡李丹 李飞 汪金卓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476,共12页
基于“SD-PLUS-InVEST”模型演化模拟结果,构建了扩绿与增长的协同评估模型,并开展了经济带及省级尺度评估,以“经济带—省市”协同视角解析、讨论了长江经济带实现生态扩绿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的未来特征与潜在困境,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 基于“SD-PLUS-InVEST”模型演化模拟结果,构建了扩绿与增长的协同评估模型,并开展了经济带及省级尺度评估,以“经济带—省市”协同视角解析、讨论了长江经济带实现生态扩绿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的未来特征与潜在困境,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提质路径.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2000~2030年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保护情景的碳服务价值共减少了58.8亿元,高质量发展情景的碳服务价值降低了176.64亿元,高速发展情景的碳服务价值下降了383.03亿元.基于生态扩绿和经济增长的协同评估,高质量发展情景的协同发展水平最优.空间上,各省市扩绿增长协同发展水平存在较明显差异,根据差异特征分析为经济带协同扩绿增长提出了提质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陆地碳储 演化模拟 长江经济带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工业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任婉侠 李京忠 +4 位作者 董书恒 肖骁 付博 谢潇 薛冰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31,共14页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老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基础。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沈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沈阳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而草地、...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老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基础。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沈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沈阳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而草地、林地等重要生态用地逐渐减少;2005—2010年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为显著。(2)生态系统服务主要以调节服务为主,耕地和水域贡献超八成的生态系统服务,而草地、林地仅贡献约两成,且逐年减少;空间分布上呈中心低外围高的圈层结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增加0.66亿元,人均价值年均降低47.95元。建议系统管理城乡土地资源,加强林地、草地等保护和质量提升,控制新城区和工业园区扩张,提升单位土地资源产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老工业城市 可持续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贾艳红 胡洪文 +2 位作者 吴春竹 黄俊忠 苏筱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6,共11页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计算方法及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在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ESV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结果】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漓江流域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下降。2000—201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平缓,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漓江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ESV总值分别为277.81亿、278.65亿和280.41亿元,其中林地ESV最大,占比大于76.33%,而耕地、草地和水域ESV较小,占比不超过23.67%。2000—2020年仅有水域ESV增长,增长率为18.41%。各单项ESV中,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和水源调节的ESV呈增长态势,其余单项ESV均减少。从交叉敏感性系数看,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向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而水域向其他地类转型的CICS普遍小于0.3,表明此类转型对ESV缺乏敏感性。从交叉敏感性分区看,耕地与城镇用地的转型以高生态敏感区占比最高,达58.07%;草地和城镇用地之间的转型以中生态敏感区分布最广,达51.65%;水域与耕地的转型敏感性较低,其中高生态敏感区仅占8.23%;林地与耕地的转型带来的高生态敏感区仅占17.91%,而非生态敏感区却占40.67%。【结论】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供需矛盾持续加剧,ESV总体呈增长趋势。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以乡镇尺度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有助于漓江流域在土地管理中针对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变化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管控,以保证漓江流域ESV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交叉敏感性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中银铁路对沿线土地利用及生态风险影响
8
作者 雷泽鑫 李丽君 +1 位作者 韦妍柔 赵旭强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5,共6页
研究目的:黄土高原地区铁路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区域土地利用及脆弱生态造成显著影响。为探讨铁路建设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影响,本文通过太中银铁路建成前后景观指数变化确定铁路建设沿线的关键干扰范围,并基于此对干扰区内土... 研究目的:黄土高原地区铁路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区域土地利用及脆弱生态造成显著影响。为探讨铁路建设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影响,本文通过太中银铁路建成前后景观指数变化确定铁路建设沿线的关键干扰范围,并基于此对干扰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风险动态变化进行归纳。研究结论:(1)铁路沿线3km内景观格局显著变化,特别是铁路建设期间,斑块形态趋于简单集中,景观破碎化加剧、多样性提升;(2)铁路显著干扰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大、速度快、变化程度高,区域开发强度在铁路建设及运营阶段逐步加大;(3)显著干扰范围内,生态风险指数(ERI)在铁路建设期显著增加、高风险区域快速扩展;铁路运营期间生态风险趋于稳定,但部分高风险区域仍然持续存在,反映出铁路建设与运营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4)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铁路规划与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强调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建设 黄土高原 缓冲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滨海地区土地覆被信息提取及时空演变驱动机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为例
9
作者 廖超明 李宥儒 +6 位作者 徐彬彬 秦元丽 曾顺琪 云子恒 顾观海 韦媛媛 石春柔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4,共12页
[目的]开展北部湾滨海地区覆被信息提取及时空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为该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面向北部湾滨海地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为例,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在随机森林模型中融合光谱特征、纹... [目的]开展北部湾滨海地区覆被信息提取及时空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为该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面向北部湾滨海地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为例,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在随机森林模型中融合光谱特征、纹理特征、指数特征以及地形特征,完成2012—202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数据集制作和格局演变分析,引入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探讨驱动机制。[结果]①经参数优化的随机森林模型可实现覆被信息有效提取,各期LUCC产品总体精度均在0.88~0.92,kappa系数介于0.86~0.90,结合4 km×4 km解译图斑与Google Earth同期同位高分辨率影像进行目视对比,表明解译结果与地物的实际布局具有较好一致性。②2012—2022年钦州市林地面积增加91.93 km^(2),耕地面积减少284.73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80.05 km^(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上升趋势。③研究期内,经济动力(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地形特征(高程、坡度)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2012—2022年钦州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环境保护领域积极作为,未来应充分利用“平陆运河”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规划土地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歌地球引擎(GEE)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时空格局演变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怡冰 李成亮 +5 位作者 张鹏 侯蕾 刘仲秋 刘经强 邱庆泰 赵辰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86-3998,共13页
以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1980~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InVEST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model),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 以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1980~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InVEST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model),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198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小,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由于林草地碳储量的累积,碳储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时期;2005~2010年城市扩张速度最快,城乡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林地和草地,使区域固碳能力明显下降;2010~2020年,由于城市化扩张限制以及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区域碳储量逐渐呈增长趋势;1980~2020年济南南部山区的总碳储量呈“增长-下降-增长”的趋势;并且林地是济南南部山区碳储量的主要供给者,区域碳储量值随着远离城乡居民生活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说明人类活动对区域碳储量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引起地类碳密度的变化,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变化与各地类的面积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该成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塑造良好的陆地碳汇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南部山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InVEST模型 碳储量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情景模拟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11
作者 周书轩 葛小平 唐子又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7期74-81,共8页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为把握江苏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缓解围垦活动等开发利用模式对该地区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基于江苏省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1990—2020年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为把握江苏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缓解围垦活动等开发利用模式对该地区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基于江苏省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1990—2020年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通过设置惯性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3种情景,使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大幅减少及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形式以耕地转建设用地、耕地转水域、耕地转湿地及水域转耕地为主;(2)研究区ESV在1990—2010年间持续增长,在2010—2020年间下降,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近岸线高、远岸线低的分布格局;(3)综合3种情景模拟结果,生态保护情景下江苏省海岸带2030年ESV下降最少,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维持江苏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理想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海岸带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重建数据集历史文献数据源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12
作者 薛樵风 金晓斌 +2 位作者 成一农 杨绪红 周寅康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55-1564,共10页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开展长时段LUCC数据集重建的关键数据源。从百年以上历史文献数据源应用的角度分析现有中国LUCC重建数据集,将历史文献中蕴含的土地利用数据源...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开展长时段LUCC数据集重建的关键数据源。从百年以上历史文献数据源应用的角度分析现有中国LUCC重建数据集,将历史文献中蕴含的土地利用数据源归纳为统计、列举、描述和图像4种主要类型,从各类数据源应用现状、制备方法等方面对现有重建数据集进行了重点回顾,归纳重建数据集应用历史文献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并从多重历史数据源综合利用、重建思路调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据源制备效率等方面展望了LUCC重建数据集改进历史文献应用方式、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 历史文献 数据源 空间重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指数的成都都市圈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明霞 刘平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8-16,共9页
以成都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生态指数,从空间复杂性、空间脆弱性、空间稳定性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识别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严重失控4个等级,并定量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3年,成都都市圈土... 以成都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生态指数,从空间复杂性、空间脆弱性、空间稳定性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识别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严重失控4个等级,并定量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3年,成都都市圈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整体呈“四升两减”的变化特征,耕地和水域面积整体表现为减少,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地利用冲突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协调相对稳定。土地利用冲突空间分布不均匀,呈西部低、中东部高的特征。土地利用冲突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城市中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不同用地类型的冲突等级存在一定差异。林地和草地的冲突等级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建设用地的冲突水平较高,但有缓和趋势。土地利用冲突水平具有正相关性且集聚效应明显,LISA集聚态势整体呈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景观生态指数 成都都市圈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城市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及脆弱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万海峰 蒙友波 +3 位作者 陈洋 赵祖伦 罗洁琼 张朝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3-452,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和土地...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①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持续上升。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向其他地类的转移,其中,2000—2010,2010—2020年分别有3339.35,3669.15km^(2)土地发生了转移,前者林地转为草地是主要转移类型,后者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要转移类型。②2000—2020年区域的碳储量表现为减少趋势,由4.42×10^(7)t减小到4.33×10^(7)t,累计减小9.40×10^(5)t,林地转为草地是引起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各年度碳储量密度均呈现西部、东部高,中部低的分布态势;20a间,高密度区未发生明显变化,低密度区表现为由中心区域向外围扩散。③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主要扮演碳源的角色,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了2.83,PI指数分别为-0.04,-0.31,均表现为负面潜在影响,且脆弱性不断增强。[结论]增加林地、控制林地转为其他用地及建设用地扩张是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脆弱性 黔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洱海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算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亚坤 王钰 +3 位作者 何紫玲 王鹏 赵昊 曾维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快速准确地进行复杂高原山区的土地覆被长时序自动分类,可为国土规划、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利用GEE云平台,选取Landsat影像地表反射率、植被指数、水体指数、DEM 4种空间数据集作为土地覆被分类的基础和辅助数据,分别运用CART、RF和SVM ... 快速准确地进行复杂高原山区的土地覆被长时序自动分类,可为国土规划、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利用GEE云平台,选取Landsat影像地表反射率、植被指数、水体指数、DEM 4种空间数据集作为土地覆被分类的基础和辅助数据,分别运用CART、RF和SVM 3种分类算法,实现洱海流域土地覆被信息的自动提取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1)3种分类算法中,RF的总体分类精度最高,SVM的总体精度最低;RF是洱海流域LULC的最适宜分类算法。(2)采用光谱指数、地形特征等辅助数据集会进一步提高解译精度,而样本点的选取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Erhai_RF能够达到较高的精度,同时更加突出细节特征,在局部实际分类精度上会更高。研究结果可为洱海流域长时序土地覆被数据产品智能快速提取以及最优分类算法筛选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E 洱海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分类算法 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滩区1985–2020年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帆 宗丽佳 +1 位作者 周胜男 杨东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序列、高精度的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再现其历史轨迹,把握现实格局,对黄河下游滩区高质量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而言,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1985...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序列、高精度的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再现其历史轨迹,把握现实格局,对黄河下游滩区高质量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而言,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1985–2010年36景Landsat5 TM、2015–2020年8景GF-1 WFV和12景Landsat8 OLI遥感影像,采用随机森林、人机交互解译和混淆矩阵精度评价等方法,研制了1985–2020年每5年共8期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 m,总体精度均达90%以上,Kappa系数高于0.85。本数据集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黄河流域典型区域自然–人文系统耦合过程、机理、测度等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滩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随机森林 栅格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G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17
作者 欧阳建婷 许铭宇 陈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66-70,共5页
为研究G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选取2013和2022年的地表覆盖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10.8软件进行镶嵌、裁剪和融合等处理,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动态度以及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202... 为研究G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选取2013和2022年的地表覆盖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10.8软件进行镶嵌、裁剪和融合等处理,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动态度以及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2022年研究区的耕地、裸地、灌木地和人造地表面积均有所增加,而林地、草地和水体面积呈减少趋势。耕地、灌木地、裸地和人造地表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分别为0.95%、1.46%、6.80%和1.63%,其中裸地的变幅最为明显;林地、草地和水体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分别为-0.73%、-7.28%和-3.10%。总体而言,土地利用转移变化主要体现在林地、人造地表和水体方面,其中部分林地和水体主要向耕地等转变。本研究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空间分析 土地利用渐变 土地利用转换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 被引量:62
18
作者 史晓亮 杨志勇 +2 位作者 严登华 李颖 袁喆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7,共7页
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85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价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并分析了流域地表径流变化与主要景观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可以... 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85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价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并分析了流域地表径流变化与主要景观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滦河流域的月流量过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1985—2000年流域林地向草地和耕地的转变导致流域年均地表径流和总径流量分别增加了12.6%和5.1%;并使得流域年均地表径流变化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增加趋势,且主要受到林地变化的影响,而在三道河子以上集水区地表径流的变化则主要受到耕地景观的影响。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对于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分布式水文模型 径流 滦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灌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分类方法 被引量:47
19
作者 韩文霆 郭聪聪 +3 位作者 张立元 杨江涛 雷雨 王紫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70-277,共8页
为研究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技术在灌区土地利用和覆被分类中的有效性,以河套灌区五原县塔尔湖镇为试验区域,用TEZ固定翼无人机搭载索尼A5100型相机进行航拍试验。应用Agisoft Photo Scan软件对无人机遥感系统获取的可见光高分辨率原始单张... 为研究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技术在灌区土地利用和覆被分类中的有效性,以河套灌区五原县塔尔湖镇为试验区域,用TEZ固定翼无人机搭载索尼A5100型相机进行航拍试验。应用Agisoft Photo Scan软件对无人机遥感系统获取的可见光高分辨率原始单张影像数据进行拼接处理。除目视提取的特殊用地与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外,通过试误法确定分割尺度300、形状权重0.4、紧致度权重0.5为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的最佳分割参数。通过对剩余各地物在光谱、形状、纹理特征参量中表现的特异性,分别建立决策树、支持向量机、K-最近邻分类规则集提取土地利用类型试验。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能较准确地提取各地物的特征,总体精度为82.20%,Kappa系数为0.765 9;决策树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74.00%,Kappa系数为0.667 5;K-最近邻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71.40%,Kappa系数为0.610 7。采用支持向量机结合决策树分类法创建的决策树模型,可以将总体精度提高到84.20%,Kappa系数达到0.790 0。因此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提取灌区土地利用类型,但存在农、毛渠错分为交通运输用地的情况,渠系的提取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可见光波段 灌区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分类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8
20
作者 江晓波 马泽忠 +4 位作者 曾文蓉 周万村 周爱霞 李爱农 孙育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2,共5页
三峡地区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这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角度出发,利用RS和GIS技术,阐明了20世纪最后10年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数量、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库区土地利用... 三峡地区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这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角度出发,利用RS和GIS技术,阐明了20世纪最后10年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数量、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得出以下结论:(1)10年间除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衰减;(2)建设用地以高速增长,增幅达21528.09hm2;(3)耕地减少的幅度较大,达18399.29hm2,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且减少的耕地多为位置相对优越,产量较高的优质良田;(4)林地面积总趋势是减少,主要转变为草地、旱地和建设用地,其中有林地减少的幅度较大,达7411.93hm2;(5)草地的面积总体增加,主要源自于林地和旱地的变化;(6)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分为3个主导因子变化区域:耕地-城镇型、林灌-耕地型和复合型;(7)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经济因素、人口压力、宏观政策及三峡工程4个方面,这4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共同影响库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驱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