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小鼠原位肝癌模型的建立
1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76,共1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第七大常见癌症,占原发性肝癌病例的75%~85%。目前,由于最近的技术发展,放射疗法被认为是HCC有效的治疗选择。然而,对于HCC的分次方法、分次剂量、放射疗法与其他疗法的组合或治疗时间表...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第七大常见癌症,占原发性肝癌病例的75%~85%。目前,由于最近的技术发展,放射疗法被认为是HCC有效的治疗选择。然而,对于HCC的分次方法、分次剂量、放射疗法与其他疗法的组合或治疗时间表,尚未达成一致,HCC放疗也没有标准方案。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临床前模型来促进相关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在小动物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采用X-RADSmART小动物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器官位置的变化修改治疗条件,使照射区域与目标区域非常相似,从而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其他疗法 分次剂量 放射疗法 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 小鼠原位肝癌 照射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小鼠原位肝癌模型的建立
2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0,共1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第七大常见癌症,占原发性肝癌病例的75%~85%。目前,由于最近的技术发展,放射疗法被认为是HCC有效的治疗选择。然而,对于HCC的分次方法、分次剂量、放射疗法与其他疗法的组合或治疗时间表...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第七大常见癌症,占原发性肝癌病例的75%~85%。目前,由于最近的技术发展,放射疗法被认为是HCC有效的治疗选择。然而,对于HCC的分次方法、分次剂量、放射疗法与其他疗法的组合或治疗时间表,尚未达成一致,HCC放疗也没有标准方案。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临床前模型来促进相关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在小动物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采用X⁃RADSmART小动物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其他疗法 分次剂量 放射疗法 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 小鼠原位肝癌 H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质量指数对图像引导宫颈癌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云 余娴 +2 位作者 肖何 胡南 王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9-421,共3页
目的观察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宫颈癌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探讨IGRT宫颈癌患者的最佳体位。方法收集IGRT宫颈癌患者30例,按BMI分为2组:BMI≥24 kg/m^2组,9例;BMI<24 kg... 目的观察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宫颈癌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探讨IGRT宫颈癌患者的最佳体位。方法收集IGRT宫颈癌患者30例,按BMI分为2组:BMI≥24 kg/m^2组,9例;BMI<24 kg/m2组,21例。锥形束CT扫描,俯卧位68次,仰卧位73次,CT图像进行灰度自动配准计算出X、Y、Z轴方向的校正前摆位误差,分析宫颈癌患者IGRT最佳治疗体位,并根据扩边公式2.5Σ+0.7δ计算出最佳体位扩边值。结果未考虑BMI的情况下,俯卧与仰卧位摆位误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MI<24 kg/m2组,仰卧位与俯卧位在X、Y轴摆位误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Z轴上仰卧位误差为(-0.112±0.041)cm,俯卧位误差为(0.028±0.024)c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t=-3.186,P=0.002),俯卧位扩边值0.668、1.206、0.335 cm;BMI≥24 kg/m2组,仰卧位与俯卧位在X、Y轴摆位误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Z轴仰卧位摆位误差为(0.061±0.045)cm,俯卧位摆位误差为(-0.26±0.031)cm,二者有统计学差异(t=5.832,P<0.001),仰卧位扩边值0.313、1.663、0.501 cm。结论 BMI<24 kg/m2组,俯卧位Z轴方向误差显著小于仰卧位,BMI≥24 kg/m2组,仰卧位的Z轴方向误差显著小于俯卧位,2组在X、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无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引导下放射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配准范围、配准方式及靶区外放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孙文泽 宋丽萍 +4 位作者 马军 张莹冰 张龙 高莹 艾婷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137,共6页
目的:研究图像引导下放射治疗(imaging-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中不同配准范围、配准方式对千伏锥形束CT(kilo-voltage cone beam CT,kV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配准的影响,... 目的:研究图像引导下放射治疗(imaging-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中不同配准范围、配准方式对千伏锥形束CT(kilo-voltage cone beam CT,kV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配准的影响,并探讨临床靶区(clinicaltargetvolume,CTV)的外放范围,为更好实施精确放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6例中心型NSCLC患者每人在IGRT的摆位误差纠正前获得的kVCBCT图像4幅,共104幅图像进入分析。首先采用灰度配准加手动与治疗计划的CT图像进行配准,比较肿瘤、肿瘤+椎体两种配准范围的差异;其次以肿瘤+椎体为配准范围与治疗计划的CT图像进行配准,比较骨性配准加手动与灰度配准加手动两种配准方式的差异及所需时间。最后将所有患者200幅摆位误差纠正前kVCBCT图像以肿瘤+椎体为配准范围,采用骨性加手动配准方式与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记录其摆位误差并计算CTV的外放范围。结果:采用灰度配准加手动配准,肿瘤与肿瘤+椎体两种配准范围在X,Y,Z轴的平移及旋转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肿瘤+椎体作为配准范围,骨性配准加手动、灰度配准加手动两种配准方式在X,Y,Z轴平移及旋转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性配准加手动配准时间[(1.9±0.3)min]小于灰度配准加手动[(3.1±0.2)min]。以肿瘤+椎体为配准范围,采用骨性配准加手动配准,X,Y,Z轴方向CTV外放范围分别为5.3,4.9,5.7 mm。结论:IGRT中心型NSCLC可选择肿瘤+椎体作为配准范围,并建议采用骨性配准加手动方式进行图像配准;为减少摆位误差影响,提高治疗精确度,CTV外放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时建议各方向外放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图像配准范围 图像配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引导下的大分割调强放射治疗骨转移癌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志凯 杨波 +2 位作者 孙显松 王欣海 张福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6-579,共4页
目的:本研究采用图像引导下的大分割调强放疗技术,治疗癌症骨转移.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率.方法:选取我科2011~2012年收治椎体骨转移患者21名,骨转移灶28处,予肿瘤所在椎体24 Gy/6次,同步予肿瘤加量至36 Gy/6次,限制脊髓... 目的:本研究采用图像引导下的大分割调强放疗技术,治疗癌症骨转移.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率.方法:选取我科2011~2012年收治椎体骨转移患者21名,骨转移灶28处,予肿瘤所在椎体24 Gy/6次,同步予肿瘤加量至36 Gy/6次,限制脊髓D0.1ml小于25 Gy.结果:病灶疗前疼痛评分7.54±0.84分;疗后即刻评分4.00±1.59分,缓解程度47.38%±17.75%;疗后1月评分2.46±2.01分,缓解程度67.54%±24.84%;疗后3月评分2.07±1.92分,缓解程度72.92%±24.09%.治疗后即刻、1月、3月疼痛评分较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1).疗后即刻有效率为57.14%(16/28),1月有效率为82.14%(23/28),3月有效率为82.14%(23/28).l例患者出现Ⅱ度食管副反应,无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副反应.结论:本研究表明图像引导下的大分割调强放射治疗骨转移癌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其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癌 调强放疗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大分割放疗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研究肺癌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 被引量:14
6
作者 郭明芳 郭雷鸣 +5 位作者 赵娅琴 沈亚丽 何垠波 钟仁明 柏森 许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848-852,共5页
目的:肺癌在放射治疗中由于呼吸运动的影响,其摆位误差较其它肿瘤大。本研究旨在采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探讨肺癌放射治疗中分次间和分次内摆位误差及其规律。方法:2007年4月至200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治... 目的:肺癌在放射治疗中由于呼吸运动的影响,其摆位误差较其它肿瘤大。本研究旨在采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探讨肺癌放射治疗中分次间和分次内摆位误差及其规律。方法:2007年4月至200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治疗肺癌23例,患者每次照射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时获取CBCT图像,根据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获得靶中心X、Y、Z三个方向的误差,分析误差及其分布规律。并进一步对调整前三种固定装置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获取的CBCT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器官、肿瘤大小、位置和周围结构。23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800次,照射前CBCT扫描342次,调整后CBCT扫描276次,治疗后CBCT扫描182次。首次摆位在X、Y、Z三维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6mm±3.0mm、-0.4mm±5.5mm和0.7mm±3.2mm,调整误差后及治疗后CBCT结果显示误差明显缩小。调整前PTV外扩值范围为7~13mm,调整后缩小为2~3mm。结论:利用CBCT可以准确调整靶中心使其和计划设计等中心保持一致。由于肺癌存在较大的分次间摆位误差,摆位中这种测量和调整是必须的,可以明显减小摆位带来的误差,降低边界外扩值,极大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而仅靠固定装置,减少摆位误差的作用相当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锥形束CT 分次间误差 分次内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过程中实际受照射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志强 王志伟 +5 位作者 张勇 岳麒 冯旭东 简薇 肖斌 李荣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28,共6页
目的:通过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系统的自适应模块,分析鼻咽癌患者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在治疗过程中与初始计划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tomotherapy系统治疗... 目的:通过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系统的自适应模块,分析鼻咽癌患者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在治疗过程中与初始计划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tomotherapy系统治疗的10例鼻咽癌患者,通过tomotherapy系统中的自适应模块和Mimvista 6.50软件的计算,将初始计划定义为Plan 1;进行图像引导患者总的实际受照射剂量定义为Plan 2。比较两项计划中肿瘤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Plan 2中计划靶区体积(planning gross target volume,PGTV)的D98、D95的剂量较Plan 1分别下降11.91%、6.88%(P=0.001,P=0.006)。Plan 2中左侧腮腺的Dmean、D50较Plan 1分别增加42.23%、63.82%(P<0.001、P=0.001);Plan 2中右侧腮腺的Dmean、D50较Plan 1分别增加38.64%、66.76%(P=0.002,P=0.004)。Plan 2中脊髓的D2剂量较Plan 1也明显增加,增加了16.49%(P=0.026)。结论:鼻咽癌患者在行tomotherapy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纠正因解剖结构和摆位所带来的误差,保证放疗计划的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自适应放疗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断级CT系统对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评估 被引量:14
8
作者 贾春雷 乔俏 +3 位作者 韩凝 张妙 李光 杨雪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87,88-90,共4页
回顾分析我科室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0例采用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校准摆位误差。应用van Herk公式计算摆位误差均值、系统摆位误差、随机误差及最佳计划靶区(PTV)外扩边界... 回顾分析我科室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0例采用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校准摆位误差。应用van Herk公式计算摆位误差均值、系统摆位误差、随机误差及最佳计划靶区(PTV)外扩边界。患者摆位的左右、头脚及上下误差分别为(-0.81±1.31)mm、(-0.58±1.55)mm和(1.21±1.7)mm。IGRT是提高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准确性的有效治疗手段。本研究推荐行IGRT的鼻咽癌患者校准摆放误差PTV外扩3 mm,而未行IGRT治疗的患者PTV外扩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调强放射治疗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线调整大分割放射治疗椎体转移癌 被引量:6
9
作者 郭雷鸣 朱中秀 +6 位作者 赵雅琴 徐庆丰 王辛 钟仁明 何银波 柏森 许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450-1454,共5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线调整技术在大分割治疗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分次间摆位误差及治疗过程中靶区位移对治疗的影响。方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08月,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治疗椎体转移瘤10例,每次照射前、调整后及治疗...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线调整技术在大分割治疗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分次间摆位误差及治疗过程中靶区位移对治疗的影响。方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08月,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治疗椎体转移瘤10例,每次照射前、调整后及治疗后获取CBCT图像,将获取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靶中心X(左右)、Y(头脚)、Z(前后)方向的位移及旋转角度误差,分析误差及分布规律。应用逆向调强放射治疗技术,靶区剂量63Gy/9次,隔日照射。随访6个月。结果:10例患者共10个靶区CBCT扫描269次。首次摆位在X、Y、Z方向位移误差分别为(-0.90±4.20)mm、(-0.40±4.90)mm、(-2.50±3.40)mm,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0.20±1.65)°、(-1.12±1.84)°、(0.22±1.48)°。调整后其位移误差分别为±0.80mm、±0.90mm、(-0.10±0.80)mm;治疗后分别为(-0.10±1.30)mm、±1.80mm、(0.10±1.40)mm。调整后角度误差分别为(-0.21±1.06)°、(-0.72±0.96)°、(0.33±0.85)°;治疗后分别为(-0.15+1.27)°、(-0.64±1.39)°、(0.62±1.18)°。调整前PTV外扩值范围为8.40~11.00mm,调整后缩小为1.20~1.50mm。10例患者疼痛缓解,未发现放疗副作用。治疗6个月后复查骨扫描提示核素浓聚减少。结论:CBCT在线调整能纠正摆位误差,既满足靶区剂量的提升也有效降低了脊髓受量。高剂量大分割图像引导调强放疗技术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锥形束CT 分次间误差 分次内误差 大分割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on-rail图像引导技术在肺癌放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梦熙 王凡 +1 位作者 董东 陈香存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77-1480,共4页
目的比较滑轨CT(CT-on-rail)和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两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技术在肺癌放疗中的应用,并比较不同图像匹配方式对放疗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对16例肺癌患者在放疗期间每周行1次EPID和CT扫描并进行图像配准,得出X、Y、... 目的比较滑轨CT(CT-on-rail)和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两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技术在肺癌放疗中的应用,并比较不同图像匹配方式对放疗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对16例肺癌患者在放疗期间每周行1次EPID和CT扫描并进行图像配准,得出X、Y、Z 3个线性方向的误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对2种IGRT方法进行比较;滑轨CT组分别有灰度、轮廓和骨性标志模式,观察3种配准方式对摆位精度的影响。结果 CT和EPID配准的X、Y、Z三维方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配准组中通过3种配准方法得出,X轴、Z轴图像匹配采用灰度模式比轮廓和骨性标志模式精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轴上灰度模式和轮廓模式精度高于骨性标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T-on-rail系统进行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比基于EPID系统进行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精度高;在使用滑轨CT进行肺癌图像引导放疗时,建议首选灰度模式配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轨CT 电子射野影像系统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医学图像配准在图像引导放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茜 贾婧 +4 位作者 曹瑞芬 裴曦 吴爱东 吴宜灿 FDS团队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675-2678,共4页
为了确定病人的摆位误差,实现精确放疗,提出一种改进的Demons弹性配准算法。采用FDK算法对锥形束CT(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可视化工具包(VTK)体绘制法可视化重建结果;在分割与配准工具包(ITK)基础上实现Demons算法,并基于对称梯度... 为了确定病人的摆位误差,实现精确放疗,提出一种改进的Demons弹性配准算法。采用FDK算法对锥形束CT(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可视化工具包(VTK)体绘制法可视化重建结果;在分割与配准工具包(ITK)基础上实现Demons算法,并基于对称梯度的思想,将参考图像和浮动图像的梯度场信息加入到Demons算法中,给出新的Demons形变力公式。分别使用单模态和多模态医学图像进行配准实验,结果显示改进的Demons算法与原始Demons算法相比,配准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基于对称梯度的Demons算法更适用于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CBCT重建图像与CT计划图像间的配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图像配准 DEMONS算法 医学影像 三维重建 对称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体板结合真空垫及热塑膜技术与传统臂部支撑固定技术在胸部肿瘤放疗摆位中的误差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杨丽华 龚敏 +3 位作者 许青 孟怡然 彭佳元 杨焕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6-400,共5页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已进入了精确放疗的时代,摆位误差成为影响放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采用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即自行改装后的体板结合真空垫及热塑膜的固定装置和臂部支撑装置,讨论分析胸部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选择肺及...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已进入了精确放疗的时代,摆位误差成为影响放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采用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即自行改装后的体板结合真空垫及热塑膜的固定装置和臂部支撑装置,讨论分析胸部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选择肺及食管胸部肿瘤患者19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体板+真空垫+体部热塑膜固定(A组)、臂部支撑装置固定(B组)进行摆位和治疗。A组利用二次摆位技术,即先使患者头脚方向的激光线与真空垫上的定位标记一致,再根据患者体表定位标记进行摆位(第一次摆位),最后覆上热塑膜固定,再根据热塑膜上的定位标记移床至治疗位置(第二次摆位);B组利用一次摆位技术,即直接根据体表标记进行摆位。A、B组均利用千伏级锥形束CT(kilo-voltage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KVCBCT)采集治疗前﹑后的图像,并与计划CT图像配准,得到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体位误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于两种不同固定方式,A组和B组治疗前误差分别为:X轴(左右方向)(1.06±0.58)和(1.82±0.82)mm,Y轴(头脚方向)(1.31±0.40)和(2.18±1.20)mm,Z轴(腹背方向)(1.28±0.66)和(2.94±1.81)mm。治疗后误差分别为:X轴(0.86±0.54)和(1.29±0.58)mm,Y轴(1.07±0.58)和(1.08±0.45)mm,Z轴(0.98±0.53)和(1.56±0.63)mm。结论:A组误差均小于B组,采用体板结合真空垫及热塑膜固定装置并应用二次摆位技术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不仅摆位的精确度得以提高,同时也保证了体位的重复性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固定 摆位误差 胸部肿瘤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肿瘤自适应放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邵雨卉 付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51-955,共5页
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在IMRT过程中,摆位误差、解剖结构的移位及变形、肿瘤退缩或进展及形状改变等,可导致靶区和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体积出现"偏差&... 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在IMRT过程中,摆位误差、解剖结构的移位及变形、肿瘤退缩或进展及形状改变等,可导致靶区和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体积出现"偏差",影响IMRT的精确性。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mage-guided radiotherapy,IGRT)可部分纠正摆位误差,从而提高放疗精度,但不能解决非刚性误差以及解剖结构变化带来的剂量差异。自适应放射治疗(adaptive radiation therapy,ART)是在IMRT和IGRT基础上出现的新型放疗技术,能修正IMRT和IGRT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偏差。通过患者图像、剂量等反馈信息对原治疗计划重新优化和调整,这是一种基于反馈控制理论的治疗策略。其目的是使放射治疗更加精确化、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自适应放疗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调强放射治疗 再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光场的数字重建影像快速生成算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鹏 高军 +1 位作者 雷勋祖 周凌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37-1539,共3页
数字重建影像(DRRs)是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中一项关键技术,它广泛应用于2D-3D图像配准中,用来确定病人在治疗期间的位移误差。因为传统的DRRs重建算法-光线跟踪法生成速度慢,所以它是整个配准过程的瓶颈。本文对计算机图形学的光场... 数字重建影像(DRRs)是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中一项关键技术,它广泛应用于2D-3D图像配准中,用来确定病人在治疗期间的位移误差。因为传统的DRRs重建算法-光线跟踪法生成速度慢,所以它是整个配准过程的瓶颈。本文对计算机图形学的光场重现理论进行延伸,用光线跟踪法建立光场,再插值重建任意视点的DRRs图像。由于许多计算在预处理阶段完成,所以大大的提高了DRRs图像的生成速度(85ms),并得到令人满意的图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重建影像 光场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