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砖红壤团聚体水稳性及其对前期含水率的响应
1
作者 王杰 任少聪 +3 位作者 魏玉杰 黄伊静 阳邦戈 蔡崇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8-988,共11页
前期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其对砖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海南地区3种典型利用方式(林地、荒地、耕地)下玄武岩发育砖红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理化性质,干、湿筛团聚体组成及不同前期含水率(3... 前期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其对砖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海南地区3种典型利用方式(林地、荒地、耕地)下玄武岩发育砖红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理化性质,干、湿筛团聚体组成及不同前期含水率(3%、5%、10%、15%、20%)条件下3~5 mm粒径团聚体破碎后粒径分布状况,采用冗余分析探究了土壤性质及前期含水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砖红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部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如土壤pH、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及部分交换性盐基离子等,其余性质差异较小。(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总体呈现“单峰”或“双峰”分布,峰值主要出现在2~1 mm和0.5~0.25 mm处,对于表层土壤而言,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高,而耕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弱,表下层土壤稳定性显著(P<0.05)低于表层土壤。(3)在风干条件下,表层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普遍较高(WSA>90%,MWD>1.5,GMD>1.2),随着前期含水率的增加,团聚体破碎后大团聚体(>2 mm)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呈现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随前期含水率增加而增加。(4)土壤有机碳是影响砖红壤团聚体水稳性的最主要因素,其对团聚体水稳性差异的解释率达8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红壤 土壤结构 前期含水 团聚水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调研
2
作者 陈静 卜东升 +4 位作者 张书玮 陈江龙 王本 刘毅 张翠丽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19期57-60,共4页
为了解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选取不同连作年限典型棉田,采用两种土壤团聚体筛分方法(干筛法、湿筛法)研究了连作棉田土壤机械稳定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并分析了团聚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下,不同... 为了解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选取不同连作年限典型棉田,采用两种土壤团聚体筛分方法(干筛法、湿筛法)研究了连作棉田土壤机械稳定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特征,并分析了团聚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下,不同剖面层中机械稳定团聚体均以<0.25 mm为主,占总量的5.53%~84.42%;不同剖面层中水稳性团聚体均以0.25~0.053 mm粒径为主,占总量的59.61%~80.71%。长期连作降低了棉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破碎率(PAD),破坏了棉田土壤的团聚体结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年限 连作障碍 棉田 土壤团聚 团聚破坏 平均重量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马帅 赵世伟 +2 位作者 李婷 李晓晓 曾宪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研究了子午岭林区七种植被类型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随植被恢复的变化规律以及这3个指标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 研究了子午岭林区七种植被类型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随植被恢复的变化规律以及这3个指标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可以达到70 cm土层;除白羊草群落外,0-70 cm土层上>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植被恢复逐渐提高,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随植被恢复逐渐减小,土壤结构随植被恢复逐渐改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对数相关关系(p=0.01,n=32),当有机碳含量低于18.1 mg/g时,>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有机碳含量提高而明显提高、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则随有机碳含量提高而明显降低,即土壤结构稳定性明显提高;当有土壤机碳含量高于18.1 mg/g,>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渐趋稳定,即在白羊草、虎榛子、山杨和辽东栎阶段的0-5 cm土层土壤结构达到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稳性团聚 水稳性团聚分形维数 团聚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污染型灌溉水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霄云 王益权 +3 位作者 孙慧敏 徐海 王永健 徐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5-1132,共8页
为了评估灌溉水中有机污染物对农田土壤物理状态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采用有机污染型水体灌溉的陕西交口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耕作制度基本一致,长期采用未污染的地下水灌溉的农田土壤为对照,分别用干筛和湿... 为了评估灌溉水中有机污染物对农田土壤物理状态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采用有机污染型水体灌溉的陕西交口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耕作制度基本一致,长期采用未污染的地下水灌溉的农田土壤为对照,分别用干筛和湿筛法测定了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组成等,分析了优势团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期采用有机污染水灌溉明显降低土壤中大于10 mm大团聚体和小于0.25 mm微团聚体的含量,显著增加了直径为1~5 mm范围内"(质量)优势团聚体"的含量;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机械组成的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有机污染型水体灌溉可以显著改善微团聚体的特性,增大了土壤团聚度,降低其分散系数,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状况。综合试验结果证明,灌溉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有助于显著地改善土壤结构状况和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 土壤团聚组成 优势团聚 团聚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封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国会 王建军 +1 位作者 陶利波 许冬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6-81,共6页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了围封禁牧条件下宁夏荒漠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0~4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破坏率及平均重量直径(MWD)等指标,以探讨围封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有利于荒漠草原...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了围封禁牧条件下宁夏荒漠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0~4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破坏率及平均重量直径(MWD)等指标,以探讨围封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有利于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的形成,随围封年限的增加,<0.25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0.25mm干筛团聚体含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变化显著,均以围封10年的草地最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10cm和20~40cm土层变化显著,其中0~10cm土层以围封7年的草地最低,20~40cm土层以围封10年的草地最低;随围封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以围封10年的草地最高,团聚破坏率则以围封7年、10年的草地较低,未封育和封育3年的草地较高。从垂直分布看,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大团聚体特别是>5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封 荒漠草原 土壤团聚 平均重量直径 团聚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垦植模式茶园土壤性状及团聚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林绍霞 张清海 +3 位作者 张珍明 杨鸿波 文锡梅 林昌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49,共5页
为探索山区茶园垦植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促进茶产业经济与水土保持的协调发展,对云雾贡茶产地不同垦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团聚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研究区内灌木林地土壤相比,茶园土壤黏粒含量、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随茶树... 为探索山区茶园垦植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促进茶产业经济与水土保持的协调发展,对云雾贡茶产地不同垦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团聚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研究区内灌木林地土壤相比,茶园土壤黏粒含量、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随茶树种植年限的延长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容重逐渐减少,土壤物理结构得到改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主要是粒径>5mm的团粒,平均含量为43.45%,茶树种植年限越长,含量越高,横坡成行种植模式下>5mm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高于离散种植,其余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均小于20%。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粒径<2mm的团聚体占70%以上,土壤结构破坏率均小于20%,以陡坡垦植茶场、新垦茶园土壤结构破坏率较高,离散种植模式土壤结构破坏率大于横坡成行种植模式。山区茶园垦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区域土壤结构和性状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垦植模式 土壤团聚 结构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地黑土碳氮分布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5
7
作者 曹伟 李露 +2 位作者 赵鹏志 夏祥友 王恩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6-63,共8页
【目的】探究黑土区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规律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进一步对比耕地与林地团聚体破坏机制差异,为退耕还林以及其他植被恢复途径提高黑土区土地生产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黑土区长期耕作的坡耕地和樟子... 【目的】探究黑土区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规律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进一步对比耕地与林地团聚体破坏机制差异,为退耕还林以及其他植被恢复途径提高黑土区土地生产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黑土区长期耕作的坡耕地和樟子松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坡位(坡上、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下)和不同粒级(2~5 mm、1~2 mm、0.5~1 mm、0.25~0.5 mm、<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总碳、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碳氮比(C/N)及铵态氮与硝态氮比值(ANR)的测定与分析,探究团聚体碳氮分布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破坏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坡林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总氮在坡下沉积且富集在小粒径团聚体中;耕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C/N显著低于林地,氮对坡位和粒径变化的响应规律不明显。铵态氮含量在<1 mm土壤团聚体中含量较高,硝态氮含量则在>1 mm土壤团聚体中含量较高,且林地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耕地。耕地团聚体破坏率显著高于林地,以>1 mm粒级团聚体破坏率的表现最为显著,坡上、坡中和坡中下2~5 mm团聚体破坏率显著高于同坡位其他粒径团聚体。团聚体碳含量和团聚体氮含量分别与团聚体破坏率呈负相关和正相关趋势,但均未达显著水平,而综合指标C/N和ANR,以及单因素铵态氮均与黑土团聚体破坏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当耕地团聚体破坏率超过40%时,ANR、C/N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结论】坡耕地与坡林地之间,由于养分归还方式与土壤侵蚀环境的不同,导致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规律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坡地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受团聚体内部有机碳氮的共同作用,与微生物代谢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指标C/N和ANR,以及被微生物优先利用的铵态氮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其他指标更为显著,可在微生物活性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团聚破坏 碳氮比(C/N) 铵态氮与硝态氮比值(ANR) 坡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放牧林草地土壤团聚体性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许永霞 廖超英 +3 位作者 孙长忠 法蕾 唐海滨 边丹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6-191,共6页
通过放牧试验的方法,研究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破坏率,以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畜种、不同放牧植被类型条件下表土的团聚体(>0.25 mm)含量和破坏率。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土壤性质有影响,重度放牧下土壤团聚体含量最小;从畜牧羊种选... 通过放牧试验的方法,研究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破坏率,以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畜种、不同放牧植被类型条件下表土的团聚体(>0.25 mm)含量和破坏率。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土壤性质有影响,重度放牧下土壤团聚体含量最小;从畜牧羊种选择来看,绵羊相对于山羊来说对土壤结构破坏较小,土壤中团聚体含量较高;对于不同植被类型,放牧草地的土壤结构要比柠条林地的好。团聚体破坏率分析结果和团聚体含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放牧强度、畜种和植被类型不同均影响着土壤表土的团聚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含量 团聚破坏 干筛大团聚 湿筛大团聚 放牧林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大团聚体分级特征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胡乐宁 苏以荣 何寻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3-219,共7页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土壤大团聚体分级特征,采用A S200机械干筛和湿筛的方法,分析不同有机碳含量的3种喀斯特典型土壤(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的大团聚体颗粒分级情况。通过对大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质量直径(MWD)和水...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土壤大团聚体分级特征,采用A S200机械干筛和湿筛的方法,分析不同有机碳含量的3种喀斯特典型土壤(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的大团聚体颗粒分级情况。通过对大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质量直径(MWD)和水稳性团聚体(WSA)的分析,结果显示,平均质量直径和水稳性团聚体从大到小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p<0.05)。在相似有机碳含量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的P AD值显示红壤最易被湿筛过程破坏,其次是棕色石灰土,最后是黑色石灰土,说明石灰土大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强于红壤,且石灰土抵抗因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的能力强于红壤。可见,不同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大团聚体颗粒分级差异较大,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从大团聚体聚合角度来看,喀斯特石灰土有利于SOC的固定,土壤稳定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团聚破坏 机械分级 水稳性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及施肥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的大小分布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50
10
作者 谢钧宇 曹寒冰 +5 位作者 孟会生 郭彦涵 洪坚平 张杰 李云霄 李廷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4-281,290,共9页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土壤性质和有机碳固存。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及施肥年限对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的重量分布比例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可为该区农业生产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复垦6,11年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耕...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土壤性质和有机碳固存。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及施肥年限对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的重量分布比例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可为该区农业生产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复垦6,11年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样,选取不施肥(CK)、平衡施氮磷钾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4个处理,利用干筛法和湿筛法获得4种粒径的团聚体/粉黏粒组分(>2,0.25~2,0.053~0.25,<0.053 mm),用>0.25 mm团聚体的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体破坏率(PAD)和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表示团聚体的稳定性,同时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施肥年限较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的含量及稳定性产生了更显著的影响。干筛条件下,施肥6,11年均显著降低了各处理0.053~0.25 mm团聚体和<0.053 mm组分的含量,降幅分别为68.39%~87.37%,69.63%~78.32%(6年)和90.01%~93.68%,78.29%~83.93%(11年);湿筛条件下,施肥11年显著提高了各处理>2 mm团聚体的含量,增幅达473.35%~645.16%,但是显著降低了0.053~0.25 mm团聚体的含量,降幅为43.67%~57.54%。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表现为DR0.25、WR0.25和MWD值呈增加趋势,而PAD和ELT值呈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与DR0.25、WR0.25、MWD水稳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PAD和ELT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该区域连续培肥11年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而伴随着微团聚体含量的显著减少,导致土壤结构越来越稳定。这对于提高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施肥 土壤团聚 稳定性 团聚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赤红壤和红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崔莹莹 吴家龙 +3 位作者 张池 周波 任宗玲 戴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90,共8页
【目的】综合分析华南地区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以期为蚯蚓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室内盆栽培养试验,在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赤红壤和红壤中分别接... 【目的】综合分析华南地区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以期为蚯蚓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室内盆栽培养试验,在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赤红壤和红壤中分别接种生态类型不同的4种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南美岸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壮伟远盲蚓Amynthas robustus和参状远盲蚓A.aspergillum,研究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南美岸蚓、壮伟远盲蚓和参状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增加了2种土壤中的大团聚体(d>2000μm)比例(P<0.05),其中,赤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35.20%、44.81%和37.88%,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14.92%、25.31%和20.18%;与空白对照相比,壮伟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降低了赤红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和水稳性小团聚体(250μm≤d≤2000μm)的比例,却显著提升了赤红壤水稳性微团聚体(d<250μm)的比例(37.84%,P<0.05);4种蚯蚓的添加均显著提升了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P<0.05),其中添加参状远盲蚓的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均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不同的土壤中,不同蚯蚓作用后土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华南不同生态类型的蚯蚓对赤红壤和红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不同;内栖型蚯蚓(南美岸蚓和壮伟远盲蚓)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最好;深栖型蚯蚓(参状远盲蚓)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破坏作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土壤结构 土壤团聚 分布 稳定性 团聚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红壤农作物根系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晓晨 李永梅 +3 位作者 王自林 白录顺 周贵飞 范茂攀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1期818-824,共7页
[目的]为了研究农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以及根系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作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间作种植玉米+大豆和玉米+马铃薯,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各处理的团聚体破坏率、根系特征,分析... [目的]为了研究农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以及根系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作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间作种植玉米+大豆和玉米+马铃薯,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各处理的团聚体破坏率、根系特征,分析不同作物根系形态特征与团聚体破坏率的关系。[结果]常规管理条件下,在0~10cm土层,玉米大豆间作>0.25mm团聚体的数量较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增加了29.58%、66.01%,10~20cm土层,玉米大豆间作>0.25mm团聚体的数量较玉米单作增加了42.28%;在0~10cm土层,间作模式的土壤抗蚀指数显著大于单作模式,土粒的抗分散能力强,玉米间作大豆较玉米单作与大豆单作团聚体破坏率分别降低了42.22%和26.40%,玉米间作马铃薯较玉米单作与马铃薯单作团聚体破坏率分别降低了35.71%和32.88%,在10~20cm的土层中,玉米间作大豆的团聚体破坏率较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分别显著降低了16.67%和22.75%;与单作模式相比,间作模式的农作物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有显著改善,且与团聚体的破坏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可以得出,玉米间作大豆、玉米间作马铃薯能优化作物根系特征,降低团聚体的破坏率,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助于水土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红壤 团聚破坏 根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向上耕作对坡耕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勇 张建辉 +1 位作者 张泽洪 贾立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49,共6页
为了研究耕作侵蚀对坡耕地不同景观位置内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以常规顺坡向下耕作和长期向上耕作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引起土壤不同分布模式对水稳性团聚体特征... 为了研究耕作侵蚀对坡耕地不同景观位置内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以常规顺坡向下耕作和长期向上耕作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引起土壤不同分布模式对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向上耕作平均质量直径值(MWD)在不同景观位置均高于常规向下耕作。在坡耕地1m和20m位置,向上耕作MWD比向下耕作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31.94%,23.54%,在5,10,15 m位置分别增加了0.87%,2.99%,3.03%。几何平均直径值(GMD)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WSA0.25)的变化趋势与MWD类似。两种不同耕作方式引起土壤结构特征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坡顶和坡底位置,而中坡仅仅起类似于传送带的作用传输来自上坡(向下耕作)或下坡(向上耕作)的土壤。向上耕作比向下耕作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值降低了25.29%,表明向上耕作显著减少了对大团聚体(>0.25mm)的破坏程度。结果显示长期向上耕作显著减少了耕作侵蚀,增加了土壤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上耕作 土壤再分布 团聚稳定性 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孙家兴 赵雨森 +1 位作者 辛颖 张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73,共8页
[目的]探究黑土区不同密度下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对林下土壤结构的影响,为合理配置当地农田防护林的栽植密度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拜泉县株行距分别为1.5m×1m,2m×1.5m,3m×1.5m的不同密度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黑土区不同密度下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对林下土壤结构的影响,为合理配置当地农田防护林的栽植密度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拜泉县株行距分别为1.5m×1m,2m×1.5m,3m×1.5m的不同密度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弃耕地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密度下不同径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分形维数(D)。[结果](1)各样地均表现为表层团聚体破坏率(PAD)最低,林带的存在降低了深层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PAD)。随着林带密度的降低,团聚体破坏率(PAD)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随密度的降低而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林带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0.01)。(3)非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20cm土层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在20—60cm土层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结论]林带下土壤结构总体优于弃耕地,林带增加了土壤黏粒含量,增强了深层土壤稳定性。林带密度越大,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越明显,但会增大表层土壤的团聚体破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土壤团聚稳定性 平均质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分形维数 团聚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5
作者 陈晓潇 唐兴莹 +3 位作者 廖涛 李婉秋 樊晶晶 汤利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4期1-3,共3页
通过田间小区定点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减量20%配施精制有机肥(COF)、生物有机肥(BOF)对植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COF和BOF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 通过田间小区定点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减量20%配施精制有机肥(COF)、生物有机肥(BOF)对植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COF和BOF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的MWD都显著高于CK;与常规施肥(CF)相比,COF和BOF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MWD和GMD显著高于CF;与CK和CF相比,COF和BOF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团聚体破坏率,并显著降低团聚体不稳定指数。说明有机无机配施提高土壤团聚体百分含量,增强植烟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降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和不稳定指数;对改良植烟土壤结构,提高植烟土壤质量,实现烤烟提质增效、绿色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 有机肥 团聚稳定性 团聚破坏 团聚不稳定指数 植烟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树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尚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3期184-186,189,共4页
生物质炭在农业土壤中的应用是近年来新兴的土壤改良技术,具有多重农业和环境效益。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将限氧环境下(450℃)由苹果树树干、枝条热裂解所得的生物质炭以不同用量水平(0、20、40、60、80 t/hm^2,分别计作C0、C20、C40、C6... 生物质炭在农业土壤中的应用是近年来新兴的土壤改良技术,具有多重农业和环境效益。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将限氧环境下(450℃)由苹果树树干、枝条热裂解所得的生物质炭以不同用量水平(0、20、40、60、80 t/hm^2,分别计作C0、C20、C40、C60、C80)施入农业土壤耕作层,研究其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0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后,处理C20、C40、C60、C80>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有所增加,处理C60达到显著水平,增幅2.73%;>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31.15%、31.11%、34.85%、35.17%;干筛条件下的平均重量直径均有所增加,其中处理C60达到显著水平,增幅为24.39%;湿筛条件下的平均重量直径除处理C40外,其余施炭处理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和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在施炭处理后均显著降低,但施炭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从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可以看出,大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小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少。说明施用苹果树生物质炭后,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均显著增加,进而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团聚 平均重量直径 团聚破坏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安特生态调节剂对南方不同农业土壤结构的影响
17
作者 常青山 蔡祖国 +1 位作者 杨卫军 王幸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31,48,共4页
天安特是一种由碱性物质及一些胶结剂为主要成分的新型生态调节剂。为探讨新开发的生态调节剂天安特对土壤结构及pH值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和田间实验,进行天安特生态调节剂对南方茶园、果园和菜园土壤结构及pH值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天安特是一种由碱性物质及一些胶结剂为主要成分的新型生态调节剂。为探讨新开发的生态调节剂天安特对土壤结构及pH值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和田间实验,进行天安特生态调节剂对南方茶园、果园和菜园土壤结构及pH值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田间与室内实验中,天安特对提高3种类型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降低土壤结构破坏率均有显著效果,同时可提高茶园、果园、菜园表层土壤pH值,其中以天安特对茶园土的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的改良效果最好,可以在南方地区农业土壤的改良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调节剂 PH值 团聚 结构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对紫色土坡地耕作位移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勇 李富程 +3 位作者 汪璇 刘静 杨威 王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56,共6页
为了采用化学措施防治坡地耕作侵蚀,以紫色土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磁性示踪和模拟耕作等技术研究了聚丙稀酰胺(PAM)后不同坡度(5°,10°,15°,20°,25°)坡地耕作位移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采用化学措施防治坡地耕作侵蚀,以紫色土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磁性示踪和模拟耕作等技术研究了聚丙稀酰胺(PAM)后不同坡度(5°,10°,15°,20°,25°)坡地耕作位移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PAM后不同坡度坡地耕作位移均明显低于对照(未添加PAM),其中在20°和25°坡面显著减少了49.16%和67.96%;(2)与对照相比,土壤中添加PAM后<0.25mm非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5°,10°,15°,20°,25°坡度分别减少了33.74%,46.67%,37.56%,52.70%,62.50%,不同坡度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平均降低了60.05%,而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值分别增加了41.94%和55.09%;(3)耕作位移量与PAD值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性,而与MWD和GMD值呈负线性相关性(P<0.05)。坡地土壤添加PAM后可以有效降低耕作位移量,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减少耕作侵蚀。在农业生产中PAM可用于控制较陡(≥20°)坡地的耕作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稀酰胺(PAM) 耕作位移 团聚结构破坏(pad) 平均质量直径(MW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浅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艳丽 《河北农业》 2015年第6期33-34,共2页
一、农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改善土壤性状,增强土壤通透性秸秆还田后经腐烂分解形成的腐殖质,是土壤结构的胶结剂,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含量,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施用作物秸秆能够提高耕... 一、农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改善土壤性状,增强土壤通透性秸秆还田后经腐烂分解形成的腐殖质,是土壤结构的胶结剂,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含量,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施用作物秸秆能够提高耕层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状况,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根系的吸收活动。2、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善热量状况土壤含水率提高,有利于作物抗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通透性 土壤含水 土壤团聚 土壤蓄水 土壤矿物 胶结剂 土壤疏松 团聚 土壤孔隙度 土壤团粒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