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北部元坝地区雷四上亚段埋藏成岩作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达丽亚 傅恒 +2 位作者 李秀华 朱建敏 阮何文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2年第1期7-12,79,共6页
以显微薄片观察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薄片能谱、元素kσ面分布以及阴极发光等分析手段对四川盆地北部雷四上亚段古风化壳储层主要埋藏成岩作用的类型、特征、成因及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区雷四上亚段风化壳储层... 以显微薄片观察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薄片能谱、元素kσ面分布以及阴极发光等分析手段对四川盆地北部雷四上亚段古风化壳储层主要埋藏成岩作用的类型、特征、成因及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区雷四上亚段风化壳储层经历的埋藏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压溶作用、破裂作用、胶结作用、埋藏溶蚀作用、自生矿物的形成等。通过对裂缝内充填胶结矿物的分析研究,认为矿物胶结期次有两期:第一期为碱性热液形成碳酸盐岩矿物(铁白云石、铁方解石);第二期为富含F-、Si4+、Sr-等离子的酸性热液形成石英、萤石、天青石等热液矿物。溶蚀作用有四期,依次为:第一期酸性热液-第二期碱性热液-第三期酸性热液-第四期碱性热液溶蚀。溶蚀作用形成的脉内晶间孔、脉内晶间溶孔以及溶蚀缝占埋藏次生孔隙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北部元坝地区 雷四上亚段 埋藏成岩作用 破裂作用 胶结作用 溶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北部仓储小麦的质量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雷加容 余敖 +5 位作者 李生荣 任勇 杜小英 周强 欧俊梅 陶军 《农业科技通讯》 2014年第7期94-97,共4页
为了掌握四川北部仓储小麦品质状况,以2010年在四川北部3市9县(区)抽取的15个仓储小麦样品为试验分析材料,对其进行了品质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四川北部仓储小麦样品的千粒重平均为(52.14±3.66)g,容重平均为(756.23±... 为了掌握四川北部仓储小麦品质状况,以2010年在四川北部3市9县(区)抽取的15个仓储小麦样品为试验分析材料,对其进行了品质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四川北部仓储小麦样品的千粒重平均为(52.14±3.66)g,容重平均为(756.23±22.27)g/L,籽粒蛋白质平均为(10.61±0.99)%,湿面筋平均为(24.91±4.55)%,降落数值平均为(273.00±42.92)s,面团的稳定时间为(4.10±2.09)min。总之,2010年抽样调查四川北部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蛋白质品质、淀粉品质和面团粉质参数在德阳、绵阳和广元3个地区间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北部地区 仓储小麦 质量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北部大田小麦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雷加容 余敖 +5 位作者 任勇 李生荣 杜小英 周强 欧俊梅 陶军 《农业科技通讯》 2014年第8期88-91,共4页
为了掌握四川北部小麦主产区大田小麦品质状况,以2010年在四川北部3市9县(区)抽取的55个大田生产小麦样品为试验分析材料,对其进行了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小麦大田样品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降落数值、面团... 为了掌握四川北部小麦主产区大田小麦品质状况,以2010年在四川北部3市9县(区)抽取的55个大田生产小麦样品为试验分析材料,对其进行了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小麦大田样品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降落数值、面团的吸水率、弱化度和粉质质量指数等参数在抽样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而籽粒出粉率、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参数在抽样地区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北部地区 小麦品质 地区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北部仓储小麦的品质性状分析
4
作者 雷加容 余敖 +5 位作者 李生荣 任勇 陶军 杜小英 周强 欧俊梅 《农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1-14,共4页
为了掌握四川北部仓储小麦品质状况,以2009年在四川北部3市9县(区)抽取的19个仓储小麦样品为实验分析材料,对其进行了品质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广元和德阳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性状优于绵阳的,广元仓储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 为了掌握四川北部仓储小麦品质状况,以2009年在四川北部3市9县(区)抽取的19个仓储小麦样品为实验分析材料,对其进行了品质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广元和德阳仓储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性状优于绵阳的,广元仓储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都高于绵阳和德阳的;广元地仓储小麦面团粉质参数较好。总之,在四川北部3个市所抽取仓储小麦样品,只有籽粒容重在抽样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而籽粒千粒重、灰分、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的粉质参数在抽样地区间无显著差异,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北部地区 仓储小麦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三段储层超致密与气藏超压成因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雪柯 李伟 +2 位作者 张本健 裴森奇 陈竹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35,共11页
关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致密、气藏超压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致密储层的形成机理、异常超高压的展布特征与形成机制、热演化作用对大规模致密气聚集的影响等研究则尚不够系统和深入。为此,利用近期获得的大量钻... 关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致密、气藏超压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致密储层的形成机理、异常超高压的展布特征与形成机制、热演化作用对大规模致密气聚集的影响等研究则尚不够系统和深入。为此,利用近期获得的大量钻井资料,研究该区须家河组三段(以下简称须三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和成岩作用演化分析储层致密的原因;在分析气藏流体温度压力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构造运动分析气藏超压的形成机制;最后在归纳总结大型超压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大规模超压天然气聚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须三段极致密储层是强成岩压实与沉积物提供大量碳酸盐岩碎屑导致的强钙质胶结的共同结果;②须三段储层经历了深埋下的高热演化,储层最致密的地区既是热演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致密气的主要发育区,超高压致密气的形成受强成岩作用以及白垩纪末期高热演化的影响明显;③剑阁地区须三段砂/砾岩成岩压实使孔隙度下降了20%,安县构造运动使龙门山隆升为须家河组沉积提供的大量碳酸盐岩物源是碳酸盐胶结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原因,使孔隙度损失了10%~20%;④该区坳陷带气藏异常高压的形成并非构造挤压造成的,而是因断裂不发育、生烃增压与构造反转导致泄压不畅所致,形成极致密储层超高压发育区;⑤龙门山、米仓山断裂带前缘断裂发育导致压力释放,为常压区,储层物性也好于坳陷带。结论认为,该区大规模超高压致密气藏的形成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多样,紧密的源储组合关系、白垩纪末期的高热演化生烃增压、喜马拉雅期构造反转与地层隆升剥蚀、圈闭围岩极好的封闭能力所引起的极致密储层泄压不畅等原因,造就了该区异常超高压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致密储集层 异常高压 生烃增压 构造反转 天然气异常聚集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 晚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