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噬菌体对肿瘤的影响机制及其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肖宇洋 马毓阳 +3 位作者 张奕博 陈橙 孟阳 赵明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0-477,共8页
癌症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探索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和治疗策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噬菌体是人体微生物组的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噬菌体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在肿瘤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从噬菌体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 癌症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探索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和治疗策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噬菌体是人体微生物组的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噬菌体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在肿瘤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从噬菌体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对细菌的作用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3个方面阐述噬菌体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并介绍了噬菌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策略及其应用潜力,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肿瘤 噬菌体-细菌相互作用 噬菌体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细菌相互作用光电检测技术
2
作者 谭浩兰 何红 +2 位作者 龚丽 葛闯 徐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8-1318,共11页
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研究对于生命科学、药物研发、医学诊疗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因微环境可控、生物相容性好、检测并行性、微型化等特性,正发展成为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研究的高效手段。本文在简要介绍... 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研究对于生命科学、药物研发、医学诊疗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因微环境可控、生物相容性好、检测并行性、微型化等特性,正发展成为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研究的高效手段。本文在简要介绍基于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的细胞-细菌分析方法和技术基础之上,对微流控芯片上细胞-细菌相互作用模型的建立进行了讨论,重点针对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芯片检测进行了综述,尤其对芯片集成的光电检测技术及其测试效果进行总结和比较。通过芯片集成微流体控制、多种光电传感监测模块,使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成为细胞/细菌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分析和检测的支撑平台和优势手段。最后,对微流控光电检测技术在细胞-细菌相互作用检测中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细菌相互作用 细胞-细菌共培养 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 光学检测法 电化学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相互作用下胞外酶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郑天凌 徐美珠 +1 位作者 俞志明 宋秀贤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41-45,共5页
报道了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塔马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与几株海洋细菌之间的生态关系。实验表明 ,在培养前期 ,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尚足以维持藻类和细菌的生长 ,细菌的加入是胞外酶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培养的后期 ,... 报道了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塔马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与几株海洋细菌之间的生态关系。实验表明 ,在培养前期 ,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尚足以维持藻类和细菌的生长 ,细菌的加入是胞外酶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培养的后期 ,混合培养液和藻对照培养液中胞外酶活性持续升高。A.tamarense在单独培养下 ,其胞外酶活性从第12天起才有明显的提高 ,第16天增加较快,达到0.104μmol/(L·h);至第20天藻体衰败时 ,胞外酶活性达到最高水平 ,为0.385μmol/(L·h)。Z7 细菌单独培养时 ,其胞外酶活性在单独培养的2d后有一个高峰值0.133μmol/(L·h)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其酶活性逐渐降低。细菌Z7 和Z10 与A.tamarense共培养下 ,两者胞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 胞外酶活性 塔马亚历山大藻 细菌胞外酶 菌藻关系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P报告因子结合流式细胞术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单细菌水平分析
4
作者 苏柳钦 张健强 +2 位作者 何盛斌 吴丽娜 颜晓梅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2-609,共8页
在基于腺苷酸环化酶功能重构的细菌双杂交(BACTH)系统中引入lac启动子控制的gfp基因作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报告基因,采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超高灵敏流式检测装置(HSFCM)建立了一种单细菌水平的、简单、快速、高通量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 在基于腺苷酸环化酶功能重构的细菌双杂交(BACTH)系统中引入lac启动子控制的gfp基因作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报告基因,采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超高灵敏流式检测装置(HSFCM)建立了一种单细菌水平的、简单、快速、高通量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将分别携带有相互作用蛋白对编码基因和gfp报告基因的质粒共转化至报告菌株,利用HSFCM对单个细菌的散射光和荧光同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激活了gfp报告基因的表达,并存在双稳态现象:即一部分细菌的gfp报告基因被激活,细菌荧光信号强度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而另一部分细菌的gfp报告基因未被激活,细菌荧光信号分布与阴性对照组重叠.利用HSFCM在单细菌水平对荧光信号强度和表达GFP报告因子的细菌比例进行分析,能有效地区分表达GFP报告因子的阳性菌和报告基因未被激活表达的阴性菌,揭示了细菌个体蛋白的异质性表达.这将为相互作用蛋白对的检测及筛选提供一种快速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BACTH系统 GFP报告因子 细菌水平 超高灵敏流式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状噬菌体感染宿主早期的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熊理凤 阚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3-376,共4页
关键词 丝状噬菌体 相互作用 人体感染 宿主 细菌耐药性 早期 基因水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噬菌体死亡率受到噪声干扰的随机噬菌体-细菌模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许超群 李宏恩 原三领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3-261,共9页
考虑了一类噬菌体死亡率受到白噪声干扰的随机噬菌体-细菌模型.主要研究了边界平衡点的随机渐近稳定性和随机模型的解围绕相应确定性模型正平衡点的振荡行为,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得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关键词 随机噬菌体-细菌模型 全局正解 伊藤公式 随机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空间内光合细菌与气-液相界面作用的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1
7
作者 屈晓凡 廖强 +3 位作者 朱恂 高晓玉 王永忠 田鑫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3-169,共7页
实验研究了光合细菌在微槽道光生化反应器内的产氢过程以及光合细菌与气-液相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微槽道内气泡的初始生长点多位于粗糙的侧壁面,气-液相界面内外气体分子的浓差扩散导致气泡不断长大,液体流速增大加快了气泡的... 实验研究了光合细菌在微槽道光生化反应器内的产氢过程以及光合细菌与气-液相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微槽道内气泡的初始生长点多位于粗糙的侧壁面,气-液相界面内外气体分子的浓差扩散导致气泡不断长大,液体流速增大加快了气泡的生长速率。在某些区域还观察到气泡逐渐缩小直至溶解于液相中的现象;光合细菌会在气-液相界面既存在不可逆吸附现象又存在排斥现象,吸附在气-液相界面的光合细菌会围绕气泡表面运动。同时吸附在气-液相界面的光合细菌增加了气泡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并阻碍气泡的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空间 -液相界面 产氢光合细菌 可视化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与噬菌体联用阻控与灭活土壤–生菜体系中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 被引量:2
8
作者 赵远超 叶茂 +9 位作者 孙明明 张忠云 黄丹 朱国繁 郑晓璇 晁会珍 冯彦房 武俊 胡锋 蒋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2-948,共7页
农田土壤-蔬菜体系中残留和滋生的多种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已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较严重的隐患,因此开展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技术研究十分迫切。生物质炭阻控与农业噬菌体疗法联用靶向灭活土壤-蔬菜体系中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为解... 农田土壤-蔬菜体系中残留和滋生的多种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已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较严重的隐患,因此开展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技术研究十分迫切。生物质炭阻控与农业噬菌体疗法联用靶向灭活土壤-蔬菜体系中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为解决此类污染土壤问题提供了全新途径。本研究以自主制备的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携带四环素抗性基因tetW的大肠杆菌K12,携带氯霉素抗性基因ampC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污染农田土壤为盆栽用土,开展生菜土培试验60 d。设置单独或同时添加生物质炭和接种广宿主型噬菌体(YSZ 5K)的不同处理,以土壤-生菜体系中K12、PAO1数量变化及tetW、ampC丰度消减程度表征联合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针对土壤-生菜体系中残留K12、PAO1和tetW、ampC消减程度变化,判断不同处理效果,依次为:BP(生物质炭与噬菌体联用)>B(单独施用生物质炭)>P(单独接种噬菌体)>CK(对照),其中BP处理条件下,K12与PAO1在土壤和生菜叶片中数量较之对照处理下降了2.1~3.1个数量级,tetW和ampC丰度较之对照处理下降了2.2~3.3个数量级。此外,在BP处理条件下,生菜收获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和稳定性指数也得到显著提升,证明该联合治理方式是一种较为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本研究结果可为降低土壤–蔬菜体系中抗性致病细菌的残留风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管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蔬菜体系 生物质炭 农业噬菌体疗法 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2个扁蓿豆品种根际细菌多样性及土壤灭菌对其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邢静 范文强 +1 位作者 王佳妮 石凤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7-159,共13页
干旱作为一种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之一,需要一种高效但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方法来缓解其对植物带来的危害。通常土壤微生物被认为可以与植物进行互作从而改善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但仍需验证在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 干旱作为一种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之一,需要一种高效但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方法来缓解其对植物带来的危害。通常土壤微生物被认为可以与植物进行互作从而改善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但仍需验证在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土壤微生物是否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通过对蒙农2号、蒙农1号扁蓿豆进行灭菌和未灭菌处理,测定其生长表型与生理特性的变化,以揭示土壤微生物在扁蓿豆应对胁迫时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对正常浇水及干旱胁迫后的根际土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以期明晰品种介导的扁蓿豆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变化规律,并探究发挥关键作用的菌群。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未灭菌处理显著提高了蒙农2号和蒙农1号扁蓿豆的株高增量、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同时显著降低了脯氨酸(Pro)与丙二醛(MDA)含量,增强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正常浇水条件下,蒙农2号与蒙农1号扁蓿豆其根际细菌中变形菌门占比分别为72.83%、67.65%,根瘤菌占比分别为5.28%、3.65%;干旱胁迫后蒙农2号与蒙农1号扁蓿豆根际细菌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下降了8.42%、4.76%,而根瘤菌相对丰度增加了1.69%和2.35%。同时推测根瘤菌为扁蓿豆抗旱相关的核心微生物,并且蒙农2号扁蓿豆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根际富集了比蒙农1号更多的根瘤菌,这使得其在受到干旱胁迫时能够更加快速地做出反应。总而言之,研究证明土壤微生物在植物抵抗干旱胁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根际微生物可以提高扁蓿豆对干旱胁迫的耐受能力,微生物组成和丰度受干旱胁迫和植物宿主的调节,且各自效果差异较大,进一步说明微生物的富集过程与植物基因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蓿豆 干旱胁迫 根际细菌 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16S rR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乙酸跨界信号调节植物与细菌互作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扬 高克祥 +1 位作者 吴岩 刘晓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21,共8页
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作为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内源生长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诸多方面。研究发现,自然界中不仅植物可以合成IAA,许多微生物(包括植物病原菌或益生菌)同样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可以诱发植物病害,或促... 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作为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内源生长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诸多方面。研究发现,自然界中不仅植物可以合成IAA,许多微生物(包括植物病原菌或益生菌)同样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可以诱发植物病害,或促进植物生长。有趣的是IAA不仅作为细菌的次生代谢物干扰寄主植物的激素稳态,也作为信号分子影响细菌基因表达和生理活动,通过整合进入细菌复杂代谢网络,调节植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通过讨论植物相关细菌IAA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以及参与调节细菌基因表达、影响细菌生理和行为及其与寄主植物的互作等,概述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揭示IAA不仅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防御,也作为跨界信号在调控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旨在为深入研究和更好地了解IAA跨界信号机制,通过遗传操纵细菌IAA信号通路以改善植物生长发育及其胁迫耐力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3-乙酸 细菌IAA生物合成 IAA遗传调控 植物与细菌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菌与糖的特异性识别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飞云 徐溢 +2 位作者 赵斌 车玉兰 刘露露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7-828,共12页
致病菌往往通过凝集素-糖特异性识别来实现对宿主细胞的粘附,进而感染宿主组织,引起病变。因此,研究致病菌与糖的特异性识别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为致病菌的特异性检测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该文总结了致病... 致病菌往往通过凝集素-糖特异性识别来实现对宿主细胞的粘附,进而感染宿主组织,引起病变。因此,研究致病菌与糖的特异性识别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为致病菌的特异性检测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该文总结了致病菌-糖特异性识别的相关机制机理;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特别评述了荧光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电化学阻抗谱及石英晶体微天平等技术在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这4种技术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结合进行了探讨;针对致病菌检测特异性差、耐药性严重等难题,重点综述了致病菌-糖的特异性识别在细菌分离、富集、检测、鉴别、生物膜抑制及抗菌糖类药物筛选方面的应用。最后对致病菌-糖特异性识别基础和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集素相互作用 多效价相互作用 细菌粘附 细菌检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