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免疫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陈青立 Srijana Dwa +1 位作者 Karmesh Bajracharya 龚忠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1-186,共6页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也称木村病(KD),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升高。低亲和力Ig E受体表达于B细胞、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表面,调节各种免疫应答。在KD初发和复发患者中,Ig G4均增高,被看作非主要致病性抗体。滤...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也称木村病(KD),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升高。低亲和力Ig E受体表达于B细胞、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表面,调节各种免疫应答。在KD初发和复发患者中,Ig G4均增高,被看作非主要致病性抗体。滤泡树突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黏附分子和营养因子可调控B细胞免疫应答并作用于局部微环境。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KD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肥大细胞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并诱导B细胞合成Ig E。KD患者血清补体C5a高反应性可以调节补体活化后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白细胞介素(IL)-4可诱导Ig E合成,IL-5、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L-3可促使嗜酸性粒细胞局灶浸润。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与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一起参与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处的聚集。Th细胞又分为Th1和Th2细胞,Th1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反应,Th2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及变态反应性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Ig E升高,可能系Th2细胞在K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木村病 免疫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腮腺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3例 被引量:6
2
作者 窦训武 朱雪明 +3 位作者 尹德佩 杨素娜 樊明月 杨代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5-677,共3页
2009年3—10月收治3例腮腺区肿块的患儿,术前检查可见:腮腺区局限性隆起,表面皮肤呈暗淡紫红色,边界不清,不活动;血清IgE明显升高;B超检查病灶为等回声团,周围有低回声暗带包绕,呈"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皮下与腮腺之... 2009年3—10月收治3例腮腺区肿块的患儿,术前检查可见:腮腺区局限性隆起,表面皮肤呈暗淡紫红色,边界不清,不活动;血清IgE明显升高;B超检查病灶为等回声团,周围有低回声暗带包绕,呈"牛眼征";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皮下与腮腺之间的囊性病变。术前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木村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见局部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伴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证实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由此可见,该病虽然罕见,通过术前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仍可以作出诊断,为相应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腮腺区 酸性粒细胞多性淋巴肉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素欣 张鑫 +2 位作者 李岳 郭兰涛 赵建广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3-445,共3页
报道1例多发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例,并复习该病的相关国内外文献。多发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发病率低,且病因至今未明。临床上常表现为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及Ig E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 报道1例多发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例,并复习该病的相关国内外文献。多发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发病率低,且病因至今未明。临床上常表现为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及Ig E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放疗、药物治疗及手术切除均可达良好疗效,但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淋巴肉 酸性粒细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黏膜嗜酸性溃疡的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朱慧 闵赛南 +4 位作者 苏家增 陈艳 彭歆 于尧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0-624,F0003,共6页
口腔黏膜嗜酸性溃疡(eosinophilic ulcer of the oral mucosa,EUOM)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反应性、自限性病变,半数以上发生于舌体^([1])。通常在发病后数周自行消失,无需特殊治疗。由于EUOM发展迅速,临床上表现为口腔黏膜边缘隆起和硬化... 口腔黏膜嗜酸性溃疡(eosinophilic ulcer of the oral mucosa,EUOM)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反应性、自限性病变,半数以上发生于舌体^([1])。通常在发病后数周自行消失,无需特殊治疗。由于EUOM发展迅速,临床上表现为口腔黏膜边缘隆起和硬化的溃疡,与鳞状细胞癌颇为相似,易于误诊。组织学表现为嗜酸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为主的弥漫性多种炎症细胞浸润,还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有时存在组织细胞的不典型增生,需与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等鉴别。由于EUOM的罕见性及特异性,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酸性溃疡 鳞状细胞 粒细胞生性淋巴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耳后无痛性包块14年、左腮腺区肿物8年余、右侧耳后肿物5年余 被引量:4
5
作者 申卫东 王延林 +4 位作者 赵建东 刘良发 王嘉陵 黄德亮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6-389,共4页
【简要病史】 患者陈先生,49岁,汉族,河南省人,农民。以"发现左耳后肿物14年、左腮腺肿物8年余、右侧耳后肿物5年余"主诉入院。患者于14年前偶然发现左耳后黄豆粒大小无痛性包块,未予重视;后包块逐渐变大,遂在当地医院行"肿物切除术... 【简要病史】 患者陈先生,49岁,汉族,河南省人,农民。以"发现左耳后肿物14年、左腮腺肿物8年余、右侧耳后肿物5年余"主诉入院。患者于14年前偶然发现左耳后黄豆粒大小无痛性包块,未予重视;后包块逐渐变大,遂在当地医院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不详。8年前左侧腮腺区出现包块并逐渐增大,5年前右侧耳后出现类似肿物并缓慢增大;患病期间患者注意到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包块增大,使用"激素"治疗后包块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酸性淋巴肉 涎腺肥大 血管淋巴生性酸性细胞多症 IGG4相关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mura's病的高频超声表现和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6
作者 韦力 梁前晖 +2 位作者 周军 王莹 周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Kimura's病的临床特点及高频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Kimura'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6例Kimura's病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1年)... 目的探讨Kimura's病的临床特点及高频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Kimura'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6例Kimura's病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1年),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5例为颈部无痛性肿块,1例为右侧大腿及右侧上臂皮下无痛性肿块。高频超声表现:①位于颈部的病灶呈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的单发椭圆形低回声肿块,亦可为多个肿块融合的混合回声团块,位于四肢皮下的病灶呈夹杂高回声及不规则片状低回声的混合回声肿块;②病灶附近均可见肿大淋巴结,淋巴门结构清晰或欠清晰,多无融合、囊性变、钙化等表现。结论 Kimura's病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s病 酸性粒细胞淋巴肉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动脉木村病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宣瑞红 刘小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9-630,共2页
患者男性,76岁,左眉弓上方皮下小动脉外膜肿物伴瘙痒1年余,为明确诊断,行手术活检。体检未见明显异常。术中见左眉弓上方皮下肿物呈梭形,手术完整切除。病理检查眼观:送检皮下组织1块,大小2.2 cm×0.5 cm×0.3 cm,肿物界限清楚... 患者男性,76岁,左眉弓上方皮下小动脉外膜肿物伴瘙痒1年余,为明确诊断,行手术活检。体检未见明显异常。术中见左眉弓上方皮下肿物呈梭形,手术完整切除。病理检查眼观:送检皮下组织1块,大小2.2 cm×0.5 cm×0.3 cm,肿物界限清楚,未见明显包膜,切面灰红色,实性质中。其内可见2处直径小于0.1 cm的管腔样结构,与周围组织黏连。镜检:多处直径0.05~0.1 cm的小动脉周围淋巴组织增生(图1),淋巴滤泡形成(图2),破坏小动脉外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样结构(图3);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嗜酸性微脓肿(图4),并伴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图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小动脉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