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剂型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1
作者 李维根 《园艺与种苗》 CAS 2019年第7期42-43,62,共3页
[目的]验证新剂型产品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确定该产品的使用剂量及施药技术。[方法]设计有效成份用量75、90、105ga.i/hm^2的试验药剂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 [目的]验证新剂型产品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确定该产品的使用剂量及施药技术。[方法]设计有效成份用量75、90、105ga.i/hm^2的试验药剂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对照药剂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99ga.i/hm^2、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90ga.i/hm^2,和空白对照6个处理。[结果]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可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对水稻生长安全,生态环境未见不良影响。[结论]推荐20%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微囊悬浮剂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建议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90~105ga.i/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 微囊悬浮剂 稻瘟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吡菌酰胺·吡唑醚菌酯防治柿角斑病效果研究
2
作者 唐德玉 王刚 +3 位作者 黄小玲 唐柳松 余和香 黄艳花 《南方园艺》 2025年第2期13-16,共4页
柿角斑病会造成柿叶变黑,影响柿树营养吸收和转化,对柿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在柿角斑病发生比较严重的果园,以柿角斑病常用杀菌剂代森锰锌为对照药剂,对氟吡菌酰胺·吡唑醚菌酯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0%氟吡菌... 柿角斑病会造成柿叶变黑,影响柿树营养吸收和转化,对柿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在柿角斑病发生比较严重的果园,以柿角斑病常用杀菌剂代森锰锌为对照药剂,对氟吡菌酰胺·吡唑醚菌酯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0%氟吡菌酰胺·吡唑醚菌酯、80%代森锰锌对柿角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0%氟吡菌酰胺·吡唑醚菌酯3000倍液、80%代森锰锌600倍液的药后23 d平均防效分别达71.72%、77.97%;志护对防治柿角斑病有增效作用,使用50%辉跃氟吡菌酰胺·吡唑醚菌酯4000倍液+志护1000倍液,药后23 d平均防效达74.36%;可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角斑病 防治 氟吡酰胺·吡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呋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烟草靶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对烟草靶斑病的室内防效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婕 周泽华 +6 位作者 郭瑶 肖艳松 周向平 滕凯 肖志鹏 刘天波 易图永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3-780,共8页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靶斑病是近年来烟草主要叶部病害之一,严重降低了烟叶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中登记用于防治烟草靶斑病的药剂仅有井冈霉素,且该药剂对病害的田间治疗效果较差。为筛选对烟草靶斑病具有优良防效的...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靶斑病是近年来烟草主要叶部病害之一,严重降低了烟叶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中登记用于防治烟草靶斑病的药剂仅有井冈霉素,且该药剂对病害的田间治疗效果较差。为筛选对烟草靶斑病具有优良防效的化学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了立枯丝核菌对噻呋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发现两者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联合毒力测定发现两者复配后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噻呋酰胺与吡唑醚菌酯按质量比1:1复配,增效作用最明显,增效系数达2.5以上,可显著抑制病原菌菌核形成。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该复配比作为保护剂和治疗剂使用时对烟草靶斑病的防效,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室内防效。本研究结果表明,噻呋酰胺与吡唑醚菌酯按质量比1:1复配在田间防治烟草靶斑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呋酰胺 吡唑 立枯丝核 烟草靶斑病 联合毒力 活性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对铁皮石斛中多糖和黄酮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黄浩 汤涛 +1 位作者 许振岚 赵学平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本文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动态及其对多糖和黄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代谢组学探讨了吡唑醚菌酯对铁皮石斛多糖和黄酮含量影响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末次施药后7 d,LC(推荐剂量处理)和HC(高剂量处理)组多糖含量相较BC(空白对... 本文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动态及其对多糖和黄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代谢组学探讨了吡唑醚菌酯对铁皮石斛多糖和黄酮含量影响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末次施药后7 d,LC(推荐剂量处理)和HC(高剂量处理)组多糖含量相较BC(空白对照)组下降31%和38%(P<0.01),7~15 d回升至无显著差异直至采样结束;0~15 d,3组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30~90 d,LC和HC组黄酮含量显著高于BC组,60 d差异最显著,分别升高31%和34%(P<0.01)。末次施药后7 d,LC和HC相较BC组多种代谢物含量显著上升,苯丙氨酸含量上升100%和70%(P<0.05),酪氨酸含量上升120%和97%(P<0.05),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合成,氮代谢等代谢通路显著上调;60 d,LC组相较BC组,根皮素含量、木犀草素含量、7-O-甲基圣草酚含量下调66%、18%和89%(P<0.05),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与苯丙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显著下调,HC组与BC组间未出现差异富集代谢通路。结合残留动态推测,末次施药后7 d,LC和HC组铁皮石斛通过提升氨基酸浓度提高了铁皮石斛对吡唑醚菌酯胁迫的抗性,苯丙氨酸等黄酮前体物质含量的上升也促进了黄酮的合成;60 d LC组铁皮石斛应激反应逐渐减弱,HC组为应对较高浓度的吡唑醚菌酯残留,保持着较高的应激反应强度。7 d LC和HC组铁皮石斛可能促进多糖分解为可溶性糖以调节植株渗透压,从而降低了多糖含量。该研究结果可为铁皮石斛种植过程中的吡唑醚菌酯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吡唑 多糖 黄酮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白菊叶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Phoma bellidis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
5
作者 张倩倩 张佳星 +2 位作者 陈焘 毛程鑫 张传清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6,共6页
叶枯病是浙江特色中草药杭白菊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了杭白菊叶枯病防治药剂的初步筛选,评估了获得的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对该病害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效果,并建立了杭白菊叶枯病菌Phoma b... 叶枯病是浙江特色中草药杭白菊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了杭白菊叶枯病防治药剂的初步筛选,评估了获得的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对该病害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效果,并建立了杭白菊叶枯病菌Phoma bellidis群体(n=113)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供试9种杀菌剂中,咯菌腈、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P.bellidis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最好,EC_(50)值分别为0.04、0.06和0.07μg/mL;供试两种甲氧基丙烯酸酯(QoIs)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P.bellidis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较高,EC_(50)值分别为0.18和2.21μg/mL。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体积比1:1)和吡唑醚菌酯+咯菌腈(体积比1:1)对杭白菊叶枯病表现出很好的保护作用,所有处理的治疗作用效果都显著低于保护作用。吡唑醚菌酯对P.bellidis群体(n=113)菌丝生长的EC_(50)值在0.01~0.49μg/mL之间,平均EC_(50)值为(0.28±0.11)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可以作为P.bellidis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本研究结果可为杭白菊叶枯病的防治、吡唑醚菌酯的科学合理应用及后续的抗药性监测与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 Phoma bellidis 吡唑 生物活性 敏感性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在葡萄中的膳食风险评估
6
作者 王飞翔 冯义志 +2 位作者 于淼 梁林 李向阳 《中国果菜》 2025年第7期8-13,共6页
为评估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在田间葡萄中的消解、残留及膳食摄入风险,本试验运用QuEChERS前处理的质谱联用方法,对葡萄样品中的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进行残留分析,并结合我国膳食数据评估其膳食安全性。结果表明,田间条件下,吡唑醚菌酯... 为评估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在田间葡萄中的消解、残留及膳食摄入风险,本试验运用QuEChERS前处理的质谱联用方法,对葡萄样品中的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进行残留分析,并结合我国膳食数据评估其膳食安全性。结果表明,田间条件下,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在葡萄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5~9.6 d和2.9~8.8 d。末次施药后7 d和10 d的葡萄样品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最大为1.7 mg/kg,啶酰菌胺为3.8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对我国成年人的长期膳食风险商(RQc)分别为97.9%和70.0%,均低于100%。在此试验剂量下,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在葡萄中的残留不会对我国成年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 啶酰 葡萄 残留消解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豆油加工过程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变化
7
作者 陈国峰 黄文功 +4 位作者 刘峰 董见南 程爱华 史冬梅 廖辉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7,共8页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在大豆加工过程中的残留变化特征,本研究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检测方法,系统分析大豆原料及其加工产物(豆皮、大豆仁、豆饼、压榨毛油、豆粕、浸出毛油和成...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在大豆加工过程中的残留变化特征,本研究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检测方法,系统分析大豆原料及其加工产物(豆皮、大豆仁、豆饼、压榨毛油、豆粕、浸出毛油和成品油)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特征。在黑龙江和安徽两地大豆田开展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的规范农药登记残留田间试验,结合加工因子(PF)校正的膳食风险评估模型,揭示其在不同加工环节的迁移规律及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大豆经压榨和浸出两种方式加工后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中吡唑醚菌酯均存在浓缩效应,加工因子在3.21~6.70之间,且浸出毛油的加工因子较压榨毛油高。大豆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精炼后成品油的加工因子在0.52~0.69之间,均低于1,与精炼过程中白土的吸附有关。国家估计普通人群吡唑醚菌酯在大豆加工前后的每日摄入量(NEDI)分别为0.7393和0.7555 mg,风险系数分别为39.1%和40.0%。在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s,GAP)条件下施用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及大豆加工后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较低,加工因子校正评估模型更切合实际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残留 加工 吡唑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为例分析农药多残留联合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方法
8
作者 任鹏程 齐艳丽 +1 位作者 李春勇 秦曙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0-399,共10页
本研究通过欧盟推荐的农药多残留联合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对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复配剂在苹果上施用后的联合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旨在明确欧盟的农药多残留联合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普通人群而言,苯醚甲... 本研究通过欧盟推荐的农药多残留联合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对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复配剂在苹果上施用后的联合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旨在明确欧盟的农药多残留联合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普通人群而言,苯醚甲环唑及吡唑醚菌酯单一农药的长期膳食暴露风险商分别为26.0%和19.7%,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商分别为2.5%和0.5%;长期联合膳食暴露风险商为31.4%,短期联合膳食暴露风险商为6.4%。对于2~4岁儿童群体,单一农药长期膳食暴露风险商(取男女平均值)分别为56.0%和40.0%,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商分别为8.7%和1.7%;长期联合膳食暴露风险商为66.9%,短期联合膳食暴露风险商为22.4%,全部风险评估的结果均在可接受水平范围内。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因素,认为通过必要的途径提高农药残留数据和膳食消费数据的质量,有助于使评估结果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环唑 吡唑 多残留 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6
9
作者 欧将 梁骥 +5 位作者 宋强勇 晏姣 杨志富 熊锋 陈力华 欧晓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为明确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风险,开展了一年十地的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1~20.0 mg·L^(-1)范围内,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质... 为明确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上的残留风险,开展了一年十地的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1~20.0 mg·L^(-1)范围内,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在0.05、0.50 mg·kg^(-1)和2.00 mg·kg^(-1)添加水平下,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8.1%~112.3%和90.5%~101.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1%~8.2%和3.5%~9.1%,检测方法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中值(STMR)分别为0.16 mg·kg^(-1)和0.12 mg·kg^(-1),最高残留值(HR)分别为1.44 mg·kg^(-1)和1.48 mg·kg^(-1)。葡萄中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对一般人群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分别为0.142%和0.036%,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7.8%和5.7%,对1~6岁儿童的短期膳食摄入风险商分别为19.6%和14.4%。研究表明,按照推荐剂量规范使用,氟吡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残留量对1~6岁儿童和一般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处于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吡酰胺 吡唑 葡萄 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及其复配剂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
10
作者 董淑欢 何永梅 +3 位作者 王迪轩 徐雯 廖羽琼 黄朝霞 《果农之友》 2025年第6期126-128,共3页
吡唑醚菌酯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新型、高效、广谱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在果树生产上作为单剂或复配剂成分的应用。1单剂应用防治西瓜蔓枯病(图1)、炭疽病,发病初期,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1800~2000倍液喷雾... 吡唑醚菌酯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新型、高效、广谱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在果树生产上作为单剂或复配剂成分的应用。1单剂应用防治西瓜蔓枯病(图1)、炭疽病,发病初期,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1800~2000倍液喷雾,每隔3~4 d喷1次,连喷2~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 果树生产 复配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风险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阮宏椿 黄艳琴 +2 位作者 陈巧红 陈文乐 兰成忠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4-1101,共8页
【目的】探明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程度及其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023年分离自福建省5个地区的112株大豆胶孢炭疽菌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药剂驯化法获得抗性突变体,测定抗性突变体... 【目的】探明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程度及其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023年分离自福建省5个地区的112株大豆胶孢炭疽菌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药剂驯化法获得抗性突变体,测定抗性突变体的遗传稳定性、适合度及对4种不同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吡唑醚菌酯对112个菌株的EC50值介于0.0682~1.0309μg·mL^(−1),变异系数为15.12,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性单峰曲线,符合偏正态分布,EC50平均值(0.2036±0.1215)μg·mL^(−1),可作为大豆胶孢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从2株大豆胶孢炭疽菌野生菌株中诱导获得4株中抗吡唑醚菌酯的突变体,1株低抗吡唑醚菌酯的突变体,突变频率为8.3×10^(−4),其抗药性性状能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相比,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抗性突变体菌丝的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略低于其亲本菌株的生存适应度,抗性突变体在田间可能存在一定适合度代价,但抗性突变体具有一定的自然竞争优势;吡唑醚菌酯与不同类杀菌剂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与同属一类的杀菌剂啶氧菌酯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结论】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存在中等抗性风险,生产中可将吡唑醚菌酯与不同类杀菌剂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混合或交替使用,以延缓大豆胶孢炭疽菌抗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胶孢炭疽 吡唑 敏感基线 抗性风险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检测及膳食风险评估
12
作者 刘丹黎 陈贺 +7 位作者 徐长利 安莉 许奕 周娟 陈培玉 马莹 马欢 李萌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5期37-43,共7页
研究甘蔗中吡唑醚菌酯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样品中吡唑醚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评估采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 研究甘蔗中吡唑醚菌酯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样品中吡唑醚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评估采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甘蔗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为0.267~0.888 mg/kg。吡唑醚菌酯的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1.83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97%左右。甘蔗中吡唑醚菌酯在儿童和成人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占短期参考剂量(acute reference dose,ARfD)均<100%。按该试验的施药方式进行施药时,甘蔗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对一般人群健康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 残留量检测 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协同使用对提高盐碱地小麦产量效果初探
13
作者 王拯 任立平 +4 位作者 王俊稳 卢振宇 宋科 许春辉 陈兆波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9期174-176,179,共4页
在盐分质量分数为3‰的滨海盐碱地,以捷麦19、济麦22、京麦188为试验品种,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分别施用1次芸苔素内酯+吡唑醚菌酯药剂组合,研究药剂施用对盐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药剂后小麦产量平均提升1... 在盐分质量分数为3‰的滨海盐碱地,以捷麦19、济麦22、京麦188为试验品种,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分别施用1次芸苔素内酯+吡唑醚菌酯药剂组合,研究药剂施用对盐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药剂后小麦产量平均提升11.2%,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提高5.19%和6.17%,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麦的生物量和抗病性。药剂对不同试验品种产量提升效果济麦22高于京麦188高于捷麦19,这与品种自身抗性和产量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小麦产量 芸苔素 吡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虫苯甲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26
14
作者 许振岚 陈丽萍 +4 位作者 徐明飞 蒋一之 虞轶俊 王强 赵学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3-231,共9页
建立了Qu ECh ER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同时测定铁皮石斛茎和叶中氯虫苯甲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这2种农药在铁皮石斛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样品经乙腈提取,用N-丙基乙二胺(PSA)、C18... 建立了Qu ECh ER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同时测定铁皮石斛茎和叶中氯虫苯甲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这2种农药在铁皮石斛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样品经乙腈提取,用N-丙基乙二胺(PSA)、C18和石墨化碳(PC)净化。正离子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10~60 mg/kg添加水平下,氯虫苯甲酰胺在铁皮石斛茎和叶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4%~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4.1%;吡唑醚菌酯在铁皮石斛茎和叶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5%~104%,RSD为1.7%~4.4%。样品中氯虫苯甲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定量限(LOQ)均为0.1 mg/kg。氯虫苯甲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铁皮石斛中消解较慢,120 d时,氯虫苯甲酰胺在铁皮石斛茎和叶中的降解率分别为40%和72%,吡唑醚菌酯在铁皮石斛茎和叶中的降解率分别为80%和94%。吡唑醚菌酯在铁皮石斛叶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8.1 d。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37.5 g/hm^2施药1~2次,施药间隔为7 d,当采收间隔期为30 d时,氯虫苯甲酰胺在茎和叶中的残留量均小于3mg/kg。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按有效成分187.5 g/hm^2施药2~3次,施药间隔为7 d,当采收间隔期为90 d时,吡唑醚菌酯在茎和叶中的残留量均小于8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吡唑 铁皮石斛 残留 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条件下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艳萍 王思威 孙海滨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9-515,共7页
为明确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2和2013年在中国广东省和广西自治区进行了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建立了芒果中氟唑菌酰胺及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 为明确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2和2013年在中国广东省和广西自治区进行了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建立了芒果中氟唑菌酰胺及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丙酮提取,乙酸乙酯液-液分配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9.1和8.0~11.0 d;采用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酯胺悬浮剂(SC),分别按有效成分200和300 mg/L的剂量于幼果期开始施药,施药3~4次,施药间隔期为10~15 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7和14 d采样测定,芒果中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分别为0.004~0.053和0.004~0.072 mg/kg。其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符合中国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0.05 mg/kg),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中国可将氟唑菌酰胺在芒果上的MRL值暂定为0.2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唑酰胺 吡唑 高效液相色谱 芒果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滤过型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香蕉中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 被引量:15
16
作者 乐渊 刘春华 +1 位作者 尹桂豪 王明月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4-878,共5页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香蕉中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2种杀菌剂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香蕉样品用乙腈提取后,经多壁碳纳米管滤过型净化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浓度在0.005~0.2 m...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香蕉中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2种杀菌剂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香蕉样品用乙腈提取后,经多壁碳纳米管滤过型净化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浓度在0.005~0.2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定量限均为5μg/kg。2种杀菌剂在香蕉中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在74.7%~102%范围,相对标准偏差在0.1%~8.2%之间。与N-丙基乙二胺、十八烷基键合硅胶、石墨化炭黑等吸附剂相比,多壁碳纳米管滤过型净化柱具有更好的净化性能。该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度高、净化效果好等优点,适用于香蕉中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唑酰胺 吡唑 多壁碳纳米管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17
作者 李烨青 张昌朋 +2 位作者 赵学平 杜丽慧 蒋金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8-349,共12页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亚致死效应和慢性毒性,研究了不同浓度吡唑醚菌酯(0.328~32.0μg·L^(-1))长期暴露斑马鱼胚胎30 d后,对斑马鱼生长发育,以及氧化胁迫、能量代谢和肝脏能量代谢酶活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发...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亚致死效应和慢性毒性,研究了不同浓度吡唑醚菌酯(0.328~32.0μg·L^(-1))长期暴露斑马鱼胚胎30 d后,对斑马鱼生长发育,以及氧化胁迫、能量代谢和肝脏能量代谢酶活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吡唑醚菌酯暴露30 d后,5.12μg·L^(-1)吡唑醚菌酯能够显著降低斑马鱼仔鱼的体长,2.05、5.12和12.8μg·L^(-1)吡唑醚菌酯长期暴露后可以显著增加仔鱼的体质量,0.819、5.12和12.8μg·L^(-1)吡唑醚菌酯可以引起仔鱼肝脏不同程度的空泡化。此外,为了进一步明确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毒性效应,分别于暴露2 d、6 d、10 d、16 d和30 d测定斑马鱼胚胎/仔鱼体内的丙酮酸、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含量,以及与氧化胁迫和肝脏代谢相关的酶活。在30 d暴露期间,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对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游离脂肪酸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吡唑醚菌酯处理对斑马鱼体内丙酮酸含量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对甘油三酯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吡唑醚菌酯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体内的葡萄糖和总胆固醇合成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暴露6 d和30 d时所有吡唑醚菌酯处理组鱼体内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此外,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对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可能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干扰葡萄糖、总胆固醇等糖类和脂类的合成,影响斑马鱼体内抗氧化系统和能量代谢,引起肝脏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改变进一步干扰能量代谢,进而导致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生长和肝脏发育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 斑马鱼 慢性毒性 早期生命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药效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霍建飞 姚玉荣 +2 位作者 郝永娟 刘春艳 王万立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76-78,共3页
为明确500 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SC)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0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150.0,187.5,225 g·hm^(... 为明确500 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SC)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0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150.0,187.5,225 g·hm^(-2)在3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达80.40%,81.70%,83.11%。500 g·L^(-1)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防治黄瓜灰霉病效果较好,是防治黄瓜灰霉病的一种较好的复配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 g·L(-1)吡唑酯·氟唑酰胺(SC) 黄瓜灰霉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助剂对吡唑醚菌酯在刺梨白粉病上的防控增效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尚雪英 罗会 +4 位作者 谭青 刘庚 柏自琴 宋莎 李晨岚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6-250,共5页
为考察不同助剂对吡唑醚菌酯在刺梨白粉病上的防控增效效果,采用氨基寡糖素、超牛植物精油助剂和木霉菌剂分别与吡唑醚菌酯按体积1∶1组合在田间进行试验。通过调查病情指数,计算防控效果,结合对刺梨果实品质的检测,分析不同助剂对吡唑... 为考察不同助剂对吡唑醚菌酯在刺梨白粉病上的防控增效效果,采用氨基寡糖素、超牛植物精油助剂和木霉菌剂分别与吡唑醚菌酯按体积1∶1组合在田间进行试验。通过调查病情指数,计算防控效果,结合对刺梨果实品质的检测,分析不同助剂对吡唑醚菌酯在刺梨白粉病上的防控增效效果。结果表明,药后第14 d,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对刺梨白粉病的防效为89.12%,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组合剂的防效为95.34%,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优于其他组合。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1∶1组合处理后的刺梨果实中维生素C、Al、Cu等元素含量均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强,果实中农药残留减少。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1∶1组合能有效防控刺梨白粉病,达到了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且提升果实品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 刺梨白粉病 助剂 增效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复合物对玉米茎腐病的杀菌活性
20
作者 韩旭 王秀平 《江西农业》 2024年第16期148-151,共4页
玉米茎腐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引起,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玉米茎腐病,本次研究以氧化石墨烯为载体,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制备出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复合物。对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进行扫描电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的表征... 玉米茎腐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引起,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玉米茎腐病,本次研究以氧化石墨烯为载体,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制备出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复合物。对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进行扫描电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的表征,并对禾谷镰孢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主要包括菌丝生长速率试验以及生物产量试验。其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扫描电镜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复合物进行表征,证明了吡唑醚菌酯成功吸附在了氧化石墨烯上,且负载前后无明显特征峰的变化,其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在菌丝生长速率试验中,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的共毒系数为257.55;孢子萌发试验中,氧化石墨烯-吡唑醚菌酯的共毒系数为189.42,对禾谷镰孢菌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氧化石墨烯-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表现出良好的抗真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吡唑 玉米茎腐病 禾谷镰孢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