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对香蕉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宋晓兵 彭埃天 +3 位作者 凌金锋 陈霞 程保平 崔一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0-233,共4页
为筛选防治香蕉采后炭疽病的新型防腐保鲜药剂,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进行了复配药剂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采后保鲜试验,对该药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32%吡唑醚菌... 为筛选防治香蕉采后炭疽病的新型防腐保鲜药剂,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进行了复配药剂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采后保鲜试验,对该药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640 mg/kg对香蕉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15年药剂处理后12 d的防治效果为81.80%,2016年药剂处理后6 d的防治效果为83.36%,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2.7%二氰蒽醌悬浮剂500 mg/kg处理,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0 mg/kg的处理防效相当。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对香蕉果实安全,蕉果催熟后,果实颜色金黄,风味正常,值得推广应用于香蕉果实的采后保鲜贮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 香蕉炭疽病 采后保鲜 药剂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悬浮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
2
作者 陈凌敏 孙新纹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年第5期10-11,共2页
在甘肃省靖远县东湾镇大坝村进行了16%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悬浮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表明:16%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悬浮剂对辣椒炭疽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制剂用量900g/hm^2、1350g/hm^2和1800g/hm^2第二次药后7... 在甘肃省靖远县东湾镇大坝村进行了16%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悬浮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表明:16%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悬浮剂对辣椒炭疽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制剂用量900g/hm^2、1350g/hm^2和1800g/hm^2第二次药后7d防效分别达到85.3%、88.2%和92.6%,第二次药后14d防效分别为81.7%、85.4%和89.0%,平均防效好于几种对照药剂。说明16%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悬浮剂用量900g/hm^2、1350g/hm^2和1800g/hm^2对辣椒炭疽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病果率低,对辣椒安全,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悬浮剂 辣椒炭疽病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被引量:19
3
作者 兰丰 刘传德 +5 位作者 周先学 王志新 鹿泽启 姚杰 柳璇 姜蔚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6-714,共9页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VWD)检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者在枣中的消解动态、最终残留水平以及膳食摄入风险。样品加盐酸后,用乙腈匀浆提取,Florisil柱净化,HPLC—VWD检测,外...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VWD)检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者在枣中的消解动态、最终残留水平以及膳食摄入风险。样品加盐酸后,用乙腈匀浆提取,Florisil柱净化,HPLC—VWD检测,外标法定量。运用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对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不同人群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在0.1~5mg/kg添加水平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6%~1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1%~9.6%之间;两种农药在枣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1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5~2.5d和12.4~18.4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3.83和〈0.1~3.07mg/kg。对2~6、7—14、18—30和60~70岁4类人群进行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施药后7d,枣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对2~6岁的幼儿存在不可接受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其他人群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较低;二氰蒽醌在施药后7、14和21d,吡唑醚菌酯在14和21d对4类人群的急(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防治枣树炭疽病,用药量为2.67∥kg,施药间隔期7d,最大施药次数3次,采收间隔期14d,收获期的枣对各类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醌 吡唑 残留 风险评估 安全间隔期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7
4
作者 兰丰 周先学 +5 位作者 李晓亮 王志新 段小娜 鹿泽启 姜蔚 刘传德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0-544,共5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对2种农药在苹果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1~5 mg/kg添加水平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对2种农药在苹果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1~5 mg/kg添加水平下,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2%~98%,相对标准偏差为2.0%~9.7%;2种农药在苹果中的定量限均为0.1 mg/kg。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6.5 d和13.5~23.6 d。采用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对水施药有效成分质量浓度为0.43和0.64 g/L,分别施药3~4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 d时,苹果中二氰蒽醌残留量为〈0.1~0.80 mg/kg,吡唑醚菌酯残留量为〈0.10~0.34 mg/kg,均低于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苹果中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最大残留限量值5.0 mg/kg和0.5 mg/kg。建议采用16%唑醚·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在苹果上的最大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质量浓度0.43 g/L,施药间隔期7 d,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2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醌 吡唑 苹果 残留 消解 安全间隔期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与氰烯菌酯混用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韩庆莉 肖小阳 +5 位作者 谢永辉 王铎 李志刚 刘申艳 李星慧 陈雅琼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4-168,共5页
用Wadley法评价吡唑醚菌酯和氰烯菌酯混配对3种重要的植物真菌病原菌厚垣镰刀菌、烟草疫霉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种药剂混用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均无拮抗作用,混配对厚垣镰刀菌和烟草疫霉菌的抑制效果表现出相同的规律,除... 用Wadley法评价吡唑醚菌酯和氰烯菌酯混配对3种重要的植物真菌病原菌厚垣镰刀菌、烟草疫霉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种药剂混用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均无拮抗作用,混配对厚垣镰刀菌和烟草疫霉菌的抑制效果表现出相同的规律,除吡唑醚菌酯和氰烯菌酯为3∶1表现为加成外,其他配比从2∶1到1∶3都表现为增效作用,且增效程度与氰烯菌酯比例增大成正相关;对立枯丝核菌,除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3∶1配比表现为加成外,其他配比均为增效,其中2∶1配比增效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 混配 Wadley法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残留 被引量:1
6
作者 黄鑫 贾福艳 +6 位作者 刘良月 关鑫 杨沛文 郭红霞 张双 杨雪葳 黄成田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2期31-36,共6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的残留分析方法。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CCIM经乙腈(含1%乙酸)振荡提取,氯化钠盐析分离水相和乙腈相,PSA和C_(18)吸附剂净化,HPLC-MS/MS...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的残留分析方法。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CCIM经乙腈(含1%乙酸)振荡提取,氯化钠盐析分离水相和乙腈相,PSA和C_(18)吸附剂净化,HPLC-MS/MS测定。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在0.001~0.1mg/L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葡萄中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的平均回收率为83%~92%,相对标准偏差为1.3%~6.7%。方法的最小检出质量分数均为0.01mg/kg。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的残留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精甲霜灵 吡唑 霜唑 CCIM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吡唑醚菌酯·氰霜唑悬浮剂在荔枝上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彩霞 高歆越 罗建军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6期44-49,共6页
通过1年6地的荔枝田间试验,采用QuEChERS-UPLC-MS/MS方法,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和氰霜唑及其代谢物4-氯-5-(4-甲苯基)-1H-咪唑-2腈(CCIM)在荔枝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当吡唑醚菌酯添加水平在0.01~1.0 mg/kg... 通过1年6地的荔枝田间试验,采用QuEChERS-UPLC-MS/MS方法,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和氰霜唑及其代谢物4-氯-5-(4-甲苯基)-1H-咪唑-2腈(CCIM)在荔枝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当吡唑醚菌酯添加水平在0.01~1.0 mg/kg时,方法平均回收率分别在73%~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4.5%;当氰霜唑及代谢物CCIM添加水平在0.01~0.5 mg/kg添加水平下,方法平均回收率分别在79%~103%和81%~9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12.8%。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和CCIM在荔枝全果和果肉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吡唑醚菌酯在广东、广西和海南3地荔枝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9 d,5.2 d和8.0 d;氰霜唑在广东和广西2地荔枝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0 d和6.7 d。于安全间隔期(21 d)时采收的荔枝样品中,吡唑醚菌酯和氰霜唑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我国相应的MRL值(0.1 mg/kg和0.02 mg/kg)。经膳食风险评估可知,吡唑醚菌酯和氰霜唑的摄入风险概率均<100%,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 霜唑 荔枝 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松脂酸铜复配对杧果蒂腐病菌的毒力增效 被引量:7
8
作者 叶火春 冯岗 +3 位作者 杨佳何 王瑶 闫超 张静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37-42,共6页
为延缓吡唑醚菌酯抗药性发展及科学防治杧果蒂腐病,探索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松脂酸铜对杧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 Pat.)毒力增效的最佳配方,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嘧菌环胺及松脂酸铜对杧果蒂腐病菌的室... 为延缓吡唑醚菌酯抗药性发展及科学防治杧果蒂腐病,探索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松脂酸铜对杧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 Pat.)毒力增效的最佳配方,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嘧菌环胺及松脂酸铜对杧果蒂腐病菌的室内毒力,并在此基础上,采用Horsfall法定性筛选复配药剂的增效比例,以孙云沛共毒系数法测定联合毒力并确定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增效配比体积为7∶3、6∶4、5∶5、3∶7、2∶8和1∶9,其中以6∶4增效作用最显著,CTC值达880.96;吡唑醚菌酯与松脂酸铜按Horsfall法设计9种配比均无拮抗作用,除配比8∶2为相加作用外,其他配比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以3∶7增效毒性比率最大,CTC值为430.30,增效显著。吡唑醚菌酯与嘧菌环胺、松脂酸铜2种杀菌剂复配对杧果蒂腐病菌最佳毒力增效配比体积分别为6∶4和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 环胺 松脂酸铜 可可球 联合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江 余知和 +5 位作者 李其利 唐利华 郭堂勋 黄穗萍 莫贱友 孙明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4-994,共11页
【目的】明确从我国芒果主产区分离获得的89株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广西、海南、云南、四川、广东和福建芒果主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进行... 【目的】明确从我国芒果主产区分离获得的89株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广西、海南、云南、四川、广东和福建芒果主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进行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测定,并利用DPS 9.01和SPSS 20分析供试菌株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结果】供试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对咪鲜胺的EC_(50)介于0.0048~38.5037 mg/L,平均值为2.8637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8021.6倍;对苯醚甲环唑的EC_(50)介于0.0147~8.8935 mg/L,平均值为1.1761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605.0倍;对吡唑醚菌酯的EC_(50)介于0.0195~145.0578 mg/L,平均值为8.1939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7438.9倍。采自不同芒果产区的芒果葡萄座腔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采自广东的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平均EC_(50)最大,分别为8.1127和15.7240 mg/L,采自四川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_(50)最大,为1.6730 mg/L。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平均EC_(50)均高于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和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菌株的平均EC_(50)。【结论】采自我国不同芒果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较敏感,咪鲜胺次之,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最低。供试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合理混合或交替施用。不同来源、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具体的区域及病原菌种类合理地科学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座腔 葡萄座腔 毛色孢属 新壳梭孢属 咪鲜胺 甲环唑 吡唑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