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心灵 袁磊 +4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李危石 孙垂国 杜国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421,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73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73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和非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患者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史、饮酒史、术前骨质状况、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等;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Cobb角、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情况、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Cobb角和LL矫正值;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节段、减压节段、椎间融合节段、术中截骨及截骨级别、固定骶骨、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情况等、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资料和医疗费用。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患者纳入大量失血组,106例患者纳入非大量失血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量失血组相较非大量失血组,BMI较小(P=0.046)、术前Cobb角较大(P<0.001)、AVT较大(P=0.002)、Cobb角矫正值(P<0.001)较大、固定节段较多(P<0.001)、椎间融合节段较多(P=0.043)、截骨级别较高(P<0.001)、术中TXA使用比例更小(P=0.046),大量失血组在围手术期输血量(P=0.015)、输血率(P=0.035)、术后住院时间(P=0.035)、住院费用(P=0.023)显著高于非大量失血组。多因素Logistics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每增加1kg/m^2,术中大量失血风险降低9.3%;术中Cobb角矫正值每增加1°、固定节段每增加1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分别增加5.9%、58.9%;椎间融合节段每增加一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加1.174倍;术中行三级及以上截骨使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加9.262倍;术中使用TXA使术中大量失血风险降低71.2%。结论:BMI较小,术前Cobb角和AVT较大,Cobb角矫正值增加、固定节段增加、椎间融合节段增加、术中截骨、截骨分级高、术中未使用TXA等因素是导致DLS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术中大量失血的潜在危险因素,其中,BMI较小、Cobb角矫正值增加、固定节段增加、椎间融合节段增加、行3级及以上截骨、术中未使用TXA是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固定融合 术中大量失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寅昊 袁磊 +5 位作者 曾岩 张心灵 陈仲强 李危石 郭昭庆 齐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1-449,共9页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后路长节段融合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了216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早...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后路长节段融合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了216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腰腿症状时间、既往内科病病史、是否吸烟、骨质疏松T值、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风险分级等;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融合节段数、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等;术后资料包括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具体情况、术后引流量、患者术后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等。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并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9例患者纳入早期并发症组,127例患者纳入无并发症组。腰痛病程(P=0.034)、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P=0.017)、麻醉时间(P<0.001)、手术时间(P<0.001)、固定融合节段数量(P<0.001)、术中行截骨术(P=0.027)、不同截骨级别(P=0.002)、截骨节段(P=0.049)、术中失血量(P=0.048)、术中尿量(P=0.022)、术中总输入液体量(P=0.005)、自体血回输量(P=0.022)、术后总引流量(P<0.001)、住院时间(P<0.001)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固定融合节段长、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多、术中总输入液体量多、3级及以上截骨术、自体血回输量多、术后总引流量多、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较低为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多的术后总引流量、3级及以上截骨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3级及以上截骨患者出现早期并发症的风险为进行3级以下截骨或未进行截骨患者的4.577倍(P=0.041);术后引流量每增加100ml,其出现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12.7%(P<0.001)。对潜在危险因素应用标准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得出,手术时间≥244min,固定融合节段≥6个节段,术后总引流量≥1745ml对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术后引流量多、进行3级及以上截骨与术后早期并发症密切相关,减少手术时间、选择合适的固定融合节段对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早期并发症 固定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化策略下骨质疏松胸腰椎后路长节段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预防的生物力学研究
3
作者 马嘉琦 何胜兰 +4 位作者 张翠述 张正南 马童 陈丽雯 赵改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16-317,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强化策略对骨质疏松胸腰椎长节段融合术后患者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juncti on kyphosis,PJK)预防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基于人体CT影像数据建立胸腰椎T1-L5长节段有限元模型,结合临床手术方案实施T8~L5长节段后路胸... 目的研究不同强化策略对骨质疏松胸腰椎长节段融合术后患者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juncti on kyphosis,PJK)预防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基于人体CT影像数据建立胸腰椎T1-L5长节段有限元模型,结合临床手术方案实施T8~L5长节段后路胸腰椎融合术式(posterior thoracolumbar fusion,PTCF),采用双节段T7&T8骨水泥椎体强化(T7&T8VA)、T6~T9三节段系绳韧带强化(T6-T9TE)和椎体强化与系绳韧带强化联合(VATE)的手术方案,分析轻度和重度骨质疏松患者不同强化策略下近端椎体的力学传递差异、椎间盘的应力分布特征以及椎弓根螺钉系统的承载能力等。结果轻度骨质疏松患者实施PTCF、T7&T8VA、T6-T9TE和VATE手术后,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时T7锥体最大von Mises应力比分别为1∶0.87∶0.75∶0.64、1∶0.98∶0.35∶0.33、1∶0.96∶0.89∶0.86、1∶0.99∶0.97∶0.95。与PTCF相比,T7&T8VA、T6-T9TE和VATE模型T7/T8椎间盘最大应力在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时分别降低了7.08%、-0.38%、4.42%、-0.67%;27.7%、72.72%、8.97%、0.17%;34.51%、73.61%、12.57%、-0.36%,同时,椎弓根螺钉SCR8最大应力在前屈和旋转时分别增加了2.66%、8.23%、1.80%;1.26%、1.64%、2.72%;在后伸和侧弯时分别减少了3.40%、32.92%、34.06%;4.61%、7.37%、11.07%。在轻度和重度骨质疏松模型中3种强化方式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联合强化更能有效预防PJK。结论T7&T8VA与T6-T9TE联合强化比单独使用T7&T8VA或单独使用T6-T9TE更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患者T8-L5后路长节段胸腰椎融合术后的PJ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患者 胸腰椎 手术方案 腰椎融合术 强化策略 生物力学 强化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郑杰 杨永宏 +2 位作者 张冬生 楼肃亮 廖胜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69-773,共5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方法: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导入E-feature Biomedical Modeler软件,从...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方法: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导入E-feature Biomedical Modeler软件,从三维实体模型直接划分生成腰椎各节段的高质量体网格,根据DS的病理特点赋予模型特定的材料属性,将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12.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去除L4棘突、全椎板、部分关节突,行L4/5椎间融合后,分别采用L2~L4椎板融合+L2~L5 8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一)、L1~L4椎板融合+L1~L5 10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二)、L1~S1椎板融合+L1~S1 12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三),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工况下对术后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和分析三种手术方案术后脊柱的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并与术前DS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手术方案固定融合后脊柱活动范围均减小,方案三〈方案二〈方案一;三种手术方案对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均有影响,前屈、旋转时三种方案均可使固定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减少,侧弯时三种方案均可使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增加,后伸时对上位椎间盘的应力减少明显;前屈、侧弯及左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后伸、右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减少,但三种方案对固定邻近上、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方案三的固定相邻节段关节突软骨最大应力达到532.98MPa,方案二为494.08MPa,方案一为63.27MPa,即方案二、三固定相邻节段的关节突软骨容易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情况,方案一影响较小。结论:治疗DS固定融合的节段越多,对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影响越大,对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时,在能够解除症状、达到脊柱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固定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固定 邻近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被引量:3
5
作者 桑亮 夏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中期疗效。方法:通过影像学方法和临床功能的评分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的33例DLS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 目的:探讨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中期疗效。方法:通过影像学方法和临床功能的评分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的33例DLS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2±1.1)年。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失衡及矢状面失衡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出现3例腰部轴性疼痛加重,4例轻度下肢麻木。结论: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是治疗冠状面Cobb角>30°、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的DLS的有效方法,其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后路责任减压 矫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华东 尹欣 +3 位作者 杨亚锋 汪大伟 赵彦涛 李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92-998,共7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59.0±6.1岁);按鼓楼医院退变性脊柱侧凸分型:A型31例,B型19例,C型11例。固定融合范围:T10~L518例,T10~S16例,T10~S26例,T12~L514例,L1~L58例,L1~S17例,L2~S12例。随访18~85个月(平均36.4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情况将其分为平衡组和失平衡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畸形矫正率和术前L5倾斜度、畸形分型、腰弯顶椎位置、顶椎旋转度、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腰骶弯Cobb角、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等,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末次随访时8例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加重或新发失平衡。两组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CBD、顶椎旋转度、腰弯顶椎位置、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术前L5倾斜角、术后主弯Cobb角、术后CBD、畸形矫正率及畸形分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术前主弯Cobb角、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L5倾斜度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58、1.210、1.322(P<0.05),与畸形矫正率、顶椎旋转度、固定节段数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可出现冠状面失平衡,术前主弯及腰骶弯Cobb角较大、L5倾斜角较大是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或原有失平衡加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固定融合 冠状面失平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加宁 田伟 +1 位作者 韩骁 安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再手术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9~79岁(56.4±2.1岁),其中接受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67例,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23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21例;随访时间9~42个月(24.6±1.1个月)。同时,匹配226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6~82岁(57.1±1.1岁),其中接受PLIF 97例,PLF 45例,TLIF84例,随访时间为9~48个月(24.9±0.6个月)。对两组患者接受融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2017年12月)进行腰痛VAS和腰椎JOA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时年龄、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分布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次手术时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为1.23,95%CI为1.12~3.56;两组患者接受PLF、TLIF对比接受PLIF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76(0.34~0.89)、0.68(0.25~0.82)。调整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初次手术时年龄≥60岁对比<60岁的患者,a OR值为2.54,95%CI为1.23~3.56;调整年龄、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接受PLF、TLIF的患者对比接受PLIF的患者,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均明显降低,其a OR值及95%CI分别为0.54(0.42~0.77)、0.47(0.34~0.83)。再手术组和对照组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再手术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年龄越大,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接受PILF比PLF、TLIF更可能导致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术 邻近退变性疾病 再手术 年龄 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放 时述山 +2 位作者 戴刚 孙天胜 胥少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15-717,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窄25例.3种椎间融合技术包括:单纯植骨、双侧椎间支撑器、单侧斜行椎间支撑器,术中均采用椎弓根固定系统辅助,后2种方法中在安放内置物的同时,均辅以椎间自体骨屑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8个月,平均3年6个月.4~6个月后均达骨性愈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绝大多数病人恢复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VAS疼痛分值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下降至3.1分.功能评定结果:优41例,良24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28%.结论: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一种可靠手段,只要把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手术治疗 腰椎性不稳定 临床疗效 椎弓根固定系统 下腰痛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志兵 冯虎 +3 位作者 袁峰 龚维成 齐祥如 郭开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127例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20.4±7.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上端至头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late-t...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127例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20.4±7.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上端至头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late-to-discdistance,PDD)和钢板下端至尾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DD<5mm为A组,PDD≥5mm为B组。观察末次随访时钢板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并按严重程度分为0级(无骨质增生)到2级(完全骨桥形成)。结果:头侧127例相邻节段中,65例(51.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9例(7.1%)有骨桥形成;20例患者尾侧椎间隙被肩部结构阻挡无法观察,其余107例尾侧相邻节段中,40例(37.4%)有骨质增生,其中6例(5.6%)有骨桥形成。头侧A组83例相邻节段中50例(60.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7例(8.4%)有骨桥形成;B组44例相邻节段中仅15例(34.1%)出现骨质增生,其中2例(4.6%)有骨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尾侧A组66例相邻节段中30例(45.5%)出现骨质增生,其中5例(7.6%)有骨桥形成;B组41例相邻节段中仅10例(24.4%)出现骨质增生,其中1例(2.4%)有骨有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相邻节段退变是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常见并发症,钢板放置的位置不当可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固定融合术 钢板位置 相邻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活动范围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劲松 李锦军 +2 位作者 李强 李冬 赵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96-299,共4页
目的:了解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运动节段活动范围的即刻影响。方法:采用国人成年男性新鲜脊柱标本9具,以中性区(NZ)和运动范围(ROM)为观测指标,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机测定单纯Ray-TFC植入和附加椎弓根内... 目的:了解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运动节段活动范围的即刻影响。方法:采用国人成年男性新鲜脊柱标本9具,以中性区(NZ)和运动范围(ROM)为观测指标,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机测定单纯Ray-TFC植入和附加椎弓根内固定后相邻腰椎运动节段的活动范围。结果:单纯Ray-TFC植入仅使相邻节段前屈运动范围明显增加,附加RF-Ⅱ椎弓根钉内固定后相邻节段的前屈和后伸运动比单纯Ray-TFC植入后均明显增加,前屈时的活动比完整初始状态显著增加。结论: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TFC椎间融合术都能明显增加相邻节段的前屈活动,有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潜在可能。对相邻节段未出现症状但已经有退变表现的病例,选择此种术式时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 椎间融合术 相邻 固定 椎间融合 椎弓根钉 生物力学 Ray-TFC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力线不良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翔 蔡毅 +1 位作者 郑明辉 瞿东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分析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脊柱冠状位力线、矢状位力线恢复不良的情况及其原因。方法分析33例胸腰椎骨折脱位(AO分型C型)病例,均接受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手术。在X线平片上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 目的分析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脊柱冠状位力线、矢状位力线恢复不良的情况及其原因。方法分析33例胸腰椎骨折脱位(AO分型C型)病例,均接受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手术。在X线平片上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脊柱侧(后)凸Cobb角;根据术后力线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恢复良好组(A组)和力线恢复不良组(B组),并分析螺钉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恢复的影响。结果 33例患者中,力线恢复良好占60.6%(20例),力线恢复不良占39.4%(13例)。两组患者固定节段和使用椎弓根螺钉总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椎体椎弓根螺钉数目A组为(1.7±0.3)个,B组为(1.3±0.4)个,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力线恢复不良并非少见,固定节段、螺钉使用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脱位 力线 固定 螺钉数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螺钉长节段固定、短节段经伤椎固定及短节段跨伤椎固定对A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伟 曹爽 +2 位作者 倪志豪 单涛 刘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440-2445,共6页
目的本研究比较长节段固定、短节段经伤椎固定和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21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并诊断为A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73例,治疗方式为长节段固定(A组,n=28),短节段... 目的本研究比较长节段固定、短节段经伤椎固定和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21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并诊断为A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73例,治疗方式为长节段固定(A组,n=28),短节段经伤椎固定(B组,n=24)和短节段跨伤椎固定(C组,n=21)。评估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以及Pearce分级。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8.9个月。三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评分)、功能表现(ODI评分)、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之间的VAS评分、ODI评分和Pearc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尽管骨折椎体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1年得到了显著校正,但C组的校正损失明显大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长节段固定相比,短节段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的优点。此外,短节段经伤椎固定也能带来与长节段固定一样好的长期畸形校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 固定 经伤椎固定 跨伤椎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前脊柱长节段矫形固定植骨融合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27-328,共2页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完善,脊柱内固定技术迅速发展。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即刻稳定,使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但是,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是暂时的,脊柱的稳定最终只能通过骨性融合才能实现。为了更好地处理内固定与融合的关系,我们邀...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不断完善,脊柱内固定技术迅速发展。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即刻稳定,使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但是,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是暂时的,脊柱的稳定最终只能通过骨性融合才能实现。为了更好地处理内固定与融合的关系,我们邀请了国内几位相关学者对脊柱内固定与融合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供同道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植骨融合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退变疾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1
14
作者 肖进飞 张阳 +3 位作者 李放 赵广民 单建林 张兴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73-878,共6页
目的评估Dynesys内固定或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L4/5单节段退变疾病患者76例,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35例(Dynesys组),融合术41例(融合组),随访时间均大于2... 目的评估Dynesys内固定或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L4/5单节段退变疾病患者76例,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35例(Dynesys组),融合术41例(融合组),随访时间均大于2年。评价指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节段及上端、下端邻近节段椎问高度及活动度(ROM),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mman分级,并应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融合组明显增高(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问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JD〉0.05)。术前上端邻近节段ROM在Dynesys组为8.3°±2.1°,融合组为8.4°±1.5°,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为10.2°±2.2°,融合组为12.9°±2.1°,均较术前增加(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端邻近节段ROM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末次随访时融合组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Pfirrmann分级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变化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仅上端邻近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UCLA系统评分标准,Dynesys组8个节段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融合术组为22个节段,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融合术组有1例患者出现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或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病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前者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Dynesys系统 动态固定 后路椎间融合 椎弓根螺钉 邻近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与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盼可 朱广铎 +5 位作者 任志楠 于磊 朱剑 曹书严 宋鑫 镐英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54例翻修手术资料,由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其中OLIF 25例,PLIF 29例,2组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术前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及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结果与PLIF组相比,OLIF组手术时间短[(111.8±42.4)min vs.(203.9±53.1)min,t=-6.695,P=0.000],术中出血少[(103.6±74.0)ml vs.(545.5±256.2)ml,t=-8.869,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8.5±2.2)d vs.(13.8±5.1)d,t=-5.154,P=0.000]。2组围术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3.9)月vs.(18.1±3.8)月,t=1.352,P=0.182]。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OLIF组96.0%(24/25),PLIF组89.7%(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8,P=0.375)。结论OLIF和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均有良好疗效。与PLIF组相比,OLIF具有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腰椎邻近退变 翻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6
16
作者 姜平 李念虎 +2 位作者 魏传付 贾梦龙 侯召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309,共7页
目的:观察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中医院骨科2014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0例,其中完成1年随访患者41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手... 目的:观察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中医院骨科2014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0例,其中完成1年随访患者41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21例行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经皮组),男13例,女8例,年龄48~85岁,平均65.0±5.2岁。20例行后路长节段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切开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5~76岁,平均52.0±4.7岁。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8.4±2.3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和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通过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来计算椎弓根螺钉误置率(螺钉未通过椎弓根置入),术后6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患者胸腰椎骨折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所行的CT、MRI上病椎骨折线及信号改变来评估骨折愈合、脊髓损伤情况并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的伤椎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所有患者无椎弓根螺钉位置置入错误、医源性神经损伤、切口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未出现钉棒松动断裂现象。经皮组手术时间123.7±9.9min,出血量375.6±30.8ml,平均2.3±0.4d下床活动,而切开组手术时间178.6±14.9min,出血量580.5±27.7ml,平均4.4±0.5d下地活动。经皮组与切开组相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皮组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2.3±0.4分、伤椎Cobb角8.7°±1.2°较术前7.6±0.2分、24.6°±4.6°有明显改善,同样切开组术后6个月VAS疼痛评分2.5±0.5分、脊柱后凸Cobb角9.8°±1.3°较术前7.8±0.7分、25.7°±6.3°也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所需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出血量少,且在改善患者疼痛及脊柱后凸畸形方面能够达到与传统切开方式相近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 后路固定 经皮置钉 切开固定 3D打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节段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建强 海涌 +4 位作者 丁红涛 刘景伟 张耀申 张扬璞 陈宇翔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6-597,共12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比较长节段内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 目的:运用Meta分析比较长节段内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长节段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DS的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0月。并手工查阅《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Euro Spine》《Spine》等权威杂志和相关会议论文集,以及对相关论文进行参考文献追踪。从文献中提取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侧凸改善、目测类比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9篇,包括英文文献9篇,中文文献20篇,共计患者1982例,其中长节段固定患者956例,短节段固定患者1026例。短节段组在手术时间[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2.30,95%CI:1.84,2.76,P<0.00001]、术中出血量(WMD=4.05,95%CI:3.20,4.89,P<0.00001)、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3.61,95%CI:1.13,11.58,P<0.05]等手术指标方面均优于长节段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RR=2.02,95%CI:1.42,2.88,P<0.0001);长节段组在侧凸改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2.26,95%CI:3.20,4.89,P<0.0001],重建冠状面平衡(WMD=7.04,95%CI:3.42,10.67,P=0.0001)和矢状面平衡(WMD=6.63,95%CI:1.47,11.79,P<0.05)以及ODI改善(WMD=-2.66,95%CI:-3.90,-1.42,P=0.0004)等评价指标上更具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对于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平衡更有优势,而短节段固定在同样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和神经症状的同时,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选择手术方案时应针对不同患者的症状,结合畸形及冠、矢状面失平衡程度进行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固定融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近端邻近节段迟发性感染3例报告 被引量:9
18
作者 关凯 王飞 +1 位作者 林宜韻 孙天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6-950,共5页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急性感染或迟发性感染均比较常见,发生率为1.9%~4.4%。但是。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术后邻近节段出现迟发性感染的病例未见报道。我们诊治3例PLIF术后近端邻近椎间隙迟发感染的患者,报...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急性感染或迟发性感染均比较常见,发生率为1.9%~4.4%。但是。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术后邻近节段出现迟发性感染的病例未见报道。我们诊治3例PLIF术后近端邻近椎间隙迟发感染的患者,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术 固定术后 迟发性感染 邻近 近端 后路减压融合 急性感染 手术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3
19
作者 魏迎东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2014年在沈阳市胸科医院骨科治疗的56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案。结果5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2014年在沈阳市胸科医院骨科治疗的56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案。结果5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18个月至22个月,平均(19±1.3)个月。术后12个月X线片检查示融合节段有连续骨小梁形成。初步证实上述治疗方案效果较好,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术前做好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出院患者给予正确的指导,是提高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治愈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超 阮狄克 +3 位作者 何勍 丁宇 侯黎升 王德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确定减压及融合节段,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选择性融合,使融合节段少于减压节段。对于术前计划保留活动度的节段仅行单侧或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临床疗效采用JOA、VAS及ODI评估方法评定。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单纯减压未行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27例患者共减压56个节段,固定29个节段。随访14~8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1.4±2.8分提高到21.1±4.4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平均65.0%±22.1%改善至23.0%±10.7%(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0±2.3分改善至2.3±1.8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9±1.6分改善至2.9±2.2分(P<0.01)。27例患者中26例对术后疗效满意。动态X线片检查未融合节段无医源性失稳;MRI复查未见需再次手术干预的相邻节段退变。结论:应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保留更多运动节段的同时未影响腰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行性 减压 固定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