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3
1
作者 曾岩 郭昭庆 +1 位作者 齐强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初次手术方式:椎板间开窗间盘切除38例,病变节段上下方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15例,内窥镜下微创间盘切除3例;再次手术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初次手术方式:椎板间开窗间盘切除38例,病变节段上下方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15例,内窥镜下微创间盘切除3例;再次手术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或椎体间植骨术。随访43例,采用JOA29分法进行术前和随访时的评分。结果:56例患者手术中发现原手术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尤以椎板切除者为著。有38例为原手术节段间盘脱出,占67.9%。再次手术平均历时2.8h,术中出血平均55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3.6d。患者再次手术前JOA评分平均11.6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3.9分,平均改善率70.7%。结论:初次手术处理不当以及术后腰椎局部生物力学的改变是间盘突出复发的主要原因。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的再次手术治疗,在同时解决减压和稳定两个问题后,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减压融合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减压融合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 被引量:18
2
作者 房照 张阳 +2 位作者 张立志 张志成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9-404,共6页
目的:分析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减压融合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0月共计268例年龄≥75岁患者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其中随访时间不少于12个月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30例纳入本... 目的:分析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减压融合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0月共计268例年龄≥75岁患者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其中随访时间不少于12个月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30例纳入本研究。随访时间为12~51个月(23.4±8.0个月)。患者年龄为75~84岁(77.3±2.2岁),单节段手术60例,两节段手术114例,三个及以上的节段手术56例。192例(83.5%)患者有术前合并症,平均每例患者合并有2.2种内科疾病,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76例(74.6%)、糖尿病88例(38.3%)、心脏疾病48例(20.9%)、脑梗死30例(13.0%)、肺部疾病26例(11.3%)、肿瘤18例(7.8%);术前联系相关内科会诊次数共计302次,平均每例患者术前会诊1.3次。为明确责任节段,70例(30.4%)患者术前进行了神经根阻滞术,其中24例(10.4%)患者进行了2次及以上的神经根阻滞术。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估。结果:23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出院。手术时间为120~380min(233.1±67.3min),术中出血量为150~600ml(304.5±92.4ml)。患者术前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分别为7.2±1.2分和6.6±1.7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3.4±0.5分和3.3±0.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0.4分和1.7±0.5分,术前ODI为(57.1±10.5)%、术后3个月为(19.3±3.0)%、末次随访时为(11.4±1.7)%,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8.7%,其中手术相关并发症30例(13.0%),硬膜撕裂14例,切口愈合不良8例,脑脊液漏6例,切口感染1例,神经根损伤1例(因钉位欠佳,调整后1周内恢复);非手术相关并发症36例(15.7%),肠梗阻12例,泌尿系感染8例,尿潴留6例,坠积性肺炎4例,脑梗死4例,深静脉血栓2例;末次随访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未出现螺钉、钛棒断裂。结论:75岁及以上的高龄患者术前合并症较多、围手术期准备更加繁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在系统的术前准备基础上,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 高龄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及ODI评分影响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8
3
作者 刘艳 王丽丽 施光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201-204,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8例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手术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_均<0.01)。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_均<0.01),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4
作者 刘法敬 丁晓坤 +2 位作者 胡成栋 曹俊明 申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5-488,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侧后方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胸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多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及Frankel分级系统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手...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侧后方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胸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多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及Frankel分级系统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0-260 min,平均190.6 min;术中出血量430-1400 ml,平均806.3 ml;3例患者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经加压包扎后愈合;1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给予敏感抗生素后伤口逐步愈合。局部Cobb角由术前的(18.7±4.1)°降低为术后3个月的(10.2±3.3)°及末次随访时的(11.3±3.6)°(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均有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5例,E级6例。术后随访14-35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脊柱不稳发生。结论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侧后方植骨融合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脊髓减压充分,脊柱稳定性可获得长久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后路减压复位环形融合治疗腰椎双节段椎体滑脱的临床疗效评估
5
作者 王晟 李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4-528,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复位环形融合治疗腰椎双节段椎体滑脱后临床疗效及腰椎-骨盆矢状位拟合关系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创伤外科收治的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复位环形融合内固定术且资料...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复位环形融合治疗腰椎双节段椎体滑脱后临床疗效及腰椎-骨盆矢状位拟合关系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创伤外科收治的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复位环形融合内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67例双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计算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12个月,患者腰痛VAS评分由(5.1±0.6)分降至(2.1±0.5)分,ODI评分由(44.5±2.2)分降至(18.6±1.0)分,两者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腰椎LL由47.3°±5.1°降至32.1°±6.0°,SS由40.3°±3.3°降至26.8°±7.5°,PT由34.5°±3.0°降至13.6°±5.0°,PI由63.2°±8.1°降至43.3°±6.6°,4个参数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LL与SS、PT及PI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12个月时,LL与SS呈正相关性(P<0.05),SS与PT呈负相关性(P<0.05),SS与PI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复位环形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双节段椎体滑脱有利于缓解患者腰腿痛,促进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恢复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脊柱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杰 张耀申 +1 位作者 赵昌松 张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31,共9页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65岁)布鲁氏菌...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65岁)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67.9±2.4岁(65~73岁),病程10.8±2.7个月(7~16个月),14例有接触牛羊史,3例有生食牛羊肉史,2例有食用牛奶或羊奶史,均有腰背部疼痛,其中3例伴发热,16例伴下肢疼痛/麻木;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9例,D级7例,E级3例。影像学检查病变节段为L1-21例,L2-31例,L3-47例,L4-57例,L5-S11例,L1-2+L5-S11例,L3-S11例;所有患者脊柱病变节段椎间隙均狭窄,其中18例有病变节段腰椎不稳,17例有椎前鸟嘴样骨刺,17例表现为“花边椎”,16例有硬膜外脓肿,3例有腰大肌脓肿。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05±0.97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42.05±2.61)%,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55.84±4.53mm/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46.47±3.25mg/L。入院时13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冠心病,16例合并低蛋白血症。围术期积极予以系统支持治疗,手术前后均应用利福平、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三联化疗方案2周以上,出院后继续口服利福平和多西环素治疗6个月。统计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VAS、ODI、ESR、CRP,统计末次随访的ASIA分级及植骨融合情况,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92.11±35.92min(150~300min),术中出血量527.37±108.09ml(400~800ml),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腰腿痛VAS、ODI、ESR和CRP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ESR及CRP均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的ESR与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7.53±3.15个月(12~24个月),术前9例ASIA分级C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恢复到D级1例,E级8例;术前7例ASIA分级D级患者末次随访均恢复到E级。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均获得满意的骨性融合。结论:针对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在围术期对症支持治疗及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效果较满意,能有效促进病灶炎性修复及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 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老年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伴HIV感染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杰 张耀申 +1 位作者 赵昌松 张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31-638,共8页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0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0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25例老年(≥65岁)HIV感染者(HIV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同一时期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5例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退行性疾病类型、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减压类型、融合类型与HIV组相匹配的老年非HIV感染者作为非HIV组,比较HIV组与非HIV组术前腰椎骨密度、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白蛋白、血红蛋白、合并感染疾病情况;两组均予以围术期规范化处理及出院后长期健康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植骨融合情况;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统计HIV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HIV组手术时间147.16±6.58min,术中出血量319.16±26.84ml;非HIV组手术时间145.31±9.77min,出血量309.69±24.43ml。HIV组患者术前腰椎骨密度、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BMI、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非HIV组(P<0.05),HIV组合并感染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例数显著高于非HIV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VAS、ODI及JOA评分呈持续好转趋势(P<0.05);HIV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VAS、ODI及JOA评分明显高于非HIV组(P<0.05),术后12个月VAS、ODI及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组患者髋部骨密度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呈持续上升趋势(P<0.05)。HIV组随访19.38±3.62个月(12~30个月),非HIV组随访22.89±4.12个月(12~36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腰椎均获骨性融合;均无硬脊膜撕裂、手术部位感染、机会性感染、内固定松动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合并HIV感染的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骨密度低、免疫力低、营养状态差、合并多种感染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在围手术期规范化处理及出院后长期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此类人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HIV感染 老年 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近端邻近节段迟发性感染3例报告 被引量:9
8
作者 关凯 王飞 +1 位作者 林宜韻 孙天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6-950,共5页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急性感染或迟发性感染均比较常见,发生率为1.9%~4.4%。但是。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术后邻近节段出现迟发性感染的病例未见报道。我们诊治3例PLIF术后近端邻近椎间隙迟发感染的患者,报...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急性感染或迟发性感染均比较常见,发生率为1.9%~4.4%。但是。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术后邻近节段出现迟发性感染的病例未见报道。我们诊治3例PLIF术后近端邻近椎间隙迟发感染的患者,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 内固定术后 迟发性感染 邻近节段 近端 后路减压融合 急性感染 手术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钉加单枚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冬斌 李辉 +1 位作者 刘鹄 任明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9-690,共2页
后路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对37例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加单枚Cage治疗相关腰椎退行性疾病,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7例患者中男13例,女24例,年龄42... 后路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对37例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加单枚Cage治疗相关腰椎退行性疾病,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7例患者中男13例,女24例,年龄42~72岁,平均55岁,其中极外侧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14,髓核摘除术后复发3例,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性椎管狭窄9例;变累及L3/L4节段3例,L4/L5者20例,L5/S1者14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伴单侧下肢的疼痛或麻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治疗 CAGE 椎弓根钉 单侧 腰椎间盘突出 植骨 后路减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与传统后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45
10
作者 尹鹏 海涌 +5 位作者 杨晋才 周立金 许春阳 高海峰 邹聪颖 庞大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3-221,共9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和传统后入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和传统后入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因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行腰椎减压融合手术患者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E-TLIF组(15例)和PLIF组(21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术后1d及术后7d的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评估椎旁肌肉的损伤情况。通过术前1d、术后7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最终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前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最终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6个月行CT检查,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PE-TLIF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6.4±4.7个月,PLIF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7.4±4.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TLI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均小于PLIF组患者,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LIF组患者术后1d及术后7d的CK明显低于PLIF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及ODI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E-TLIF组患者术后1周及3个月时的腰痛VAS评分显著低于PLIF组患者(P<0.05)。PE-TLIF组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腱反射亢进;PLIF组有2例出现表浅切口感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P>0.05)。术后6个月时,PE-TLIF组Ⅱ级融合7例,Ⅲ级融合8例;PLIF组Ⅱ级融合12例,Ⅲ级融合9例,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时,PE-TLIF手术能够达到与传统后入路减压融合术相似的手术疗效,且接受PE-TLIF手术的患者术后椎旁肌肉损伤更少,术后腰部疼痛程度更轻,术后康复更快,但PE-TLIF组手术时间相对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手术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减压融合 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手术治疗的中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邱浩 初同伟 +3 位作者 黄博 邹传奇 刘复洲 周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6-720,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冠状位Cobb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冠状位Cobb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情况,评价矫形效果,结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36例患者包括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龄42-78岁,平均62.5岁。所有病例全程随访平均2.2年(1.5-3.5年)。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影像学测量参数、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相比,手术2年后的末次随访腰痛VAS(1.96±0.90vs2.48±0.77,t=2.942,P〈0.05)与ODI(20.04±8.85vs26.48±6.99,t=3.648,P〈0.05)皆得到进一步改善。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39.9%,腰椎前凸角平均增加约10°,末次随访时患者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较术后1年得到进一步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切口感染3例,硬脊膜破裂3例,外周神经节功能异常5例,对症处理后皆获得满意疗效。1例患者减压后短节段融合术后1年半时脊柱侧凸加重,行延长固定节段的翻修手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影像学检查无断钉、断棒,无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结论采用经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责任节段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相比短节段而言,长节段固定融合能较好纠正畸形的脊柱、延缓侧凸进展。虽然手术相关并发症较高,但通过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皆可得到良好控制,并不影响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 生活质量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通道与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学习曲线 被引量:11
12
作者 卢乾威 沈茂 +5 位作者 徐子航 班超 王国贤 吴帝求 吴昌兵 魏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9-496,504,共9页
目的:比较单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fusion,Endo-LIF)与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fusion,UBE-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 目的:比较单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fusion,Endo-LIF)与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fusion,UBE-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两者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3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开展UBE-LIF术式与Endo-LIF术式治疗的54例单节段LDD患者,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55~71岁(65.0±4.5岁);手术节段:L3/46例,L4/529例,L5/S11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Endo-LIF治疗,n=24)和B组(UBE-LIF治疗,n=30)。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A组前12例为A1组,后12例为A2组;B组前15例为B1组,后15例为B2组。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时的改良Macnab标准评分及融合情况,计算优良率及融合率。通过曲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Endo-LIF与UBE-LIF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变化趋势。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时间12~14个月(12.5±0.7个月)。与A2组相比,A1组手术时间较长(P<0.001),但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B1、B2组(P<0.001),且B1组明显大于B2组(P<0.001)。术后住院时间A组少于B1组(P<0.001),B2组与A组、B1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1组1例硬脊膜撕裂、B1组2例硬脊膜撕裂,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B1组1例发生类脊髓高压症,可能与手术时间较长、冲洗盐水刺激等有关,卧床休息后好转。A2与B2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01),评分随时间推移较前下降(P<0.001)。末次随访时A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1.7%(22/24),B组为90.0%(27/30);A组融合率87.5%,B组融合率90.0%。曲线回归分析示A、B组手术时间分别在12、15例手术后达到相对稳定。结论:Endo-LIF与UBE-LIF治疗LDD是安全有效的。随着手术例数增加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逐渐减少,Endo-LIF与UBE-LIF手术时间分别在12、15例手术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单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 早期疗效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锐 许财元 +1 位作者 孙贺 张义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DLSS患者10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n=51,行OLIF),腰椎后路减压内固...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DLSS患者10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n=51,行OLIF),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组(n=52,行PLIF)。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疗效与围手术期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脊髓功能、腰腿疼痛(VAS)、腰椎功能(JOA)。结果OLIF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年疗效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水平低于PLIF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6个月、1年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JOA评分高于PLIF组,潜伏期、腰腿疼痛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结论OLIF治疗DLSS效果显著,创伤更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在合并骨质疏松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中应用的效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红涛 海涌 +6 位作者 刘玉增 关立 潘爱星 陶鲁铭 张耀申 李越 陆鸿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58-1066,共9页
目的:探讨皮质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按照非劣性检验标准估算样本量,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前瞻性纳入2019... 目的:探讨皮质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按照非劣性检验标准估算样本量,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前瞻性纳入2019年3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并平均随机分配到CBT组与PS组,分别进行后路腰椎减压单节段CBT螺钉固定与PS固定椎间融合术,经过至少2年随访。主要观测指标为椎间融合率;次要观测指标为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背与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n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手术相关参数(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数据进行组间与组内对比分析。结果:最终CBT组共有58例、PS组56例完成随访。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吸烟状况、体重指数、骨密度及手术节段分布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CBT组45例(77.59%)、PS组42例(75.00%)患者实现了椎间融合,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745)。每组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前VAS评分、ODI及JOA评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CBT组的ODI及JOA评分均优于PS组(P<0.05),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的ODI及JOA评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BT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量均优于PS组(P<0.05)。两组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相似。术后CT显示螺钉误置,CBT组发生率为2.16%(5/232枚),PS组为1.34%(3/224枚),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724)。CBT组共有2枚螺钉(0.89%)出现松动并在CT扫描图像上出现移位,发生率低于PS组(10/224,4.46%)(P=0.034)。CBT组58例患者中共有3例(5.17%)出现并发症,PS组56例患者中共有9例(16.07%)出现并发症,PS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41)。结论:CBT螺钉固定在合并骨质疏松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单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时可获得较PS固定更加优秀的短期功能恢复,以及相似的临床效果和椎间融合。CBT螺钉固定用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人群的手术治疗是较PS内固定有效且更优的替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后路腰椎减压融合 皮质骨轨迹螺钉 骨质疏松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