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思想基础与时代关联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法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具有三大特点:四个场极(先锋艺术、大众艺术、电型艺术、设计艺术),三类对立(先锋艺术与后三类艺术),四圈(先锋艺术之圈、大众艺术之圈、电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艺术部分之圈、非艺术部分之圈)互动。三大特点在思想上受...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具有三大特点:四个场极(先锋艺术、大众艺术、电型艺术、设计艺术),三类对立(先锋艺术与后三类艺术),四圈(先锋艺术之圈、大众艺术之圈、电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艺术部分之圈、非艺术部分之圈)互动。三大特点在思想上受升级了的科学和哲学形成的新世界观的影响,这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中的质能一体和时空一体观念。这两大特点从各类艺术特别是绘画中体现出来,后艺术时代的西方绘画,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如何在画中表现虚;二是如何在画中突出时间。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在这两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对西方绘画大家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在体现虚实结构之“虚”和突出时空结构之“时”上,与中国和印度的古典绘画既有相同的一面,还有不同的一面,体现了西方对虚和时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自身的历史演进;二是中西印的文化比较。从西方的古今之变和中西印的艺术互鉴,可以更深地体悟西方后艺术时代中的艺术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艺术时代 质能一体 时空一体 中西印艺术 艺术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艺术时代的主体升级与艺术的多维走向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法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4-225,共12页
后艺术时代的主体升级在思想上体现为:从近代的我思主导的主体,升级为理性与直觉、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直觉论和无意识论对主体的内容的意义,在艺术上体现为蒙克、卡夫卡、勋伯格等的表现主义文艺和布勒东、达利、恩斯特等的超现实主... 后艺术时代的主体升级在思想上体现为:从近代的我思主导的主体,升级为理性与直觉、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直觉论和无意识论对主体的内容的意义,在艺术上体现为蒙克、卡夫卡、勋伯格等的表现主义文艺和布勒东、达利、恩斯特等的超现实主义文艺。从主体升级的角度看,其特别体现在人物塑形的变色和变形上。变色和变形分别自马蒂斯和毕加索的有关节点的创造之后,从方方面面扩展开来。后艺术时代表达人的形象,在美的方面展开为俗美、艳美、机器之美、拼贴之美、解构之美等多种类型,在丑的方面展开为丑鄙、俗疵、凶恶、怪异、恐怖、荒诞等各类样式。艺术上美与丑的展开呈现为四大类型:一是先锋艺术中的丑鄙、凶恶、怪异、荒谬型;二是先锋艺术中的变形变色之美与哲学沉思型;三是普波艺术中的俗美和艳美型;四是以近代美画为主调,充满了对生活之美的欣赏,当然有些也会随主流画风而稍加新变。后艺术时代的主体升级,正在以上四类的关联和互动中展开,反映出文化对人性的复杂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艺术时代 主体升级 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后艺术时代新变与艺术历史流变重新定义艺术作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法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49,共7页
后艺术时代的新变之一,是艺术作品两分为核心艺术作品(以审美的物质构成实现审美的目的)和兼性艺术作品(以非审美的物质构成实现审美的目的)。以此视角去看人类艺术历史中艺术作品的划分,呈现为:原始时代和早期文明的前艺术时代的兼性... 后艺术时代的新变之一,是艺术作品两分为核心艺术作品(以审美的物质构成实现审美的目的)和兼性艺术作品(以非审美的物质构成实现审美的目的)。以此视角去看人类艺术历史中艺术作品的划分,呈现为:原始时代和早期文明的前艺术时代的兼性艺术作品,轴心时代以来的兼性艺术作品与核心艺术作品共存,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核心艺术作品,20世纪以来后艺术时代的核心艺术作品与兼性艺术作品的共存。从艺术史整体看,艺术作品在如上两分之后,于兼性艺术作品中又分为两次类:其一是由审美物质构成但服务于非审美的目的,其二是由非审美的物质构成但服务于审美的目的。艺术作品的历史演变为全球化时代重建艺术理论中的艺术作品理论提供了语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艺术时代 人类艺术历史 核心艺术作品 兼性艺术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后艺术时代的艺术与非西方互动而来的复调景观
4
作者 张法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0,共13页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弥漫着西方艺术与非西方艺术的多元互动与新型组合,在各艺术门类都有体现,从绘画上更能显出这一艺术现象的内在理路,在后艺术时代的现代时期,新型绘画建立之时,高更和卢梭就显出了与原始艺术结合的风彩。从德尔沃、豪...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弥漫着西方艺术与非西方艺术的多元互动与新型组合,在各艺术门类都有体现,从绘画上更能显出这一艺术现象的内在理路,在后艺术时代的现代时期,新型绘画建立之时,高更和卢梭就显出了与原始艺术结合的风彩。从德尔沃、豪斯纳、富克斯,一条把古希腊、中世纪的历史风格转到原始时代的宇宙之灵的理路透露出来,毕加索对非洲艺术的借鉴内蕴着对超越西方艺术和非西方艺术的更普遍规律的求索。在后艺术时代的后现代时期,在波普艺术中,有利希滕斯坦和沃霍尔对非西方艺术的挪用,有南太平洋的蒂基形在美国生活中的普遍运用。近年来,西方与非西方组合的新趋势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把历史文化与现在宇宙空间组合在一起,二是把在科学理论上具有的可能变成在艺术想象中的现实,三是在新的宇宙空间中展现一个怪诞或恐怖的宇宙,四是把人类自原始时代以来的灵性互变作了一种当代提升。这四个方面多种多样的表现,内蕴的都是要寻求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共同的人类艺术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艺术时代 西方艺术与非西方艺术的互动 人类艺术的内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前艺术”到“后艺术” 被引量:6
5
作者 易中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48,共7页
艺术的诞生经历了三次分离。第一次是作为一个精神环节从原始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从原始精神生产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作为艺术生产实现自身精神环节和物质环节的分离,即创作与欣赏的分离。由此产生了"真... 艺术的诞生经历了三次分离。第一次是作为一个精神环节从原始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从原始精神生产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作为艺术生产实现自身精神环节和物质环节的分离,即创作与欣赏的分离。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纯艺术",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则分别是"前艺术"和"后艺术"。后艺术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到史前艺术的状态,成为无所不在、无人不能的美化环境、美化人生的"艺术化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艺术 艺术 后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分类:后艺术时代的升级与转向——艺术分类的理论研究之二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法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1-167,178,共8页
在文艺复兴到19世纪形成的西方的美的艺术中,艺术分类是其基础,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和哲学的文化升级、科技演进—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出现、电型艺术和文化工业的一体共生和演进,以及全球多元文化的一体并置,艺术分类理论也与20世纪... 在文艺复兴到19世纪形成的西方的美的艺术中,艺术分类是其基础,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和哲学的文化升级、科技演进—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出现、电型艺术和文化工业的一体共生和演进,以及全球多元文化的一体并置,艺术分类理论也与20世纪的思想升级相应进行了升级和转型,体现为四大代表:一是苏珊·朗格的艺术分类体系,为成功升级版;二是托马斯·门罗的艺术分类体系,因直面设计艺术,在艺术分类理论的升级上进展艰难;三是杜夫海纳的理论,是艺术分类的现象学转向,艺术分类在艺术体系中的位置已经转型为主客互动;四是诺尔·卡罗尔的理论,是艺术分类的分析哲学转向,艺术门类已不重要,而艺术的根本性关联(再现与世界的关联和表现与主体的关联)是重要的。前二者为升级,后二者为转向,四种流向体现了西方文化在艺术分类上的基本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艺术时代 艺术分类 四大流向 升级与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批评的善后艺术
7
作者 王新钦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批评者 消极情绪 后艺术 群体感应 批评方法 改正错误 正面影响 心理疏导 延伸效应 后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范式视野中的审美娱乐价值探微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志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69,共5页
在前艺术、自律艺术和后艺术三个艺术史的范式阶段,艺术与娱乐的关系也经历了感性愉悦充当工具、感性形式以新奇性至上、艺术经验和生活经验界限消解后的娱乐价值均质化三个阶段。从艺术的表层价值和深层价值之间的关系来看,只有具有深... 在前艺术、自律艺术和后艺术三个艺术史的范式阶段,艺术与娱乐的关系也经历了感性愉悦充当工具、感性形式以新奇性至上、艺术经验和生活经验界限消解后的娱乐价值均质化三个阶段。从艺术的表层价值和深层价值之间的关系来看,只有具有深层价值才属于真正的艺术,真正艺术的娱乐性具有超越和享受相交织的特征。在后艺术的时代,艺术的超越性保证了其可以在上帝退隐的时代承载信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自律艺术 后艺术 表层价值 深层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梅兰芳时代业已到来
9
作者 徐城北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90,共2页
梅兰芳逝世已半个世纪,京剧周围环境的变化很大。我们可以站在城市化的高度去看京剧问题,研究梅兰芳文化现象。京剧要保持过去手工作坊的延续特征,又要勇于走出一条产业化操作的新路,并且最为重要的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关键词 梅兰芳 京剧 后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