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万程 赵卫 +2 位作者 胡继红 姜永能 潘文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78-883,共6页
目的随访观察血管内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的26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5例为多发... 目的随访观察血管内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的26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5例为多发性动脉瘤,1例为伴发硬脑膜动静脉瘘。瘤体位于椎-基底动脉12例,基底动脉顶端4例,大脑后动脉2例,小脑上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采用支架辅助技术13例,单纯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5例,单纯弹簧圈选择性栓塞2例,微导管辅助栓塞2例,Onyx-18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1例,单纯支架成形3例。术后1例出现间歇性呛咳症状,1例吞咽功能障碍,均经康复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20 d死亡;其他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0分20例,1分5例,6分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24例恢复良好,1例m RS评分明显改善,无患者需二次栓塞治疗。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多为复杂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术中需根据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数量及侧支循环等选择相应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附41例报告) 被引量:6
2
作者 廖旭兴 马廉亭 +6 位作者 杨铭 李俊 张新元 潘力 陈刚 邓其峻 王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50-552,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41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资料,Hunt&Hess分级0级7例,I级10例,Ⅱ级2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其中开颅手术4例,介入治疗30例,开颅及介入治疗1例,未...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41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资料,Hunt&Hess分级0级7例,I级10例,Ⅱ级2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其中开颅手术4例,介入治疗30例,开颅及介入治疗1例,未行外科而采用内科治疗6例。结果根据GOS评分,41例患者中,出院时41例中好23例,差15例,死亡3例。仅l7例经出院后3个月至1.5年随访,其中好12例,差2例,死亡3例。结论 DSA尤其3D-DSA是诊断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金标准,颅内后循环动脉瘤以介入治疗为主,其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动脉瘤 介入治疗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于建军 衡雪原 +3 位作者 高玮 孟凡国 郭锋 费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23-225,共3页
关键词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治疗 疗效分析 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 梭形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后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景治涛 班允超 +5 位作者 刘佳 李龙 赵正 杜绍楠 李志鹏 王运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52-954,共3页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开颅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20例,术中行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43次,评估术中ICG荧光造影对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作用。术中确认动脉瘤颈残留4例,穿通支血管误夹2例,重新调整了动脉瘤...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开颅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20例,术中行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43次,评估术中ICG荧光造影对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作用。术中确认动脉瘤颈残留4例,穿通支血管误夹2例,重新调整了动脉瘤夹后,再次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术后三维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和术中ICG造影结果一致。认为ICG血管造影是一种术中监测动脉瘤颈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穿通支血管是否闭塞的重要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动脉瘤 吲哚菁绿 术中血管造影术 穿通支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孔入路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夹闭术22例手术配合
5
作者 周演铃 蔡立春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24期63-65,共3页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又称椎-基底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1.3%[1],其位置较隐蔽,与丘脑、脑干、后组颅神经、动脉穿支等关系密切,常突然破裂出血,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我院于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锁孔手术入路行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又称椎-基底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1.3%[1],其位置较隐蔽,与丘脑、脑干、后组颅神经、动脉穿支等关系密切,常突然破裂出血,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我院于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锁孔手术入路行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夹闭术2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手术中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配合 锁孔入路 椎-基底动脉瘤 锁孔手术入路 后组颅神经 动脉穿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与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效果及对脑损伤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桂林 李良 莫大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开颅手术与栓塞治疗后的效果和对脑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0月—201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27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组12例和栓塞治疗组15例,将两组...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开颅手术与栓塞治疗后的效果和对脑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0月—201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27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组12例和栓塞治疗组15例,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清S100B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进行比较。结果①栓塞治疗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90±14)min和(14±4)d,手术治疗组分别为(129±21)min和(18±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栓塞治疗组治疗后的GOS评分恢复良好率为93.3%,手术治疗组为50.0%。③治疗后3 d和7 d的血清S100B蛋白、MMP-9水平栓塞治疗组均低于手术治疗组,而SOD水平则高于手术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并且对脑组织的侵袭程度也更小,利于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超氧化物歧化酶 SIOOB蛋白 后循环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后循环动脉瘤七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7
作者 仇尤佳 王紫兰 +6 位作者 陈周青 顾枫 谈心 王世鑫 王伟 朱昀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量表,及影像学资料如动脉瘤部位、大小以及瘤颈宽度。术前使用Mimics 21.0医学影像控制系统三维重建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模拟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测量动脉瘤两侧大脑后动脉分叉角度、动脉瘤直径以及动脉瘤颈与后床突的距离。术后即刻行CT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GOS评分1~3分为预后较差,4~5分为预后较好;影像随访采用门诊复查CTA,明确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或复发。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5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小脑上动脉瘤1例,动脉瘤均高于后床突。所有患者动脉瘤经眶上外侧入路完全夹闭。术后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肌力下降4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脑梗死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GOS评分4~5分5例(预后较好),GOS评分3分2例(预后较差);门诊CTA复查均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无复发。结论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复杂且并发症多,眶上外侧入路作为一种改良入路可尝试用来夹闭破裂及未破裂后循环动脉瘤,可能适用于高于后床突、Hunt-HessⅠ~Ⅲ级且位于鞍后的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后循环动脉瘤 眶上外侧入路 夹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大型动脉瘤单中心临床经验 被引量:8
8
作者 吴桥伟 李立 +4 位作者 邵秋季 贺迎坤 李天晓 李航 白卫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大型动脉瘤(PCL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ED治疗的14例PCLA患者(14枚动脉瘤,最大径≥10 mm)。均为单发未破裂动脉瘤,位于基底... 目的探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大型动脉瘤(PCL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ED治疗的14例PCLA患者(14枚动脉瘤,最大径≥10 mm)。均为单发未破裂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主干3例,椎动脉V4段11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 14例患者植入14枚PED,其中4例结合弹簧圈填塞,手术均获成功,支架均成功释放且贴壁良好。未发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出院时mRS评分2分1例,1分2例,0分11例。14例患者均获临床中位随访8(2~18)个月,疗效良好(mRS评分均为0分);11例获DSA中位随访6(3~7)个月,OKM分级D级7例,C级1例,B级3例,均未见支架内狭窄。结论 PED治疗PCLA成功率高,安全性好,6个月影像学随访有较高的完全闭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导向装置 后循环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大型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的监测 被引量:11
9
作者 宋志俊 史继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566-569,共4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EEG 预警标准 临时阻断 皮质下 运动传导通路 术中神经电生理 皮质电极 后循环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