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疾病力诊断学中的生物分子热-光-电传感理论和技术方法
1
作者 徐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7-277,共1页
目的近年来,生物分子传感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即时检测和个体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揭示生物分子在各种反应基质中的传热传质理论和反应动力学规律,探索并优化新型光电生物传感技术与平台至关重要。方法针对全集成产品中整机与各... 目的近年来,生物分子传感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即时检测和个体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揭示生物分子在各种反应基质中的传热传质理论和反应动力学规律,探索并优化新型光电生物传感技术与平台至关重要。方法针对全集成产品中整机与各个功能部件之间协调困难,交叉污染与提取速度及灵敏度相互制约等技术挑战,围绕生物分子传输及扩散的影响规律不清的科学问题,通过建立生物分子体外诊断的热力操控理论和研究纸基多孔结构流动传质机理,开发了纸基光电检测平台开发、便携式光电化学检测平台、超快数字PCR检测平台。结果和结论突破了重大疾病相关分子动态信息难以高通量、高灵敏度识别等限制,实现分子动态信息精准、快速检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诊断 生物分子 生物技术 动态信息 交叉污染 光电检测 检测平台 纸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征订
2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传感技术学报》是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在介绍传感器理论和应用领域方面较为全面的惟一的学术性刊物,1988年创刊,属大16开月刊。主要刊登传感器、执... 《传感技术学报》是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在介绍传感器理论和应用领域方面较为全面的惟一的学术性刊物,1988年创刊,属大16开月刊。主要刊登传感器、执行器和MEMS等材料、设计、工艺、器件、系统及其应用。《传感技术学报》按栏目分为生物化学类传感器、物理类传感器、传感器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器 MEMS 技术学报 生物化学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征订
3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F0003-F0003,共1页
《传感技术学报》是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在介绍传感器理论和应用领域方面较为全面的惟一的学术性刊物,1988年创刊,属大16开月刊。主要刊登传感器、执... 《传感技术学报》是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在介绍传感器理论和应用领域方面较为全面的惟一的学术性刊物,1988年创刊,属大16开月刊。主要刊登传感器、执行器和MEMS等材料、设计、工艺、器件、系统及其应用。《传感技术学报》按栏目分为生物化学类传感器、物理类传感器、传感器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器 MEMS 技术学报 生物化学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征订
4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传感技术学报》是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在介绍传感器理论和应用领域方面较为全面的惟一的学术性刊物,1988年创刊,属大16开月刊。主要刊登传感器、执... 《传感技术学报》是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传感技术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在介绍传感器理论和应用领域方面较为全面的惟一的学术性刊物,1988年创刊,属大16开月刊。主要刊登传感器、执行器和MEMS等材料、设计、工艺、器件、系统及其应用。《传感技术学报》按栏目分为生物化学类传感器、物理类传感器、传感器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感器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器 MEMS 技术学报 生物化学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穿戴惯性传感技术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斯琪 寇俊辉 +3 位作者 陈小路 吴铭渝 付国荣 郭良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9,36,共10页
为了实现基于可穿戴惯性传感技术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开发了基于特征选择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模型、基于时间比例优化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模型和基于机器学习多数据类型、多特征、多分类器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模型,并对比了3种模型的步态... 为了实现基于可穿戴惯性传感技术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开发了基于特征选择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模型、基于时间比例优化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模型和基于机器学习多数据类型、多特征、多分类器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模型,并对比了3种模型的步态阶段识别效果。结果表明:基于特征选择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模型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73.66%;基于时间比例优化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模型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0.96%;利用脚背处俯仰角数据和加速度数据训练得到的基于机器学习的人体步态阶段识别模型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7.04%、86.80%;针对不同的步态阶段和使用场景,可差异化选择不同的识别方法以获得理想的识别效果;综合采用时间比例优化算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识别准确率。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基于可穿戴式传感器的人体行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步态阶段识别 可穿戴惯性技术 特征选择 时间比例优化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穿戴柔性RFID传感技术的呼吸监测研究进展
6
作者 童杨 孟粉叶 +3 位作者 张勇 高玥 杨旭东 胡吉永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1-950,共10页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技术可实现多个用户的同时低功耗无线呼吸监测,在可穿戴智慧医疗健康领域倍受关注。在概述各种呼吸监测技术基础上,重点回顾了采用柔性RFID传感技术,特别是纺织基柔性传感器监测呼吸...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传感技术可实现多个用户的同时低功耗无线呼吸监测,在可穿戴智慧医疗健康领域倍受关注。在概述各种呼吸监测技术基础上,重点回顾了采用柔性RFID传感技术,特别是纺织基柔性传感器监测呼吸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研究现状,比较分析了不同RFID传感方法用于呼吸监测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在呼吸监测领域应用纺织基RFID传感技术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ID 无线技术 呼吸监测 纺织基 可穿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传感技术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运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权 曲红杰 丁冬雪 《黑龙江粮食》 2024年第7期79-81,共3页
生物传感技术具有高专一性、便捷性和实时分析等性能,能够满足当前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对实时快速与便捷性的需求。在农药残留检测中运用合适的生物传感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度与精度,而且能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好地保障人民... 生物传感技术具有高专一性、便捷性和实时分析等性能,能够满足当前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对实时快速与便捷性的需求。在农药残留检测中运用合适的生物传感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度与精度,而且能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农产品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解析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运用生物传感技术的意义,并探讨生物传感技术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具体运用,旨在保证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质量,有效控制农产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 农产品 农药残留检测 胆碱酯酶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技术下无线传感通信网络拥塞控制系统 被引量:3
8
作者 赖菊兰 王晓品 刘强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2,共5页
无线传感通信网络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网络拥塞,存在全局吞吐量小、端到端延时大、节点丢包率高的问题,导致网络拥塞控制效果不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一种嵌入式技术下无线传感通信网络拥塞控制系统。设计嵌入式以太网拥塞数... 无线传感通信网络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网络拥塞,存在全局吞吐量小、端到端延时大、节点丢包率高的问题,导致网络拥塞控制效果不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一种嵌入式技术下无线传感通信网络拥塞控制系统。设计嵌入式以太网拥塞数据交换接口电路,采用嵌入缓冲器开环控制模块结构,根据排队长度变化控制数据包丢弃率。计算接收方通告窗口大小,检测高、低优先级传输网络拥塞情况。通过计算拥塞节点发送速率来控制高、低优先级传输网络局部拥塞。将全局拥塞竞争窗口变为当前窗口,使用检测缓存队列占空率方式控制全局拥塞。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最大吞吐量为2600 b/s,最大端到端延时为18 s,最大节点丢包率为2.0%,使用该系统能够提升网络拥塞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技术 无线通信网络 拥塞控制 数据交换接口 局部拥塞 全局拥塞 缓存队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可穿戴多模生物信息传感网络的栈式自编码器优化情绪识别 被引量:13
9
作者 戴逸翔 王雪 +2 位作者 戴鹏 张蔚航 张鹏博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50-1763,共14页
情绪识别是指采用无生命的传感器和计算机感知测量识别人类情绪状态,其主要环节包括情绪相关信号获取、特征提取以及分类识别.情绪识别可为人类情绪健康监测乃至情绪相关心理精神疾病的初筛提供科学依据.该文构建了多模可穿戴生物信息... 情绪识别是指采用无生命的传感器和计算机感知测量识别人类情绪状态,其主要环节包括情绪相关信号获取、特征提取以及分类识别.情绪识别可为人类情绪健康监测乃至情绪相关心理精神疾病的初筛提供科学依据.该文构建了多模可穿戴生物信息传感网络测量被测个体的多模情绪相关信号(脑电、脉搏以及血压),经由身体主站将信号传输至远程网络数据中心,并将情绪识别的结果进行网络发布,简化了测量结构,使得被测个体日常情绪监测和远程监控成为可能.由于信号测量和特征提取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该文提出了栈式自编码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优化的情绪识别算法.71天时间跨度的实验结果表明,栈式自编码器预学习后的特征向量具有更高的一致性与可分性,情绪识别率较相关研究提高了约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识别 多模知测量 可穿戴生物信息网络 自编码器 深度学习 物联网 器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纳加工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杜娟 陈慧旖 +2 位作者 刘超然 樊凯 王高峰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8-1236,共9页
微/纳电子机械系统MEMS/NEMS(Micro/Nan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微结构制造技术,可实现硅基纳米级传感器器件的批量化、集成化制造,形成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性能高的微型传感器及其测试系统.生物传感技术可以... 微/纳电子机械系统MEMS/NEMS(Micro/Nan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微结构制造技术,可实现硅基纳米级传感器器件的批量化、集成化制造,形成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性能高的微型传感器及其测试系统.生物传感技术可以将生物敏感反应信号转化为光电等信号而被检测.与其他生物传感器相比,采用MEMS/NEMS技术制备的生物传感器,灵敏度更高、响应时间更短、检测性能更强,更为实现自动化高通量的医学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着重探讨MEMS/NEMS生物传感器常见的器件类型和对应器件的制备工艺、材料、传感机理、分类及其传感局限,通过综述MEMS/NEMS生物传感器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总结MEMS/NEMS生物传感器关键的技术难点与重点,并展望未来MEMS/NEMS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NEMS技术 生物技术 器件 机理 技术难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及其生物传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朱君 赵玲玲 +3 位作者 严蕾 牛力勇 孟晓云 李志全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将生物学识别机制与光电装置相结合,把生物信号转化为光电信号,非常适合于对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进行动态实时研究。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具有检测过程方便快捷,灵敏度高;无需标记样品,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处...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将生物学识别机制与光电装置相结合,把生物信号转化为光电信号,非常适合于对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进行动态实时研究。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具有检测过程方便快捷,灵敏度高;无需标记样品,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能在混浊的甚至不透明的样品中进行等特点。本文以表面等离子技术为基础,分析了当前应用广泛的Kretschmann模型特点,回顾和讨论了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系统的研究概况,旨在将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及相关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学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Kretschmann模型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水声传感网和VHF通信网络的互联网关设计 被引量:9
12
作者 羊秋玲 解冰珊 +2 位作者 金志刚 苏毅珊 黄向党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2-648,共7页
针对水上船舶用户对水下网络监测存在长延时和高费用问题,结合水声传感网特点和水上船舶常用VHF通信设备,采用嵌入式技术,提出一种面向水上船舶用户的水声传感网和水上VHF通信网的无线网关设计方案,对网关的软硬件系统进行设计。仿真结... 针对水上船舶用户对水下网络监测存在长延时和高费用问题,结合水声传感网特点和水上船舶常用VHF通信设备,采用嵌入式技术,提出一种面向水上船舶用户的水声传感网和水上VHF通信网的无线网关设计方案,对网关的软硬件系统进行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嵌入式网关实现了水声传感网和VHF通信网的互联互通,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 VHF通信网 船舶用户 网关 嵌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环境监测的生物传感技术 被引量:9
13
作者 郑怀礼 龚迎昆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11-414,共4页
论文评述了用于水、大气及其他环境监测的生物传感技术,展望了生物传感技术和传感器的前景。具体评述了水环境中BOD(生化需氧量)、酚、NO_3^-、有机磷盐的检测和赤潮的监测;大气环境中CO_2,SO_2和NO_x检测;残留有毒有害物、持久性有机... 论文评述了用于水、大气及其他环境监测的生物传感技术,展望了生物传感技术和传感器的前景。具体评述了水环境中BOD(生化需氧量)、酚、NO_3^-、有机磷盐的检测和赤潮的监测;大气环境中CO_2,SO_2和NO_x检测;残留有毒有害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污染物毒性评价,细菌总数的测定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生物技术 生物 生化需氧量 有机磷盐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式BOD微生物传感检测仪的研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捷 吴昊 李洛娜 《水资源保护》 CAS 2009年第4期55-57,共3页
以假单胞菌作为供试微生物,采用聚乙烯醇包埋法获得性能稳定的高灵敏流通式BOD微生物传感检测仪。通过对国家标准试样和不同水质污水的测试表明,该检测仪测量周期为8 min,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量周期短的优点,误差率和偏差率均小于6%,... 以假单胞菌作为供试微生物,采用聚乙烯醇包埋法获得性能稳定的高灵敏流通式BOD微生物传感检测仪。通过对国家标准试样和不同水质污水的测试表明,该检测仪测量周期为8 min,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量周期短的优点,误差率和偏差率均小于6%,准确度、稳定性均达到国家标准,且对不同水质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需氧量 生物检测仪 流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传感技术在发酵和葡萄酒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畅 李华 高树贤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02年第3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生物技术 发酵 葡萄酒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沿进展
16
作者 乔玉成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374,共11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运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究与运用为智慧体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运用文献研究法与系统分析法,聚焦于传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无线通信与物联网技术、供电与能源管理技术,探讨柔性电子、新型材料、...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运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究与运用为智慧体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运用文献研究法与系统分析法,聚焦于传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无线通信与物联网技术、供电与能源管理技术,探讨柔性电子、新型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及其在体育教学、竞技训练、大众健康与运动康复等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潜力。研究发现:1)在技术层面,运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重点在于新一代高精度微型传感器、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沉浸式交互技术、5G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以及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能量自给技术;2)在应用层面,运动智能可穿戴设备已广泛赋能运动表现的实时优化、个性化健康指导、远程康复监护等场景;3)当前有关运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究仍面临若干关键瓶颈,包括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效实时融合、续航能力与佩戴舒适性的平衡、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信息保护,以及行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认为:运动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推动智慧体育发展的关键引擎,但其技术生态与应用广度仍有待完善,亟需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行业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可穿戴设备 运动监测 技术 人机交互 物联网 智慧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传感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尹秀丽 薛钦昭 秦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3-118,共6页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我国将更加关注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特别是更多地关注近海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用于海洋监测的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敏感元件对污染物的生理、生化、细胞反应而...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我国将更加关注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特别是更多地关注近海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用于海洋监测的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敏感元件对污染物的生理、生化、细胞反应而建立起来的海洋生物监测技术,有很高的灵敏度,并可与生物个体的生长、繁殖、代谢、存活等指标直接联系起来,从而有可能就污染对生物种群、群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做出评价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 海洋监测 海洋环境保护 应用 生物监测技术 可持续发展 技术 海洋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金纳米粒子构建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小兰 郑静 +3 位作者 陈琛 汤亚泥 张帆 何品刚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7-480,共4页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茎环结构打开,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0×10-13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技术 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 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 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 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 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 茎环结构打开 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 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 0×10-13 mol L.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技术 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 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 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 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 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 茎环结构打开 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 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 0×10-13 mol L.磁性纳米颗粒 金纳米粒子 DNA 丝网印刷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传感技术的新应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BIA) 被引量:7
19
作者 沈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1-94,共4页
BIA技术 (biomolecularinteractionanalysis)———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是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发展的全新概念 .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在免标记的状态得到实时的追踪和分析 .文章简单介绍BIA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在以后的几期杂志中 ,... BIA技术 (biomolecularinteractionanalysis)———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是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发展的全新概念 .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在免标记的状态得到实时的追踪和分析 .文章简单介绍BIA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在以后的几期杂志中 ,还将介绍一系列应用实例 .结合已发表的近 4 0 0篇应用文献 ,读者可以看到此新技术应用范围之广 ,得到的信息之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BIA技术 生物分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安全检测中脱氧核酶生物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邵芙蓉 赵尊全 +2 位作者 白家磊 曹高芳 高志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1-290,共10页
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s,DNAzymes)是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人造脱氧核糖核酸(DNA),因其在生物传感领域存在巨大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些功能性寡核苷酸不仅可以作为特异性的分子识别元件,还能直接通过本身的酶催化活性报告或者传递信号... 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s,DNAzymes)是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人造脱氧核糖核酸(DNA),因其在生物传感领域存在巨大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些功能性寡核苷酸不仅可以作为特异性的分子识别元件,还能直接通过本身的酶催化活性报告或者传递信号。近年来,基于DNAzyme的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重点关注了近3年来的文献资料,综述了DNAzyme的催化机制和生物传感策略以及它们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未来该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样品分析检测中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酶 生物 食品安全 检测技术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