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沼虾mu型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3
1
作者 瞿春梅 梁旭方 +2 位作者 张进 何珊 沈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利用简并引物从日本沼虾肝脏克隆mu型sGST基因cDNA核心片段获得其sGST氨基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日本沼虾肝脏mu型sGST基因cDNA核心序列长299bp,编码99个氨基酸。日本沼虾sGST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小鼠(Mus musculus)、... 利用简并引物从日本沼虾肝脏克隆mu型sGST基因cDNA核心片段获得其sGST氨基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日本沼虾肝脏mu型sGST基因cDNA核心序列长299bp,编码99个氨基酸。日本沼虾sGST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小鼠(Mus musculus)、大鼠(Rattus norvegicus)、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扇头蜱(Rhipicephalus appendiculatus)、热带爪蟾(Xenopus tropicalis)、微小牛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mu型sGST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60%左右,表明所克隆的日本沼虾sGST亦属于mu型sGST。通过对日本沼虾活体浸泡MC-LR,发现微囊藻毒素对日本沼虾肝脏mu型sGST基因表达没有显著的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s-转移基因 克隆 微囊藻毒素 活体诱导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TabsGSTs2的克隆及与α-番茄碱的分子对接分析
2
作者 周昕雨 李金萍 +6 位作者 黄聪 许博 崔建臣 万方浩 张毅波 桂富荣 张桂芬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s)在昆虫适应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GSTs基因在其响应α-番茄碱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番茄潜叶蛾TabsGSTs2基因全长,通过...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s)在昆虫适应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GSTs基因在其响应α-番茄碱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番茄潜叶蛾TabsGSTs2基因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TabsGSTs2基因的序列特征、理化特性、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和进化关系,通过RT-qPCR技术测定了α-番茄碱胁迫下TabsGSTs2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研究了TabsGSTs2和α-番茄碱的结合能力与结合模式。结果表明,TabsGSTs2基因的CDS全长为609 bp,编码203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8.47,分子量为23.895 kDa;TabsGSTs2具有4个β-折叠和9个α-螺旋,具有典型的GSTs保守结构域,包括GSH结合位点(G-site)和底物结合位点(H-site);TabsGSTs2属于sigma亚家族成员,与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的CpGSTs2亲缘关系较近;α-番茄碱胁迫下,TabsGSTs2基因在72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TabsGSTs2与α-番茄碱的结合能力较强,主要以氢键、疏水作用力和盐桥等相互作用维持稳定的结合。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番茄潜叶蛾适应α-番茄碱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挖掘番茄潜叶蛾防控新靶标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α-番茄碱 -s-转移 解毒代谢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与表达模式分析
3
作者 黄颖 遇文婧 +1 位作者 刘雪峰 刁桂萍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56,共9页
【目的】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木本植物GST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克隆山新杨GS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GST基因在植物激素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 【目的】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木本植物GST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克隆山新杨GS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GST基因在植物激素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了3个PdbGST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PdbGST1、PdbGST2和PdbGST3,cDNA全长分别为678、660和690 bp,编码氨基酸分别为225、219和229个,形成的蛋白质均为稳定亲水酸性蛋白,且均定位于细胞质。同时,这3个蛋白质均具有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典型结构,且其启动子区域具有能够响应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以及植物激素的元件。此外,这3个基因的表达不同程度地受外源植物激素或非生物胁迫诱导。【结论】3个PdbGST基因均能够不同程度地响应非生物胁迫或外源植物激素的诱导,可能参与到杨树对逆境胁迫的响应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模式 山新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功能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颖 王晓东 遇文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8,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的抗病功能,为林木抗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与抗性种质。【方法】克隆PdbGSTU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植物...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的抗病功能,为林木抗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与抗性种质。【方法】克隆PdbGSTU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植物激素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山新杨的过/抑制表达PdbGSTU基因植株,通过观察比较接种细链格孢菌后各植株叶片的表型和病斑面积,验证该基因的抗病功能;同时测定接种病原菌前后,野生型和转基因山新杨植株内过氧化氢含量和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结果】(1)山新杨PdbGSTU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753 bp,编码氨基酸250个,对应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9.01 kDa,为稳定的酸性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dbGSTU蛋白与银中杨的蛋白KAJ6918316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PdbGSTU基因启动子序列含多种响应植物激素和逆境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2)RT-qPCR结果显示,PdbGSTU基因在山新杨顶芽表达量最高,在其根部表达量最低,且该基因受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1-氨基环丙基-1-羧酸3种植物激素诱导,均上调表达。(3)接种细链格孢菌后,野生型和抑制表达PdbGSTU基因植株的叶片上,病斑面积分别为6.42和16.46 mm2,而过表达PdbGSTU基因的植株叶片上,少部分接种点出现明显病斑,其余接种部分仅出现褪色。【结论】PdbGSTU正向参与山新杨对细链格孢菌侵染的抵御过程,可通过清除活性氧提高杨树对病原菌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山新杨 s-转移 细链格孢菌 抗病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PdbGST基因的克隆与胁迫表达分析
5
作者 平晓帆 遇文婧 黄颖 《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3-40,共8页
在植物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一类多功能酶,能够在其响应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为研究该基因在杨树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Pdb GST及其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显示,Pdb GST... 在植物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一类多功能酶,能够在其响应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为研究该基因在杨树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Pdb GST及其启动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显示,Pdb GS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666 bp,编码221个氨基酸,其形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5.57 k Da,为稳定亲水性酸性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山新杨Pdb GST蛋白与山新杨中的XP_034926648蛋白的同源性最高。对克隆获取的2 000 bp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结构显示该启动子序列中,含有多种响应非生物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Pdb GST基因在山新杨根部表达量最高,其次在山新杨叶部也有较高表达量,相反在山新杨顶芽中表达量最低。此外,对Pdb GST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分析显示,山新杨根部Pdb GST基因受诱导后即出现持续且大量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新杨 s-转移 非生物胁迫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杀虫药剂和植物次生性物质的诱导与GSTs对杀虫药剂的代谢 被引量:73
6
作者 高希武 董向丽 +1 位作者 郑炳宗 陈青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2-127,共6页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对甲基对硫磷和灭多威的代谢能力明显高于对马来酸二乙酯(DEM)和两个混剂。LD5剂量的对硫磷和灭多威对棉铃虫3龄幼虫GSTs的活性均没有诱导增加的影响,用LD50的选择...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对甲基对硫磷和灭多威的代谢能力明显高于对马来酸二乙酯(DEM)和两个混剂。LD5剂量的对硫磷和灭多威对棉铃虫3龄幼虫GSTs的活性均没有诱导增加的影响,用LD50的选择剂量仅对硫磷组GSTs活性增加15%。用含0.01%的芸香苷、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的人工饲料饲养棉铃虫经1~4代后,GSTs活性提高4~18倍。3种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组对灭多威和溴氰菊酯的敏感度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槲皮素组对甲基对硫磷的敏感度则降低近一半,芸香苷和2-十三烷酮组对甲基对硫磷的敏感度略有降低。这种对甲基对硫磷敏感度的变化可能与上述GSTs活性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s-转移 杀虫剂 植物次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酸对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被引量:30
7
作者 陈凤菊 高希武 +1 位作者 雷明庆 郑炳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4-690,共7页
通过培养基混药法 ,研究了植物次生物质单宁酸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的影响。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随棉铃虫发育期的进程而变化 ,在卵期最低 ,5龄、 6龄幼虫和成虫期最高。用含 0 0 0 5 %单... 通过培养基混药法 ,研究了植物次生物质单宁酸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的影响。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随棉铃虫发育期的进程而变化 ,在卵期最低 ,5龄、 6龄幼虫和成虫期最高。用含 0 0 0 5 %单宁酸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后 ,5龄和 6龄幼虫的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明显降低 ,分别为对照的 5 9%和 6 7%。单宁酸低剂量、短时间处理棉铃虫幼虫 ,可诱导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谷胱甘肽S 转移酶的活性增加 ,高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处理没有诱导增加作用 ,甚至还有抑制作用。单宁酸连续处理 4代 ,对棉铃虫 6龄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 转移酶均有抑制作用 ,对脂肪体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无明显影响或有抑制作用。单宁酸处理的第 4代幼虫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有增加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植物次生物质 单宁酸 s-转移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张春杨 杨淑芳 +4 位作者 宫田娇 郭鸿儒 王大雨 孙继红 张海东 《北方蚕业》 2024年第4期16-20,共5页
对亲本及F_(1)代五龄柞蚕幼虫不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进行测定,利用生物数学方法分析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用于柞蚕杂种优势预测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不同柞蚕幼虫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 对亲本及F_(1)代五龄柞蚕幼虫不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进行测定,利用生物数学方法分析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用于柞蚕杂种优势预测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不同柞蚕幼虫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杂种优势存在差异。不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不同,丝腺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收蚁结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其杂种优势率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体和丝腺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单蛾收茧数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对应的杂种优势率也显著正相关。因此,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可作为预测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一种辅助候选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S转移 经济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次生代谢物质对光肩星天牛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彦广 黄大庄 +2 位作者 王志刚 阎晔辉 尹家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3-128,共6页
Activities of carboxylesterase and 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in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larvae feeding on eight different kinds of poplar trees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the two enzymes w... Activities of carboxylesterase and 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in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larvae feeding on eight different kinds of poplar trees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the two enzym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en the larvae feeding on different poplar trees. The contents of fourteen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eight kinds of poplar trees were also tested with the method of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vities of the enzymes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poplar trees. The analysi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ntents of benzoic acid and catechin decreased together with the increase of carboxylesterase activity while the contents of catechol increased, but the content of p hydroxybenzoic acid decreased together with the increasing of 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activity while the content of phenol, coumaric acid, syringic, salicylic acid and salicin in poplar trees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羧酸酯 s-转移 杨树 次生代谢物质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功能、应用及克隆表达 被引量:26
10
作者 雷安平 陈欢 +1 位作者 黎双飞 胡章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5-91,共7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E.C.2.5.1.18)是由多个基因编码、具有多种功能的超家族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组织中。在生物体遇到高盐、干旱、除草剂、有机污染物等逆境时,GSTs常发挥其Ⅱ相...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E.C.2.5.1.18)是由多个基因编码、具有多种功能的超家族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组织中。在生物体遇到高盐、干旱、除草剂、有机污染物等逆境时,GSTs常发挥其Ⅱ相代谢酶和抗氧化酶的双重功能,以保护生物体免受逆境的损害。文章综述了GSTs的分类、结构、功能、应用及克隆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转移(GSTs) 抗氧化 生物标记 克隆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分布和发育期变化及植物次生物质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31
11
作者 张常忠 高希武 郑炳宗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0-35,共6页
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发育期活性进 行了跟踪测定。从卵期开始,GSTs活性呈上升趋势,6龄幼虫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但 化蛹初期仍维持较高水平;用培养基混药法研究发现,芸香苷和2... 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发育期活性进 行了跟踪测定。从卵期开始,GSTs活性呈上升趋势,6龄幼虫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但 化蛹初期仍维持较高水平;用培养基混药法研究发现,芸香苷和2-十三烷酮诱导种群5龄时 活性即达到峰值。6龄幼虫脂肪体GSTs活性最高,中肠次之,头部和表皮最低。用1-氯-2, 4-二硝基苯(CDNB)作底物时,中肠GSTs的 K m值最小。5龄幼虫中肠匀浆液中,GSTs活 性90%以上集中在细胞液层,在微粒体、线粒体和细胞碎片层的分布均不超过5%;芸香苷诱 导种群3龄幼虫微粒体层GSTs活性分布明显比对照种群减少,而上清液层则比对照种群 有所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s-转移 植物次生物质 诱导作用 活性 发育期 抗药性 杀虫剂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鳜鱼两种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cDNA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程炜轩 梁旭方 +2 位作者 李观贵 王琳 杨宇晖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4期537-543,共7页
鳜鱼(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著名的肉食性鱼类,容易成为环境毒素的富集体.论文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鳜鱼去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的结构及进化上的地位,采用RT-PCR及RACE法,分离、克隆得到了鳜鱼肝脏可溶性al... 鳜鱼(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著名的肉食性鱼类,容易成为环境毒素的富集体.论文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鳜鱼去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的结构及进化上的地位,采用RT-PCR及RACE法,分离、克隆得到了鳜鱼肝脏可溶性alpha型(GSTA)和rho型(GSTR)基因cDNA全序列.结果表明,鳜鱼肝脏GSTA、GSTR全长分别为1052bp、935bp,其中5′-UTR分别为118bp、55bp,3′-UTR分别为262bp、202bp,分别编码223、225个氨基酸.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鳜鱼GSTA与GSTR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与其分类所处的位置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转移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鳜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氰菊酯在罗非鱼组织中的累积及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伟 陈家长 +1 位作者 马晓燕 冷春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76-1181,共6页
以罗非鱼Tilipia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后其组织中溴氰菊酯的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GST的正常值分别为(4.39±0.2)U.mg.prot-1和(13.3±0.3)U.mg.p... 以罗非鱼Tilipia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后其组织中溴氰菊酯的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GST的正常值分别为(4.39±0.2)U.mg.prot-1和(13.3±0.3)U.mg.prot-1。采用不同浓度的溴氰菊酯处理罗非鱼25 d,除了1.0μg.L-1浓度组罗非鱼体内无明显累积,GS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浓度组均有一定的累积,同时GST发生了明显的变化。GST的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即溴氰菊酯对罗非鱼体内的GST是先诱导后抑制,且这种变化幅度肝脏比肌肉大。2.0 ̄10.0μg.L-1浓度组经15 ̄20 d可在肌肉和肝脏中达到累积-释放的动态平衡,最大累积系数分别为1.85和2.20。溴氰菊酯在罗非鱼组织中达到累积平衡时,其累积量与GST活性呈较明显的负相关。研究表明,1.0μg.L-1以下的溴氰菊酯对罗非鱼没有生化毒性影响,罗非鱼组织中的溴氰菊酯累积量和GST可用来评价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菊酯 罗非鱼 组织 累积 -s-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碱对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少武 纪明山 +2 位作者 谷祖敏 魏松红 王英姿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40-242,共3页
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了辣椒碱对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辣椒碱处理12h后,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在100.56~141.53μmol.L-1.mg-1Pro.min-1之间;而Na+-K+... 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了辣椒碱对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辣椒碱处理12h后,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在100.56~141.53μmol.L-1.mg-1Pro.min-1之间;而Na+-K+-ATP酶活力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在12.43~20.36μmol.mg-1Pro.min-1之间。说明辣椒碱能抑制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而对Na+-K+-ATP酶活性则表现为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碱 小菜蛾 s-转移 NA^+-K^+-A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抗病功能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马立功 孟庆林 +2 位作者 张匀华 刘志华 王志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5-643,共9页
为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在向日葵抗病机制中的作用,在核盘菌诱导向日葵转录组文库的基础上从向日葵耐病品种龙食葵2号中克隆了1个GST的c DNA序列,并进行了表达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75bp,编码224个氨基酸... 为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在向日葵抗病机制中的作用,在核盘菌诱导向日葵转录组文库的基础上从向日葵耐病品种龙食葵2号中克隆了1个GST的c DNA序列,并进行了表达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75bp,编码22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55.45k D,等电点为5.16,命名为Ha GSTU1(Gen Bank登录号为KR071872);Ha GSTU1蛋白属于GST的Tau家族,推测是一种无信号肽的细胞质蛋白,其N端结构域包含结合GSH的G位点,C端结构域包含特异结合底物的H位点;Ha GSTU1与一个橡胶树GST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72%。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根、种子和茎,在盘中的表达量最低;干旱、盐、草酸、核盘菌及其代谢物均能诱导向日葵Ha GSTU1基因的表达量出现显著变化。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基因导入烟草,提高了转基因烟草叶片对核盘菌的抗性。对抗性株系烟草G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测定发现,转基因烟草叶片中GST和GPX酶活性较野生型提高约2倍,并随着接菌时间的延长,两种酶活性显著升高。初步推断Ha GSTU1具有抗核盘菌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s-转移基因 基因克隆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序列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杜稳斌 侯建国 +7 位作者 武旗 常文军 翟羽佳 林丽萍 曹廷虎 孙浚雯 张宏伟 曹广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62-767,共6页
目的:研究前列腺癌(prostate carcinoma,PCa)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探索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est methyla-tio... 目的:研究前列腺癌(prostate carcinoma,PCa)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探索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est methyla-tion-specific PCR,NMSP)和基因克隆测序的方法检测31例前列腺癌组织、18例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组织和3例正常前列腺(normal prostate,NP)组织中GST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结果:NMSP结果显示在PCa、BPH以及NP组中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83%、0%和0%;测序结果中PCa与BPH、NP组CG位点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96%、34%和37%(P<0.01),BPH和NP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NMSP筛查前列腺癌明显优于单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测。结论:在前列腺癌组织中GST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呈现超甲基化的状态,应用NMSP方法对GSTP1基因进行甲基化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这有望成为新的前列腺癌早期筛选和诊断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转移 启动区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碱对小菜蛾的驱避活性及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纪明山 刘少武 +2 位作者 谷祖敏 魏松红 王英姿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39-1043,共5页
采用常规生测方法和酶活力测定方法,初步研究了辣椒碱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产卵忌避和拒食作用,及其对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Na+,K+-ATP酶活性的影响,以期阐明辣椒碱对害虫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辣椒碱对小菜蛾表... 采用常规生测方法和酶活力测定方法,初步研究了辣椒碱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产卵忌避和拒食作用,及其对小菜蛾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Na+,K+-ATP酶活性的影响,以期阐明辣椒碱对害虫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辣椒碱对小菜蛾表现出较强的产卵忌避活性和拒食活性。在6.25×104mg/L浓度下,处理24h辣椒碱对小菜蛾的非选择性产卵忌避率达96.55%,选择性产卵忌避率为84.30%;在相同浓度下,处理48h辣椒碱对小菜蛾的非选择性拒食率达81.47%,选择性拒食率为69.69%。另外,经1.25×105mg/L辣椒碱不同时间处理后,小菜蛾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活力和Na+,K+-ATP酶活力与对照相比均产生了波动,处理18h时小菜蛾体内GSTs活力最高,为152.01U·mg-1pro·min-1,处理1h时小菜蛾体内Na+,K+-ATP酶活力最高,为19.99U·mg-1pro·min-1。结果说明辣椒碱能够影响小菜蛾产卵和取食行为,并且对其体内的酶系也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辣椒碱 产卵忌避作用 拒食作用 -s-转移 NA^+ K^+-A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天牛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杨树次生代谢物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彦广 王志刚 黄大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对取食 8种杨树的桑天牛幼虫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力进行了测定 ,证实取食不同杨树的桑天牛幼虫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 8种杨树的 14种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 ,经聚类分析将 ... 对取食 8种杨树的桑天牛幼虫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力进行了测定 ,证实取食不同杨树的桑天牛幼虫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 8种杨树的 14种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 ,经聚类分析将 8种杨树分为 2类 :加拿大杨、I 2 14杨、北京杨、J 2杨、J 1杨、山海关杨为一类 ,毛白杨、新疆杨为另一类。对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力与杨树次生代谢物质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 ,逐步回归方程表明 ,杨树丁香酸、绿原酸含量增高 ,苯酚、对羟基苯甲酸含量降低 ,则羧酸酯酶活力会较高 ;杨树苯酚含量增高 ,阿魏酸含量降低 ,则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力会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羧酸酯 s-转移 杨树 次生代谢物质 相关性 抗虫机理 抗虫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及对三磷酸腺苷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丛 张海珠 +1 位作者 常静 李海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40,共6页
为寻找防治枸杞蚜虫的适用药剂,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及对其三磷酸腺苷酶( ATPas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枸杞蚜虫对联苯菊酯最敏感,LC50值为4.34 mg/L;氯... 为寻找防治枸杞蚜虫的适用药剂,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及对其三磷酸腺苷酶( ATPas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枸杞蚜虫对联苯菊酯最敏感,LC50值为4.34 mg/L;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LC50值分别为17.08、40.50和184.84 mg/L。4种杀虫剂对枸杞蚜虫两种ATPase活性均有抑制作用,药剂浓度为1×10-4 mol/L 时,4种药剂对 Na+-K+-ATPase 活性的抑制率均高于对 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其中对Na+-K+-ATPase活性的抑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联苯菊酯&gt;高效氯氰菊酯&gt;氯菊酯&gt;甲氰菊酯,而对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则是联苯菊酯最高(46.41%),高效氯氰菊酯最低(33.04%)。4种药剂对枸杞蚜虫GSTs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大:联苯菊酯在低浓度时对GSTs具有诱导作用,高浓度时则表现为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对GSTs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达85.02%;而甲氰菊酯处理后 GSTs 的活性则升高了193.07%~24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蚜虫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毒力 三磷酸腺苷 s-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酚胁迫下罗非鱼组织中过氧化氢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8
20
作者 瞿建宏 陈家长 +1 位作者 胡庚东 吴伟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7-692,共6页
以奥尼杂交罗非鱼(Oreochromisaureus♂×Oreochromisniloticus♀)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苯酚后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CAT正常值分别为8.56... 以奥尼杂交罗非鱼(Oreochromisaureus♂×Oreochromisniloticus♀)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苯酚后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CAT正常值分别为8.56±0.2U·mg-1和15.48±0.1U·mg-1,GST的正常值分别为4.39±0.20U·mg-1和13.30±0.31U·mg-1,均是肝脏组织高于肌肉组织。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苯酚处理罗非鱼25d,除了0.002mg·L-1质量浓度组罗非鱼体内CAT和GS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质量浓度组的CAT和GST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相近。CAT的变化规律为低质量浓度组先升高后降低,高质量浓度组不断下降。即低质量浓度苯酚对罗非鱼体内的CAT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而高质量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可使鱼体内的CAT失活,且这种变化幅度肝脏比肌肉大。GST的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即苯酚对罗非鱼体内的GST具有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研究表明,0.002mg·L-1质量浓度以下的苯酚对罗非鱼没有生化毒性影响,罗非鱼组织中的CAT和GST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酚类污染物对鱼类的生化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罗非鱼 组织 过氧化氢 -s-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