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几何方法评价长期施用化肥坡耕地作物轮作系统可持续性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强 许明祥 +2 位作者 刘国彬 齐治军 王恒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84-892,共9页
为了评价长期施用化肥条件下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作物轮作系统的可持续性,本文基于三角形面积法,采样测定了长期施肥试验小区(17年)的土壤理化属性及作物产量,将所测定的18项指标划分并转化为土壤物理指数、养分指数和作物指数,并计算出可... 为了评价长期施用化肥条件下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作物轮作系统的可持续性,本文基于三角形面积法,采样测定了长期施肥试验小区(17年)的土壤理化属性及作物产量,将所测定的18项指标划分并转化为土壤物理指数、养分指数和作物指数,并计算出可持续性指数(三角形面积)。结果表明,1)与对照(N0P0)相比,长期施用化肥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物理指数、养分指数、作物指数及可持续性指数平均增加16.0%、15.8%、64.1%和76.9%;2)单施氮、磷处理,可持续性指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N0P0→N1P0\N0P1→N2P0\N0P2)而增加,分别较对照(0.66)增加了13.6%、68.2%和68.3%、81.8%,但低于临界值(1.3)42.3%、14.6%和14.6%、7.7%,说明单施化肥处理的坡耕地作物轮作系统不可持续;3)氮磷配施可持续性指数平均比临界值(1.3)高39.2%,坡耕地作物轮作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系统可持续顺序依次为N1P2(2.15)>N2P1(1.88)>N2P2(1.62)>N1P1(1.57)。处理N1P2(施N 55.2 kg/hm2,P2O590 kg/hm2)是该研究区坡耕地可持续作物轮作系统的最优化肥施用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化肥 坡耕地 几何方法 可持续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红壤丘岗区不同生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大付 陈红卫 +2 位作者 王小龙 李忠佩 何园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201-1207,共7页
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江西省余江县121个农户进行逐户调查。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原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纯粮、农牧林、农牧果、农牧加、农牧蔬、农果、农牧药材和农牧等8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种... 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江西省余江县121个农户进行逐户调查。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原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纯粮、农牧林、农牧果、农牧加、农牧蔬、农果、农牧药材和农牧等8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种生态农业模式可持续指数在0.200 0-0.596 2间;其中以纯粮模式可持续指数最小,农牧加模式可持续指数最大。纯粮农业模式可持续性指数为0.200 0;农牧药材、农牧、农果、农牧蔬和农牧林等模式可持续性指数处于0.31-0.47之间;农牧加和农牧果模式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596 2和0.513 3。为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性增长,必须拉长生态链条,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组成,强化生态农业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岗区 生态农业模式 生产持续性 经济持续性 生态持续性 可持续性指数 余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模式氮、磷、钾养分循环与产量可持续性特征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5-716,共12页
研究分析农业生态系统NPK 养分循环和产量的可持续性,对实现养分资源优化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定位试验,分析了2004—2017 年冬闲-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 研究分析农业生态系统NPK 养分循环和产量的可持续性,对实现养分资源优化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定位试验,分析了2004—2017 年冬闲-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油菜-双季稻等轮作种植模式早、晚稻产量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采用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 Analysis)分析不同轮作种植模式NPK 养分循环与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1)黑麦草-双季稻模式早稻产量变异系数与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09 和0.81,说明稻田冬种黑麦草有利于促进早稻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提高;油菜-双季稻模式晚稻产量变异系数与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07 和0.82,说明稻田冬种油菜有益于晚稻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提高;2)长期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未影响水稻产量和糙米NPK 养分含量(P>0.05);3)在稻田轮作种植周年内目前的NPK 投入水平下,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等模式均存在严重的K 亏缺现象, K 亏缺量分别为375.70 kg(K)·hm^-2、279.98kg(K)·hm^-2、363.71 kg(K)·hm^-2、93.74 kg(K)·hm^-2;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等模式均在冬季作物种植季存在严重的K 亏缺现象, K 亏缺量分别为240.07 kg(K)·hm^-2、89.57 kg(K)·hm^-2、140.08kg(K)·hm^-2,但马铃薯-双季稻模式在马铃薯种植季K 盈余为255.21 kg(K)·hm^-2;同时黑麦草-双季稻模式和紫云英-双季稻模式均存在冬季作物种植季存在N亏缺, N 亏缺量分别为59.47 kg(N)·hm^-2 和89.17 kg(N)·hm^-2;油菜-双季稻模式和马铃薯-双季稻模式在晚稻种植季均存在严重的K 亏缺现象, K 亏缺量分别为45.93kg(K)·hm^-2、124.33 kg(K)·hm^-2。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模式的养分循环是冬季作物和外部投入的NPK 肥料共同驱动的养分循环,建议科学管理冬季作物和3 季的NPK 养分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作物 双季稻 NPK 养分循环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稳定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施提高陇东旱塬黑垆土上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婷 丁宁平 +2 位作者 李利利 周海燕 尚来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17-1826,共10页
【目的】明确陇东旱塬长期施肥黑垆土上春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水肥效应与降水年型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不同降水年型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位于甘肃平凉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试验设6个处理:不施肥(CK)、... 【目的】明确陇东旱塬长期施肥黑垆土上春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水肥效应与降水年型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不同降水年型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位于甘肃平凉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试验设6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氮磷化肥配施(NP)、氮磷化肥配施秸秆(SNP)、单施有机肥(M)和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MNP)。调查了试验38年玉米和小麦产量,依据降水量将生育年划分为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春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长期施肥的产量变化稳定性、可持续性和肥料贡献率,降水利用率特征,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产量、施肥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与N处理相比,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在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别增产89.8%~151%、108%~174%和52.1%~102%,春玉米分别增产56.3%~99.9%、81.3%~104%和105%~127%。年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影响较小,对春玉米影响较大。与N处理相比,三种降水年型下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和春玉米的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均显著提高,其中冬小麦在干旱年、丰水年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分别增加166%~198%、520%~654%和100%~164%、53.4%~105%,春玉米分别增加161%~218%、262%~289%和56.0%~99.2%、104%~125%。相同施肥处理下,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平水年和丰水年肥料贡献率分别较干旱年下降9.9%~23.3%和10.6%~23.3%,而春玉米丰水年较干旱年和平水年分别增加6.0%~25.0%和20.4%~27.7%。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平水年和丰水年水分利用率分别较干旱年下降2.2%~26.6%和22.3%~37.7%,而春玉米分别下降了41.9%~49.5%和10.9%~24.4%。回归分析表明,不论年降水量多寡,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主要受施肥量和生育期降水影响。【结论】陇东旱塬不论年降水量多寡,氮磷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与单施氮肥相比,均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提高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及降水利用率。因此,氮磷配合的基础上配合秸秆或有机肥是保障该地区农田生产力可持续的有效措施。同时,不同降水年型应进一步优化施肥策略以获得更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降水年型 产量稳定性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肥料贡献率 降水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栗褐土区土壤-作物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学芳 王娟玲 +2 位作者 黄明镜 赵聪 刘化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07-1116,共10页
利用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开展土壤-作物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可为农田合理施肥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在黄土丘陵区栗褐土农田进行了26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是不施肥(CK)、单施氮肥[120.0 kg(N)·hm^(-2),N]、氮[120.0 kg(... 利用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开展土壤-作物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可为农田合理施肥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在黄土丘陵区栗褐土农田进行了26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是不施肥(CK)、单施氮肥[120.0 kg(N)·hm^(-2),N]、氮[120.0 kg(N)·hm^(-2)]和磷[75 kg(P_2O_5)·hm^(-2)]肥配施(NP)、单施低量有机肥(22 500 kg·hm^(-2),M1)、低量有机肥与氮肥配合施用(M1N)、低量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M1NP)、高量有机肥(45 000 kg·hm^(-2))与氮肥配合施用(M2N)和高量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M2NP)。测定了19项指标,根据三角性面积法计算了土壤养分指数、土壤微生物指数、作物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分析讨论了长期施肥对栗褐土区土壤-作物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N、M1处理的可持续性指数较CK分别提高27.1%、141.7%,但较临界值(1.30)低53.1%和10.8%;NP处理的可持续性指数虽然较N处理提高62.3%,但仍比临界值(1.30)低23.8%。说明长期单施氮肥、低量有机肥和氮磷配施下土壤-作物系统均不可持续。2)施用无机肥处理(N和NP)的土壤养分指数、土壤微生物指数和作物指数较CK提高7.1%和46.4%、-6.0%和25.4%、40.0%和60.0%;单施低量有机肥(M1)的土壤养分指数、土壤微生物指数和作物指数较CK提高98.2%、41.8%和31.7%。说明施用无机肥有利于作物指数的提升,而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养分指数和土壤微生物指数的提升。3)M1N处理的土壤养分指数(1.06)、土壤微生物指数(1.04)、作物指数(1.00)和可持续性指数(1.38)均超过或等于临界值,使土壤-作物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4)M1NP、M2N、M2NP处理的土壤养分指数较M1N处理分别提高21.7%、37.7%和72.6%,土壤微生物指数较M1N处理分别提高15.4%、7.7%和18.3%,作物指数与M1N处理相比差异很小,可持续性指数较M1N处理分别提高28.3%、32.6%和68.1%。说明在M1N基础上再增施磷肥或有机肥,可持续性指数可进一步提升是由于土壤养分指数和土壤微生物指数提高的缘故,同时也增加了潜在的环境风险。适量有机肥与无机氮配合施用(M1N)是实现栗褐土区土壤-作物系统可持续生产的较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作物系统 长期施肥 栗褐土 可持续性指数 土壤养分指数 土壤微生物指数 作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城市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性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大根 赵建世 《中国水利》 2017年第23期24-28,共5页
以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将最初用于供水和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加权统计指数法引入特大城市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中,基于水文系统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变化特性,对特大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可靠性、弹性、脆弱性指... 以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将最初用于供水和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加权统计指数法引入特大城市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中,基于水文系统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变化特性,对特大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可靠性、弹性、脆弱性指标进行定义,探索提出了特大城市水资源可持续性分析模型框架、计算方法和基本步骤。以北京市为例,逐年计算了1980—2015年水资源系统的可靠性、弹性、脆弱性和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性指数,分析了不同阶段水资源可持续性指数变化,讨论了南水北调和再生水利用因素对可持续性指数的影响,提出了促进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系统 可持续性指数 可靠性 弹性 脆弱性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我国水稻土基础地力变化趋势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忠芳 张水清 +4 位作者 李慧 孙楠 逄焕成 娄翼来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94-1402,共9页
【目的】水田具有较好的水热稳定性,且基础地力对水稻产量的贡献大,所以水稻土基础地力高低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不同区域水稻土基础地力的变化态势及其特征不仅为水稻土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水田具有较好的水热稳定性,且基础地力对水稻产量的贡献大,所以水稻土基础地力高低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不同区域水稻土基础地力的变化态势及其特征不仅为水稻土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还为评价和建立长期合理的施肥模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不施肥处理(CK)的水稻产量表征其基础地力,以不施肥产量与常规施肥(施氮、磷、钾肥,NPK)产量的比值作为基础地力贡献率,分析了我国7个水稻连作或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下长期施肥稻田的基础地力和基础地力贡献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比较了不同地点及不同轮作方式的差异探讨了基础地力贡献率与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长期不施肥水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总体上较稳定,平均变化速率仅为-0.3 kg/(hm^2·a)。不同水稻土类型间差异大红壤水稻土基础地力易呈下降趋势而紫色水稻土较稳定。不同轮作方式上,晚稻和单季稻的不施肥产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1.6和29.2 kg/(hm^2·a),而早稻不施肥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0.0kg/(hm^2·a)。同一区域的试验点,白沙(BS)和望城(WangC)不施肥的水稻产量逐年下降速率最大,下降值达47~82kg/(hm^2·a);而南昌(NC)的早晚稻、武昌(WuC)和遂宁(SN)的单季稻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速率达44~81 kg/(hm^2·a)。水稻多年(>20年)平均基础地力贡献率较高(各地变化幅度42%~68%,平均值为59.7%)其中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分别为55.1%、67.1%和54.9%。基础地力贡献率与不施肥的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5,n=13)。7个试验点的多年施肥处理水稻平均产量为5100 kg/hm^2,显著高于不施肥产量(2911 kg/hm^2),多年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40.3%。【结论】长期不施肥晚稻和单季稻产量稳定或有上升趋势而早稻产量不稳定,部分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变幅大小与水稻土类型有关,其中红壤水稻土的早稻产量易呈下降趋势而紫色水稻土的最稳定;施肥条件下各试验点水稻产量随时间变化较稳定。从长期角度而言,提高南方水稻土基础地力是提升其产量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基础地力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产量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娟 张立成 +3 位作者 章明清 王煌平 张辉 张永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中两种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以优化作物养分管理。【方法】化肥定位试验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在闽东南典型赤红壤旱地分别连续进行了15和13年,种植制度均为花生-甘薯轮作。化肥...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中两种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以优化作物养分管理。【方法】化肥定位试验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在闽东南典型赤红壤旱地分别连续进行了15和13年,种植制度均为花生-甘薯轮作。化肥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以及在推荐施肥基础上不施氮、磷、钾的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化肥有机肥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以及以商品有机肥、猪粪和稻草替代1/3推荐施氮量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根据历年花生和甘薯产量,计算了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和变异系数,构建一元灰色线性模型,计算了不同施肥模式的长期趋势产量。【结果】长期化肥定位试验中,推荐施肥处理的花生和甘薯产量均值显著高于其它5个处理;在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试验中,3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均高于推荐施肥处理。花生和甘薯化肥推荐施肥的产量可持续指数(SYI)分别为0.729±0.019和0.501±0.028,化肥配施猪粪花生的SYI为0.689±0.013,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和化肥配施稻草处理,与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差异不显著;化肥配施稻草甘薯的SYI为0.514±0.029,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处理和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与化肥配施猪粪处理的差异不显著。一元灰色线性模型显示,推荐施肥处理的花生和甘薯趋势产量均值分别为3780和19408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化肥处理。化肥配施猪粪的花生趋势产量均值为3492 kg/hm^(2),在95%置信区间,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和其余两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化肥配施稻草处理甘薯的趋势产量均值为17567 kg/hm^(2),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处理和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与化肥配施猪粪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产量可持续性指数较变异系数可更加有效地区分不同处理之间的产量波动差异,与产量的绝对高低没有关系。【结论】化肥推荐施肥有利于提高赤红壤旱地轮作体系中花生和甘薯的产量;猪粪或商品有机肥替代1/3的化肥氮均可提高花生产量的稳定性和增产潜力,而稻草或猪粪替代1/3的化肥氮对甘薯产量及其稳定性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壤 长期定位试验 花生 甘薯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趋势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产量对长期不同施肥和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晶 张杨珠 +1 位作者 刘淑军 高菊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67-1376,共10页
以开始于1982年的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氮磷钾肥(NPK)、有机肥(牛粪,M)、氮磷钾肥+有机肥(NPKM)、氮磷肥+有机肥(NPM)、氮钾肥+有机肥(NKM)和磷钾肥+有机肥(PKM)共6个处理,采用产量年际变化、变异系数(CV)、产量可持续指数(S... 以开始于1982年的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氮磷钾肥(NPK)、有机肥(牛粪,M)、氮磷钾肥+有机肥(NPKM)、氮磷肥+有机肥(NPM)、氮钾肥+有机肥(NKM)和磷钾肥+有机肥(PKM)共6个处理,采用产量年际变化、变异系数(CV)、产量可持续指数(SYI)、肥料增产贡献率及AMMI模型对影响双季稻稻谷总产量稳定性的施肥处理、环境和二者互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历年稻谷产量(1982—2012年)对长期不同施肥和环境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NPKM处理稻谷产量最高;在养分投入量相同的情况下,单施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对于早稻产量的影响效果一致,但单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有利于提高晚稻稻谷产量。不同施肥处理稻谷产量CV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有机无机配施相比较单施化肥能够减小产量CV,各处理晚稻产量的CV大于早稻,但其SYI值小于早稻。NPKM处理的SYI值最高,为0.51;M和NPK处理的SYI值分别为0.44和0.42。肥料对于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有机肥>化肥氮>化肥磷>化肥钾。AMMI模型交互效应主成分(IPCA)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在不同试验年份对环境的响应不一样。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氮磷钾完全肥基础上配施有机肥(NPKM)是该区域双季稻高产和稳产的最佳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产量 长期施肥 产量变异系数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肥料增产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我国南方不同轮作制度水稻的高产稳产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忠芳 娄翼来 +3 位作者 李慧 张旭博 唐政 徐明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0-835,共6页
采用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法,研究了我国稻作系统下8个长期试验点各8个不同肥料处理下水稻产量的稳产高产性特征,其中施肥模式包括氮磷钾化肥(NPK)的不同组合(N、NP、NK、PK、NPK)、全施用有机肥(M)、化肥配施肥有机肥(NPK... 采用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法,研究了我国稻作系统下8个长期试验点各8个不同肥料处理下水稻产量的稳产高产性特征,其中施肥模式包括氮磷钾化肥(NPK)的不同组合(N、NP、NK、PK、NPK)、全施用有机肥(M)、化肥配施肥有机肥(NPKM)及不施肥(cK)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施肥下水稻的SYI值不同,不施肥和化肥偏施(N、NK和PK)水稻SYI值较低(0.33~0.49),而NP、NPK、M及NPKM处理水稻SYI值较高(0.51-0.64)。不同区域间水稻SYI值(CK或NPK)差异不显著,但不同轮作间差异显著,其中单季稻(0.49)显著高于早稻(O.44)和晚N(0.47)。水稻各处理的SYI值与其平均产量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产量变异系数为显著负相关,表明可以通过提高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来提高水稻产量的可持续性。因此,施肥是影响水稻SYI值的重要因素,化肥配施及有机无机配施均能获得较高SYI值,维持较高的水稻可持续性,是可推荐的稻田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流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剑 赵进勇 +1 位作者 彭文启 付意成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9-72,共4页
针对流域系统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评估流域生态修复实施效果的概念框架,是以生态系统发展阶段特征、微栖息地地貌环境和现行生态保护法规为着眼点,结合河湖健康评价方法,将自然属性、社会投入和生态响应综合考虑,定量评估经济社... 针对流域系统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评估流域生态修复实施效果的概念框架,是以生态系统发展阶段特征、微栖息地地貌环境和现行生态保护法规为着眼点,结合河湖健康评价方法,将自然属性、社会投入和生态响应综合考虑,定量评估经济社会活动影响下的水生态系统演变态势。评估过程中,选取敏感水生生物指示物种鱼类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进行实时监测,综合运用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手段开展大型脊椎动物特性的量化研究。借助河湖水质综合评价模型,依托适应性管理策略,对生态风险评估的方法和过程进行识别。借助环境可持续性指数以能值三角形为表征方法,对修复后的流域水生态多样性状况进行判定。提出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流域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方法可对不同治理及修复水平下的流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检验河湖生态系统的自然化修复效果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指标 生态恢复 生态风险评估 环境可持续性指数 自然解决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褐土生产力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延华 王乐 +4 位作者 张淑香 任意 李春花 徐明岗 赵同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45-1455,共11页
【目的】土壤生产力提升和稳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过去30年间常规施肥条件下,褐土生产力的变化,厘清影响褐土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为褐土的培肥改良和生产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国28个长期定位试验点的褐土定... 【目的】土壤生产力提升和稳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过去30年间常规施肥条件下,褐土生产力的变化,厘清影响褐土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为褐土的培肥改良和生产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国28个长期定位试验点的褐土定位试验,分析了29年(1988—2016)不施肥和常规施肥两个处理的土壤肥力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地力和施肥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施肥处理小麦和玉米产量均为先降低后缓慢升高,均值分别为3175和4056 kg/hm^2;常规施肥处理小麦产量逐渐升高,玉米产量趋于平稳,均值分别为6124和7432 kg/hm^2;小麦和玉米的增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均值分别为2901和3429 kg/hm^2。施肥提高了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SYI),小麦和玉米SYI值分别为0.57和0.54,分别提高了54.82%和52.49%;降低了变异系数(CV),小麦和玉米分别降低了44.70%和40.77%。2)褐土区小麦季和玉米季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3.0%和54.2%,变异系数分别为41.2%和37.6%。肥料总量的农学效率,小麦先升高后降低,均值为6.36 kg/kg,玉米先降低后趋于平稳,均值为13.89 kg/kg。氮肥农学效率随施肥年数增加而降低。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小麦产量的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1.729%,影响玉米产量的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67.948%,对于两种作物,有机肥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结论】褐土区土壤生产力受有机肥用量和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最大,因此褐土区生产力的提高与地力的提升和肥料的科学施用密切相关。地力提升可以采取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措施;肥料施用需要适当提高磷肥的比例,降低氮肥的比例,同时适当提高有机肥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土 产量 生产力 可持续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基础地力及增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迎男 高娃 +5 位作者 郜翻身 朴明姬 樊明寿 贾立国 柳昱 郑海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45-1353,共9页
【目的】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省份之一,探究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基础地力状况,评价基础地力和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关系,为指导不同生态区及土壤肥力下的马铃薯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5年在内蒙古4个马铃薯主产区... 【目的】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省份之一,探究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基础地力状况,评价基础地力和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关系,为指导不同生态区及土壤肥力下的马铃薯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5年在内蒙古4个马铃薯主产区开展的1118个试验点无肥区(CK)和施氮磷钾肥(NPK)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数据。以无肥区马铃薯产量来评价土壤的基础地力,计算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采用边界线拟合方法预测马铃薯最大潜在产量,计算其可获得的产量差,进而明确基础地力对主产区马铃薯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基础地力对马铃薯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内蒙古阴山南麓区、阴山北麓区、燕山丘陵区、大兴安岭北麓区马铃薯基础地力产量分别为13.10、14.67、15.71和16.45t/hm^2;氮磷钾推荐施肥产量依次在20.90、23.17、25.34、26.54 t/hm^2;平均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7.6%、62.7%、63.9%和66.2%。随着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土壤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逐渐增大。马铃薯施肥产量与土壤基础地力呈显著正相关,阴山南麓区、阴山北麓区、燕山丘陵区、大兴安岭北麓区马铃薯施肥产量与土壤基础地力直线拟合决定系数分别为0.769、0.876、0.770和0.790 (P <0.0001)。随着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马铃薯施肥产量与预测的最高施肥产量的差值变小,施肥产量的稳定性指数下降,可持续性指数增大。【结论】内蒙古马铃薯各主产区的土壤基础地力产量、施肥产量及地力贡献率存在差异,其中,燕山丘陵区、大兴安岭北麓区的马铃薯基础地力产量、施肥产量及地力贡献率指标均显著高于阴山南麓区。阴山南麓区、阴山北麓区、燕山丘陵区、大兴安岭北麓区施肥可获得的最高预测产量分别为53.68、62.87、65.39和69.65 t/hm^2。土壤基础地力与马铃薯施用化肥的增产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基础地力的提高增大了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有利于马铃薯的高产、稳产。随着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土壤对产量的贡献率增加,施肥可获得的产量潜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土壤基础地力 地力贡献率 产量差 稳定性指数 可持续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棉花秸秆还田配施鸡粪对棉花产量和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席凯鹏 席吉龙 +2 位作者 杨苏龙 史俊东 张建诚 《中国棉花》 2023年第4期13-19,共7页
为提升黄土高原中低产棉田土壤质量和棉花产量可持续性,通过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以棉花秸秆清除施氮磷化肥(NP)为对照,棉花秸秆清除施氮磷化肥配鸡粪(NPM)、棉花秸秆还田施氮磷化肥(SNP)、棉花秸秆还田施氮磷化肥配鸡粪(SNPM)为处理,研... 为提升黄土高原中低产棉田土壤质量和棉花产量可持续性,通过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以棉花秸秆清除施氮磷化肥(NP)为对照,棉花秸秆清除施氮磷化肥配鸡粪(NPM)、棉花秸秆还田施氮磷化肥(SNP)、棉花秸秆还田施氮磷化肥配鸡粪(SNPM)为处理,研究棉花产量的可持续性及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对长期秸秆还田与施用鸡粪有机肥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PM、SNP、SNPM籽棉产量表现为上升趋势,年均籽棉单产分别极显著增加14.33%、11.16%、27.03%,NPM和SNPM产量变异系数明显降低,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明显提高。0~20 cm土层NPM、SNP、SNP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3.31%、38.10%、56.56%,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9.75%、13.58%、35.80%,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80.00%、180.00%、273.85%,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84.22%、79.14%、166.77%,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增加29.67%、30.12%、45.42%。表明中低产棉田长期秸秆还田、施鸡粪、秸秆配施鸡粪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尤以秸秆配施鸡粪提升土壤质量及棉花产量可持续性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秸秆还田 施有机肥 产量稳定性 可持续性指数 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C Adds Materials Sustainability Index Web Tool To Higg Index 被引量:1
15
《China Textile》 2013年第7期17-17,共1页
On June 12, 2013, The Sustainable Apparel Coalition (SAC) has launched the Materials Sustainability Index (MSl) web tool as a new component to the Higg Index suite of sustainability tools for the apparel and footw... On June 12, 2013, The Sustainable Apparel Coalition (SAC) has launched the Materials Sustainability Index (MSl) web tool as a new component to the Higg Index suite of sustainability tools for the apparel and footwear industries. This interactive new platform visualizes and compares the quantitative section of the MSl scores used in the Higg Index. The goal of the MSI web tool is to dramatically increase transparency into how the quantitative scores of the MSI are derived, as well as allow a means for anyone in the public domain to submit new data to the SAC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cores. It is open-source, allowing users to contribute new data,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rrent data and access the data underlying the MSI scores. The MSl web tool can be viewed at msi.apparelcoalition.org. The MSl is a cradle-to-gate index informed by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 derived inventory data, intended to engage designers and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of apparel and footwear products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MSl web tool integrates and visualizes MSl data and methodology, and enables the SAC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o submit, review, publish and compare MSI data and scores. Users are encouraged to explore and compare all MSI scores in the tool,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se scores account for 50% of the MSl total scores, and should not be used in isolation for selecting environmentally preferable materials. A complete assessment of materials should be done using the Higg Index Product Module, which includes the MSl qualitative sc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发展 环保材料 SAC 溶液 环境可持续性指数 生命周期评估 网络工具 鞋类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